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郭嵩燾《大學章句質疑》對朱子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2022-11-04 08:00:27
        中州學刊 2022年9期
        關鍵詞:大學

        李 敬 峰 劉 俊

        緣于乾嘉漢學的強勢擠壓,程朱理學一度從清初的鼎盛轉入凋敝式微的境遇。而后隨著乾嘉漢學的沒落,程朱理學亦在道光末年至光緒初年迎來再度復興,形成一股強勢的“理學中興”思潮。而這一思潮在理學傳統(tǒng)較強的湖南表現(xiàn)尤為突出,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尊奉理學為圭臬的學者,如唐鑒、曾國藩、羅澤南、郭嵩燾等,他們既是主導晚清政治格局的重要一脈,更是復振晚清程朱理學的中流砥柱。換言之,晚清程朱理學復興的重鎮(zhèn)在湖南,而湖南程朱理學的中心則在包含郭嵩燾在內的湘軍集團。他們既是理學名宿,亦是政壇巨擘,在學術與政治的雙向互動中推動程朱理學的中興。而這其中,尤以郭嵩燾較為典型,緣由即在于他是循著漢宋兼采的思路,以批判性繼承的方式在程朱理學的營壘里清理門戶,用“就朱訂朱”的方法裁斷朱子學說,以期從更高層次上尊朱,著意開掘經學的治世維度。這就與同時代的“奉一先生之言而據之以為是”的學者拉開距離,顯豁出其求真求是的治學旨趣。郭嵩燾這一學術取向在其傾心著述的《大學章句質疑》當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因為《大學》最能整全地顯豁儒家內圣外王之旨;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章句》是朱子用心甚篤、用功最勤的著作,以此切入既能劍指朱子學的核心內容,亦能彰顯郭嵩燾回應朱子學的極致,更能由小見大,一窺晚清的學術樣態(tài),成為晚清復雜多變的學術格局的一個具體而鮮活的個案。

        一、《大學章句質疑》的撰寫緣由

        郭嵩燾(1818—1891),字筠仙,湖南湘陰人,學名先杞,后改為嵩燾,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早年曾入曾國藩幕府,襄贊軍務,成為湘軍集團的重要成員。后出使英法,成為清政府首任外交公使。郭嵩燾絕非是單純的官僚型士大夫,他一生篤志理學,注經解經,成為晚清理學復興的中流砥柱。我們需要追問的是,郭嵩燾既以復振理學自居,何以又質疑朱子的《大學章句》,撰寫《大學章句質疑》呢?這就首先需要考察一下晚清的學術背景。我們知道,早在晚明時,已經出現(xiàn)“由王返朱”的思潮,程朱理學漸趨從陽明心學的陰影中解脫出來,至清初康熙時期,再度躍居廟堂之上,成為一時顯學。然好景不長,乾嘉漢學的異軍突起,出現(xiàn)“從事于詞章十之七,從事于訓詁十之二,從事于性理或十不得一”的情形,相應帶來的后果就是“程朱二子之學,今之宗之罕矣”。程朱理學再度被邊緣化,跌入低谷近百余年。但隨著乾嘉漢學流弊的不斷顯現(xiàn),“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其已無力回應晚清的社會關切和內生危機,完全成為皓首窮經之業(yè),無補于澆漓之世道。是時學人吳廷棟在反思這一時弊指出,“正學不明而積漸至此也”,蔣琦齡說,“正學不明,欲以施教化、厚風俗、致太平,必不可得矣”。既然是學術不明導致的,那就必須倡明正學,而這正學就是程朱理學。清儒李元春就說,“考據之學,襲漢儒之學而流于鑿者也。獨宋程朱諸子,倡明正學而得其精”,所以必須“退孔、鄭而進程朱,賤考據而崇理學”。在學者的呼吁下,重新標揭程朱理學已經成為上至廟堂下至民間的共識。同治皇帝明令天下道:

        各直省學政等躬司牖迪,凡校閱試藝,固宜恪遵功令,悉以程、朱講義為宗,尤應將《性理》諸書隨時闡揚,使躬列膠庠者,咸知探濂、洛、關、閩之淵源,以格致誠正為本務,身體力行,務求實踐,不使以空語靈明,流為偽學。

