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光,張慧永,李 林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腦病一科,河南 安陽 455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為臨床最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之一,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以腦組織缺血壞死區(qū)域神經功能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屬中醫(yī)“中風病”范疇,辨證用中藥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2-3]。本研究用通絡逐瘀湯輔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2~70歲,平均(61.08±6.83)歲;腦梗死病程3~7d,平均(5.03±1.15)d;梗死部位為基底節(jié)區(qū)25例,頂葉區(qū)18例,額葉區(qū)7例;合高血壓40例,合并糖尿病30例,合并高脂血癥2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1~69歲,平均(61.11±7.01)歲;腦梗死病程3~7d,平均(5.13±1.09)d;梗死部位為基底節(jié)區(qū)26例,頂葉區(qū)16例,額葉區(qū)8例;合并高血壓43例,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高脂血癥2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8)》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急性期[4]。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shù)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影像學出現(xiàn)責任病灶或癥狀/體征持續(xù)24h以上。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頭顱CT/MRI排除腦出血。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指南(2017)》中風病-中經絡(氣虛血瘀證)[5]。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無華,氣短乏力,自汗,心悸,手腫脹,便溏,舌質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
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歲;②意識清楚;③同意接受中藥湯劑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因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所致腦梗死;②頸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需手術治療。③腦梗死面積過大需手術治療;④存在嚴重心肺疾病、周圍神經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⑤存在急慢性感染。⑥存在治療藥物過敏。
兩組均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加依達拉奉注射液(揚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07)30mg,日1次,靜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錦州奧鴻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1127)0.8g,日1次,靜脈滴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日1次,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 [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75mg,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20mg,日1次,口服。
觀察組加用通絡逐瘀湯。藥用黃芪30g,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遠志、石菖蒲、葛根、牛膝各10g,枳殼、桔梗、青皮、炙甘草各6g。肢體軟弱重加黨參15g、丹參10g,偏身麻木重加僵蠶、全蝎各6g;舌歪語謇重加白附子、僵蠶各6g,手足腫脹重加茯苓10g,改石菖蒲為15g,氣短乏力重加黨參15g,炒白術10g,心悸自汗重加炒白術10g、改炙甘草為15g。日1劑,每劑水煎300mL,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均治療2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心率、血壓及血糖,調整降壓藥及降糖藥治療方案。
中醫(yī)癥狀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6]。觀察癥狀包括頭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心煩易怒及氣短自汗。所有癥狀均以無癥狀記為0分,以癥狀輕微記為1分,以癥狀中等記為2分,以癥狀嚴重記為3分。
分別于入組時及治療2周后,應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評價神經功能。NIHSS評分量表中,共包含11個觀察項目,評分范圍0~42分,以分數(shù)越高表示神經損傷越嚴重[7]。SS-QOL評分量表中,共包含12個觀察項目,評分范圍0~245分,以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8]。
行hs-CRP及IL-6水平檢測。
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數(shù)據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醫(yī)癥狀、體征消失,中醫(yī)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為臨床痊愈。中醫(yī)癥狀、體征改善,中醫(yī)積分減少70%~94%為顯效。中醫(yī)癥狀、體征好轉,中醫(yī)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中醫(yī)癥狀、體征無改善,中醫(yī)積分減少小于30%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分組 例 時間 頭暈頭痛 半身不遂 肢體麻木 心煩易怒 氣短自汗對照組 40 入組時 2.02±0.39 2.32±0.35 2.13±0.79 2.05±0.55 2.11±0.43治療2周 1.23±0.21* 1.16±0.33* 1.26±0.69* 1.31±0.26* 1.26±0.35*觀察組 40 入組時 2.11±0.43 2.33±0.29 2.21±0.66 2.11±0.66 2.09±0.51治療2周 1.01±0.33*△ 0.89±0.21*△ 0.83±0.34*△ 0.73±0.19*△ 0.81±0.3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分組 例 時間 NIHSS SS-QOL對照組 40 入組時 23.35±5.35 183.38±20.11治療2周 15.03±3.09* 86.56±12.39*觀察組 40 入組時 23.08±6.09 185.17±21.35治療2周 10.15±2.11*△ 64.19±11.34*△
兩組治療前后再灌注損傷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再灌注損傷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再灌注損傷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分組 例 時間 hs-CRP(mg/L) IL-6(ng/L)對照組 40 入組時 19.05±3.36 25.96±9.02治療2周 13.11±1.65* 9.33±1.38*觀察組 40 入組時 18.98±3.22 25.71±8.96治療2周 8.03±1.13*△ 5.02±1.28*△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皮下瘀點3例,腹瀉2例,肝功異常1例。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皮下瘀點2例,腹瀉3例,肝功異常1例。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屬中醫(yī)“中風”范疇。清代醫(yī)家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首次提出“瘀血”為重要病機,提出以“活血通脈”為治療原則。近年來,將本病分為氣虛血瘀、痰濕蒙神、風痰瘀阻等多種證型,并給予辨證治療取得良好效果[9]。
通絡逐瘀湯黃芪補氣,當歸補血養(yǎng)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遠志、石菖蒲化濕開竅醒神,枳殼、青皮疏肝解郁,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桔梗通調肺氣、載藥上行,葛根滋陰生津解肌,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達益氣養(yǎng)血、活血祛瘀、滋陰通絡之效。
藥理研究顯示,黃芪中的丁子香萜、常春藤苷皂元等多種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及抑制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10];黃芪與當歸配伍,兩藥中的多種成分可通過調節(jié)血管收縮、修復損傷、調節(jié)神經活性配體-受體、調節(jié)膽堿能突觸等作用,達到促進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功能恢復及改善再灌注損傷的作用[11];紅花、桃仁、赤芍、川芎有效化學成分為23個,可通過多靶點達到抗血栓及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2]。
通絡逐瘀湯輔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氣虛血瘀型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