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沙卓菲 茍詩皓 張 彤 劉傲然,3 陳少坤
(1.甘肅省博物館 蘭州 730050;2.河北地質(zhì)大學(xué)地球科學(xué)學(xué)院 石家莊 050031;3.河北省戰(zhàn)略性關(guān)鍵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 石家莊 050031;4.河北地質(zhì)大學(xué)古生物研究院 石家莊 050031)
爪獸和安琪馬化石在我國新生代堆積中都是很少見的。甘肅省博物館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臨夏盆地征集了一批此兩類動物的化石,為臨夏盆地漸新世和中中新世地層年代辨別提供了更多的依據(jù)。爪獸是地史時期出現(xiàn)過的最為奇特的哺乳動物之一,以爪狀的末端指(趾)骨而有別于其他有蹄類動物,爪狀的蹄骨用以抓取樹枝,從而取食嫩枝和樹葉(Coombs,1983)。安琪馬的頰齒不同于晚期的馬科動物,它的牙齒為低冠脊形齒,且無白堊質(zhì)覆蓋,是典型的食葉動物(McFadden,1992)。這兩類動物都是重要的森林環(huán)境指示物種,在生物地層和古環(huán)境鑒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甘肅省臨夏盆地從構(gòu)造上講是由青藏高原東北緣雷積山深大斷裂、秦嶺北深大斷裂和祁連山東延余脈馬銜山所圍成的一個山間拗陷盆地(方小敏等,1997);盆地內(nèi)保留了約30 Ma 以來連續(xù)的巨厚陸相沉積,從下往上依次為下漸新統(tǒng)他拉組、上漸新統(tǒng)椒子溝組、下中新統(tǒng)上莊組、中中新統(tǒng)東鄉(xiāng)組和虎家梁組、上中新統(tǒng)柳樹組、上新統(tǒng)何王家組和積石組以及更新統(tǒng)的午城黃土和馬蘭黃土(鄧濤,2004;Deng et al.,2013)。
臨夏盆地巨厚的沉積中蘊含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晚漸新世巨犀動物群、中中新世鏟齒象動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馬動物群,其中前兩者中化石標(biāo)本和種類相對較少。本文所述之河套裂爪獸(Schizotherium ordosium)產(chǎn)自椒子溝一帶的砂巖和砂礫巖中,屬椒子溝組下部。椒子溝組的命名地點位于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椒子溝,該地點的巖性地層已被詳細描述(邱占祥等,1990),但因化石采集的原因,最初命名的椒子溝動物群中混入了來源不明的嵌齒象(Gomphotheriumsp.)化石,而被定為早中新世(邱占祥等,1990),后因牙溝動物群的發(fā)現(xiàn)和深入細致的地質(zhì)調(diào)查而將之修訂為晚漸新世(邱占祥等,2004)。雖然被修訂為晚漸新世,椒子溝地點仍缺少可與牙溝相對比的時代標(biāo)志性物種,此處描述的S.ordosium正可彌補這一缺陷。
裂爪獸(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和戈壁安琪馬(Anchitherium gobiense)化石產(chǎn)自祖祖村上溝地點,異齒爪獸(Anisodonsp.)產(chǎn)自老溝地點,這兩個地點都發(fā)現(xiàn)了鏟齒象動物群化石,化石層位是典型的河流相砂礫巖,屬虎家梁組。老溝地點的地層參考鄧濤等(2004)文獻,祖祖村上溝地點的地層可與老溝地點進行對比(未發(fā)表)。
文中所用爪獸類牙齒術(shù)語參考Chen et al.(2016),安琪馬牙齒術(shù)語參考Sánchez et al.(1998)??s略語(ZR,甘肅省博物館自然部化石標(biāo)本編號;HMV,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化石標(biāo)本編號)。測量數(shù)據(jù)單位均為mm。
