——淺談話劇演員的審美修養(yǎng)"/>
雷 欣
什么是審美?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tài)。審美,一般意義上來說即創(chuàng)造、表達和感知什么是美。審美修養(yǎng)既體現(xiàn)為對美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chuàng)造能力。
作為話劇演員,藝術創(chuàng)作者,好的審美修養(yǎng)需要畢生去努力追求和學習。藝術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者對美學的實踐,在話劇表演藝術中,演員需要做到的是塑造人物,把劇本里的方塊字變成舞臺上有血有肉的人,這個過程是很重要也很艱難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案頭、做分析,再在導演的要求下進行無數(shù)次的排練和數(shù)不清的推翻再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演員的審美修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審美修養(yǎng)”說起來好像是很虛幻的一個東西,但它在所有演員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永遠存在,并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角色塑造的成敗,不留心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如果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作為話劇演員,對自己的審美修養(yǎng)一定要有所追求,而且是高級的追求。
首先,演員的審美絕不單是外表的漂亮這么簡單,這里說的“美”其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演員首先要清楚自己塑造的是一個人,這個人的質地是什么樣的,工人?農(nóng)民?學生?老板?老師?軍人?等等。正所謂眾生百態(tài),千人千面,所有審美建立的基礎一定是先從人物身份上開始的。還是那句老話,藝術來自生活。有著泥土氣息的農(nóng)民,被汗水打濕的工人,書香世家的青年,養(yǎng)在深閨的少女,因為常年勞作而彎腰曲背的老人等等,只要是符合了劇中的人物特點,符合生活邏輯,這些形象都是美的!
舉個例子,2021年江西省話劇團創(chuàng)排了大型話劇《支部建在連上》,劇中有大量的軍人形象,當時導演就要求大家無論男女,底妝都用最深的。每一個人物的膚色都泛著健康的古銅色,再穿上服裝,那種整日行軍打仗的軍人氣質立刻就有了,翻看劇照也會有一種真實的感覺,作為演員一下子就被帶入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了,真的是一種別樣的美感。當時有幾個學校來我團實習的女孩子,很接受不了上臺演出畫這么深的底色,悄悄把膚色給調淺了很多,雖然自我感覺這樣漂亮了,但是放在這樣的劇中,這樣的規(guī)定情境中,這種“漂亮”反而格格不入,把演員出賣了。還有個別影視劇中穿著筆挺,頭發(fā)打蠟的新四軍戰(zhàn)士;穿著剪裁修身的連衣裙軍裝,帶著假睫毛的新四軍女衛(wèi)生兵,這種影樓照般的“帥氣和美麗”真的把觀眾雷得外焦里嫩,先不談主創(chuàng)們做了什么功課,只看一味地追求帥和靚,毫無基本的生活常識與邏輯的造型,就不能僅僅用“無知”來解釋崩塌的審美了。這些都是關于演員與劇目主創(chuàng)審美觀念的事例,可以發(fā)現(xiàn)審美修養(yǎng)對于演員成功塑造角色有多么重要。
2017年,我在團里的大戲《哭之笑之》中扮演“苦娘”,一個命運多舛的老人,出場時腰有些彎,滿臉皺紋,只有當〔皂羅袍〕唱起來才可以看到她眼中偶爾閃現(xiàn)的亮光,能想象出她年輕時的樣子。我第一次在舞臺上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很有創(chuàng)作的沖動,苦娘出場時間并不長,只有兩三分鐘的戲,這給創(chuàng)作增加了難度。三兩分鐘的時間展現(xiàn)一個老婦人的人物身份、人物關系,而且是立體多維度的。“苦娘”二十歲前是唱戲出身,那時她叫“綠娘”,二十歲后因為戰(zhàn)亂被朱耷拋棄,當時曾立誓“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錦水湯湯與君長絕”!基于此我覺得,幾十年后再次出現(xiàn)的苦娘與從前的那個漂亮清純的閨門旦應判若兩人,大相徑庭,所以一出場朱耷認不出她。這就像是隱身術一樣,灰棕色的衣服、已經(jīng)變形了的佝僂腰身和一張飽經(jīng)滄桑的臉,把我隱藏在這個人物的背后,也把綠娘藏在了苦娘的背后,只有當她唱起〔皂羅袍〕時才藏不住了,因為那是綠娘的嗓子,是十幾年科班學習刻進骨子里的東西,于是才有了相認、不認的情節(jié)發(fā)展。這個人物她本身是不完美的,甚至有些殘缺,步履蹣跚滿身風霜,但這就是“苦娘”,是一位經(jīng)歷了世間悲歡離合的老婦人,雖然從頭到腳無一處跟“美”沾邊,但正是因為她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所以我認為這個人物她是“美”的。