        清廷最高統(tǒng)治者的這道旨意直接將程朱理學拔擢至朝廷功令,推動是時學風的轉向,那就是“學人輕蔑宋學的觀念為之一變”。郭嵩燾正是在漢學式微、宋學日昌的學術背景下開始其《大學章句質疑》創(chuàng)作的。這樣的學術背景能交代郭嵩燾將學術旨趣聚焦在宋學,但仍然無法說清楚郭嵩燾何以不是羽翼而是質疑朱子。細究之下,這一方面與湖南理學群體確立的“漢宋兼采”基調有關,如湖湘理學集團的典范人物曾國藩就指出:

        乾嘉以來,士大夫為訓詁之學者,薄宋儒為空疏;為性理之學者,又薄漢儒為支離。彼意由博乃能返約,格物乃能正心,必從事于禮經,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詳,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細,然后本末兼賅,源流畢貫,雖極之軍旅、戰(zhàn)爭、食貨凌雜皆禮家所應討論之事。

        可見,曾國藩對漢、宋之學互相排擠是極為不滿的,主張應該相濟互補,不能偏廢其一。曾國藩的這種態(tài)度賴其卓絕的政治地位得到強有力的貫徹,影響著整個湖湘理學集團的治學旨趣。作為輻輳于曾國藩周圍的核心成員,郭嵩燾受其影響自是情理中事。這就決定了郭嵩燾不可能完全以宋學為是。故而在《大學章句質疑》序言中直接交代了其何以質疑朱子的緣由:

        《大學》一書完具無缺,數百年辨爭蓋皆求之于外,而于中之要領有未究也。用其書以求朱子之學,深味而力行可也;強《大學》之書以從朱子,比類而附之,循章以求之,則亦徒見其陵越而已……朱子之言理后人無能有易也,而求之過密,析之過紛,可以言學而不可以釋經。稍因朱子章句就經以求其義,而后此經之微言大義以明,即朱子之言唯其所以附麗之而精神愈出。尊經也,亦即所以尊朱子也。

        在郭嵩燾看來,《大學》原文義理完備,學界之所以紛爭不斷,就在于不能領會文內之義,全是在文外打轉,尤其是以《大學》本義去將就朱子,致使《大學》本義不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郭嵩燾對朱子的否定,他同樣高贊朱子詮釋《大學》所透顯的獨到視野和不易之理,不足的是朱子用力太過,走向極端,背離《大學》本義太甚。因此,必須以《大學》本義為基準,裁斷朱子之言,祛除朱子章句中的不實之論。這恰恰是一種尊經的態(tài)度,是合乎朱子的初衷的,絕不是冒犯朱子,反倒是尊重朱子。當然,在回應友人的善意提醒,也即“‘質疑’字有意設難,啟后生輕議先儒之心,屬改為‘補注’等字”時,郭嵩燾不為所動,反而指出“補注”二字與自己立論之初衷不合,婉拒提議。郭嵩燾這一治經取向顯豁出其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與同時期那些以朱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學者拉開距離。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郭嵩燾的《大學章句質疑》在《大學》文本上,以《大學》古本為基礎,先抄錄《大學》古本文本,然后再附以朱子的解釋,最后加上自己的案語,顯示出其兼采漢宋的治經主張。故而受到王先謙的高度贊賞:“先生此書還古本之舊觀,息數百年之辯爭,使大義粲然復明于世,為功于學術治道甚鉅?!弊阋姶藭凰住?/p>

        二、文本質疑

        文本無疑是經學研究的重中之重,文本的不同直接影響著思想的選擇和歸屬,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郭嵩燾以“漢宋兼采”為進路,就必然決定著其要在版本、篇章等漢學視域內與朱子較量一番,這亦與其“以所得訓詁古義尋求義理之所歸”的一貫治經宗旨相吻合。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郭嵩燾對《大學》版本的擇取:

        《大學》原本次序最為倒亂,于義無取。程子以《大學》為有錯簡,蓋亦有由來矣。明道移“克明德”至“止于信”,于“則近道矣”下,移“聽訟”節(jié)于“節(jié)南山”節(jié)下,至伊川始定為今本,而于“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語猶莫知所屬。朱子別為章句,于經文兩言“此謂知本”,以其一為衍文,學者至今宗之……皆各以其意改定經文……安溪李安貞公《大學古本說》直以首章總論大意而歸重格物之指,次章申釋意之義,所見又各不同。