(1)哺乳綱 MAMMALIA Linnaeus,1875;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Owen,1848;爪獸科 CHALICOTHERIIDAE Gill,1872;裂爪獸亞科 SCHIZOTHERIINAE Holland and Peterson,1914;裂爪獸屬SchizotheriumGervais,1876;河套裂爪獸Schizotherium ordosiumHu,1959(圖 1,表1)。
圖1 椒子溝地點的Schizotherium ordosium 化石Fig.1 Fossils of Schizotherium ordosium from the Jiaozigou
表1 椒子溝的Schizotherium 下臼齒尺寸/mm 及與相關(guān)屬種的比較Table 1 Measurements of lower molars of Schizotherium/mm from Jiaozigou and comparisons with related species
材料:ZR000513,殘破左p3 一件、殘破右p4 一件、右m1 兩件、右m2 一件、殘破左m3 一件、右m3 一件、殘破左M1 一件,另有不能鑒定位置的牙齒碎塊兩件;ZR000473,右m1 一件、右m2 兩件、右m3 兩件、右P4 兩件、右M2/3 殘塊一件。
產(chǎn)地與層位: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椒子溝,椒子溝組底部的厚層砂礫巖,晚漸新世塔本布魯克期。
描述:P4 兩件,均有較深的磨蝕,且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冠面輪廓近正方形。前、后附尖破損,無中附尖發(fā)育的痕跡,因此外脊應(yīng)不具有W 形態(tài)。前尖較后尖更高一些,原尖呈圓錐形,位于舌側(cè)中間位置,無原小尖的痕跡。原脊比后脊更窄一些,二者分別與原尖的前后緣相連接,使中谷封閉。中谷內(nèi)無小刺等結(jié)構(gòu)。齒帶在前、后和舌側(cè)存在,其中前、后齒帶非常發(fā)育,并在舌側(cè)的前、后角處形成圓角,在舌側(cè)連續(xù),無中斷。
M1 一件,僅保留了外脊和部分后脊,外脊長24.5 mm,可見較為發(fā)育的前尖肋和較弱的后尖肋,前附尖較中附尖更弱,后附尖不發(fā)育。后脊起自中附尖和后尖之間外脊的中間部位。后凹較深,呈V 型。唇側(cè)齒帶較弱,后齒帶發(fā)育,在后凹開口處形成棚架狀。
M2/3 一件,僅保留前舌側(cè)部分。原小尖較高,原脊起自原尖頂端的前舌側(cè)。原尖孤錐狀,舌側(cè)陡直。前齒帶發(fā)育,呈棚架狀。
p3 一件,保留中段部分??梢娤潞蟾郊飧接谙潞蠹獾暮蟠絺?cè),下后附尖較下后尖更為矮小。
p4 一件,下三角座和部分下后脊保存。下三角座V 型。下前尖部分亦有破損,但仍可看出其較低,中等磨蝕的下原尖較下后尖更低,下后尖和下后附尖并排緊靠在一起,下后尖較下后附尖更粗壯一些。可見微弱的前唇側(cè)齒帶存在。
m1 三件,均有較深的磨蝕。雙V 型,下三角座較下跟座稍寬或相當(dāng),但長度不及后者。在各尖之中,下前尖位置較低,下后尖最高,下后附尖靠在下后尖的后唇側(cè),比下后尖更低一些。下前脊在前舌側(cè)有明顯的內(nèi)彎,下前脊與下后脊走向接近平行,下原脊與下次脊走向接近平行,后兩者的走向都與牙齒長軸走向接近垂直。齒帶僅在前唇側(cè)和后唇側(cè)存在,且不甚發(fā)育。
m2 三件,下三角座前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下跟座V 型。在中等磨蝕的標(biāo)本上,下后尖和下后附尖并排緊靠在一起,二者粗壯程度相當(dāng),下后附尖稍低于下后尖,舌側(cè)齒尖的磨蝕速度遠低于唇側(cè)齒尖。后谷和外谷均為V 型,前者寬而淺,后者窄而深。齒帶僅在后側(cè)發(fā)育,在其中一件標(biāo)本上還形成類似于下次小尖的結(jié)構(gòu)。
m3 四件,磨蝕程度不等。下三角座接近U 型,下跟座為V 型,前者的長度和寬度均不及后者。舌側(cè)齒尖的磨蝕速度遠低于唇側(cè)齒尖,下前尖位置相對較高,下后尖和下后附尖結(jié)合緊密,發(fā)育程度相當(dāng),二者緊靠在一起,在磨蝕后無顯著的分隔。下前脊端部有明顯的內(nèi)彎,前半部分走向與牙齒長軸方向垂直,向后呈圓角狀延伸至下原尖。下原脊和下次脊走向接近平行,都與牙齒長軸方向斜交。前谷、后谷和外谷均為較開闊的V 型,前谷深度不及后谷。齒帶僅在前唇側(cè)和后側(cè)有比較弱的存在,無明顯的下次小尖。
