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晶, 徐學翔, 管青海, 劉睿
(1.山東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 濟南 250101; 2.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8)
隨著中國高鐵時代的到來,列車運行速度不斷地提高,由此引起的列車安全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2]。橫風是制約列車提速以及影響列車運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為了保證列車的運行安全,目前較常用的措施是在路堤段設置擋風墻,在橋梁段安裝風屏障。其中空隙式風屏障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睞,它不但可以為列車提供一個較低的風速安全域,還可以減小橋梁的重量,因此應用廣泛[3]。
近年來,中外學者針對風屏障的形式和擋風作用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風洞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蘇洋等[4]提出了一種新的多孔型風屏障的二維等效透風率模擬方法,并透風率對流場及風荷載的影響。韓旭等[5]通過階段模型試驗對全封閉聲屏障的三分力和表面風壓進行了測試。劉葉等[6]對采用風洞試驗方法對側風作用下平層公鐵橋梁-列車-風屏障系統(tǒng)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風屏障在不同風偏角下傾覆力矩系數(shù)的折減系數(shù)。徐昕宇等[7]測試了安有不同透風率的風屏障時的車橋系統(tǒng)氣動特性,分析了風屏障的防風效果。也有一些學者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雷卿等[8]基于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了百里風區(qū)吾普爾大橋擋風片的遮蔽效應特性。周蕾等[9]分析了橋型和風屏障透風率對車橋氣動特性及流場影響,揭示了風屏障對車橋系統(tǒng)氣動特性的影響機理。Gu等[10]研究了風屏障的遮蔽性能和不同風屏障彎曲角度時的風場。Mohebbi等[11]研究了高速軌道旁的多孔風屏障對高速列車模型的影響。Buljac等[12]分析了風障對大跨度橋梁橫斷面氣動特性和氣彈特性的影響,以及橋面斷面周圍的流動特性。但已有研究大多考慮了風屏障高度、透風率及安裝位置等因素對防風效果的影響,均未考慮風屏障的開孔形狀的影響,并且沒有考慮車體形狀對車輛氣動特性的影響。
為此,基于計算流體力學理論,采用Star CCM+軟件建立了全尺寸的CRH2型高速列車模型和簡支箱梁模型,對裝有不同形式風屏障的車橋系統(tǒng)的風場進行模擬,分析了不同開孔形式下的流場和車體形狀對車輛氣動特性的影響。根據(jù)不同開孔形式風屏障的擋風效率,為不同車輛模型以及車輛位于不同位置時的風屏障選型提供建議。
圖1 蘭新鐵路沿線風區(qū)分布Fig.1 Illustration of wind zones along Lanzhou-Xinjiang railway
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蘭新鐵路橫跨甘肅、新疆,穿越百里風區(qū)、三十里風區(qū)、安西風區(qū)、煙墩風區(qū)、達坂城風區(qū)五大風區(qū)(圖1)。由大風導致的列車脫軌、傾覆事故時常發(fā)生,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橋梁模型為位于大風區(qū)的蘭新第二雙線,該線依然橫穿五大風區(qū),風區(qū)線路占全線總長的32.6%。
選用CRH2型高速列車為車輛模型,并采用頭車-中車-尾車的形式,適當簡化掉風擋、轉向架、受電弓等附屬結構。圖2為計算域尺寸和車橋模型分段示意圖,頭車、中車和尾車的長度分別為25.7、25、25.7 m,總長度為76.4 m。橋梁模型簡化掉欄桿和軌道等結構,車輛和橋梁中間有20 cm空隙來模擬軌道結構。計算域的大小為90 m(高)×280 m(寬)×120 m(長)。橋梁和風屏障的長度與計算域的長度相同,并根據(jù)車輛的位置將橋梁和風屏障的分為三段有效計算區(qū)域:橋A段、橋B段和橋C段,分別對應頭車、中車和尾車。風屏障的厚度為0.3 m,各模型尺寸在數(shù)值建模中均采用1∶1進行建模。