        郭嵩燾言簡意賅地列舉和評述以往學者如二程、朱子、董槐、秦篤輝、黃扇、李光地等在《大學》文本和結構上的調整,雖然都是“各以其意改定經文”,但郭嵩燾最為鐘情的則是李光地的《大學古本說》,他認為完全應該“以安溪(李光地)之說為斷”,緣由在于李光地“以開章四節(jié)通論《大學》,而于‘知止’兩節(jié)先透出‘致知誠意’之相因,以明《大學》之本,章旨極為完密”。當然,郭嵩燾只是借褒揚李光地來為其推崇古本《大學》張目。由此,他自然不能同意朱子對《大學》的經、傳之分,認為“《大學》本無經傳之分”,朱子此舉實乃是讓經文將就己意,絕非推究經學所應秉持之態(tài)度。不唯如此,郭嵩燾認為朱子對《大學》劃分經傳所衍生出的問題更加嚴重:“朱子分經傳而以曾子傳孔子之言為經,門人述曾子之言為傳,似屬以意擬之?!薄洞髮W》的作者一直是個聚訟紛紜的話題,涉及歸屬何種學派乃至思想定位,甚至正統(tǒng)抑或異端的關鍵問題。學術史上既有主孔子所作,又有主子思所作,亦有主曾子所作,更有如朱子劃分經傳以分屬孔子、曾子。郭嵩燾因不贊同朱子劃分經傳,自然也就難以認同朱子對《大學》作者的判定,反而贊同程頤的孔子所作之論。他說,“程子云‘《大學》,孔氏之遺書’極允”,也就是說,郭嵩燾是力主《大學》為孔子所作的,朱子分屬孔子、曾子實是一己之私意,毫無文本和義理的根據可言,故不足信,亦不足取。

        既然朱子的經傳劃分不合理,那就必須對《大學》的文本結構做出新的劃分,以使其血脈貫通,義理通暢。郭嵩燾的劃分如下:

        第一章:“《大學》之道”至“未之有也”,也就是朱子所謂的《大學》經部。這一章主要是“首明《大學》之旨,歸本誠意致知,而先釋致知之義”。

        第二章:“所謂誠其意者”至“此謂知本”。這一章解釋誠意。

        第三章:“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這一章主要是來解釋正心修身。

        第四章:“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至“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這一章解釋修身齊家。

        第五章:“《康誥》曰”至“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這一章解釋齊家治國。

        第六章:“所謂平天下”至“以義為利”。這一章解釋治國平天下。

        很明顯,郭嵩燾依據古本《大學》將《大學》劃分為六章,每一章依次對應“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這與朱子的傳十章分別對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顯不同。

        在《大學》是否有闕文這一問題上,也就是《大學》是否要增加“格致”補傳這一焦點上,郭嵩燾實是經歷了一番思想斗爭,他說:

        朱子章句改定《大學》古本,而補格物致知一傳,以發(fā)明圣功之要……而尤以格物致知為圣學之基。以圣經有所未詳,補明其功,朱子之用心勤矣。嵩燾少讀是書,求之諸儒傳記,或有異同,則亦竊以補經為疑……讀之既久,而后知《大學》一書于致知、誠意二者實已反復推明,窮竟其義,無復余蘊。又竊疑《章句》之書,綱領條目之分疏,未足以貫通圣經之全,而或失之纖曲。

        可以看出,郭嵩燾早年對朱子格物補傳是相當贊同的,不惜溢美之詞,高贊其補明圣學之功。但隨著知識的增益和體會的加深,他漸悟朱子之非,認為朱子此舉未必能整全和客觀地彰顯《大學》之義,反倒落入細密曲折之窠臼。故而他指出:

        鄭注以致知在格物,別為一節(jié)。格物即是致知,故直曰在而不曰先。自誠意章以下,首言所謂修身在正其心,齊家治國諸章并同此例,疑此云致知在格物而結之。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即朱子所補格物致知一章之義,經文本自無缺也。