比較與討論:從牙齒的尺寸、冠高、原小尖以及下后附尖的形態(tài)來看,這些標(biāo)本屬小型的裂爪獸亞科(Schizotheriinae),即漸新世的裂爪獸屬(Schizotherium)或鮑氏爪獸(Borissiakia)。Coombs(1978)對Schizotherium的屬征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在牙齒上表現(xiàn)為: 臼齒加長趨勢不及本亞科其它屬; 上臼齒近方形, 外脊較爪獸亞科(Chalicotheriinae)更高更陡直,但不及裂爪獸亞科其它屬;上臼齒有小刺而無前刺;m3有下次小尖存在。Borissiakia比Schizotherium更大,但比裂爪獸亞科其它屬更小,臼齒加長趨勢更明顯,m3 無下次小尖。椒子溝的這些爪獸m3 雖無明顯的下次小尖,但臼齒的加長趨勢并不明顯,尺寸也顯著的小于Borissiakia。因此,本文將椒子溝的爪獸化石鑒定為Schizotherium。
Schizotherium中有6 個種:S.priscum、S.turgicum、S.avitum、S.chucuae、S.ordosium和S. nabanense。Coombs(1978)詳細總結(jié)了Schizotherium各種的牙齒特征,椒子溝爪獸m3 下三角座稍窄于下跟座,與S. avitum相似;m2 和m3 的長度超過最大寬度的2 倍,與S. avitum、S. chucuae、S. ordosium和S. nabanense相似;下后附尖強壯,與下后尖有明顯的分隔,與S. priscum、S. turgicum、S. ordosium正型標(biāo)本和S. nabanense相似或一致;下次小尖不明顯,即非常弱,與S. chucuae相似。從這些對比來看,椒子溝的爪獸似乎與所有已知的Schizotherium均有區(qū)別,但若從個體大小來看,能與椒子溝的爪獸化石相比的僅有S.ordosium,因它以個體顯著較大為典型特征(邱占祥,1998)。
從表1 可以看出,椒子溝的爪獸m3 尺寸雖然大于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出土的該種正型標(biāo)本(胡長康,1959),但與蘭州盆地(邱占祥,1998)、黨河下游(王伴月,2004)以及臨夏盆地牙溝地點(邱占祥,2004)的S. ordosium相當(dāng)。由于椒子溝的爪獸與蘭州盆地黨、河下游、牙溝的該類化石并無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本文將椒子溝的爪獸鑒定為S. ordosium。同時也應(yīng)看到,椒子溝爪獸的m1 尺寸小于這些地點,說明它的前部臼齒變小,后部臼齒變大,這是一個進步的特征。
Schizotherium ordosium的時代為早漸新世晚期(?)至晚漸新世,而椒子溝地點的該類化石與其它地點相比,有些許進步之處,其時代更可能為晚漸新世。椒子溝地點最初因有長鼻類化石(混入)而被定為早中新世(邱占祥,1990),之后因為在相鄰的牙溝發(fā)現(xiàn)了明確的晚漸新世動物群,又被修改為晚漸新世(邱占祥,2004),此次發(fā)現(xiàn)的S.ordosium化石進一步明確了其時代屬性。
椒子溝和牙溝動物群中,除林棲型的Schizotherium,亦有擅長奔跑的阿爾丁犀(Ardynia)和大型的準(zhǔn)噶爾巨犀(Dzungariotherium)、副巨犀(Paraceratherium)等,說明在漸新世晚期,臨夏盆地是以疏林環(huán)境為主。
(2)裂爪獸亞科(未定屬種)Schizotheriinae gen.et sp.indet.(圖2A~圖2B)。
圖2 臨夏盆地中中新世的Schizotheriinae gen.et sp.indet(.A~B)和Anisodon sp(.C~E)Fig.2 Schizotheriinae gen.et sp.indet.(A~B)and Anisodon sp.(C~E)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材料:ZR000476,右下門齒兩件,可能是i1 和i2。
產(chǎn)地及層位: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祖祖村上溝,中中新統(tǒng)虎家梁組,通古爾期(約相當(dāng)于歐洲的MN 6~8)。
