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閆舒茂
(煤炭工業(yè)太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本建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地上37層(包含3層裙房),建筑總高度140.30 m。建筑主體于1995年開始設計施工,已建成近30年。本建筑34層及以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筒體結構,35層~37層的鋼框架結構逐層斜向收縮為三角形尖頂,140 m之上有57 m高用于造型的大型桅桿。桅桿生根于35層地面,該層層高4.4 m,建筑地面標高126.76 m;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設計風壓0.44 kN/m2。因年代久遠,桅桿和下部三層鋼結構銹蝕嚴重,局部還存在肉眼可見的變形。業(yè)主為排除安全隱患,要求對桅桿進行拆除更換,并對三層鋼框架結構采取相應的加固改造措施。
本工程首先要考慮鞭梢效應,不能只頭疼醫(yī)頭,故需對整樓建模分析;加之超高層頂部桅桿的特殊性,本工程使用YJK與SAP2000進行數(shù)值仿真模擬分析,如圖1所示。
本文通過對實際工程一比一還原,以及實際荷載的布置,YJK,SAP2000計算后得到不同工況下的結構位移,EX,EY為X向,Y向地震工況,WX,WY為X向,Y向風工況,結果分別如圖2,圖3所示。
二者結構頂點位移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頂點位移對比
由表1可以得出在不同工況下,兩種軟件數(shù)值模擬得到的頂點位移結果相對誤差較小,具有較高的擬合度,且位移最大為1/330,滿足規(guī)范1/250要求。
本文對結構單只桿件在兩種不同模型中的內(nèi)力也進行了對比,選取4根靠近上部的桿件的內(nèi)力進行分析,豎桿示意圖如圖4所示。
選取4根上部豎桿內(nèi)力對比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豎桿上內(nèi)力對比
對結構在兩種不同模型中的周期進行對比,YJK與SAP2000結果分別如圖5,圖6所示。
對上述兩種軟件得到的周期結果,選取前6個模態(tài)進行分析,對比兩者相對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周期對比
對比兩個軟件的數(shù)據(jù)可知,結構周期最大相對誤差為4.1%;單個桿件在地震作用下內(nèi)力值最大相對誤差為4.9%,在風荷載作用下內(nèi)力最大相對誤差為0.5%;頂點位移在不同工況下最大相對誤差為3.8%。對比不同軟件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于地震作用起主控荷載作用的情況,還是風荷載起主控作用的情況,兩種模型頂點計算結果相差不大,兩個軟件相互驗證,可以認為整體計算能夠真實地反映實際受力情況。并且可以認為桅桿結構及下部支撐具有較大的剛度與理想的穩(wěn)定性。
本工程頂部處于140 m左右的高空,為三角形尖頂,沒有施工平臺;業(yè)主要求施工過程不能中斷下部的使用功能。再加上高空焊接存在場地狹窄、高空風速大等問題,導致現(xiàn)場施工難度很大。所以在設計之初就必須結合施工考慮各種實際困難:桅桿采用不銹鋼材質(zhì),已有三層鋼結構是碳素鋼,兩者連接存在困難;無法吊裝,只能通過大樓內(nèi)的電梯運送不超過2.8 m長的桿件。
本工程采用一種雙材料法蘭盤桅桿連接裝置,既可以協(xié)調(diào)不銹鋼和碳素鋼的焊接強度問題,又可以有效減少焊接工作量,從制作、運輸、安裝整個施工過程來說更為方便、快捷、安全[1-4]。雙材料法蘭盤桅桿連接裝置構造如圖7所示。
圖7(a)中1為上法蘭連接盤、2為下法蘭連接盤。上部法蘭連接盤選擇與上部結構相同的不銹鋼材質(zhì),均為S22053(022Cr23Ni5Mo3N);下部法蘭連接盤選取與下部結構相同的Q235材質(zhì)。上、下法蘭連接盤通過高強螺栓連接在一起。
本工程考慮運輸?shù)膯栴},最長桿件不超過2.8 m;將桿件運輸?shù)?5層,在樓內(nèi)進行焊接成節(jié)后,采用滑輪組吊裝至空中后采用法蘭組裝安裝,盡可能避免高空焊接,如圖8所示。
該建筑頂部三層鋼框架與桅桿相連,但這三層鋼結構已不能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的安全要求;且鋼構件存在一定程度的銹蝕致使鋼構件截面削弱承載力降低、表面防火層剝落、個別鋼柱出現(xiàn)變形等影響該建筑正常使用的因素。故首先要對其進行鑒定加固。本工程采用增加支撐改變其傳力路徑,并加大已有支撐截面,管內(nèi)灌注高強度混凝土等多種方式加強結構,如圖9所示。
本文在分析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案例介紹了超高層頂部更換大型桅桿的特殊要求,并提出了注意事項和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本文對越來越多的同類工程的設計和項目管理能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