        郭嵩燾駁斥朱子的邏輯是這樣的:格物即是致知,并非格物之外又別有致知功夫,而物不過是明德、新民事,這就是對格物的解釋,原文已具,根本不需要像朱子那樣進行補充,這純屬畫蛇添足之舉。很顯然,郭嵩燾的思路和大多數否定朱子格物補傳必要性的理由均是一樣的,那就是認為文內已有解釋,無須再另作補傳。這就徹底否定了朱子格物補傳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受乾嘉漢學余波的影響,郭嵩燾亦多次指陳朱子在《大學》名物制度上的訓詁之失,我們試舉幾例以顯其義。如在對“大學”的釋義中,郭嵩燾指出:

        大學自對小學言之,即《王制》天子辟雍、諸侯泮宮之學也。三代立教必于學,而天子之學謂之大學?!夺屛摹反螅f音泰者是也。太學者,成人之學。章句云:大人之學,似此學以人為名,恐非圣人所以發(fā)明三代立教之旨。

        郭嵩燾與朱子的相異之處在于:一是大學之“大”應當讀太學,而不是朱子所主張的讀“如”;二是大學應該解釋為成人之學,而非大人之學。原因在于解釋為大人之學容易將其理解為有特定受教對象的,不如“成人之學”完備??梢姡誀c完全是因襲鄭玄之義而來的。再如對“格物”的解釋,郭嵩燾指出:

        《爾雅 釋詁》:格,至也。此格字本義。須是窮究到至處,引申為度,格凡物到至處,亦各有其限量。格字兼此二義。

        這就是說,朱子訓“格”為“至”乃是淵自《爾雅》,但郭嵩燾認為這并不完備,因為“格”雖然是窮究至極,但也有個限度,因此“格”應該含有“至”和“度”兩個意思。在《大學章句質疑》中,諸如此類字詞義涵、名物制度的考辨不勝枚舉,旨在矯正他所認為的朱子之誤,雖然未必就準確無誤,但顯示出其深受乾嘉漢學“以古為是”和“不易經典”兩個學派律條的影響。

        至此,郭嵩燾從《大學》的文本、作者、篇章、結構和訓詁全面駁斥了朱子之非,將其“讀經書必自訓詁始,學問本原必由于此”的治學原則加以強力貫徹,尤其是對朱子精心構思的格物補傳也予以否定,顯示的是回歸原始經典、吸收漢學成就、革除朱子過密之論,以還圣經之舊的經學取向。實際上,這里隱含的是郭嵩燾在考據和義理之間所做的權衡,那就是義理的得當必須建基于訓詁的合理。

        三、義理質疑

        圍繞文本方面的質疑只是郭嵩燾矯補朱子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因應時變從義理完成對朱子的糾偏。在郭嵩燾看來,朱子的《大學章句》主要偏差在于:一是將“格物”作為《大學》的統(tǒng)領性、首出性功夫;二是沒有整全地揭示《大學》內圣外王的要旨,失于偏頗。就第一方面來講,也就是何謂《大學》的第一要義問題,朱熹曾說,“格物致知是《大學》第一義”,這就是把“格物致知”作為《大學》的核心要義,原因在于它“關系到一切理學體系的著眼點——為學之方,又是他全部哲學的一個最終歸宿”。但后來王陽明并不贊同朱熹此論,著意標出“誠意”來替代“格物”,他說,“《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旨在將“誠意”作為《大學》的統(tǒng)領性、第一義功夫,用“誠意”來規(guī)范“格物”,以期使“格物”在“誠意”的框架內展開,將“格物”完全轉向內在,落實在德性倫理之內,提防朱子“格物”滑向單純的知識化一邊。很顯然,朱子強調的是格物在《大學》功夫體系中基礎性地位,而心學強調的是誠意在《大學》功夫體系中的統(tǒng)領性地位,前者是先格致,后誠意,次序井然,不容躐等,后者則是以誠意范導格物,格物只不過是達至誠意的手段,它要從屬、服務于誠意,而不能逸出誠意的內容之外。而郭嵩燾則獨辟蹊徑,提出新的看法,他說:“致知、誠意二者實為入學之要義?!薄啊洞髮W》之旨,歸本誠意、致知?!焙苊黠@,郭嵩燾是不同于朱子以格物為《大學》綱領功夫的,反倒與陽明重視“誠意”和“致知”的意思相近,主張致知、誠意為《大學》的根本功夫和核心要旨。只是,他們提揭和重視的理由不盡相同。不唯如此,郭嵩燾更是以“致知—誠意”的結構來取代朱子“明德—新民”的結構。郭嵩燾何以提出這樣另類的解釋呢?細究起來,郭嵩燾主要從三個相連而又一體的維度展開論證。

