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會蒙 李 欽 張園園 高香花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鄭州兒童醫(yī)院新生兒外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新生兒壞死性小結腸炎(Neonatal necrotizing colitis,NEC)在近20年來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與NICU、早產兒存活率增加有關[1]。大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腸道壞死明顯,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2]。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僅在胃腸道黏膜中存在,特異性較高,在以往文獻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腸缺血性疾病中I-FABP表達明顯升高[3]。谷氨酰胺(Glutamine,Gln)作為人體中含量豐富的氨基酸,Gln缺乏在多種疾病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濃度變化可能與NEC發(fā)生密切相關[4]。在以往文獻研究中認為,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CBG)濃度變化比腸道組織學變化更早,可作為腸道缺損性損傷的重要生化指標[5]。為了解上述指標在NEC中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收集2016—2020年本院收治的NEC患者臨床資料,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討論I-FABP、Gln及CBG與NEC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NEC患兒111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58例,女53例,胎齡 27+2~40+1周,平均胎齡(37.59±1.88)周,平均體重(2 867±559)g,參考《實用新生兒學》[3]分期:Ⅰ期29例,Ⅱ期58例,Ⅲ期24例。納入標準:(1)經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診;(2)患兒監(jiān)護人知曉并同意本次研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3)符合《實用新生兒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住院時間低于24h;(2)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疾病患兒;(3)存在免疫性或血液疾病者。另選取本院同期出生健康新生兒105例作為對照組,入選經體檢顯示身體健康,無其他影響本研究疾病存在。其中男51例,女54例,胎齡27+2~40+1周,平均胎齡(37.89±1.16)周,平均體重(2 922±560)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I-FABP、Gln及CBG檢測方法 患兒在確診后24h內空腹采血,健康新生兒則在同期取頭或上肢靜脈血5ml,處理后進行檢測。I-FABP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所使用試劑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研究所提供,實驗步驟均按照試劑所配套說明書進行。Gln使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檢測,使用儀器由瑞士BUCHI公司所提供的Sepcore X50反相高效液相色譜儀,試劑為儀器配套,實驗步驟均按照試劑所配套說明書進行。CBG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進行測定,試劑由上海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分期NEC者中I-FABP、Gln及CBG表達水平,并分析I-FABP、Gln及CBG對NEC診斷價值。
2.1 兩組I-FABP、Gln及CBG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I-FABP、CB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Gln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I-FABP、Gln及CBG水平比較
2.2 NEC不同分期患者I-FABP、Gln及CBG水平比較 I期NEC患兒I-FABP、CBG水平明顯低于Ⅱ期、Ⅲ期,Gln則明顯高于Ⅱ期、Ⅲ期(P<0.05),見表2。
表2NEC不同分期患者I-FABP、Gln及CBG水平比較
2.3 I-FABP、Gln及CBG對NEC診斷價值分析 ROC結果顯示,I-FABP、Gln及CBG對NEC單獨檢測AUC分別為0.854、0.809、0.841,聯(lián)合(同時檢測I-FABP+Gln+CBG)診斷為0.886,明顯高于單獨診斷(P<0.05)。見表3及圖1。
表3I-FABP、Gln及CBG對NEC診斷價值分析
圖1I-FABP、Gln及CBG單項及聯(lián)合診斷ROC曲線圖
NEC隨著患者病情進展,在晚期會有腸道缺血、壞死、穿孔等表現(xiàn),可引發(fā)急性腹膜炎,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因此,尋找NEC診斷、預后評估、病情評估的血清學標志物是臨床研究熱點。
3.1 I-FABP、Gln及CBG水平在NEC的表達及意義 I-FABP在小腸單層柱狀上皮中分泌,屬于水溶性蛋白質,由于其只在腸道黏膜中存在,組織來源特異性高。在以往文獻研究中顯示,I-FABP水平與脂代謝存在相關性,在腸道中脂肪酸攝取多的部位I-FABP表達峰度也明顯增高,脂肪酸攝取少的則表達較低[6]。I-FABP也有較強的組織特異性,在小腸、陷窩表皮、結腸黏膜微絨毛頂端中表達水平明顯增加,在成人中只在十二指腸、胃部表達豐富。在出現(xiàn)腸道缺血性后,會累及腸黏膜上皮細胞,從而刺激小腸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分泌出I-FABP,隨后由門靜脈系統(tǒng)轉運到外周血周。
Gln作為一種氨基酸,機體中所有的細胞內均含有Gln酶,起可合成Gln。在目前臨床中認為,如果機體出現(xiàn)某種特定的感染、高代謝的話機體中所產生的Gln就無法滿足機體的基本需求,這時候Gln就屬于必需的氨基酸,因此Gln也是條件需要氨基酸。在相關文獻中表明,在新生兒中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機體所合成的Gln酶活力低下,并不能滿足機體的需求,且嬰幼兒生長發(fā)育快,對Gln需求高于成年人,因此,其血漿中的濃度也低于成年人,患病率較高。CBG可在機體組織出現(xiàn)早期損傷時就迅速上升,敏感性佳,在腸道中分布可達80%以上,提示CBG水平變化對腸道缺血損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在此基礎上,有研究顯示,血清中CBG的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在早期腸道損傷中CBG水平會明顯增加,且隨著缺血的時間推移,其濃度也會進一步增加[7]。
3.2 I-FABP、Gln及CBG水平對NEC的診斷價值 在本研究中NEC患兒血液中I-FABP、CBG水平明顯升高,Gln則明顯降低,且隨著患兒病情進展,I-FABP、CBG水平呈逐漸上升趨勢,Gln呈逐漸下降趨勢。提示:I-FABP、CBG及Gln可為NEC早期診斷提供參考,且三者水平變化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進一步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三者聯(lián)合診斷NEC時,AUC面積為0.886,明顯高于各項單獨診斷,提示三者聯(lián)合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全面參考信息,在一定程度可提高NEC早期診斷率。
綜上所述,NEC患兒中I-FABP、CBG水平明顯上升,而Gln水平明顯降低,三者水平變化可為患者病情評估提供參考,且三者聯(lián)合在NEC診斷中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但本研究樣本例數(shù)較少,可能對結論產生一定影響,可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三者對NEC患者預后評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