描述:這兩件門齒的尺寸有一定的差異,且磨蝕方向也有不同,說明它們應(yīng)為同側(cè)的不同位置,很可能是i1 和i2,表明這種爪獸至少有兩對下門齒。鏟型,前端平,幾乎未磨蝕,兩側(cè)緣右不同程度的突起,其中近中側(cè)的突起更為發(fā)育。舌面雙凹,唇面圓隆。二者長寬分別為:9.7 mm×6.8 mm(?i2)和10.5 mm×7.7 mm(?i1)。
比較與討論:爪獸類的門齒發(fā)現(xiàn)非常少,卻是容易鑒別的。在爪獸亞科中,異齒爪獸(Anisodon)的下門齒很弱小,呈單尖狀或者說豆?fàn)睿╖apfe,1979),與上溝地點的爪獸差別巨大;裂爪獸亞科中,與后裂爪獸(Metaschizotherium)的豬型門齒(Coombs,2009)有顯著區(qū)別,但Schizotherium以及石爪獸(Moropus)下門齒形態(tài)(Holland and Peterson,1914;邱占祥,1998)與上溝地點的這兩件爪獸門齒均非常相似,僅尺寸稍偏更大,若再考慮時代差異,則當(dāng)與Moropus接近。本文將之鑒定為裂爪獸亞科,不定屬種,僅表明中中新世時期裂爪獸亞科在這一地區(qū)的存在。
我國中中新世的裂爪獸化石此前僅記錄于內(nèi)蒙古通古爾地區(qū),以零星頭后骨骼為代表(Colbert,1934;Xue and Coombs,1985;Fahlke and Coombs,2009;Chen et al.,2012),亦不能鑒定屬種。
(3) 爪獸亞科 Chalicotheriinae Gill,1872;異齒爪獸屬AnisodonLartet, 1851;異齒爪獸(未定種)Anisodonsp(.圖2 C~圖2E)。
材料:HMV 2050,右DP4;HMV 2051,左M2;HMV 2052,右m1。
產(chǎn)地與層位:甘肅省和政縣老溝地點,中中新統(tǒng)虎家梁組,通古爾期晚期(約相當(dāng)于歐洲的MN 8)。
描述:DP4 低冠,中等磨蝕,從其較薄的牙釉質(zhì)和尺寸來看,可將之鑒定為乳齒。前附尖破損,中附尖發(fā)育強烈,后附尖很弱;前尖頂端破損,原小尖很小,位于前尖的前舌側(cè),后尖向舌側(cè)傾斜程度較大,原尖呈圓錐形,較次尖位低,次尖為三角錐形。外脊呈W 型,后部的V 型較前面者更深,原脊起自前尖前部,向舌側(cè)延伸至原尖的前唇側(cè),后脊直,起自外脊近后尖處,止于次尖頂部。中谷寬闊,底部呈V 型;后凹呈U型。齒帶在牙齒周圍均存在,但發(fā)育程度很弱。L×W:19.7 mm×21.7 mm。
M2 冠面方形,低冠,稍有磨蝕。這件標(biāo)本與上述DP4 多有相似之處,亦存在很多區(qū)別。前附尖發(fā)育程度不及中附尖;后附尖較DP4 更發(fā)育些。原小尖較大,其橫截面為三角形,位于前尖的舌側(cè);原尖的舌側(cè)壁陡直,其它各面則坡度較大。原脊很弱,止于原小尖。中谷開闊,原尖和原小尖之間的開口呈V 型;后凹收縮程度不及DP4。L×W:33.5 mm×31.8 mm。
m1 的前壁破損,磨損很重。下前尖和下內(nèi)尖很小,下后尖的后部較寬闊,可能預(yù)示著下后附尖的存在。下前脊和下次脊很窄,二者的走向幾乎都與牙齒長軸相垂直。下跟座較長,但寬度不及下三角座,下三角座呈V 型,下跟座則為U 型。前谷很小,后谷則開闊的多。牙齒四周的齒帶均較發(fā)育。L×aW+pW:23.7 mm×14.4 mm+13.5 mm。
比較與討論:從牙齒的齒冠輪廓及高度,可以判斷這幾件標(biāo)本當(dāng)屬低冠的爪獸亞科(Chalicotheriinae), 該 亞 科 現(xiàn) 有 6 個 屬 ,Butleria、Kalimantsia、Chalicotherium、Anisodon、Nestoritherium和Hesperotherium(陳少坤等,2012)。從大小來看,這些標(biāo)本可與“Chalicotherium”pilgrimi和Anisodon相比較。“C”.pilgrimi在本亞科中是一個很原始的種類,目前僅發(fā)現(xiàn)于Siwaliks 早中新世的地層中(Forster-Cooper,1920),它的上臼齒唇側(cè)齒尖內(nèi)傾程度很低,老溝的爪獸與之差距甚遠。在Anisodon屬中,老溝標(biāo)本的尺寸與青藏高原西南部Siwalik 的A. salinus、東南部云南等地的A. yuanmouensis都很接近,明顯小于歐洲的A. grande和A. macedonicus,形態(tài)特征也在前兩者的變異范圍(Chen et al.,2016)之內(nèi)。因此,此處將老溝的爪獸鑒定為Anisodonsp.。
