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南方民居建筑類型繁多,結構、布局均根據(jù)當?shù)丨h(huán)境、氣候的特殊性而建造,現(xiàn)以湖南張谷英上新屋為例,描述當?shù)丨h(huán)境、布局。
張谷英村處于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最早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到清代嘉慶時期(公元1796-1821年)形成民居建筑群。張谷英村雖幾經(jīng)滄桑,民居建筑形制卻基本得以保留。比較完整的建筑有“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這三組建筑,三組建筑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建筑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連,分則各自獨立,合則渾然一體[1]。
張谷英村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和崗地為主,東北依靠著龍形山,西、南分別有旭峰尖、筆架山等,村落整體被山體環(huán)繞在小盆地中。流經(jīng)村落的有兩條河流分別為渭溪河與玉帶河。環(huán)境組成了“負陰抱陽、山水相依”的地形,構成了富有特色的張谷英村景觀風貌。
流經(jīng)張谷英村有兩條河流-渭溪河與玉帶河,渭溪河為東西項貫穿全村的主河流,連接當大門、王家塅和上新屋三片古民居建筑群,渭溪河的景觀在各每個河段都具特色,從上游的上新屋到下游的當大門,沿和景觀逐漸由自然形態(tài)向人工形態(tài)轉變。玉帶河是由后欒水庫自北向南流過張谷英村東側的狹窄溪流,沿河經(jīng)過山丘與農(nóng)田,以自然景觀形態(tài)為主。
從高處眺望,張谷英優(yōu)如四面翠綠的青山圍繞著一片片屋宇,渭溪河的溪水曲折并穿村而過。屋宇墻檀相接,依靠著山形坐落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
張谷英村總體布局依地形呈現(xiàn)出“干枝式”結構,平面布局則呈現(xiàn)出“豐”字形,中軸建筑與兩側橫軸建筑皆以天井巷道為構成個體,內廊相接,穿行其間。
每組建筑基本由過廳、會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廳等院落組成,每進院落又由堂屋、正房、廂房、耳房等圍合而成,并在內設天井,形成獨立庭院。建筑內高墻深巷,家家房屋相連,室內需天井通風。順著屋脊望去,整個建筑群變成了一排排“井”字。格局對稱,工整嚴謹,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于和諧統(tǒng)一。建筑材料以木、青磚、小青瓦為主,土坯磚、花崗巖、方磚為輔。天井內木雕居多,有在堂屋的梁柱上刻有的太極圖,有在屋下雕有精巧的小鹿、蝙蝠等圖案;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龍、鳳、喜鵲、梅花,雕刻樣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
張谷英村又稱渭洞,渭洞屬于古代巴陵縣,該地區(qū)在夏、商、周時期是三苗的聚居地,春秋時期,巴陵屬楚國。楚滅漢水流域的糜子國以后,遷其遺民到此,同時在現(xiàn)今岳陽的位置上建城衛(wèi)戌。秦朝統(tǒng)一國土后,巴陵屬于長沙郡,兩漢因之,而此時春秋時楚所置的衛(wèi)城被更名為巴丘。東漢建安十五年,孫權從劉備手中奪取了長沙郡東部,北部地區(qū)設漢昌郡,岳陽建郡之始[3]。
三國和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及唐、五代、南宋時期,巴陵(后稱岳州、岳陽)是軍事重鎮(zhèn),現(xiàn)存的古驛道為“劉備道”,可能是東漢建安十四年(210),劉備自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南征長沙郡所經(jīng)過的道路。
明洪武四年(1372),始祖張谷英自吳入楚,先遷入新墻,而后再遷入渭洞,石橋沖成為建立第一個聚族定居點,直到明中期嘉靖時,家庭人丁已達二百余人。