圖2 計算域尺寸和車橋模型分段示意圖Fig.2 Calculation domain size and schematic diagram of vehicle-bridge model segmentation
入口(inlet)邊界條件為velocity-inlet,側風風速取20 m/s;出口(outlet)邊界條件為pressure-outlet;上邊界(top)的邊界條件為滑移的壁面;地面(ground)的為無滑移的壁面;車輛和橋梁表面為無滑移的壁面。
圖3 網(wǎng)格劃分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eshing
網(wǎng)格質量直接關系到數(shù)值模擬的精度[13]。近壁區(qū)采用0.01 m的邊界層網(wǎng)格以更好的模擬邊界層流動情況,其他區(qū)域采用結構化的六邊形網(wǎng)格以加快計算速度和收斂速度。如圖3所示,網(wǎng)格劃分采用六面體網(wǎng)格,由于車頭和車尾是復雜的三維曲面結構,因此車體表面的網(wǎng)格尺寸最大取0.15 m,橋梁和風屏障表面網(wǎng)格最大尺寸為0.8 m,最小尺寸為0.1 m;分別在車輛和橋梁間的空隙和橋梁車輛和橋梁空隙網(wǎng)格尺寸加密為0.1 m。此外,在橋梁截面周圍10 m×8 m的范圍內進行網(wǎng)格加密,加密網(wǎng)格的尺寸為0.8 m。在遠離車輛和橋梁的位置網(wǎng)格逐漸稀疏,不同的工況中,網(wǎng)格數(shù)量在7×106~1×107。
湍流計算模型采用 SSTk-w模型(k為湍動能,w為比耗散率),湍流強度為0.5%,黏性系數(shù)為10。邊界條件:迎風面取為速度進口邊界條件, 設定來流速度為20 m/s, 對應的雷諾數(shù)為4.67×105, 背風面取壓力出口邊界條件, 計算域上下邊界以及模型取為壁面。
車輛在橫風作用下,會產生氣動側力FD、氣動升力FL和氣動力矩M,將車輛和橋梁的氣動三分力系數(shù)定義為
(1)
式(1)中:ρ為空氣密度,取1.225 kg/m3;U為來流風速;AH為車輛在來流方向的迎風面積;AV為車輛在豎向的面積;B為車輛寬度;FD、FL和M分別為橫風時車輛受的側力、升力和力矩;CD、CL、CM分別為側力系數(shù)、升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
為驗證本文模型網(wǎng)格的準確性,采用車橋系統(tǒng)風洞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結果如表1所示??梢钥闯?,數(shù)值結果與試驗結果都較為接近,車輛和橋梁的阻力系數(shù)誤差分別為11.2%和10.5%,說明所采用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可行。
表1 數(shù)值結果與試驗結果的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為了充分考慮風屏障的不同開孔形式對車輛氣動特性的影響,取所有風屏障的高度為4 m,開孔率為30%。圖4為不同開孔形式的風屏障,風屏障的開孔方式有:格柵形、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和圓形。所有形式的開孔面積均相同,在建模過程中以1 m×1 m的矩形為基本單元,孔洞中心與矩形單元的型心重合,以此建立沿橋梁全長的風屏障。
高速列車在設計時,頭部和尾部的外形表面光滑、平順,且采用大曲面的設計,保證了頭車和尾車的流線型,這與中車不同。為研究風屏障的開孔形式對頭車、中車和尾車各自的影響,選取車輛位于迎風側的風屏障-車-橋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進行數(shù)值分析,各車輛及其對于橋段的三分力系數(shù)分別如圖5、圖6所示。
圖4 不同開孔形式的風屏障Fig.4 Wind barriers with different openings
圖5 不同車輛的三分力系數(shù)Fig.5 Tri-component coefficients of vehicles
圖5為不同風屏障開孔形式下各車輛的氣動力系數(shù)??梢钥闯觯孩亠L屏障的開孔形式對車輛的阻力系數(shù)影響較大,且隨著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各車輛的阻力系數(shù)先減小后增大,開孔形式為格柵形時阻力系數(shù)最大,且開孔除圓形外,中車的阻力系數(shù)都大于頭車和尾車的阻力系數(shù);②風屏障的開孔形式對車輛的升力系數(shù)影響也較大,由于升力數(shù)值較小,導致開孔形式為三角形、四邊形和圓形時的各車輛系數(shù)相差較大,這是由于來流風穿過孔洞后會在車輛迎風面的上下兩個拐角處出現(xiàn)渦,并且不斷地發(fā)生脫落,開孔形式為四邊形時中車的升力系數(shù)與頭
