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小東
用渠道覆蓋成就品牌。
從渠道的角度出發(fā)看品牌,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yè)品牌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店品牌、淘品牌、團品牌+抖品牌。
中國快消企業(yè)的賽道結構是全國性品牌、區(qū)域性品牌為主,工廠白牌和零售自有品牌為輔。
能占領消費者心智、具備品牌溢價能力、擁有獨立流量的一般是全國性品牌。全國性品牌具有馬太效應,因為是頭部品牌,所以各個渠道的接受度也高,很多全國性品牌進入電商平臺都具備流量商品價值。全國性品牌會被各大電商平臺薅羊毛,當作起流量的硬通貨。
大品牌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妥妥的馬太效應受益者。所以,大品牌的規(guī)律是,品牌越來越有錢,有錢后持續(xù)投放廣告,加深消費者心智,市場地位和銷量比翼齊飛。
如今的大品牌是怎么來的呢?基本是線下深度分銷+線上投放廣告+大單品這樣的三板斧成就的。今天我們不談論廣告和大單品,只說線下深度分銷??梢哉f,是深度分銷體系成就了相當一部分快消品牌,比如紅牛、伊利、蒙牛、康師傅、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等(見圖1)。
圖1 中國營銷模式進化紅利
回到十幾二十年前沒錢打廣告的時候,這些公司也是深度分銷體系建設先行,吃到了深度分銷的紅利。這種深度分銷的紅利體現在品牌上,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店品牌。也就是在上百萬夫妻老婆店、上十萬KA和連鎖超市中,通過深度分銷對大小零售終端進行深度推廣形成的知名品牌。由此可知,陳列和生動化才是動銷的生命。
到后來,線下大百貨商場、零售超市被互聯網平移到線上,渠道變成了淘寶、天貓、京東等。那些干過KA的都成了最好的B2C電商操盤手,平臺占據了話語權紅利,開始忽悠品牌商:不做電商等死,做電商找死。
嗯,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不外乎就是“不做KA等死,做KA找死”的牢騷話變了主體。品牌商心頭一緊,趕緊跟上!這一跟上,直接導致線上B2C零售份額變成了23%。
這就是10年前被炒得火熱的淘品牌,因為是在線上以圖片帶動銷售,筆者也稱之為圖品牌。
且慢,為什么23%就到天花板了?
因為中國KA在全渠道的份額從來沒有超過這個比例啊。
這些都是成就全國性品牌的渠道紅利,筆者稱之為店品牌+淘品牌的結構分銷。
全國性品牌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區(qū)域性品牌也是數量不多的,那么,大量的工廠白牌、新消費品牌怎么辦?
在傳統(tǒng)線下分銷體系中,新手是干不過大品牌的,你沒有幾千上萬人的深度分銷隊伍,也沒有以億為單位的廣告預算,怎么進行品牌突圍呢?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那就是“用渠道來做品牌,足夠多的渠道托起足夠大的品牌”。
不過,我們這次改為團品牌和算法品牌。算法品牌有機會單聊,這次講團品牌。
我們來拆解“用渠道托起品牌,絕對的銷量成就絕對的品牌”這個大邏輯。
根據HBG(How Brands Grow)品牌增長理論,用戶其實沒有所謂的品牌忠誠度,用戶只需要所見即所得,能隨時隨地買到他了解過或被推薦過的商品(購買的便利性),并且盡快得到這件商品(履約的穩(wěn)定性)就足夠了。此后,生客變???,常客變熟客,熟客變鐵粉,鐵粉變品牌擁護者。從底層邏輯來看,這是用社會網絡的互相影響來成就品牌的資產——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最近十來年,中國的渠道發(fā)展呈現這樣一個趨勢:用戶圈層化、圈層社群化、社群渠道化,一個新興的渠道,就代表著一個圈層的生意和生活。
比如:社交電商渠道,像云集、貝店、粉象生活等,大概有3000萬名團長,這里是微商、寶媽圈層的生意和生活。
比如:社群電商渠道,像名義初品、海囤生活、買賣團、你我科技、肉團、嗨團等,大概有2300多家平臺。這里是垂直團長圈層,足夠垂直,足夠定制化供應。
比如:社區(qū)電商渠道,像美團、拼多多、興盛優(yōu)選、知花知果、有井有田、九佰街、小許到家、小愛優(yōu)選等。這里是小區(qū)團長、鄰居社群生意。
比如:私域電商渠道,像吉貢、零云智聯、她時代、快團團、群接龍、團咚咚等。私域的本質是親密關系,如果你的產品能增進私域粉絲的親密關系,那你的貨將會在這個渠道賣爆。
上述這些在社交、社群、社區(qū)、私域里組合起來的渠道,影響著中國約3000萬名團長,這些小B端對商品的推薦,影響著近2億人的購買,我稱之為大“團品牌”。
筆者總結了一個做好團品牌的“五搞方法論”種樹模型,分享給大家(見圖2)。
圖2 搞渠道的本質—種樹模型
筆者根據自己服務團品牌三年的經驗來看,做團品牌可以從以下五個層面進行思考。
一要思考產品的使用場景和團長推薦場景,根據這兩個場景進行匹配,要有相應的詳情頁筆記、小視頻、商品組合和促銷組合套餐等。
二要思考不同合作平臺的流量構成,根據流量的來源、流量的成本,做好聯合營銷推廣方案,不僅要跟平臺的買手談,還要跟平臺的市場運營部門、團長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務拓展)部門、技術部門一起共創(chuàng),集合品牌流量,結合全網種草、短視頻引流、活動引流等措施,一起搞聲勢。
三要思考不同平臺的基本商業(yè)模式、平臺商品的動銷邏輯、平臺商業(yè)模式的賽道情況、融資進度、媒體聲量、平臺財稅合規(guī)性等多個方面,管控合作風險。熟悉國家《禁止傳銷條例》,了解《社交電商經營規(guī)范》等。
四要思考自己的供應鏈能力,比如定制商品、一件代發(fā)、倉配布局、資金周轉、平臺運營能力等,不能僅僅停留在渠道對接層面。
五要學會用各種數據和數字化工具為自己賦能,比如社群需要八爪云、中科商軟,團長需要團咚咚,抖音要用蟬媽媽等。
綜上所述,在國內市場做品牌,對準個體心智的有三大法寶:大廣告投放、社交媒體種草、文化品牌傲嬌,對準社會網絡心智的有一大中國特色法寶:用渠道覆蓋成就品牌!
我們總結了一個搞渠道的靶心模型(見圖3)。
圖3 搞渠道的本質—靶心模型
基于深度分銷的店品牌是基本功,是巷戰(zhàn)大師,是基本盤,是“吃干抹凈”地段流量。
基于深度圖銷的淘品牌是矩陣戰(zhàn),是投放大師,是風向標,是品類廝殺占據搜索框。
基于深度粉銷的團品牌是圈層秀,是場景造物,是新紅利,是圈層覆蓋擴大推薦流量。
基于深度算銷的抖品牌是浪潮技,是IP大師,是造勢能,用矩陣擺平所有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這是我們在新時代多渠道結構分銷紅利的一點思考。我們是HBG理論的信奉者,始終相信,只有進行心智大滲透、渠道大滲透以及履約大滲透,才能全面推動品牌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