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寶,徐富家,楊義成,聶 鑫,宋 揚,劉孔豐
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伴隨著萬瓦級激光及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shù)的發(fā)展,在船舶、核電、石油管道等領域?qū)χ泻癜宓暮附右笠苍絹碓礁?,采用相關技術(shù)進行中厚板的單面焊接雙面成形已經(jīng)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4]。但由于相關焊接技術(shù)尚不成熟,目前國內(nèi)中厚板焊接仍以弧焊為主[5-6],雖然也有窄間隙激光焊的應用研究[7-8],但均難以滿足更高效率的焊接需求。
基于萬瓦級激光深熔焊接技術(shù)優(yōu)勢,在中厚板焊接時可以很大程度減少焊接道數(shù),并減少不必要的坡口加工,從而大幅提高焊接效率。然而,萬瓦級激光焊接時,超高功率密度會導致焊接過程非常不穩(wěn)定,易出現(xiàn)飛濺、表面凹陷及焊瘤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相關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此,國內(nèi)外研究機構(gòu)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國外有大阪大學、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國內(nèi)有哈爾濱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9-10]、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1]、湖南大學[12-13]、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14]等,研究內(nèi)容包括萬瓦級激光焊接焊縫成形特征、羽輝變化規(guī)律等。目前,國內(nèi)對萬瓦級激光焊接技術(shù)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激光自熔焊接以及平板堆焊研究[15-16],而對萬瓦級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shù)及其在中厚板穿透焊接過程中的特性缺少較為深入的研究。
文中基于上述背景,利用30 kW光纖激光發(fā)生器,采用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方法,研究了20 mm厚低碳鋼單面焊接雙面成形特征,同時利用高速攝像觀察背面熔池流動過程,并初步分析了相關缺陷產(chǎn)生的過程及原因。
試驗所用激光器為IPG公司YLS-30000光纖激光器,其最大輸出功率為30 kW,波長1 070 nm;弧焊電源為福尼斯CMT焊機,最大輸出電流400A,采用脈沖模式;焊接圖像采集裝置為iSpeed黑白高速攝像機,最高拍攝速率為50萬幀/s。試驗用母材為20 mm厚Q235低碳鋼,焊絲為ER50-6,直徑1.2 mm,采用對接平焊形式。
試驗主要研究焊接參數(shù)對熔透焊縫成形的影響規(guī)律。為更好地分析焊縫背面成形特征,試驗時將試板架設在工裝上并懸空試板背面,并將高速攝像機鏡頭平行于試板及焊接方向,拍攝焊接過程中背面熔池流動情況。焊接裝置示意如圖1所示,具體焊接參數(shù)見表1。
圖1 焊接裝置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welding device
表1 焊接試驗工藝參數(shù)Table 1 Welding parameter setting
2.1.1 單激光條件下的焊縫成形特征
與萬瓦級激光平板堆焊不同,萬瓦級激光熔透焊的物理過程更加復雜,焊縫成形更難以保證。因此,在進行激光-電弧復合焊接試驗前,首先采用單激光,在焊接速度為1.5 m/min,離焦量為-10 mm、+20 mm進行試驗,確定后續(xù)復合焊接時的一個主要變量。焊縫成形如圖2所示。成形結(jié)果表明,在相同的焊接速度下,采用負離焦量時較小的激光功率就可實現(xiàn)20 mm厚試板的穿透焊接,因此后續(xù)復合焊接試驗選在-10 mm離焦條件下進行。
圖2 單激光條件下的焊縫表面成形Fig.2 Weld surface forming under single laser condition
此外,以下試驗如無特殊說明,焊接試板均為I型對接形式,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均為電弧在前。
2.1.2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焊縫成形規(guī)律
由上述結(jié)果可知,在單激光焊接穿透的同時還伴隨著焊縫凹陷等缺陷,同時焊縫較窄,對工件加工和裝夾容忍度較差,而加上電弧可在一定程度改善這種情況。