        從篇章結構來講,郭嵩燾指出:“首章言致知而以知本結之,此章言誠意亦以知本結之,正見致知誠意皆圣學之本?!痹诠誀c看來,《大學》第一章也就是朱子所謂的經部分,其核心要義要落實到誠意、致知上,且第一章主要是來解釋致知的,第二章是解釋誠意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篇末結構高度一致,皆以“知本”結束。這恰恰印證他所說的誠意、致知為《大學》根本功夫的主張。

        更進一步,他指出:“《大學》開端說個知止,而推言始終本末之序,始提出明明德于天下,窮究到致知誠意,以顯明德新民之實功,大義微言畢具于此?!比绻f在上一段引文中,郭嵩燾只是籠統(tǒng)的說法,而在這一段中,郭嵩燾則深入到文本當中,認為在第一章中,《大學》雖然首先提出明明德于天下,但必須到致知誠意,才能彰顯明德新民的功效。郭嵩燾這一指陳實際上將致知、誠意作為明德、新民的前置條件,凸顯了致知、誠意的樞紐地位。另外,從致知與格物的關系來講,我們知道,在朱子那里,“致知”并不具有獨立的地位,只是“格物”的結果而已。但郭嵩燾卻并不認同此說,他指出:“格物者,致知之功也。”“格物即是致知,故直曰‘在’而不曰‘先’?!焙苊黠@,郭嵩燾顛覆朱子的看法,主張“格物”即是“致知”,“格物”并不獨立于“致知”之外,“格物”不過是“致知”的手段和功夫。這就與朱子之意恰恰相反。他更為明確地指出:“章內知止、知所先后與下知本,皆吃緊歸到致知上,所以致知二字尤《大學》之首功也。”郭嵩燾的邏輯是這樣的:第一章中的所牽涉的“知止”“知所先后”以及“知本”中的“知”皆與“致知”中的“知”是同一意思,且它們最終皆要落腳到“致知”上。也就是說,“致知”實際上與“誠意”構成了統(tǒng)領《大學》的綱領。

        再就“誠意”來講,在朱子那里,他并未賦予“誠意”特殊的地位,反倒是陽明一意將“誠意”拔擢,在這一點上,郭嵩燾實際上倒與陽明之意相近。他指出:“《大學》之要,至誠意而極矣。故曰:‘必誠其意為圣功揭示第一要義,不可輕易看過?!边@就是說,《大學》的義理只有到“誠意”時才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故而“誠意”才是提揭圣學的首要功夫。當然,郭嵩燾拔擢“誠意”的理由與陽明并不相同,陽明是出于矯正朱子偏于外向之病,而試圖通過“誠意”來凸顯儒家心性之學的優(yōu)先性和第一性,從而扭轉朱子的逐物于外。而郭嵩燾的理由是:“誠意之始事,即在至于至善,家國天下之事同而修身其本也?!薄懊鞯滦旅裰灾褂谥辽普弑貧w本于誠意二字,所以為《大學》之統(tǒng)宗?!边@里,郭嵩燾是從誠意與“三綱領”的關系來論述“誠意”的重要性的。他認為不僅“止于至善”是“誠意”的入手功夫,更為重要的是,“明德”“新民”之所以要達至“止于至善”,完全是由于“誠意”,因此“誠意”自然是《大學》的統(tǒng)領。這實際上就有將“誠意”置于“三綱領”之上的嫌疑。

        至此,郭嵩燾完成了以“致知”和“誠意”作為《大學》之兩翼的論證。當然,“致知”和“誠意”絕非是兩條平行線,它們是這樣的映照關系:“誠意者又為圣學之基也,必致知乃能誠意,尤必誠意乃能致其知,《大學》之精蘊正須熟讀深思而自得之?!痹诠誀c這里,“誠意”與“致知”不可偏廢,具有同等的地位,前者是“行”,后者是“知”,能“致知”方能“誠意”,反過來,能“誠意”才能“致知”,兩者互為前提,相互促發(fā)。這雖有朱子思想的印跡,但意思已經大相徑庭。

