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明清時期,折扇不僅是文人雅士們納涼消夏的必備之物,還是彰顯文化修養(yǎng)及生活品位、儒雅風流的標志,即使秋涼冬寒,出門應事訪親會友,也必是一扇在手。一柄名家所制折扇,當時竟貴至三四金。于是,折扇的裝飾方式也日趨精巧。在折扇柄的下端以彩色絲帶系一精雅的扇墜,也成為一種時尚。
如文人雅士聚會,從各自手持的折扇及所系的扇墜配飾上,就可大致看出主人的財富地位、交游圈子及情趣品位。扇墜在其中的作用,相當于一張文化名片,是身份地位、個人情趣格調(diào)的代言物,為官吏士紳、騷人墨客十分看重的文玩之屬。明人朱國禎《幢涌小品》記載:“世廟(嘉靖)初年,勛輔諸臣同游。賜畫扇,有木刻海榴矍墜子,可汁許,空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示天下絕巧也?!睆闹锌梢姷矫鞔衅冢葔嬕炎鳛闀r尚玩物,進入宮廷,成為御賜之品。
扇墜的材料通常是竹、木等較普通之物,以和田玉、琥珀、水晶、翡翠、珊瑚、瑪瑙、象牙、犀牛角、沉香、果核等為貴。明人文震亨在記載文玩的著名文獻《長物志》中將扇墜列入文房清玩,并談到扇墜的用料:“用伽南、沉香為之,漢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緬茄之屬,斷不可用?!?/p>
扇墜大都使用雕鍥工藝,鳥、獸、魚、蟲、蟬、蝶、蛙……各種造型均有。簡單的,多以菱、方、圓等幾何組圖作為修飾,以墜絲線串聯(lián),系于扇柄??啥鄩K組合,亦可單獨使用,又可以打上纓絡。扇墜融合了具象、抽象、意象等傳統(tǒng)雕鍥藝術,體積小巧,造型精致,充滿雅趣,是具有濃重文化韻味的藝術品。
扇墜拴法頗為講究,最正統(tǒng)的拴法,為明代拴法,即把扇墜拴于折扇大骨之上。但這種拴法有兩個缺點:一是扇套進不去,甚至可能傷到扇面;二是因隔了一條拴扇墜的線,大骨與小骨之間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縫隙,日久扇骨會因此變形。最理想的拴法,是把鎖骨釘改成中空的,即穿心骨釘,拴扇墜的線從中穿過,這樣既美觀,又不影響把玩。當然,也可拴在扇柄鎖骨釘和尚頭處的小金屬環(huán)上,此種拴法最為簡便。
扇墜一般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小巧:幾乎每一扇墜,長不過寸許(3 厘米左右),重不過四錢(15 克左右),以便在折扇下懸掛和隨身攜帶;二是精致:由于扇墜小巧,雕刻難度較大,但雕刻得都頗為精細;三是吉祥:扇墜上所雕刻的圖案,均為吉祥圖案,大多與持扇人的愛好有關。在古代,不同的時節(jié),懸掛的扇墜也是不同的?!堕L物志·卷七》曰:“夏月用伽楠、沉香為之,漢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緬茄之屬,斷不可用?!惫湃擞谙娜绽镉觅ら恪⒊料氵@些名貴香料作為扇墜,隨著折扇輕搖,香風陣陣,不但風雅,還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到了秋冬,則用玉、瑪瑙、琥珀一類質(zhì)地溫潤的扇墜,與華美的服飾相配,顯得更為精致不凡。
在所有的材質(zhì)當中,以玉扇墜最為多見,這與儒家所倡導的“君子比德于玉”的觀點是分不開的。被人格化的玉,是道德精髓的化身,象征著高雅的品行。因此,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玉扇墜也倍受歷代文人雅士追捧。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載有一事:南宋之初,宋高宗某日宴請群臣,見大將王俊手持的折扇,懸掛的扇墜是用玉雕成的小孩,正是自己昔日前往寧波途中,不慎掉落水中的舊物。宋高宗遂問王俊,扇墜從何得來,答說是在杭州清河坊的鋪家買得。宋高宗又派人追問鋪家,于是又牽出了一個提籃人,提籃人說是從杭州候潮門外的陳宅廚娘手中所得,最后陳宅的廚娘說,是在剖黃花魚時,從魚肚子里得來的。見丟失的玉扇墜復得,過程又是如此曲折離奇,宋高宗認為此乃吉祥之兆,高興之下,鋪家和提籃人都獲補校尉,廚娘則獲封孺人?!短一ㄉ取分?,“訪翠”“眠香”等章節(jié),都寫到扇墜。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了寶玉贈扇墜的事,寶玉見蔣玉菡嫵媚溫柔,心中十分留戀,便從袖中取出扇子,將一個玉玦扇墜解下來,遞與蔣玉菡,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誼?!币蛏葔嫷捏w積小,雕刻的難度較大,若無一定的制作技藝,藝術效果很難保證,所以其中的精品頗多,常常在工藝或是價值上超過它所裝飾的扇子,且近現(xiàn)代折扇已經(jīng)不再流行扇墜,扇墜作為珍藏品顯得非常珍貴,故近年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收藏者的喜愛。而投資收藏扇墜,首先應當把握以舊為主、以稀為貴的原則,簡而言之,不論哪一種材質(zhì)的扇墜,年代越久遠,文化含量越高,升值潛力也越大。其次是從材質(zhì)入手,同時根據(jù)器型、品相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材質(zhì)越珍貴,器形越精美,工藝越繁復,價值也就相應地越高。若是具體到材質(zhì)上說,首先應當考慮當前市場上認可度較高,如古玉、沉香這一類的精品扇墜,其次是短期內(nèi)不可再生的資源,如珊瑚、瑪瑙、琥珀等制作的扇墜,未來的升值空間也會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