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飛
隨著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zhàn)略連續(xù)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項重要部署。圖書館作為培植閱讀文化的搖籃,在全民閱讀的浪潮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各級各類閱讀活動蓬勃開展、圖書館閱讀文化得以推廣和普及的今天,如何在閱讀推廣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挖掘圖書館各類文獻資源,成為時代賦予圖書館人的新課題。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利用多個渠道多種手段,以新的創(chuàng)意積極宣傳文化資源、推廣閱讀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圖書館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紙質報刊資源與圖書一樣,是知識和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紙本閱讀方式受到巨大的沖擊,尤其是便捷的電子數據庫資源,使得讀者對紙刊資源的需求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紙刊資源的功能受到極大的削弱。面對這一現象,盡管公眾普遍認為電子資源取代紙本資源將成為大勢所趨,但是紙本期刊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不論何種學科,系統(tǒng)而完整的過刊資源均是一定時期內學科發(fā)展前沿動態(tài)和研究成果的記錄,展現了該學科的發(fā)展史,是過刊資源學術價值的真正體現[1],也是其更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刻體現。因此,面對數量龐大、種類齊全、知識全面、儲備豐富,但利用率正在逐年下降的館藏紙刊資源,圖書館的責任在于如何在新的閱讀文化背景下重新定位紙刊資源的閱讀功能和傳播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歷史文化方面的價值。
基于上述現實條件,內蒙古民族大學圖書館自2018年起開展了一項以紙刊資源為對象的品牌閱讀推廣活動——期刊的“前世今生”品牌期刊溯源展。該活動是對紙刊資源閱讀推廣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三年來,在活動實踐的不斷更新和升級中,取得了預期效果,紙刊資源的價值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揮。
本文結合期刊資源的閱讀文化現狀及成因,對“期刊溯源展”的閱讀推廣創(chuàng)意進行分析和總結,歸納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創(chuàng)意挖掘策略,有助于更好地盤活圖書館文化資源,豐富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同時為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提供借鑒與參考。
根據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第十四次到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6-2020)進行整理和匯總,近五年來,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期刊閱讀率、期刊閱讀量、人均每天閱讀期刊的時長統(tǒng)計和分析如下:
圖1 2016-2020年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
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逐年上升,從2016年的79.90%提高到2020年的81.30%,充分說明了在全民閱讀國家戰(zhàn)略的感召下,閱讀受到了越來越多國民的廣泛參與與關注,我國的閱讀文化建設正在有序平穩(wěn)地向前推進。
但是,在閱讀文化得以普及、閱讀正逐漸從個體行為轉化為大眾集體行為的背景下,期刊資源的閱讀前景則不容樂觀。
根據圖2顯示,從2016年至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期刊閱讀率從26.3%大幅下降到18.7%,其下降的速度大大高于國民綜合閱讀率的上升速度。
圖2 2016-2020年我國期刊閱讀率
如圖3、圖4所示,我國國民紙質期刊人均閱讀量以及人均每天閱讀期刊的時長,雖然在2017年有所回升,但近三年來,下降趨勢明顯??梢哉f,期刊資源正面臨著被越來越多讀者所冷落的生存和發(fā)展困境。
圖3 2016-2020年我國紙質期刊人均閱讀量
1.紙刊資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圖書館對紙刊資源的管理還停留在現刊的訂購、簽到、加工、上架、下架、裝訂以及過刊的驗收、加工、典藏、上架等傳統(tǒng)工作模式,普遍缺乏主動開發(fā)期刊信息、參考咨詢、信息分析檢索等意識[2]。在期刊的服務方面,由于紙刊資源出版周期短,并且只有單本、沒有副本等特點,使得圖書館一般規(guī)定紙刊資源只提供閱覽服務,不參與流通外借,以免影響期刊的回溯裝訂與收藏。對紙刊資源“重藏輕用”的傳統(tǒng)觀念造成了紙刊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使其使用價值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3]。
2.新媒體技術的沖擊
互聯(lián)網的普及、電子產品的開發(fā)以及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出現,使得電子資源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迅速占領了讀者市場。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閱讀需求等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模式下,方便強大的網絡檢索功能,極大地提高了讀者選擇閱讀資源的效率,為讀者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4]。因此,紙刊閱讀不再是讀者閱讀的最佳選擇。
3.閱讀推廣動力不足
雖然期刊資源曾經在人們的閱讀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民閱讀活動蓬勃開展的今天,圖書資源的閱讀推廣活動日漸成熟且初見成效,卻鮮見到以期刊資源為對象的閱讀推廣活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長久以來圖書館“重書輕刊”的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與圖書相比,期刊的出版時差問題、收藏保存方式、使用方式以及在圖書館的揭示方式都不同程度地給閱讀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導致期刊資源的閱讀推廣缺乏持久的動力[5]。
