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功
(貴州省石阡縣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貴州 石阡 555100)
足跟痛好發(fā)于足跟部附近的筋膜、滑囊、骨等組織,是以慢性勞損性疼痛為主訴的一種癥候群,具體包括跟骨骨刺、跖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下脂肪墊炎等一系列疾?。?]。其總體發(fā)病率為10%左右,是足部最常見的疼痛之一[2]。典型表現(xiàn)為晨起或長時間休息后邁出的第一步疼痛,稍走緩解、復行加重。疼痛表現(xiàn)在足跟附近,可向跖筋膜遠端放射。體檢時可有局部的壓痛,以跟骨內(nèi)前側、跟骨底壓痛為主。后期X光片上可見局部骨質(zhì)增生。本病多發(fā)生于40-70歲,男女比例約2:1。其發(fā)病率高、疼痛劇烈、易復發(fā)、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zhì)量[3]。本病總體屬于中醫(yī)“痹癥”、“經(jīng)筋損傷”等范疇[4],腎精虧虛、筋骨失其濡養(yǎng)為主因;外邪乘虛而入為誘因,治宜求本、標本兼治[5]。小針刀治療本病有效[6]。筆者用小針刀坐標定位松解術治療足跟痛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石阡縣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門診及病房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5.5~65歲,平均(55.23±1.21)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0.55±0.11)年。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6.5~64歲,平均(54.66±0.98)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0.56±0.1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Maryland足功能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訂版》臨床實踐指南)。①足跟痛:晨起足跟痛,活動可減輕,繼續(xù)行走或負重時疼痛加劇;②壓痛點:跟骨負重區(qū)跖面或偏內(nèi)側壓痛,若跟骨骨質(zhì)增生較大時可觸及骨性隆起;③X線表現(xiàn):部分患者跟骨側位片X片可見骨質(zhì)增生或骨刺形成。④腫脹:患部無明顯腫脹或輕度紅腫。
納入標準:參考《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訂版》臨床實踐指南。①符合臨床診斷;②自愿簽署知情告知書。
排除標準:參考《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訂版》臨床實踐指南。①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虎诰植繚€、感染、凝血功能不全等不適宜行小針刀治療;③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活動期;④拒絕參加試驗。
參照《針刀醫(yī)學臨床診療與操作規(guī)范》2012)[7]。
取點:①治療組(小針刀坐標定位松解術):俯臥位時,以患者足跟中心為原點,記為(0,0)。分別以人體縱軸為縱向列出Y軸、垂直Y軸列出X軸。X軸正軸方向面向身體外側、Y軸正軸方向面向身體背側。跟骨骨刺好發(fā)點(以壓痛、局部硬結感為度)記為(-1,-1)。小針刀治療部位為4點,分別為(0,0)、(0,-1)、(-1,0)、(-1,-1)。②對照組(小針刀單點松解術):小針刀壓痛點松解,即(-1,-1)處。
操作:患者俯臥位,足踝部墊一圓枕。碘伏消毒后,以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點1ml逐層麻醉,深度直達骨面。左手押于上述治療點附近,將表面皮膚壓至骨面并固定使其不能隨便移動,小針刀經(jīng)皮膚破皮后以最短路徑經(jīng)“皮膚、皮下、筋膜”到達骨面,松解時在骨面上縱疏橫剝2-3刀;若縱梳橫剝不動,則以提插刀法切割2-3刀,松解范圍不超過0.5cm,以刀下松動為度。刀下可有切割粘連組織特有的刀感,可聞及“咔咔”聲。術后傷口及敷料禁水、局部制動,1周復查,不適隨診。若療效不佳,可再做1次,一般不超過3次。
2組均以3周為一療程,3周后對比療效。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Maryland足功能評分。
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癥狀緩解明顯,疼痛改善明顯。有效:癥狀基本緩解,疼痛部分改善。無效:癥狀未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6.93±0.35 1.10±0.33 *△對照組 50 6.83±0.25 3.23±0.35 *
兩組治療前后Maryland足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ryland足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ryland足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56.50±1.15 90.37±1.31*△對照組 50 57.63±1.36 84.00±1.6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足跟痛發(fā)病率較高,預防包括少負重走路、減肥、增強體質(zhì)、穿厚底鞋、厚鞋墊;治療包括熱敷、封閉、針灸、理療,服用非甾體藥物、中藥、中成藥,手術治療等[8-9]。然而減肥、增強體質(zhì)短期不易見效;針灸施穴手法、中藥處方水平因人而異,青年醫(yī)師難以速成掌握;封閉療效反復;手術存在感染風險;專業(yè)鞋墊價格較高,制取途徑不易;止痛藥易誤傷脾胃、終非治本之策...與之相比,小針刀具有針灸和手術刀的雙重特征,既可以垂直切割,剝離松解軟組織的無菌性粘連,減輕跖筋膜的張力,又有針灸的治療效應,是治療足跟痛的新選擇[10-11]。
在針刀治療中,治療點的選擇是療效的關鍵。因足弓天然是內(nèi)側中空(靠跖筋膜牽拉維持張力),前、外、后三面環(huán)地(第1-5跖骨頭、第5跖骨體、跟骨等)的隆起結構[12],相較于高強度的骨組織,跟骨前內(nèi)側附著處的跖筋膜受力最大,更易損傷形成局部無菌性炎癥,導致壓痛點(阿是穴、激痛點)的存在,是大多數(shù)報道中小針刀的主要治療點[13-14]。筆者臨床發(fā)現(xiàn),持此“單點論”診療足跟痛容易陷入病勢纏綿、疼痛反復的局面,對于長期慢性頑固性疼痛,需建立起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整體觀念,以圖徹底根治。
從針刀的人體弓弦力學理論出發(fā),疾病的好發(fā)部位即治療點,應該是弦(肌肉、肌腱等軟組織)的應力集中點(在骨的止點),即跖筋膜在跟骨附著處。從網(wǎng)眼理論出發(fā),壓痛點只是整體力平衡失調(diào)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不是導致足跟痛的內(nèi)在原因。足跟痛是長期局部力平衡失調(diào)所致,跖筋膜持續(xù)性的牽拉力會誘發(fā)無菌性炎癥(跖筋膜炎),進而導致退變、纖維化(跖筋膜攣縮),該受力作用于跟骨附著處(壓痛點、阿是穴、激痛點),使得鈣鹽不斷的沉積,并最終形成跟骨骨刺。符合“局部力學失衡→軟組織損傷→骨病”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理論。小針刀坐標定位松解術以“多點連線、以線成面、以面結網(wǎng)”的網(wǎng)眼系統(tǒng)松解了跖筋膜的弓弦結合部,打破應力不均衡局面,利用人體自我恢復系統(tǒng),重建新的平衡結合點,才能降低復發(fā)率、減輕疼痛、改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