在臨夏盆地的老溝動物群中,谷氏鏟齒象(Platybelodon grangeri)是優(yōu)勢的種類,它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多個地點有大量的發(fā)現(xiàn),然而在南亞次大陸從未見其身影(Deng et al.,2007),這可能表明在中中新世,青藏高原已經(jīng)隆升到一定高度,從而阻止了大型動物的南北遷徙。然而,在臨夏盆地和云南、緬甸和南亞的西瓦利克(Siwalik)發(fā)現(xiàn)了Anisodon(Colbert,1935;Pickford,1982;Chavasseau et al.,2010;Chen et al.,2016),表明中中新世時期的青藏高原周邊,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動物群交流或未知的動物遷徙路線。
在過去,我國北方中中新世的爪獸化石,除上文提及的通古爾地區(qū)的不能鑒定屬種的裂爪獸化石外,均被鑒定為短吻爪獸(Chalicotherium brevirostris)或河北爪獸(C.hebeiense)(Colbert, 1934; 胡 長 康 , 1959; Wang and Wang, 2001; Liu and Zhang,2012;陳少坤等,2013;陳少坤等,2015),它們都顯著較Anisodon粗壯。老溝Anisodon化石的發(fā)現(xiàn)說明,在我國北方中中新世時期,爪獸類的物種多樣性比我們之前認識的要高。
(4)馬科 Equidae Gray,1821;安琪馬亞科Anchitheriinae Leidy,1869;安琪馬屬AnchitheriumMeyer,1834;戈壁安琪馬Anchitherium gobienseColbert,1939(圖 3,表 2)。
圖3 臨夏盆地上溝地點的Anchitherium gobiense 化石Fig.3 Fossils of Anchitherium gobiense from Shanggou locality in the Linxia Basin
表2 上溝地點的Anchitherium gobiense 尺寸/mm 及與相關(guān)屬種的比較Table 2 Measurements of Anchitherium gobiense/mm from Shanggou and comparisons with related species
材料:ZR000476,左p2 一件、右p3 一件、右m1 一件、左m2 兩件、右m2 兩件。
產(chǎn)地與層位: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祖祖村上溝,中中新統(tǒng)虎家梁組,通古爾期(約相當(dāng)于歐洲的MN 6~8)。
描述:p2 一件,中等磨蝕。雙葉型顯著,下三角座較下跟座更長,但稍窄。下前尖顯著,下后尖和下后附尖發(fā)育程度相當(dāng),唇側(cè)齒尖的高度低于舌側(cè)齒尖。下前脊窄,前端有內(nèi)彎,下原脊走向與牙齒長軸方向垂直,下后脊較長,下次脊部位有破損致使下次小尖的狀態(tài)不明。前谷接近U 型,后谷和外谷則為斜V 型。齒帶在前、后和唇側(cè)較為發(fā)育,舌側(cè)齒帶缺失。
p3 一件,基本未磨蝕。下三角座U 型,下跟座接近V 型,前者較后者更寬更短。下前尖低矮萎縮;下原尖稍低于下后尖而略高于下次尖;下后尖和下后附尖并排緊靠,中間有明顯的縱溝分隔,二者發(fā)育程度相當(dāng);下次尖的位置較下原尖更靠近唇側(cè);下內(nèi)尖為三棱椎形,在下內(nèi)尖之后存在一個顯著的下次小尖。下前脊前端有明顯的內(nèi)彎,后端走向與下后脊基本平行;下原脊和下次脊走向接近平行,均與牙齒長軸方向斜交。前谷淺U 型,后谷為更寬更深的V 型,外谷為斜向前的窄V 型。齒帶在前、后和唇側(cè)發(fā)育,在舌側(cè)則完全缺失。
m1 一件,稍有磨蝕。下三角座U 型,下跟座接近V 型,前者較后者稍更寬更短。下前尖較低;下原尖與下后尖高度相當(dāng),二者均高于下前尖;下后尖和下后附尖接近愈合,下后附尖極弱;下次尖的頂部破損;下內(nèi)尖為三棱椎形;下次小尖發(fā)育,稍低于下內(nèi)尖。下前脊前端有明顯的內(nèi)彎,下前脊的后端和下原脊走向接近弧形;下后脊較長,起自下后尖的唇后側(cè),與下次脊呈圓角狀相接。前、后谷和外谷,以及齒帶的形態(tài)與前臼齒基本一致。
