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云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我們在日常交際中,經常需要稱呼對方。當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我們就要明確了解交際雙方在稱謂方面的差異,避免在交際過程中,因為稱謂的偏差造成不愉快。不論是在哪個民族或者處于哪個地域,飲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處于同一個餐桌上時,我們必須了解對方的飲食習慣,特別是對方的禁忌。如果觸碰到對方的禁忌,有時候可能會直接導致交際失敗??缥幕浑H中最常見的是,交際雙方面對面的交流。交際雙方彼此會面,有時候會涉及到邀約的問題。邀約的方式的不同以及對約定時間理解的差異會影響到交際雙方能否順利會面,進入正式的交際環(huán)節(jié)。
現在,中俄兩國的交流比較密切,有很多中國人會去俄羅斯旅游、工作或者學習等,也有很多俄羅斯人來中國旅游、工作或者學習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俄羅斯人進行交際,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以及禁忌習慣,有助于我們進行高效的交際。稱謂、飲食、邀約是我們在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它們的差異是我們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以下筆者將從稱謂、飲食、邀約三個方面出發(fā),介紹中國和俄羅斯的不同之處。
中國人的名字分為姓和名,對于姓名的稱謂是多種多樣的。當我們稱呼一個剛剛認識不久、關系還不是非常親密的人時我們通常用“姓+名”。我們認識了一段時間后,關系比較親密,會直接稱呼他的“名”。認識一個人時間比較久,對方看起來又比較年長的時候,我們會稱呼他為“老+姓”。當上級稱呼自己的下級時,如果對方年齡較小,且資歷尚淺,就稱呼對方為“小+姓”;如果對方比較年齡較長,或者在工作單位已經工作了很久,就稱呼對方為“老+姓”。當處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的時候,稱對方為“姓/名/姓名+稱謂詞”。當這個人對社會有了很大的貢獻,每一個人都普遍認可他的時候,我們會稱他為“姓+老”。稱謂的不同,是也可以體現出彼此之間的關系的。當我們稱呼“郭蕊云”時,我們可以稱呼其為“郭蕊云”“蕊云”“郭女士”“郭蕊云女士”或者“小/老郭”,如果她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可以稱她為“郭老”。
俄羅斯人的名字由三個部分構成:名+父稱+姓。關于俄羅斯名字的稱謂,出于對年齡、場合、身份的不同考慮,也都是有所不同的。當對方是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人,而且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的時候,用“名+父稱”來稱呼對方,以表示親切和尊重。當對方是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人,但是年齡與自己相仿或者比自己小的時候,就可以用“名”或者“小名”稱呼對方,表示親切。同學之間也可以用“小名”相互稱呼。如果對方是一個初次接觸或者不太熟悉的人,稱呼他用“稱謂詞+姓”;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姓名,則可以用“稱謂詞+職稱”。俄羅斯人只有在向別人介紹自己或者向別人介紹第三者的時候才會用全稱“名+父稱+姓”。當稱呼“Натал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Иванова”(娜塔莉婭·尼古拉耶夫娜·伊萬諾娃)的時候,可以稱呼其為“Натал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Иванова”“Натал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Наталия”“Наташа”(Наташа是Наталия的小名)或者“Госпожа Иванова ”(伊萬諾娃女士)。
