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君,劉旭朋,施立煌,方麗琴
沈麗君,施立煌,方麗琴,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浙江省杭州市311225
劉旭朋,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檢驗科 浙江省杭州市310020
胃癌是死亡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其患病率高居我國各種惡性腫瘤第二位,雖然近年國內胃癌發(fā)病率已趨于平穩(wěn),但總發(fā)病數(shù)還將隨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而增加[1].資料顯示,我國胃癌發(fā)病人數(shù)和死亡人數(shù)約占全球總數(shù)的50%,大多數(shù)確診時已是進展期,預后很差,加強防治非常有必要[2].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此過程期間發(fā)生的病變被稱為癌前病變.國內專家共識指出,正確處理胃癌前病變有助于降低國內胃癌患病率[3].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在胃癌的發(fā)生、進展過程中發(fā)揮促進作用,H.pylori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體(H.pylori-IgG)檢測有助于胃癌早期篩查[4,5].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能反映胃部萎縮情況,能鑒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與早期胃癌[6].此外,菱形結構域蛋白1(rhombo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1,RHBDD1)是一種新型跨膜結構域的絲氨酸蛋白酶,研究表明RHBDD1在乳腺癌、肝癌中的高表達能促進腫瘤進展[7,8].但其在胃癌中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究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聯(lián)合檢測對胃癌與癌前病變的篩查價值及與腫瘤浸潤深度關系.
1.1 材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2021-01/2022-01我院85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齡42-78歲,平均(60.26±7.82)歲;病理類型: 腺癌70例,腺鱗癌9例,鱗癌6例.根據1:1匹配病例對照原則選取同期85例胃癌前病變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齡39-75歲,平均(58.64±7.58)歲;病理類型: 慢性萎縮性胃炎41例,腸上皮化生25例,異型增生19例.
納入標準: (1)研究組均參照《胃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9]診斷為胃癌,對照組均為胃癌前病變[10],均經病理診斷確診;(2)入組前未接受相關治療;(3)無神經系統(tǒng)疾病,能正常溝通交流;(4)患者已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1)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2)伴其他惡性腫瘤者;(3)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有胃部手術史者;(5)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入院當天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8 h后靜脈血5 mL,以3500 r/min轉速(半徑8 cm)離心處理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廠家: 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血清G-17、RHBDD1水平.采用H.pylori-IgG檢測試劑盒(廠家: 上海雙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血清H.pylori-IgG滴度,血清(H.pylori-IgG)陽性評定標準: (H.pylori-IgG)滴度≥10 U/mL.
1.3 觀察指標 (1)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合并癥)、血清G-17、RHBDD1水平及H.pylori-IgG陽性率;(2)不同腫瘤浸潤深度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描述,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以u表示,采用Ridit檢驗.計量資料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組間比較采用SNK-q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診斷胃癌的價值.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模型分析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胃癌腫瘤浸潤深度的相關性.通過交互作用分析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的影響,γ=1表示無交互作用,<1表示呈負向交互作用,>1表示呈正向交互作用,OR大于兩單獨因素OR值的乘積時為超相乘模型,小于兩單獨因素OR值的乘積時為次相乘模型,等于兩單獨因素OR值的乘積-1時為相加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血清指標比較 研究組血清G-17、RHBDD1水平及H.pylori-IgG陽性率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血清G-17、RHBDD1水平及H.pylori-IgG陽性率比較[(mean±SD)/n(%)]
2.2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診斷胃癌的價值 繪制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診斷胃癌的ROC曲線,結果顯示各指標單獨診斷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別為0.728、0.816、0.612,聯(lián)合診斷的AUC最大,為0.915.見表2、圖1.
圖1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診斷胃癌的ROC曲線.G-17: 胃泌素-17;RHBDD1: 菱形結構域蛋白1;H.pylori-IgG:幽門螺桿菌免疫球蛋白G抗體.
表2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診斷胃癌的價值
2.3 不同腫瘤浸潤深度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比較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隨著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增加而逐漸升高(P<0.05).見表3.
表3 不同腫瘤浸潤深度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比較[(mean±SD)/n(%)]
2.4 胃癌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腫瘤浸潤深度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腫瘤浸潤深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腫瘤浸潤深度的相關性
2.5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的影響 以胃癌患者血清G-17、RHBDD1水平平均值為界,分為低表達(<平均值)和高表達(≥平均值),通過交互作用分析顯示,血清G-17高表達與RHBDD1高表達、G-17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RHBDD1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呈正向交互作用(γ=1.966、1.682、1.936,P<0.05),且均為次相乘模型.見表5.
表5 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血清G-17水平明顯高于胃癌前病變患者,與國內相關研究[11]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G-17與胃癌的發(fā)生有關.G-17是一種主要由胃竇G細胞合成釋放的胃腸激素,其水平變化可反映胃竇黏膜功能狀態(tài),黏膜萎縮以胃竇為主時血清G-17水平明顯降低,但當萎縮以胃體為主或胃部細胞發(fā)生惡變時血清G-17水平升高[12].Li等[13]研究顯示,在胃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血清G-17水平逐漸升高,其機制為通過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誘導胃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本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G-17診斷胃癌的AUC為0.728,是診斷胃癌的敏感性指標,可作為診斷胃癌的標志物.但胃癌的形成機制復雜,單獨一種標志物難以做出可靠鑒別診斷,常需采用多指標聯(lián)合的方法.