首先在焊接速度為0.6 m/min條件下,保持焊接電流160 A和離焦量-10 mm不變,通過改變激光功率分析焊縫熔透情況,如圖3所示。結(jié)果可知,激光功率小于17.275 kW時,焊縫并沒有實現(xiàn)完全熔透,而小幅增加激光功率到17.375 kW時,可實現(xiàn)焊縫熔透,但從正面成形看,焊縫有明顯塌陷,繼續(xù)增加激光功率仍是同樣結(jié)果。
將焊接速度提高到1.5 m/min,同時相應地將焊接電流提高到280 A,離焦量-10 mm不變,試驗結(jié)果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激光功率增加到20.5 kW后實現(xiàn)了焊縫熔透,且從正面成形可以看出,同樣凹陷的“深坑”明顯變淺,焊縫寬度也明顯變窄。雖然背面焊縫仍有較多的焊瘤產(chǎn)生,但與焊接速度為0.6 m/min時相比,焊瘤尺寸已明顯減小。
以上試驗采用不開坡口、電弧在前的焊接形式。為了檢驗焊接形式對焊縫表面成形的影響,在圖4c焊接參數(shù)的基礎上,改為激光在前,對不同焊接形式下的焊縫成形作一個簡單對比,焊縫成形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采用激光在前時的焊縫表面成形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因此后續(xù)試驗仍然采用電弧在前的焊接形式。
為了進一步研究工藝參數(shù)對焊縫表面成形的影響,將坡口加工成Y型,鈍邊14 mm,坡口角度60°。焊縫成形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無論是提高焊接速度,還是增加焊接電流,都未能明顯改善焊縫表面成形,焊縫正面較大的“深坑”及焊縫背面的焊瘤依舊明顯。
圖6 激光-電弧復合焊縫表面成形(Y型坡口)Fig.6 Surface forming of laser-arc composite weld(Y groove)
基于以上結(jié)果,在較大的板厚條件下,采用萬瓦激光-電弧復合焊進行熔透焊接時,想要獲得良好的焊縫表面成形仍有難度,以下將基于高速攝像下背面熔池的流動情況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
從上述焊縫表面成形結(jié)果來看,主要有兩種成形缺陷,一是焊縫背面產(chǎn)生的焊瘤,二是焊縫正面凹陷形成的“深坑”。對于以上兩種成形缺陷,可以從背面焊接熔池的實時變化進行闡述分析。
首先,選取圖4d焊縫作為分析對象,觀察其背面焊瘤產(chǎn)生過程。從高速攝像的角度看,較為典型的背面熔池焊瘤形貌見圖7。圖中所示為激光穿透試板下表面過程中,在焊縫背面產(chǎn)生的羽輝、熔池、焊瘤及飛濺等在某一時刻的形貌。
圖7 基于高速攝像下的典型背面熔池焊瘤等形貌Fig.7 Morphology of typical backside molten pool weld tumor based on high speed camera
對于背面焊瘤的產(chǎn)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始階段、積聚階段及最終成形階段,具體過程見圖8~圖10。
圖8 背面焊瘤形成過程1—起始階段Fig.8 Formation process of backside welding tumor 1-initial stage
圖9 背面焊瘤形成過程2—熔融金屬積聚階段Fig.9 Formation process of backside welding nodules 2-metal accumulation stage of molten pool
圖10 背面焊瘤形成過程3—焊瘤最終成形階段Fig.10 Formation process of backside welding tumor 3-final forming stage of welding tumor
圖8為焊瘤成形起始階段。在激光穿透過程中,背面的熔融金屬液體在金屬蒸氣的反沖作用力下會不斷向后方流淌,如果此時新產(chǎn)生的熔融金屬液體距離凝固區(qū)較遠,金屬液體向后流動時即使出現(xiàn)下淌也會及時向后流動并鋪展開來;但隨著凝固區(qū)的不斷向前推進,金屬液體向后流動時受到阻礙,而新產(chǎn)生的大量熔融金屬還在不斷向后方涌來,隨后熔融金屬便開始積聚形成焊瘤。
圖9為背面熔融金屬液體積聚階段。隨著焊接的進行,不斷有熔融金屬液體向后流淌,并在起始處積聚,導致焊瘤越來越大,而表面張力作用不足以克服重力將金屬液體拉回熔池,反過來重力作用也沒有使金屬液體脫離熔池;此過程中,積聚位置的金屬一直保持液體狀態(tài),新產(chǎn)生的金屬液體也會繼續(xù)向后流動而不會在前方產(chǎn)生新的焊瘤。
圖10為焊瘤的最終成形階段。焊接過程繼續(xù)向前推進,隨著熱源的遠離,流向積聚位置的液態(tài)金屬液體越來越少,當焊瘤前沿的金屬液體也開始凝固時,沒有了新的金屬液體補充,焊瘤開始凝固成形;而在凝固區(qū)向前推進的同時,又有新的焊瘤開始產(chǎn)生,此時一個焊瘤產(chǎn)生的過程便最終完成了。
對于焊縫正面“深坑”的形成,一方面,上述焊瘤的產(chǎn)生導致填充金屬過多地聚集在焊縫背面,致使正面填充不夠;另一方面,背面大量飛濺的產(chǎn)生也是導致正面金屬缺失的重要原因。
背面飛濺的產(chǎn)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如圖11、圖12所示。圖11中,在金屬蒸氣的反沖作用下,有時會形成細長的金屬液柱,這種細長金屬液柱很容易在重力和金屬蒸氣反沖力的共同作用下,脫離熔池形成飛濺。圖12是金屬液體直接從下方匙孔中噴射而出形成小顆粒飛濺,這種飛濺產(chǎn)生和飛行的速度很快,而且數(shù)量眾多。