在中國稱呼一個人時,我們通常會加上他的職業(yè)、職務、職稱等象征其社會地位的詞。職業(yè)稱謂有:教師、醫(yī)生、警官等等。職務稱謂有:廠長、部長、主任等。職稱稱謂有:工程師、醫(yī)師、教授等。除了單用的時候,在交際活動中,這些職銜稱謂通常會與姓名連用“姓/名/姓名+職銜”,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俄語中關于職銜的稱謂一般是“職銜+姓”或者“職銜+名+父稱”。但是俄羅斯人一般不習慣稱呼對方的具體職務。帶職銜的稱謂一般使用在書面語公函之中。在平時的口語之中俄羅斯同事之間直接稱呼“姓”,或者在一般社交中,“名+父稱”是比較常用的表示尊敬的一種稱呼。
中國的通稱有:先生、女士、小姐、兄弟等,通常根據性別、年齡及彼此的關系加以區(qū)分。蘇聯時期俄語的通稱是:Товарищ(同志)和Гражданин(公民),男女皆可用。蘇聯解體后,在一些正式的場合會用“Господин(先生)/Госп ожа(女士)”。但在日常生活中,時至今日也并沒有形成通用的稱呼語。在俄羅斯,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對女士最常用的稱呼是姑娘。而姑娘這個稱呼并不僅僅只用于未婚女性,還可以用在已婚婦女身上,姑娘這個稱呼在俄羅斯對于年齡是沒有什么特別的限制的。而在中國,一般將未婚女性稱為“姑娘”,已婚婦女性稱為“女士”。
但無論是在漢語中還是俄語中都有一些零稱呼語。即不知名具體的稱呼對象,只是為引起對方的注意的招呼形式。如漢語的“喂”“嗨”等,俄語的“Алло”“Послушай(те)”等。在中國,大部分情況下,直接使用零稱呼語是不禮貌的,特別是晚輩對長輩。晚輩對長輩都是以敬語相稱,表示對長輩的尊重。但是在俄羅斯,在交際過程中,無論發(fā)話人與受話人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即使是晚輩與長輩之間,零稱呼語“Алло”都是可以使用的,有時候使用零稱呼語“Алло”更能體現出兩個人的親密。而零稱呼語“Послушай(те)”帶有中性的修飾色彩,本身不具有禮貌的含義,因此對長輩是不適合使用的。如果稱呼平輩的陌生人也一定要用“Послушайте+вы”形式,否則會顯得非常無禮。
中國人的飲食分為主食、副食、零食?;久咳嗣咳帐橙?,基本每一餐都包含有主食。主食就是米、面制品;副食就是菜肴,也就是蔬菜和肉類;零食就包括一些小吃、糖果、糕點等。俄羅斯受緯度、氣候、以及傳統(tǒng)習慣的影響,其飲食結構比起中國來說,要略顯單調。俄羅斯人以面包為主食,以肉、魚、蛋和蔬菜為副食。俄羅斯人每天都會攝入大量的肉和奶,吃肉一般在中午和晚上,喜歡牛、羊肉,不太喜歡豬肉;早餐是以奶制品為主,有牛奶、奶酪、黃油等。俄羅斯人還非常喜歡飲酒,不太講究菜肴,有酒喝就可以了。在中國,我們講究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但是在俄羅斯,他們的早餐會非常簡單,他們對午餐和晚餐非常講究,最少都會有三道菜。俄羅斯人除了正規(guī)的三餐以外,還會在早上10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加餐。中國人雖然有時候也會吃一些零食,但是沒有具體統(tǒng)一的時間。
中俄飲食結構的差異還體現在:一般很少有俄羅斯人會吃動物的內臟、動物的頭和尾等。在中國,雞腳可以鹵、炸、腌等等,有多種做法,同時可以用作涼菜;鴨掌也可以是下酒菜;魚頭也可以做成“剁椒魚頭”或者直接燉湯等;各種動物的內臟如果做得好吃,也是廣受好評的。在俄羅斯,生咸魚和魚子醬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這兩樣食品在大部分中國人看來還是不習慣的。而中國人經常食用的驢、狗、鴿子等等,在俄羅斯人看來,也是不能接受的。
在中國聚會時用餐,一般會用圓桌,在桌子的中間擺上滿滿的美味佳肴,大家共同食用。用餐時要使用的工具是筷子,也會用湯勺喝湯或者舀一些用筷子夾不到的東西,飯一般都要用碗盛著,人們彼此會互相敬酒,相鄰的人也會互相勸菜。在中國吃飯,大部分是一人一碗飯,然后多人共享一盤菜。俄羅斯用餐的工具是刀叉,喝湯有專門的湯匙。主食一般盛在盤子里,施行分餐制。
在俄羅斯用餐時,只有極少數菜(如紅菜湯等),會把多種不同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一個鍋里熬制。俄餐大部分是樣式比較單一,不會將各種菜混搭在一起烹飪,中國人則喜歡將各種菜搭在一起烹飪,如“番茄炒雞蛋”“魚香肉絲”等。俄羅斯搭菜的主料和配料也是有明顯的區(qū)分的,通常情況下也是不會把魚和牛排兩種食物放在一起搭配的。在俄羅斯現在也比較流行自助餐,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中國人用餐一般會邊吃邊上菜,或一次上滿一桌子菜,而在俄羅斯,每一道菜通常是有明確的界限的,第一道沙拉、第二道湯、第三道主菜、第四道甜品,是吃完一道才會接著上下一道,菜的順序不能顛倒。
中國的烹調手法非常多,有涼拌、炒、燜、煮、燉、鹵、炸、烤、熏等幾十種。俄羅斯的烹調手法以煮、烤、煎、炸為主。中餐的品種非常多,相較于中餐,俄餐的品種顯得比較單一,有條件可以達到每人獨享一份菜肴,但是中國的菜品種類繁多,很難做到兼顧每一個人,而且中國菜如果要求的量少會非常難做。