明嘉靖間(1522-1566),七世祖張公泰遷居至渭洞西頭岸,這是張谷英村聚族而居的開始。
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 年),八世祖張伏層再次自石橋沖舊居遷至渭洞,為如今張谷英村現(xiàn)址,建張谷英村古建筑群主體的第一代大屋,即“當大門”。
清朝乾隆年間,修建東頭岸和西頭岸。
清朝嘉慶七年(1802 年),第二代屋-王家塅為十六世祖張續(xù)棟建。
清朝嘉慶八年(1803-1805 年),建第一個莊園風格的居住點-上新屋為張續(xù)棟兄張續(xù)彬,從嘉慶七年起,張谷英村建筑規(guī)?;径ㄐ?。
清咸豐2-3年,太平天國軍進入岳州,張家家奴蔣洪望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張氏族人張仁在渭洞組織鄉(xiāng)勇,配合清軍抵抗蔣洪望對渭洞的進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敵方曾轟炸張谷英村,炸毀張谷英族祠堂以及部分大屋建筑。
1945年4月16日,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進駐張谷英村,在張谷英村學堂墈大屋場建立岳陽人民政府,后因國民黨王陵基部圍剿而撤出。
2001年,張谷英村古建筑群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張谷英村古建筑群由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上新屋西臨渭溪河,東靠龍形山,是一座座東北朝西南的一組建筑群。與現(xiàn)存當大門、王家塅院落格局相同,院落以中軸建筑堂屋為主線,兩側對稱設分支橫堂屋,平面呈“豐”字形結構。
上新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十六世祖力心公建??偯娣e7560m2,房間172間,新屋片區(qū)建筑原為“七井五進,八橫堂”井字平面形布局[4]。
經(jīng)過歷史的變化,上新屋中的主人不斷更換,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且有一段時間的無人維護。上新屋部分建筑已不復存在。
現(xiàn)有上新屋僅存中路四進院落,以及第一進東、西橫堂屋、第二進東、西橫堂屋四處橫堂屋建筑,現(xiàn)狀四處橫堂屋僅余兩進院落,東西盡頭建筑均拆改嚴重,中軸線第五進堂屋及三、四、五進院落兩側原有橫堂屋均已損毀,建筑痕跡均無,現(xiàn)狀格局雖已不完整,但原狀規(guī)??梢娨话?。
根據(jù)現(xiàn)存建筑判斷分析,上新屋堂屋為五進,橫堂屋每進原為“三井三進”或“四井三進”形式。且每處堂屋及橫堂屋院落基本為天井兩側置廂房,后部置堂屋的建筑形制。
4.2.1 建筑平面現(xiàn)有布局。上新屋位于當大門西北處,上新屋入口前,渭溪河上制一座平橋,此橋為上新屋正門唯一入口,一進堂屋正門為內凹鎖頭屋形制,正門匾額為文魁二字,文魁指文星和魁星,俗謂主文之星,亦指文章魁首。上新屋正面均采取左右基本對稱布局,正門兩側橫堂屋凸出一進堂屋并設磚拱門,分段式采取馬頭墻及封護檐交替做法,現(xiàn)存各三組,馬頭墻及封護檐為中軸一進堂屋門廳兩側房屋及第一進東、西橫堂屋南排房屋。在整體青磚砌筑灰色基調的前提下,使立面效果既工整,又富于變化。
上新屋中軸現(xiàn)存四進堂屋。一進堂屋(門廳),左右兩側設八邊形天井,中置連廊,通往第二進堂屋,除門廳左右兩側各置兩間倒座房外,并未置堂屋及其他房。東、西兩側各設三道門,南門為石拱門作為通往第一進東、西橫堂屋的入口;中門為石拱門作為第一進東、西橫堂屋和第二進東、西橫堂屋巷道的入口,巷道鏈接第一進與第二進橫堂屋;北門為石門則作為通往第二進堂屋、第二進東、西橫堂屋巷道的入口,通過巷道可進入第二進東、西橫堂屋。
第二進堂屋入口設門,內置堂屋、正房、廂房、倒座,堂屋設屏門,中設正方形天井。廂房與倒座間置巷道,通往第二進東、西橫堂屋。
第三進堂屋內置堂屋、正房、廂房,堂屋設屏門,左右兩側設八邊形天井,中置連廊通往堂屋。東、西廂房下置巷道,通往第三進東、西橫堂屋,第三進東、西橫堂屋已毀,未找到原有痕跡。