圖11 背面飛濺形成過程1—液柱脫離熔池形成Fig.11 Backside splash formation process 1-Liquid column out of the molten pool formation
圖12 背面飛濺形成過程2—直接噴射而出Fig.12 Back splash formation process 2-direct ejection
對于以上焊瘤和飛濺的大量產(chǎn)生,背面羽輝的波動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特征。首先,對于背面剛?cè)弁傅慕饘僖后w,其受到多種力的影響,現(xiàn)只考慮金屬蒸氣反沖力的作用,暫時忽略重力和表面張力等其他力的影響,如圖13所示。
圖13 金屬蒸氣反沖作用對背透金屬液體的影響Fig.13 Effect of metal vapor recoil on backpass metal liquid
從分解力上看,熔融金屬液體受到向后的推力Ff1’及向下的沖擊力Ff2’,其中Ff1’使熔融金屬液體向后流動。假使焊接過程中激光能保持穩(wěn)定穿透,F(xiàn)f1’就會持續(xù)穩(wěn)定存在,熔融金屬液體也就會穩(wěn)定均勻向后流動,其向一點積聚成焊瘤的概率也就會有所降低;同時向下的沖擊力Ff2’也會保持穩(wěn)定,產(chǎn)生飛濺的概率也會減小。
但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激光熔透過程中,羽輝變化非常不穩(wěn)定,如圖14所示。其波動變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激光并沒有實現(xiàn)穩(wěn)定穿透,結(jié)果就會導致熔融金屬液體受到的金屬蒸氣反沖作用力不穩(wěn)定,在某一時刻(t0+0 ms)受到的沖擊力很小,但下一時刻又會突然受到一股強大的沖擊力將其強力向后推動,最后致使穿透位置的金屬液體全部向后流動積聚,或是直接被沖擊出熔池形成飛濺。
圖14 某時段背面羽輝變化圖像Fig.14 Image of backside feather change in a certain period
對于中厚板的焊接,在大多數(shù)焊接場合只能進行單面焊接雙面成形,而常規(guī)弧焊等方法常需要進行多層多道焊,焊接速度較慢,且需要提前加工較大的坡口,導致整體焊接效率較低。未來采用萬瓦級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可以在不開坡口的情況下,至少實現(xiàn)20 mm厚試板的一次穿透焊接,且能夠達到較高的焊接速度,對于艦船、油氣管道以及核電等大量使用中厚板的重工業(yè)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鑒于中厚板萬瓦級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shù)的重要性,國內(nèi)外對萬瓦激光及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方法進行了持續(xù)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表明,采用萬瓦級激光及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shù)進行中厚板的單面焊接雙面成形,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外焊接領域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之一,未來隨著相關技術(shù)的不斷突破,在船舶、核電、石油管道等領域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多,對焊接技術(shù)的發(fā)展也會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1)采用萬瓦級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方法進行20 mm厚低碳鋼單面焊接雙面成形時,焊縫容易出現(xiàn)表面凹陷、背面焊瘤等缺陷,且單純通過調(diào)整激光功率、焊接電流、焊接速度等參數(shù),難以獲得良好的焊縫表面成形。
(2)利用高速攝像觀察焊接過程中背面熔池金屬液體的實時變化,分析了背面飛濺和焊瘤的產(chǎn)生過程。表面焊瘤產(chǎn)生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起始階段、積聚階段和最終成形階段,而飛濺也可分為由金屬液柱脫離熔池形成以及直接從匙孔噴射形成。
(3)焊接過程中,羽輝的波動變化一定程度反映了不穩(wěn)定的激光穿透是導致背透金屬液體不斷積聚形成焊瘤以及產(chǎn)生飛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大量飛濺及焊瘤的產(chǎn)生也是導致正面焊縫凹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