報道顯示,H.pylori是胃內常見細菌之一,H.pylori感染能增強胃黏膜細胞活躍增生,提高DNA突變風險,且H.pylori代謝產物能加重胃黏膜損傷,促進胃體萎縮,從而促進胃癌發(fā)生發(fā)展[14].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H.pylori-IgG陽性率明顯高于胃癌前病變患者,進一步說明H.pylori感染與胃癌發(fā)生有關.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H.pylori-IgG陽性診斷胃癌的AUC為0.612,說明單獨應用H.pylori-IgG檢測并不能可靠鑒別診斷胃癌前病變與胃癌.但也有報道指出,H.pylori抗體陽性診斷早期胃癌的AUC為0.707,具有良好診斷價值[15].與本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檢測抗體種類不同有關,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但新近研究顯示[16],H.pylori-IgG陽性單獨診斷胃癌的AUC為0.65,診斷價值偏低.支持本研究結果結論.
此外,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在胃炎→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過程中,血清RHBDD1水平呈上升趨勢[17].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與胃癌前病變患者比較,胃癌患者血清RHBDD1水平明顯升高,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血清RHBDD1水平變化與胃癌的發(fā)生有關.作為近期新發(fā)現(xiàn)的參與細胞生長的蛋白,RHBDD1被證實能通過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號通路促進腎細胞癌的增殖、遷移、侵襲和上皮間質轉化[18],通過調節(jié)p-Akt等水平促進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19],且能通過激活EGFR和調節(jié)BIK介導的細胞凋亡促進非小細胞肺癌的增殖[20].而EGFR過表達被證實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21].推測RHBDD1過表達可通過促進EGFR表達增加參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但仍需要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RHBDD1在胃癌診斷方面同樣具有良好診斷效能,且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聯(lián)合診斷胃癌的AUC為0.915,具有較高診斷效能,提示各指標聯(lián)合可為臨床鑒別診斷癌前病變與胃癌提供可靠參考依據,有助于胃癌的早期檢出.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與胃癌腫瘤浸潤深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胃癌腫瘤浸潤深度呈正相關,且血清G-17高表達與RHBDD1高表達、G-17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RHBDD1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呈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說明在胃癌腫瘤浸潤過程中,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相互影響,共同促進腫瘤浸潤加重,早期檢測各指標不僅能鑒別診斷癌前病變與胃癌,在反映胃癌腫瘤浸潤深度方面也具有一定價值.
他帶她去了曬草灣游樂場,這是他們唯一的一次類似約會。他拉著她的手,一直沒放開。她看到許多小朋友,許多人。他介紹說,曬草灣曾經堆放的都是廢棄物,可是你看現(xiàn)在它多好,場內的各種設施都是使用的新能源。你相信一個內心堆砌了很多廢棄物的人也可以有如此的改變么?
綜上可知,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聯(lián)合檢查在胃癌與癌前病變的篩查方面具有可靠診斷價值,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腫瘤浸潤情況.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未探究不同病理類型之間、不同癌前期病變類型之間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陽性的差異,未來工作中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
文章亮點
實驗背景
胃癌是死亡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其患病率高居我國各種惡性腫瘤第二位,近年來總發(fā)病數(shù)還將隨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而增加.大多數(shù)確診時已是進展期,預后很差,加強癌前病變診斷與防治非常有必要.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菱形結構域蛋白1(rhombo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1,RHBDD1)、幽門螺桿菌免疫球蛋白G(Helicobacter pyloriimmunoglobulin G,H.pylori-IgG)等是診斷胃癌的敏感性指標,可作為診斷胃癌的標志物.但單獨一種標志物難以做出可靠鑒別診斷,常需采用多指標聯(lián)合的方法.
實驗動機
本研究重點探究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聯(lián)合檢測對胃癌與癌前病變的篩查價值及與腫瘤浸潤深度關系.
實驗目標
實驗方法
選取2021-01/2022-01我院85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組,根據1:1匹配病例對照原則選取同期85例胃癌前病變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一般資料、血清G-17、RHBDD1水平及H.pylori-IgG陽性率,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診斷胃癌的價值,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模型分析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胃癌腫瘤浸潤深度的相關性.
實驗結果
研究組血清G-17、RHBDD1水平及H.pylori-IgG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聯(lián)合診斷胃癌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0.915;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隨著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增加呈逐漸升高趨勢(P<0.05);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率與胃癌腫瘤浸潤深度呈正相關(P<0.05);血清G-17高表達與RHBDD1高表達、G-17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RHBDD1高表達與H.pylori-IgG陽性均對胃癌患者腫瘤浸潤深度呈次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P<0.05).
實驗結論
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聯(lián)合檢查在胃癌與癌前病變的篩查方面具有可靠診斷價值;在胃癌腫瘤浸潤過程中,血清G-17、RHBDD1水平、H.pylori-IgG陽性相互影響,共同促進腫瘤浸潤加重,早期檢測各指標不僅能鑒別診斷癌前病變與胃癌,在反映胃癌腫瘤浸潤深度方面也具有一定價值.
展望前景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但大多數(shù)確診時已是進展期,預后很差,加強防治非常有必要.血清G-17、RHBDD1、H.pylori-IgG各指標聯(lián)合可為臨床鑒別診斷癌前病變與胃癌提供可靠參考依據,有助于胃癌的早期檢出.值得推廣繼承和研究,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對正確處理胃癌前病變,降低國內胃癌患病率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