第四進堂屋內置堂屋、正房,堂屋設神龕,左右兩側設八邊形天井,中置連廊通往堂屋,正堂后置一排房屋疑似第五進堂屋建筑,其后建筑已毀;天井東、西墻體設門,通往第四進東、西橫堂屋,第四進東、西橫堂屋已毀,未找到原有痕跡[5]。
上新屋現(xiàn)存四組橫堂屋,分別為第一進東、西橫堂屋、第二進東、西橫堂屋。第一進東、西橫堂屋第一進堂屋,內置門廳、堂屋、正房、廂房,堂屋設神龕,中置正方形天井。第一進東、西橫堂屋第二進堂屋,現(xiàn)狀有局部坍塌,根據(jù)現(xiàn)場痕跡和上新屋其他建筑可知內置堂屋、正房、廂房,中置正方形天井。第三進堂屋已毀,未找到原有痕跡。
第二進東、西橫堂屋第一進堂屋內置堂屋、正房、廂房,中設天井;第二進東、西橫堂屋第二進堂屋內置堂屋、正房、廂房,堂屋設天井,左右兩側設天井。第三進堂屋已毀,未找到原有痕跡。
根據(jù)現(xiàn)場探查,上新屋建筑現(xiàn)存門廳4座、堂屋10座、正房20座、廂房18座、耳房4座、倒座房4座、天井21座、巷道8條(見圖1)。
圖1 上新屋總平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jù)現(xiàn)有堂屋布局,堂屋院落規(guī)模明顯大于橫堂屋院落。橫堂屋院落與堂屋院落成垂直,在東、西巷道兩側并排列。橫堂屋院落也沿縱深方向設兩進院落。堂屋與橫堂屋院落格局相似,基本都由天井、東西廂房、正堂組成。堂屋與橫堂屋院落之間通過巷道間隔與聯(lián)系,總體上既具有大家族群居的格局,又在個體院落上有小家庭生活的獨立環(huán)境,體現(xiàn)了家族傳承的設計理念[6]。
4.2.3 建筑結構及做法。經(jīng)現(xiàn)場勘察上新屋室內地面為三合土地面,現(xiàn)在部分改為瓷磚及水泥地面,臺明、過廳、天井兩側、堂屋以及巷道周圍為方磚為方磚細墁地面,規(guī)格:230×230×60mm。天井為花崗巖條石,條石形式有八邊形及長方形,每個天井下沉300-400mm,天井是整個建筑明排水位置,整個建筑整體由北向南流向渭溪河。建筑墻體下置260mm高花崗巖條石,條石上為青磚十字縫墻體,規(guī)格:280×150×90mm,墻厚為一磚寬,內墻面為黃泥打底,厚15mm,外罩紙筋灰,厚5mm,二層隱蔽墻體大部分為土坯磚墻體,圍天井一周二層設裝修。正房設門,廂房設門、窗及高窗(窗帶紋飾),耳房設門,正立面均設窗,沒進院落設門或屏門。廂房設堂屋為硬山雙檁建筑,下粗上細,檁條規(guī)格:Φ100-Φ280mm不等;連廊為抬梁式屋架;其余建筑為硬山擱單檁建筑,檁條規(guī)格:Φ100-Φ160mm;天井四周及四個立面設挑檐;檁條上鋪釘板椽,板椽規(guī)格20×100mm;檐口設封檐板,規(guī)格:20×100mm。屋面為單檐雙坡小青瓦屋面,干槎瓦做法,小青瓦規(guī)格:170×180×12mm。
各個墻體作為巷道墻體,將建筑連在一起,既提高了建筑的穩(wěn)定性,又兼顧對火災的防范功能。
所有建筑二層,用楞木、樓板分隔,上層一般只用于放置雜物。屋架檁、椽以杉木為主,個別柱子用楓木,取風調雨順之意。檁條選擇中段自然彎曲的木料,利用拱起部分預防受彎撓度。檁條上釘扁椽,椽上直接干擺小青瓦。圍繞天井四周的建筑挑檐,也利用自然彎材解決木構件錯層搭交問題[7]。
通過對湖南岳陽張谷英村上新屋全面的實地考察及對湖南岳陽張谷英村上新屋的詳細勘察,可以從聚落形態(tài)、宅院類型、構架特征、裝飾技藝4個方面將湖南岳陽張谷英村上新屋區(qū)域風土建筑的特點概括總結如下:
張谷英古村落是較為典型的明、清村落建筑,記載了明、清時期當?shù)氐慕ㄖ夹g及建造工藝等相關歷史信息,反映了地方性建筑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特點,具有顯著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建筑的空間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在整體環(huán)境空間層次上,開放空間藝術處理注重因借自然,尊重自然;在村落內部功能空間層次上,則注重步步有景,開合有度;在大屋內部空間層次上,重視“灰空間”的承轉過渡,內外滲透。開放空間的合理布局,使古村的戶外生活變得格外輕松自如和溫馨祥和。張谷英村的開放空間營建策略和藝術處理手法在當代聚落規(guī)劃中也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