        就郭嵩燾質疑朱子的第二點內容來講,郭嵩燾認同《大學》是最整全地體現(xiàn)儒家內圣外王之旨的。但朱子卻偏重于心性之學,影響所及,致使《大學》的外王一面長期處于失語的境地,無力回應現(xiàn)實關切。而處在風風雨飄搖的晚清,如何推闡《大學》的經世維度以解決時弊,自然成為郭嵩燾糾正朱子的重心。我們知道,《大學》八條目中,“齊家、治國、平天下”三者主要面向的外王和經世。就“齊家”來講,在朱子那里還沒有將其與經世之學直接打通,更多局限在倫常之內,而到郭嵩燾這里,則賦予“齊家”別樣的意味:

        齊家、治國皆須有教。教成于家者,無他,孝、弟、慈而已矣。盡一家之人統(tǒng)于是三者,而其條理節(jié)目亦須逐漸涵濡,如語言行動,必依于理,自是成教之本。教成于身而父子兄弟尊卑上下之則,由家以推之國,無二理也。故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大學》之所以齊其家者,固自有事功在也。

        郭嵩燾是認同朱子所講的家國一理的,主張以教化的方式,將孝悌慈由家推擴至國,從而實現(xiàn)家國同治。依此可見,郭嵩燾依然是循著傳統(tǒng)儒家家國同構的思路來打通齊家與治國的。所不同于前賢的是,他十分明白地將“齊家”與事功關聯(lián)起來,將“齊家”向“事功”方向引入,顯示出其因應時變詮釋經典的特殊訴求。

        我們再來看郭嵩燾對“治國”的解讀,相較于朱子對“治國”的簡單化解讀,郭嵩燾則著墨甚多,他的關注點有二:一是對“機”的把捉,二是次序問題。就前者來說,郭嵩燾指出:

        機者,發(fā)動所由,發(fā)于此而動于彼,所謂圣人之運量也……其機如此,只操在一人身上。圣人范圍天地,曲成萬物之功用,只在機之發(fā)動處,著實不差……《大學》于治國章發(fā)明一機字,皆是如此,盡古今天下治亂之數。先儒但以感應之理言之,非也。

        在這段引文中,郭嵩燾實際是在推衍朱子之意。他認為朱子講“機”只講到了“機”的內涵,但沒有將“機”所蘊含的“條理節(jié)目”開顯出來,這容易導致詮釋不足,沒有為學者指明具體的步驟和階梯。而郭嵩燾則對此予以詳細說明:

        求諸人,非諸人,便是治國大頭腦。五禮之施,五刑之設,皆由此出?!洞髮W》吃緊于此說個有諸己、無諸己,乃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第功夫。一毫假借不得……其所以求之人者,要皆自己,而推所以非之人者,亦皆自己。而推斯以為成己成物,內外合一之理。治國之道,只在教民為善,禁民為不善。

        郭嵩燾認為治國的首要原則就是“求諸人,非諸人”,而“求諸人,非諸人”的核心就是君主的德性涵養(yǎng),然后層層向外推進,成己成物。尤其是指明治國之道的核心就在于教化民眾向善,禁止民眾為不善。郭嵩燾的這種解釋著意要凸顯的是治國的方法和步驟,尤其是強調循序漸進,不容躐等之意。由此可見郭嵩燾意欲開掘《大學》經世的良苦用心。

        就“平天下”來說,郭嵩燾依然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指出“平天下章說個‘挈矩’之道”,這就把“挈矩”之道作為平天下章的核心。那么,何謂“挈矩”之道呢?郭嵩燾指出:

        挈矩之道,須是以此度彼,使各得其分,非但如恕字之推此一心,以度之人而已……夫上下前后左右之各適其宜,無他,禮而已矣……于治國章言教,平天下章更不及政教字,而惟約其義于挈矩二字之中。上下前后左右盡人有個相處之法,圣人之以規(guī)矩法度整齊天下,亦即出乎其間,未可僅以推己度物之義囫圇看過。