m2 四件,均完整保存。下三角座更接近V 型,下跟座更加的寬,但長度與下三角座相似。下后尖和下后附尖的形態(tài)存在變異,在三件標(biāo)本上,二者并排緊靠,中間有明顯分隔,下后附尖稍弱于下后尖,而在另外一件標(biāo)本上,二者更接近愈合,與m1 一致。其余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均與m1 接近。
比較與討論:關(guān)于舊大陸安琪馬亞科(Anchitheriinae)的分類已經(jīng)進行過很多次的討論(Abusch-Siewert,1983;Sànchez et al.,1998;孫博陽等,2021)。在我國,安琪馬亞科的化石非常稀少,葉捷等將我國中中新世的安琪馬類全部歸入Anchitherium gobiense(除南京方山的A. aurelianense),而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中的安琪馬類化石全部歸入中華馬屬(Sinohippus)(葉捷等,2005)。侯素寬等認真比較了Sinohippus和Anchitherium(尤其是A. aurelianense)的區(qū)別,認為它們在下頰齒上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下次小尖的強弱程度、外谷向前傾斜與否、舌側(cè)齒葉外壁圓隆與否、舌側(cè)齒帶的有無等方面(侯素寬等,2007)。從尺寸的大小來看,上溝地點標(biāo)本顯著較Sinohippus纖弱,而在A. gobiense和A. aurelianense的變異范圍之內(nèi)。再從下頰齒的形態(tài)來看,其下次小尖明顯,外谷向前傾斜,舌側(cè)齒葉外壁不及Sinohippus圓隆,舌側(cè)齒帶缺失,可與A. gobiense相比,而不同于Sinohippus和A. aurelianense。與臨夏盆地老溝地點的A. gobiense相比,其形態(tài)非常接近(僅m1 標(biāo)本可直接對比),但尺寸稍大于老溝地點者。
Anchitherium gobiense還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通古爾(Colbert,1939)、南京方山(周明鎮(zhèn)等,1956)、湖北房縣(閻德發(fā),1979)和新疆準(zhǔn)格爾盆地(葉捷等,2005),時代為通古爾期,約等同于MN 6~8。
中中新世通古爾期正值全球氣候適宜期,繁盛的鏟齒象動物群指示了溫暖濕潤的森林環(huán)境(鄧濤,2016)。老溝和上溝地點發(fā)現(xiàn)了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Anisodonsp.和Anchitherium gobiense,前兩者奔跑能力弱,適合在樹叢中用前肢勾取嫩枝或樹葉來食用,Anchitherium牙齒低冠,適宜取食柔軟的樹葉,它們都是適宜溫濕森林環(huán)境的動物。
甘肅省臨夏盆地晚漸新世地層見于牙溝和椒子溝等地,椒子溝Schizotherium ordosium的發(fā)現(xiàn)增加了牙溝和椒子溝兩個地點的共有屬種,更證實了椒子溝組的時代為晚漸新世。
在中中新世的我國北方,爪獸類的生物多樣性是比較高的,臨夏盆地至少存在兩種類型的爪獸,分屬不同的亞科,其中裂爪獸亞科標(biāo)本數(shù)量很少,不能鑒定至屬,僅表明此類動物的存在;爪獸亞科的Anisodonsp.與我國北方同時期的爪獸有明顯區(qū)別,而與青藏高原西南和東南部的A. salinus、A. yuanmouensis更接近,說明在中中新世,青藏高原周邊存在某種程度的動物交流或未知的動物遷徙路線。
報導(dǎo)了臨夏盆地中中新世的安琪馬化石,根據(jù)其較為纖細、下次小尖明顯和舌側(cè)齒帶缺失等特征,可以將其鑒定為Anchitherium gobiense,是通古爾期的代表物種之一。老溝地點和祖祖村上溝地點同屬通古爾期虎家梁組。
爪獸類和安琪馬類化石的發(fā)現(xiàn)說明,在臨夏盆地晚漸新世以疏林環(huán)境為主,而中中新世溫濕森林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