圖6 不同橋段的三分力系數(shù)Fig.6 Tri-component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bridge segments
車和尾車的升力系數(shù)符號不同,這是由于升力數(shù)值較小,數(shù)值有所波動;③各車輛的力矩系數(shù)隨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又減小,當開孔形式為格柵形時各車輛的力矩系數(shù)最大,且均為正值。當采用這五種開孔形式的風屏障時,中車的力矩系數(shù)均大于頭車和尾車的力矩系數(shù),采用格柵形式時中車比頭車的力矩系數(shù)大了63.6%;④在計算車輛動力響應時,應分別計算頭車、中車和尾車的三分力系數(shù)。
圖6為不同風屏障開孔形式下各橋段的氣動力系數(shù)??梢钥闯觯孩僭跈M風作用下,風屏障的開孔性轉對橋梁阻力系數(shù)的影響較小,且當風屏障開孔形狀相同時橋梁各段的阻力系數(shù)也相近;②橋A段和橋C段較為接近,且安裝這5種風屏障時,橋B段的升力系數(shù)都小于橋A段和橋C段。當采用圓形的風屏障時,兩者相差最小,為0.56%。采用三角形風屏障時相差最大,為17.2%,這是由于風屏障開孔位置的影響;③橋梁各段的力矩系數(shù)隨風屏障開孔邊數(shù)的變化先減小后增大,開孔為五邊形時力矩系數(shù)最小,安裝各種風屏障時橋A段和橋C段的力矩系數(shù)都很接近,且小于橋B段的力矩系數(shù),這是因為橋梁的迎風面積較大,氣動力系數(shù)主要受本身尺寸的影響最大;④在計算橋梁動力響應時,可采用橋A段和橋C段的三分力系數(shù)。
為研究風屏障開孔形式對不同位置車輛的影響,建立了車輛位于迎風側和背風側的風屏障-車-橋系統(tǒng)模型并進行分析,如圖7所示。
只考慮中車的三分力系數(shù)受線路位置和風屏障開孔形式的影響,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圖7 車輛和橋梁的布置圖Fig.7 Layout of vehicle and bridge
表2 車輛位于不同線路上時中車的三分力系數(shù)Table 2 Three-component force coefficients of the middle car when the train is on different routes
表2為車輛位于不同線路上時中車的三分力系數(shù)。可以看出:①開孔形式為格柵形時中車的三分力系數(shù)均相差較大,這是由于車輛位置不同造成的,當車輛位于背風側線路時,風屏障和車輛中間孔隙較大,產生的渦也較大;②中車的阻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隨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趨勢,位于背風側時的中車阻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變化較緩;③位于迎風側和背風側的中車的升力系數(shù)隨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趨勢,但開孔形式為五邊形時,迎風側中車的升力系數(shù)出現(xiàn)了負值,這是因為開孔形狀影響了風屏障后漩渦脫落的尺寸和脫落速度;④在計算車輛動力響應時,應考慮車輛位置對三分力系數(shù)和車輛動力響應的影響。
在橋梁上安裝風屏障之后,由于風屏障阻擋了氣流,使得作用于車體上的風荷載減小。與此同時,由于風屏障和橋梁相連接,作用在風屏障的風荷載也傳遞給了橋梁。對于給定高度和透風率的風屏障,開孔面積相同,但是由于開孔形式不同,對風場的影響也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橋梁三分力中占的比重。因此,定義風屏障的貢獻率(contribution rate of wind barrier,CRWB)為
(2)
式(2)中:CRWB為風屏障的貢獻率;Ftotal為風屏障和橋梁整體的三分力;FB為橋梁單體的三分力;當三分力分別取FD、FL、M時,CRWB分別對應CRWBD、CRWBL、CRWBM,其中CRWBD、CRWBL、CRWBM分別為風屏障對阻力系數(shù)、升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的貢獻率。
為研究風屏障開孔形式對風屏障擋風效率的影響,選取車輛位于迎風側時的工況進行討論,根據(jù)式(4)分別計算不同開孔形式下橋A段、橋B段和橋C段的風屏障貢獻率,結果如圖8所示。
