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婭莉 陳惠剛 李建平 王建宇
(1張家口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張家口市第一醫(yī)院 2預防保健科;3康復醫(yī)學科)
目前臨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包括藥物治療、護理康復等綜合治療,可減輕患者病情進展,延長患者生命〔1〕。但部分AD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易出現吞咽反射遲鈍,導致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尤其是老年AD患者,由于全身肌力減弱、多部位組織退行性改變、黏膜萎縮等原因,導致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增加〔2〕。吞咽功能障礙不僅會影響老年AD患者進食,引起患者營養(yǎng)狀況低下,降低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也會引起老年AD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增加患者再入院風險〔3〕。因此分析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康復干預措施,對預防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擬分析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張家口市第一醫(yī)院收治的100例AD患者,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AD符合《神經病學(第8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病情程度處于癡呆前階段、癡呆輕度階段;②可配合吞咽功能檢查及問卷調查。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存在吞咽功能障礙;②合并多系統萎縮、運動神經元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③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④合并食管腫瘤、頭頸部腫瘤等疾病;⑤接受胃造瘺、鼻飼等。100例患者中男18例,女82例;年齡61~80歲,平均(69.73±3.57)歲;病程2~7年,平均4.00(4.00,5.00)年。
1.2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改善認知功能、控制精神癥狀藥物;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防止摔倒;同時實行職業(yè)訓練、音樂治療等。
1.3基線資料收集 設計患者基線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萍耙陨?、AD病程、病情程度〔參照《神經病學(第8版)》〔5〕評估〕、合并疾病高血壓符合《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5〕中相關診斷、高脂血癥(三酰甘油≥2.3 mmol/L或總膽固醇≥6.2 mmol/L)、腦卒中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中相關診斷〕及進食體位(平臥位、半臥位或坐位);依據自我意識量表(SCS)〔7〕評估患者自我意識,量表包括17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0~68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意識越好;量表Cronbach α為0.860。
1.4吞咽功能障礙評估及分組方法 隨訪3個月,全部患者接受視頻吞咽造影檢查,囑患者端坐位,根據醫(yī)生指令依次服用流質食物(60%硫酸鋇混懸液),稀糊狀食物(60%硫酸鋇混懸液200 ml+增稠劑5 g)、濃糊狀食物(60%硫酸鋇混懸液200 ml+增稠劑10 g)和固體食物(60%硫酸鋇混懸液涂于餅干)分別2 ml、5 ml、10 ml,通過數字胃腸X射線系統(深圳藍韻醫(yī)學影像有限公司,型號:7700)觀察患者吞咽情況。根據患者是否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將患者分為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Mann-WhitneyU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用GraphPad Prism8.0軟件繪制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的森林圖。
2.1基線資料比較 100例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28例(28.00%)。發(fā)生組癡呆輕度階段占比、合并腦卒中占比高于未發(fā)生組,前/后硬腭舌壓、SCS評分低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01)。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2.2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回歸分析 將老年AD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fā)生,0=未發(fā)生),將結果2.1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作為自變量,其中病情程度:1=癡呆輕度階段,0=癡呆前階段;合并腦卒中:1=有,0=無。經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后,將P值放寬至<0.1,納入符合條件的因素,行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癡呆輕度階段、合并腦卒中是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OR>1,P<0.05),前、后硬腭舌壓力高,SCS評分高是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保護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回歸分析
吞咽功能障礙是老年AD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與神經末梢反射減弱、球麻痹等有關,可導致食物滲漏、誤吸等,嚴重可引起氣管阻塞、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病死風險〔8〕。陳淑玲等〔9〕研究中AD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20.50%。本研究結果略高于上述研究,考慮主要與本研究中納入患者均為老年人有關。提示老年AD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較高,因此分析老年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并加以干預,對降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尤為重要。
本研究顯示,AD病情程度重、合并腦卒中是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舌壓力高、自我意識好是其保護因素。逐個分析原因,(1)AD病情程度:癡呆輕度階段的AD患者由于血管性病變損害較癡呆前階段患者更為嚴重,且更易出現肌張力增高,影響患者咀嚼功能,進而引起吞咽功能障礙〔10〕。此外,與癡呆前階段AD患者相比,癡呆輕度階段患者腦膽堿能損傷更嚴重,更易導致大腦皮層乙酰膽堿能纖維減少,加重神經遞質缺失,進而導致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11〕。因此針對AD病情偏重的患者,可早期進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如指導患者利用筷子、手指等做吸吮動作,并訓練微笑、鼓腮等,可促進頰部肌肉、口輪匝肌的收縮,有利于預防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2)合并腦卒中:合并腦卒中的患者,由于神經末梢感受器功能下降,引起食管蠕動功能下降、肌肉變性等,均可降低患者食欲,使患者主動吞咽欲望下降,進而影響患者吞咽功能〔12〕。同時合并腦卒中的患者機體通常處于應激狀態(tài),肌肉力量較弱,吞咽相關肌肉功能下降,更容易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13〕。對此建議,合并腦卒中的患者可針對患者迷走神經、舌下神經進行訓練,如將棉棒冰凍后反復刺激咽后壁、舌根部位,并囑患者行吞咽動作,有利于對患者咽反射產生刺激;同時可進行舌頭肌肉靈活性訓練,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反射性刺激,進而促使神經細胞再生,預防咽部肌群萎縮,達到預防吞咽功能障礙的目的。(3)舌壓力:在吞咽過程中,食物的轉運主要由舌負責,在食物進入口腔后,通過舌與上顎形成的密閉口腔,對食物產生擠壓,促使食物進入咽部〔14〕。而舌壓力減低的患者,在進食后可出現口唇閉合不全,或食物形成食團,延長食物咀嚼時間,增加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15〕。同時前硬腭、后硬腭舌壓力減弱,可導致進食后口腔內食物滯留,影響舌腭接觸的緊密性,進而增加吞咽障礙、誤吸的風險〔16〕。因此,針對舌壓力減弱的AD患者,可通過舌肌訓練提高患者舌壓力,如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舌伸縮、左右擺動及抬高舌背運動,或予以一定阻力后進行運動;針對舌運動不靈活者,可協助患者做被動舌運動,以增強患者舌壓力,預防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4)自我意識(SCS評分):自我意識越高的患者在疾病初期更容易關注到自身的吞咽問題,如進食時將下巴上抬或小口啜飲,防止食物溢出,進而預防喉部吸入或滲漏引起的咽喉功能降低〔17〕。同時自我意識越高的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具有更高的主觀能動性,能更積極配合訓練,依從性更高,更有利于肌肉神經功能的改善,進而降低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風險〔18〕。因此應加強AD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更深入了解疾病發(fā)生、進展過程,提高患者自我意識,幫助患者識別疾病早期亞臨床吞咽障礙的問題,有利于預防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對中、重度AD患者進行研究,未來考慮可擴大研究范圍,對AD患者發(fā)生吞咽功能障礙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