        很明顯,郭嵩燾對“挈矩”之道的理解已然不同于朱子的推己度物之義。朱子強調的是無差別的對待,而郭嵩燾著重強調的是差異,因為在他看來,平天下涉及處理各種關系,而不同的對象情勢不一,絕對不能簡單地用朱子所謂的“推己及人”來處理。可見,郭嵩燾實際上更加務實,更加貼合時代地來解讀“挈矩”之道。要之,朱子處理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相對簡單,以“推己及人”作為共同的原則來規(guī)范三者,而郭嵩燾不僅意識到不同條目的特殊所在,更為明顯的是從政治層面、事功層面解讀三者,顯示出與朱子迥異的學術取向。

        四、《大學章句質疑》的思想史意義

        晚清的學術格局是多元并存的,呈現(xiàn)出漢學式微但依然余響不斷、宋學復興但未至極盛、今文經學緩慢崛起的學術態(tài)勢。更為重要的是,晚清風雨飄搖的社會現(xiàn)狀急需能夠經世的學問。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郭嵩燾循著傳統(tǒng)士大夫的“依經立說”的學術進路,通過重新詮釋《大學》、整合義理來寄寓其現(xiàn)實關懷。他的《大學》詮釋呈現(xiàn)出如下特質:一是漢宋兼采,二是導向經世,三是依違朱子。而這豐富又多元的特質也使其《大學》詮釋顯豁出獨特的思想史意義。

        首先,郭嵩燾的《大學》詮釋融入時代元素,將漢學、宋學以及經世致用之學打并融會,彰顯出其試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綰合三者的努力。《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書乃“兼存漢宋,無所依阿”,郭嵩燾的這種努力是否成功仍可再議,但其借經典詮釋以推闡治世要義的苦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他曾直白地指出,“治經當求通圣人之志,而非通其文,則志固無由通”,從政治哲學的角度開顯出《大學》詮釋的新面向,將《大學》在盡可能的詮釋方向上提揭出來,尤其是著重提揭了《大學》的經世面向,與以往那種專從心性之學維度詮釋自是不同,成為晚清多元交織學術背景下經典詮釋的一個典范。

        其次,郭嵩燾的《大學》詮釋亦為晚清“理學中興”視域下如何審視朱子哲學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方式和角度。作為官方哲學,在上行下效的夾持下,朱子哲學很容易陷入“此一亦述朱,彼一亦述朱”的固化局面,這在明初就已經有所體現(xiàn)。而在晚清理學再度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對待朱子哲學自然是需要直接面對的。郭嵩燾《大學》詮釋所展現(xiàn)的以審慎、理性的而非宗教般狂熱態(tài)度待之,既不愿效仿那些“學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私自說”的門戶之見,更不愿與“專求異于朱子”之徒為伍,而是主張以尊經亦即所以尊朱子的態(tài)度視之,這無疑是著了時代先鞭,成為晚清對待朱子學的一種較為理性的可取的態(tài)度,故而學者稱其“治學態(tài)度尤為難得”。

        最后,從郭嵩燾經典詮釋這一個案中,我們亦可以窺見經世之學在晚清已然成為顯學,即使相對書齋式的注經亦被灌入濃郁的經世色彩,這也就說明每逢世道澆漓之際,經學所本具的經世致用色彩會得到格外的放大和重光。要之,郭嵩燾的《大學章句質疑》因其卓越的經學成就,“于國朝經師中卓然為一家”,其學術價值自然不容小覷,成為透視晚清學術思潮鮮活而具體的個案。

        ①在朱子這里,“致知”并不是獨立于“格物”之外的功夫,它只是“格物”的結果而已。就如同“吃飯”和“食飽”的關系。②范廣欣亦有類似的看法,但他認為義理、考據和經世之學三者分工和并存,但以經世之學為主導。參見范廣欣:《以經術為治術:晚清湖南理學家的經世思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頁。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久久tv中文字幕首页| 538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在线精品| 街拍丝袜美腿美女一区| 国产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禁hnn|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yy6080| 一道本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av中文字幕一区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91精品国产92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囯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不卡的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6699国产精| 能看不卡视频网站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性无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亚洲精美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免费|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麻神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亚洲第一无码精品久久| 美腿丝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