圖8為5種風屏障對各段橋梁氣動力的貢獻率??梢钥闯觯孩亠L屏障對阻力的貢獻率CRWBD都超過了50%,可見風屏障的存在為橋梁增加了超過50%的側力。隨著風屏障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橋A段、橋B段和橋C段的CRWBD都呈增加趨勢,其中橋B段的貢獻率增加最多,增加了12.2%;②隨著風屏障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3個橋段的CRWBL都呈減小趨勢,且當風屏障開孔形式為三角形時風屏障對升力貢獻率最低;③除開孔形式為五邊形的橋A段和橋B段外,風屏障對力矩的貢獻率CRWBM也都超過了50%,可見風屏障的存在為橋梁增加了一半多的力矩,且CRWBM隨風屏障開孔邊數(shù)的變化先減小后增大,當開孔形式為五邊形時CRWBM最小。綜上所述,風屏障承擔了橋梁一半多的阻力和力矩,增加了橋梁的不安全性。
風屏障開孔形式不同會直接影響作用于車體上的風壓,以1.2節(jié)中的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側風速度為20 m/s時車體表面的風壓分布。如圖9所示,為了清晰看出車體表面的風壓分布,將中車左側的部分風屏障隱藏(計算時,風屏障與橋梁長度相同)。
圖8 風屏障對橋梁氣動力的貢獻率Fig.8 Contribution rate of wind barrier to aerodynamic force of bridge
圖9 不同風屏障開孔形式下的風壓云圖Fig.9 Wind pressure cloud diagrams under different wind barrier opening forms
圖9為車橋系統(tǒng)在不同開孔形式風屏障下的表面風壓云圖。可以看出:①無論風屏障的開孔形式如何,作用在風屏障上的風壓最大,且風壓數(shù)值沿著風屏障高度方向逐漸減小,這是由于風在風屏障的上方發(fā)生了繞流;②另一部分來流穿過風屏障的孔洞,作用于列車上,明顯可見作用于車體迎風面的壓強數(shù)值為正值,但是數(shù)值明顯減小,這是由于來流直接垂直作用于風屏障上后能量發(fā)生損失,風速也驟減,導致壓強也突增;③風屏障和列車迎風面之間的渦流由于孔洞的存在變化異常復雜,穿過孔洞的氣流在車體迎風面和頂面的交界處發(fā)生繞流且出現(xiàn)負值;④由圖9(b)可見,風屏障開孔形式為三角形時,負壓的絕對值最大,出現(xiàn)在列車迎風面與車頂面的交界處,其次為圓形、五邊形,開孔形式為四邊形時負壓絕對值最小,對比列車迎風面的壓強可見,安有格柵形風屏障的列車迎風面壓強更加均勻些,這是由于風穿過格柵形風屏障時,沿橋梁方向的流動不受限制,只在垂向受限;⑤孔洞形式的風屏障,隨著小孔邊數(shù)越多,壓強分布越均勻。這是由于來流風在小孔的拐角處會發(fā)生方向突變,邊數(shù)增加后拐角增大,突變效果也不再明顯。
建立了不同開孔形式的風屏障-車-橋系統(tǒng)氣動模型,采用數(shù)值方法進行了模擬,分析了開孔形式對車橋氣動特性、風屏障擋風效率和流場的影響,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風屏障的開孔形式對車輛的阻力系數(shù)影響較大,且隨著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各車輛的阻力系數(shù)先減小后增大,開孔形式為格柵形時阻力系數(shù)最大。采用格柵形式時中車比頭車的力矩系數(shù)大了63.6%。在橫風作用下,風屏障的開孔性轉對橋梁阻力系數(shù)的影響較小,且當風屏障開孔形狀相同時橋梁各段的阻力系數(shù)也相近。
(2)中車的阻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隨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趨勢,位于背風側時的中車阻力系數(shù)和力矩系數(shù)變化較緩;在計算車輛動力響應時,應考慮車輛位置對三分力系數(shù)和車輛動力響應的影響。
(3)隨著風屏障開孔邊數(shù)的增加,橋A段、橋B段和橋C段的CRWBD都呈增加趨勢,其中橋B段的貢獻率增加最多,增加了12.2%。風屏障對阻力和力矩的貢獻率CRWBD、CRWBM基本都超過了50%,風屏障承擔了橋梁一半多的阻力和力矩,增加了橋梁的不安全性。
(4)風屏障開孔形式為三角形時,負壓的絕對值最大,出現(xiàn)在列車迎風面與車頂面的交界處。對比列車迎風面的壓強可見,安有格柵形風屏障的列車迎風面壓強更加均勻些??锥葱问降娘L屏障,隨著小孔邊數(shù)越多,壓強分布越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