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克
(安徽省七星工程測試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大跨度橋梁結構的抗震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由于大跨度橋梁各支撐相距較遠,導致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到達各支撐點的時間必然會存在一定差異[1-3],而這種時間上的差異就稱為行波效應。
在進行大跨度橋梁結構抗震研究時,若僅對大跨度橋梁進行一致地震輸入,而忽略這種時間上的差異可能會引起結構的不安全,因此在進行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時不能單一考慮一致地震輸入,而需要進行多點激勵或非一致激勵[4]。
橋址位于渭北黃土臺塬及溝壑區(qū),地形起伏,線路行進在黃土臺塬地段,途經(jīng)地區(qū)沖溝較發(fā)育,主橋(97+2×180+97)m加勁鋼桁連續(xù)剛構主跨分別跨越司家溝和漠谷河兩條大型黃土沖溝,無常年流水。漠谷河大里程側為階形臺地,地形較緩。橋址處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5g,橋址區(qū)場地類別為Ⅱ類[5]。
(97+2×180+97)m加勁鋼桁連續(xù)剛構,主梁采用單箱雙室變高度箱形截面,邊跨及中跨梁高4.8 m,中支點處梁高12.5 m,梁高按1.6次拋物線變化,主梁中跨跨中40 m為等截面,梁高4.8 m。加勁鋼桁為無豎桿三角形桁,整體式節(jié)點,中跨156 m范圍內(nèi)設置加勁鋼桁,節(jié)間長度12.0 m,主桁中心距11.0 m,桁高12.0 m。該橋立面布置圖如圖1所示。
本橋以MIDAS軟件進行計算,根據(jù)結構特點,全橋共劃分為305個節(jié)點,337個單元,2號~4號墩頂剛性連接,承臺底固結,模型如圖2所示。
由于行波效應的存在,地震波到達相鄰承臺底必然會有一定的時間差,因此,就需要對此類橋梁考慮多點激勵問題。
為了研究行波效應對橋梁結構的影響,選取視波速為200 m/s,300 m/s,400 m/s,500 m/s,800 m/s,1 200 m/s,1 800 m/s,并與一致激勵進行對比,視波速及地震波到達各承臺底支撐點的滯后時間如表1所示。
表1 視波速及承臺底激勵滯后時間
選取Fernando波沿順橋向進行輸入,假設地震波從1號墩向5號墩傳播。
4.2.1 不同波速下位移對比分析
根據(jù)理論計算模型,提取1號~5號墩墩頂縱向位移及主要控制截面1-1截面~4-4截面縱向位移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不同波速下各墩頂縱向位移(一)
表3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縱向位移(一)
由表2,表3可知:1)當視波速較小時,墩頂及主要控制截面的縱向位移大于一致激勵下的縱向位移。2)當波速為300 m/s時,2號墩~5號墩墩頂最大縱向位移分別是一致激勵下縱向位移的1.14倍、1.45倍、1.41倍和1.23倍。3)當波速為300 m/s時,1-1截面~4-4截面最大縱向位移分別是一致激勵下縱向位移的1.17倍、1.24倍、1.31倍和1.27倍。4)因此進行地震反應分析時,從位移角度來看僅考慮一致激勵,結構是偏于不安全狀態(tài)的。
4.2.2 不同波速下內(nèi)力對比分析
根據(jù)理論計算模型,提取1號~5號墩墩頂彎矩及主要控制截面1-1截面~4-4截面彎矩作為重點考察的量值,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不同波速下墩底彎矩My(一)
表5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彎矩My(一)
由表4,表5可知:1)當視波速較小時,墩底及主要控制截面的最大彎矩大于一致激勵下的彎矩。2)當波速為300 m/s時,2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59倍;當波速為200 m/s時,3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32倍;當波速為400 m/s時,4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8倍。3)當波速為300 m/s時,1-1截面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25倍;當波速為300 m/s時,2-2截面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2.43倍;當波速為200 m/s時,3-3截面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2.01倍;當波速為400 m/s時,4-4截面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2.49倍。4)因此進行地震反應分析時從內(nèi)力角度來看僅考慮一致激勵,結構是偏于不安全狀態(tài)的。
選取Fernando波沿順橋向和橫橋向兩個方向進行輸入。
4.3.1 不同波速下位移對比分析
根據(jù)理論計算模型,提取1號~5號墩墩頂縱向位移及主要控制截面1-1截面~4-4截面縱向位移見表6~表9。
表6 不同波速下各墩頂縱向位移(二)
表7 不同波速下各墩頂橫向位移
表8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縱向位移(二)
表9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橫向位移
由表6,表9可知:1)地震波雙向正交分量聯(lián)合作用下墩頂及控制截面縱向位移同地震波縱向作用。2)當波速為1 800 m/s時,2號墩墩頂橫向位移是一致激勵的1.02倍;當波速為400 m/s時,3號墩墩頂橫向位移是一致激勵的1.30倍;當波速為800 m/s時,4號墩及5號墩墩頂橫向位移分別是一致激勵的1.29倍和1.22倍。3)當波速為1 800 m/s時,2-2截面橫向位移是一致激勵的1.04倍;當波速為800 m/s時,4-4截面橫向位移是一致激勵的1.29倍。4)因此進行地震反應分析時,從位移角度來看僅考慮一致激勵,結構是偏于不安全狀態(tài)的。
4.3.2 不同波速下內(nèi)力對比分析
根據(jù)理論計算模型,提取1號~5號墩墩頂彎矩及主要控制截面1-1截面~4-4截面彎矩作為重點考察的量值,見表10~表13。
表10 不同波速下墩底彎矩My(二)
表11 不同波速下墩底彎矩My(三)
表12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彎矩Mz(一)
表13 不同波速下主要控制截面彎矩Mz(二)
由表10,表13可知:1)地震波雙向正交分量聯(lián)合作用下墩底及控制截面My方向彎矩同地震波縱向作用。2)當波速為800 m/s時,2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33倍;當波速為500 m/s時,4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1.18倍;當波速為400 m/s時,4號墩墩底最大彎矩是一致激勵下的2.1倍。3)當波速為1 800 m/s時,1-1截面Mz方向彎矩是一致激勵的1.17倍;當波速為800 m/s時,2-2截面及3-3截面Mz方向彎矩分別是一致激勵下的1.11倍和1.27倍;當波速為400 m/s時,4-4截面Mz方向彎矩是一致激勵的1.42倍。4)因此進行地震反應分析時從內(nèi)力角度來看僅考慮一致激勵,結構是偏于不安全狀態(tài)的。
通過對加勁鋼桁連續(xù)剛構橋進行行波效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對大跨度加勁鋼桁連續(xù)剛構橋進行抗震設計時,按一致激勵進行地震響應分析并非總是偏于安全的。2)考慮行波效應時,結構的內(nèi)力與位移和地震動的輸入及自身特性有關,沒有過多規(guī)律可言,但總體而言,視波速越小時結構的地震響應越大。3)在進行抗震研究時,應該根據(jù)場地條件選擇不同地震波,分析不同視波速下的結構地震響應,并對比一致激勵,選擇最不利的情況進行抗震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