在俄羅斯,在用餐過程中,如果需要傳遞東西,最好用右手。俄羅斯有一種“左主兇,右主吉”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
中國的用餐禮儀遵循長者優(yōu)先的傳統(tǒng)。一般宴請賓客時,會讓主要的賓客和長輩坐在上席,在菜上桌之后要讓主要的賓客和長輩先動筷子,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夾菜時要盡量夾自己跟前的菜,不可以扒拉盤子里的菜。在俄羅斯,宴請賓客時座位的安排是以尊重婦女為原則的,一般以女士優(yōu)先。在進餐和上菜過程中,一般要先從左邊的女主賓開始上菜,然后依次分餐給其他女士;接著,以這樣的步驟給男賓上菜。當所有人的盤子里都有了食物,且主人邀請大家開始用餐的時候才能進食。就餐結束后,要女主人離席后,其他人才可離席。
在俄羅斯,用餐時基本是右手握刀或者湯匙,左手拿叉。在用刀的時候要注意刀口向內。如果用餐中途要離開一下,回來后還要繼續(xù)吃,在放下刀叉時,需將刀叉按八字形擺放在餐盤上。如果吃完需要收走餐盤,要將餐具整齊的放在餐盤中間。
中俄用餐禮儀最根本的差別是:中國餐桌上動,俄羅斯餐桌上靜。中國人在吃飯時氣氛通常都非常熱鬧,用餐前會不停地寒暄,在用餐過程中也會不停地勸酒,勸菜等,用完餐后還要熱情的預約下一次。人們在吃飯的同時,也不會忘了展現自己相互禮讓、熱情好客的美德。而俄羅斯人只要坐在餐桌前,就會心無旁騖地去享受自己的盤中美食。在進餐間隙也會與兩旁的客人交談,但是他們會把音量保持在僅對方能聽到的程度。
在中國存在一種現象,當走親訪友時,很少會提前打招呼,親朋好友如果不請自來,主人不但不會生氣,相反,主人還會感到非常高興,并盛情款待客人。如果提前打了招呼,也是會說大概哪一天會來拜訪,但是沒有具體確切的時間。有時候主人就會因為親朋好友不確定的拜訪時間,足足在家等一整天,否則客人到了,而主人不在家,將會被來訪的好友視為不禮貌。但是如果要去俄羅斯人家里做客就必須提前約好去的時間,俄羅斯人是極其不喜歡未經預約就直接拜訪的客人的。俄羅斯有一句流傳至今的諺語:“Незва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不速之客比韃靼人還壞。)不速之客對中國人來說是驚喜,但對俄羅斯人來說就是驚嚇。
俄羅斯人想邀請別人去自己家里做客,有時會口頭邀請,有時會打電話給朋友,但是他們不會采取轉達的形式,在他們看來,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但是在中國,我們彼此讓朋友轉達是常有的事。
大部分中國人認為,客人一般要來得越早越好。即便是沒有到吃飯的時間,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最近工作和發(fā)生的趣事也是極好的。偶爾早到的客人還會幫著主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俄羅斯人看來,客人是不應當提前到訪的,這樣會讓主人覺得措手不及,一切都來不及準備。俄羅斯人的時間觀念不是非常強。當邀請客人的時候,他們一般不確定具體見面的時間,一般會說在幾點左右。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俄羅斯人在赴約的時候有時會遲到十分鐘左右,這在俄羅斯人看來完全是可以的,并不能代表什么。俄羅斯人對于準時這個概念是有自己看法的,當他們和別人約定時間時,是按自己的想法約定見面的大約時間,比如約在七點見面,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為七點左右見面就可以了,遲一點也沒什么。而中國人在赴約的時候一般是會提前幾分鐘到達。在中國人的理解里,不守時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處于不同時代的條件下往往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中國和俄羅斯受不同歷史、習俗、宗教的影響,形成不同的文化,正是受這種文化差異的影響,有時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非語言性的沖突。我們與俄羅斯人在進行交際之前,就需要了解雙方在文化習俗方面存在哪些差異。特別是稱謂、飲食、邀約等方面的差異。了解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差異。這樣可以更好地規(guī)避在交際過程中因為彼此不了解而產生文化沖突,影響最終交際的結果。熟悉并尊重交際雙方的文化差異可以促進跨文化交際取得更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