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主布哈(彝族)
對現(xiàn)在的我而言,問我為什么寫作似乎跟問我為什么吃飯已經沒什么區(qū)別,也就是說寫作是我的精神食糧,我生存的必需品。這是我今年第二次寫創(chuàng)作談,上一次我談的是自身的不確定性,沒過多久,今天想談談我的來處,我的去處。
我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彝族人,區(qū)分民族不是為了異化自己,而是凸顯這種身份夾雜的矛盾,以及矛盾造就的個性。這種矛盾源于兩種語境之間的沖突,源于兩種文化認知的差距,也源于我自身的天賦。語言的邏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群體或者民族認知的邏輯,即描述同一件事,在不同語境下的群體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從一個語境跨到另一個語境,需要突破種種矛盾和障礙,當然也可能會造就出新的語言特性,融合了兩種語境的共性并且駕馭它們的個性,我覺得是少數(shù)民族作家都要跨越的門檻,越過這個門檻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也就能熟練運用漢語寫自己的鄉(xiāng)土。鄉(xiāng)土里的風俗、人物、神話、信仰、山脈等元素,也就像一棵樹上熟透了的果子,自然地落在你的紙上,變成活潑生動的新故事。
我是剛嘗試寫小說的詩人,小說殿堂的門口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徘徊者、無畏者。寫小說后我才承認我詩人的身份,不是因為我已經在詩歌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是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陷進了某種困境,我渴望用一種體量更大的東西裝我,自然地選擇了小說。我是個很懶的人,我寫詩是因為詩歌的文字簡短,并且依賴靈感,有就寫,沒有也不勉強。所以當我選擇小說,其實是選擇了用一條艱難的路來重新改裝自己,也選擇了不懶惰。有人說詩人寫小說有語言上的優(yōu)勢,可惜,大多數(shù)詩人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掉進了語言的陷阱,摸不到小說的墻壁,摸不到人物、情節(jié)、敘述。至今我還在摸索,但每每體悟到一點,感受到一點小說的氣息,都讓我振奮,當然,也不能否認讀者的喜歡和刊物編輯的認可給我的鼓舞。
以前沒想過為什么寫作,為誰寫作,以及要選擇什么樣的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近來思考,仍覺模糊,還是混沌,想來也罷,那些問題對我還十分縹緲。作為一個還沒有開始老去的作者,我只需用我充沛的精力去兌現(xiàn)天賦(如果有的話),去滿足熱愛,盡可能突破自己的困境,寫出真正的好作品。到那時,也許就能明白自己一路是為何寫作,為誰寫作,也就看清自己選擇了怎樣的寫作姿態(tài)和立場,成了怎樣的作者。
所以,讓一切自然地發(fā)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