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細(xì)細(xì)
父母給予我們來這世上走一遭的權(quán)利,用一雙巨翼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明里暗間地呵護(hù)我們,直到瞑目,他們也要在心里為我們揮下最后一把汗水。
書里看到一句話“世上最孤獨的人類,就是父母”,讓我深有感觸。
細(xì)細(xì)想來,的確如此。
年少時,總想著逃離父母,不懂媽媽的叮嚀是愛的語言,不明白爸爸的教誨是成長的基石。
青年時,終于能夠體諒父母的拳拳之心了,卻又因身在千里之外,無法陪他們走過余生里每個平常的日子。
中年時,父母垂垂老矣,卻仍在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操勞著,而身為子女的我們呢,也懂得了如何去愛他們,可奈何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回首一生,我們和父母之間總是有太遠(yuǎn)的距離。
很多時候,他們的手已經(jīng)忙不過來了,但是他們的心卻一直在我們身上。
父母,是最想保護(hù)你的人
小林是獨生女,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養(yǎng)大,19歲去了離家千里的城市念大學(xué),畢業(yè)后也留在了那座城市工作。
女兒離家這么遙遠(yuǎn),父母自然割舍不下。
起初,小林的父母每天都要給小林打電話,她也十分思念父母,常常是一拿起電話就聊個沒完。
可日子一長,她發(fā)現(xiàn),和父母能聊的話題越來越少了,說來說去總是那么幾句:你們今天吃了嗎?身體還好嗎?
而父母的回答,也總是單調(diào)乏味:我們剛剛吃過晚飯啦,身體好著呢,你不要操心我們……
慢慢地,小林和父母打電話的頻率,從一天一次減少到一周一次,到后來一個多月才想起來打一次。
就這樣,隨著和父母之間聯(lián)系的減少,牽絆也越來越少,父母不再是她生活里的主角了。
直到有一年過年,她放假回家,才發(fā)現(xiàn)爸媽口中的“一切都好”是個多么唯美的謊言。
母親因為洗澡時不小心滑倒,手臂骨折,百余天了還沒恢復(fù)利落,仍纏著繃帶;父親也因為忙著照顧母親,累得瘦了一圈。
而這一切,小林全部無從知曉。
她有些埋怨地問他們:“怎么發(fā)生這么大的事都不告訴我?”
爸爸卻微笑著解釋道: “我們年紀(jì)大了,有個磕磕絆絆的很正常,你一個人在外打拼不容易,我和你媽也幫不上什么忙,告訴你這些只能讓你更擔(dān)心?!?/p>
小林聽到這些,想到自己畢業(yè)后和爸媽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甚至連在他們的生日時都不記得問候一聲,頓時鼻子一酸,覺得對不起父母……
父母寧愿自己忍受孤獨和病痛,也不愿給你增添一丁點麻煩。小林的父母是如此,全天下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父母總說一切都好,直到你撞破他們的無助,才深刻明白,他們不過想護(hù)你周全。
父母,是最疼愛你的人
我想起了鄰居李麗。
那時她大學(xué)剛畢業(yè),就迫不及待地領(lǐng)著男友回了家。
一頓飯吃完,父母對男友不是特別滿意,覺得他言談舉止過于優(yōu)柔,缺乏果斷和擔(dān)當(dāng),兩人家庭條件也相差懸殊。
他們勸李麗:“婚姻不比戀愛,兩個人如果不能共同分擔(dān),到頭來受苦受累的怕還是你。”
可眼里只有愛情的李麗,哪里聽得進(jìn)這些話,堅持要嫁給男友。父母拗不過,還是同意了婚事。
然而婚后的日子就像一盆涼水,很快就把她當(dāng)初的熱情澆滅了。
老公忙于工作,很少幫著一起做家務(wù),有時婆婆讓她受了委屈,老公也是和稀泥,總讓她忍讓。
后來有了孩子,要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的李麗疲憊不堪。
就在她滿腹委屈不知該向誰訴說之時,父母請他們小兩口回家吃飯。飯桌上,爸爸借著酒勁對她老公說:
“孩子,咱爺倆唯一的緣分,就是我們愛著同一個女孩。你可能會變,而我永遠(yuǎn)不變。如果哪天你不珍惜了,我隨時準(zhǔn)備接她回家?!?/p>
聽完老爸的話,李麗瞬間淚目。
之后父母也會常常去看她,幫著打理家中大小事,也時不時地勸她:“你丈夫也是第一次為人夫、為人父,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學(xué)會通過溝通來解決,兩個人共同進(jìn)步,多點耐心,婚姻才能長久?!?/p>
是父母,陪她度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光。
其實不僅是李麗的父母,大部分的父母也都是一樣的。他們是我們最堅強的后援軍,即便我們在外滿身傷痕,他們也永遠(yuǎn)在我們的身后,默默守護(hù)。
有位作家說過:“很多時候不是我們?nèi)タ锤改傅谋秤埃浅惺芩麄冏分鸬哪抗?,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后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p>
父母,是最甘愿為你付出的人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但凡有了孩子,就一生都在為孩子而活。
這讓我想到某位讀者,跟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今年已經(jīng)40歲了,爸媽也是年近古稀,身體大不如前??蓛赡昵八硕ィ謰屵€是不辭辛苦地到家里來幫她照顧孩子。
起初她覺得多虧了父母的幫助才能忙得過來,可相處久了,很多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她都不太認(rèn)同。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使得她脾氣越來越大。
一次爭執(zhí)過后,她沒忍住,對父母說了重話。父母覺得自己沒幫上什么忙,還讓女兒著急上火,后來便找了一個借口,默默收拾東西,回老家了。
父母走后,她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夜里要醒幾次、要哭、要喝奶、要小便;原來做寶寶餐是如此麻煩的一件事;原來每天只是換尿布都能占用她這么多時間……
很快,她累得有些撐不住了,小心翼翼地?fù)芡ɡ霞腋改傅碾娫?,話還沒說出口,母親就說:“我和你爸想外孫了,你還歡迎我們吧?”
那一刻她意識到,只有父母是最甘愿為她付出的人,并且從不會和她計較。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給予我們來這世上走一遭的權(quán)利,用一雙巨翼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明里暗間地呵護(hù)我們,直到瞑目,他們也要在心里為我們揮下最后一把汗水。
小時候,父母是為我們遮風(fēng)擋雨的巨人,我們躲在他們身后,倍感安全;長大后,父母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習(xí)慣索取,而他們也習(xí)慣給予。
直到看到父母的第一根白發(fā)、越來越深的皺紋,我們才會真正明白:我們真的長大了;父母,真的老了。
石小華摘自《人生不必被安排》
(華中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