第二,除了外形上的審美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演員對于角色的內心形象的審美分析。我們都知道,角色的內心是支撐他外部行為的一切力量。這點非常重要!我認為,任何人物的成功塑造都是因為找準了角色內心的質感,分寸尤為重要。作為演員在導演的帶領下完成了戲的排練,然后走進劇場,在舞臺上表演,這時與觀眾產(chǎn)生交流也開始了。首演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許多在排練中沒有預料到的情節(jié)觀眾有了反應,甚至有的地方觀眾反應還很大。比如一段戲,演到這句臺詞,演員說完之后觀眾會心地笑了起來,笑聲給演員極大的自信,在第二天的演出中,說到這句臺詞時,為了讓臺下觀眾產(chǎn)生效果,演員便刻意放大了表演,故意強調了臺詞,結果反而觀眾沒有什么反應了。這是很多演員身上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是我談到的角色內心質感的審美。作為演員必須清晰地抓住自己這個人物內心是什么樣的?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考判斷方式……這一切都應貫穿在整部劇的表演里,注意力集中,不分心不分神,不要有任何雜念。好的審美修養(yǎng)是可以幫助演員把握表演分寸的,演員要懂得戲的把控拿捏。如果為了追求劇場效果而過度表演,這本質上是審美修養(yǎng)出現(xiàn)了偏差,這樣的表演行內有句俗語叫做“灑狗血”,意思就是過度地追求此時此刻的演出效果,并沉醉其中,而忘記了自己扮演的人物的性格,忘記了與對手的交流,這不是入戲而是出戲,即使有了劇場效果也是廉價的效果,脫離了角色本身的質感,也傷害到了角色本身,也傷害了全劇的風格和完整。
演員審美修養(yǎng)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培養(yǎng)過程的,首先演員自身要有一個清晰的辨別能力,知道什么樣的表演是高級的,什么是需要修正的,這本身就是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演員學會感知美、判斷美,才能做到表達美。在很多優(yōu)秀的劇目里,那些特別優(yōu)秀的演員的表演中,會發(fā)現(xiàn)無論悲劇喜劇,無論大人物小人物,那些強大的感染力的表演都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真實存在,都是演員對生活和角色內心的真實的認知與感悟。2013年,我團創(chuàng)排大型話劇《生如夏花》,我在劇中扮演軍法處處長林寒櫻,劇中男一號方志敏的扮演者是我團的宋運成老師,曾經(jīng)有一場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劇中方志敏在林寒櫻的辦公室里得知了妻子被捕、孩子夭亡的消息后內心悲痛至極,但是在敵人的看守所里,他必須控制自己,所以他的臉上沒有任何的反應,更沒有嚎啕大哭,在回牢房的路上突然看見了一朵小花,他慢慢地蹲下身子,把花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捧在手心,深深地靠在心旁,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因為極度壓抑情感而縮起顫抖的后背,再慢慢走向舞臺深處。全過程沒有一句話,我們卻完全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極度悲傷,每次演到這段戲總讓側幕條中看戲的我潸然淚下。是的,它符合生活邏輯,自然而然地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處。欣賞這樣的表演是享受的,觀演結束后帶來的久久回味并不是哪一個夸張的、所謂“炸裂”的表演,而是觀眾的內心也跟著那些靈動的、鮮活的角色一起體驗了一次他們的生命。
話劇的舞臺不僅廣闊而且真實。演員的表演千人千面,如果說生、臺、形、表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文學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對生命敏銳的洞察力、對世界無盡的想象力等等,是演員畢生都要學習的審美修養(yǎng),當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修正了,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形象才會質樸而鮮活,真實而深刻,表演藝術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頑強生長,就像偉大的俄國戲劇家契科夫說的“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無論樣貌、心靈、衣裳還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