針對期刊資源的閱讀現狀及產生原因,為進一步發(fā)掘紙刊資源的價值,內蒙古民族大學圖書館推出了“期刊的‘前世今生’——品牌期刊溯源展”閱讀推廣活動?;顒幼?018年開展至今,分別以文學、藝術、抗疫、建黨等主題,共策劃和舉辦了5期展覽,展覽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讀者推送各類現刊、過刊共62種158期,其中實體展出期刊49種105期,線上展出期刊22種76期,真正做到了將優(yōu)質資源有選擇地推送到讀者面前,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期刊資源的了解,使期刊資源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對于“期刊溯源展”的活動創(chuàng)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雖然期刊出版周期短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圖書館對紙刊資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期刊資源出版的周期性特點,才使得每一種期刊得以成為一個數量龐大且有生命力的文化和知識體系,這樣的系統(tǒng)性恰恰可以為閱讀推廣活動所用。
“期刊的‘前世今生’——品牌期刊溯源展”的活動主題和命名就來源于此?!扒笆馈贝碇甏眠h的過刊,“今生”代表著新出版的現刊,每一種期刊的發(fā)展變化都可以通過該刊過刊和現刊的對比體現出來。由此,“期刊溯源展”活動確立了以新舊期刊對比展覽的方式,向讀者展示期刊的發(fā)展脈絡和發(fā)展軌跡,目的是和讀者一起追溯期刊的歷史,見證每一種期刊發(fā)展至今一步步創(chuàng)造的輝煌。由“淺閱讀”開始,進一步增進讀者對期刊發(fā)展歷程的了解,激發(fā)讀者“深閱讀”的興趣和動機。
按照最初的策劃,“期刊溯源展”的活動形式為傳統(tǒng)的實體展覽,主要是以實體期刊、圖文展板為載體對展覽內容進行圖文并茂的呈現。長期的活動實踐表明,實體展覽雖更具表現力,更易營造良好的閱讀文化氛圍,但過多的受時間、空間、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不利于展覽主題相關的文化要素的更廣泛傳播。加之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讀者的閱讀行為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信息與閱讀文化傳播的媒介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單一渠道。因此,“期刊溯源展”活動也亟須拓展新的渠道。
2020年讀書月恰是圖書館因疫情閉館期間,學生不能到館參加“期刊溯源展”活動,這為推廣宣傳渠道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契機。這一年5月,內蒙古民族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了主題為“中國記疫”的“期刊溯源展”抗疫專題展覽,在那段讀者們彼此隔離、宅家抗疫的日子里,通過線上圖文展覽的方式,與讀者們跨越山海,打破界限,在不同期刊對疫情的報道中共同回顧了這場難忘的戰(zhàn)疫。這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讀者中反響熱烈。線上展覽渠道在這次活動中得以推廣并沿用至今。
因實體展覽更加生動立體,線上展覽更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方式,為了進一步增強“期刊溯源展”活動的影響力,如今的“期刊溯源展”采用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相結合、同步展出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了閱讀方式的多元化選擇。
任何推介活動都不能單純地以推介資源為目的,而是要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有選擇地推介資源?!捌诳菰凑埂弊畛醯幕顒舆\作,就忽視了這一問題。由于對讀者的需求認識不足,沒能很好地抓住讀者的興趣點,無法設定活動的相關主題,使活動沒有落腳點。
針對這一問題,為了讓活動更好地吸引讀者、更“接地氣”,后期活動主題的策劃增加了對社會背景的考量,以“尋找共同的文化背景”為切入點,結合社會文化要素,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和開發(fā)期刊資源的社會文化價值。 例如,在2020年疫情期間, 以疫情為切入點推出“中國記疫”——“期刊溯源展”抗疫專題線上展覽,對新聞類期刊中關于疫情的封面報道進行搜集和整理,按時間和內容總結成七個主題,每個主題以摘要的形式進行圖文推送,與讀者共同重溫疫情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以建黨百年為主題推出“百年風華正青春”——黨報黨刊專題溯源展。以線上線下同步展覽的形式將黨報黨刊曲折的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共產黨艱難的成長歷程相融合,引導學生從每一份黨報黨刊的發(fā)展變化中,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這兩次展覽的主題都與社會文化緊密相連,從內容上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期刊溯源展”活動與社會文化要素的緊密結合,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文化需求,以此為基礎對現有的紙刊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深入挖掘和開發(fā),不僅讓活動煥發(fā)了新的生機,也讓資源的推廣真正的落到了實處。
傳統(tǒng)的展覽活動本身形式單一、讀者流動性大,很容易陷入走馬觀花式的觀展誤區(qū),因缺乏與讀者的互動性,而無法對活動后續(xù)效果和影響進行有效跟蹤。
作為一項目的明確的推廣紙刊資源、傳播閱讀文化的活動,為了在實踐中提高讀者的參與度,更好地檢驗活動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期刊溯源展”在活動最初策劃中,就增加了留言環(huán)節(jié),在實體展覽現場增設留言板供讀者隨時留下觀展感言。后期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精心設計了留言紀念卡,讀者在卡片留言區(qū)記錄下觀展感言并展示在留言板上。紀念卡部分自行留存并可用于兌換紀念品,在“期刊溯源展”一系列主題活動中多次參與留言,可憑多張紀念卡兌換升級紀念品。
這樣暗藏“小心機”的設計,不但增強了展覽活動與讀者的互動性,而且透過觀展留言能夠實時跟進讀者對活動的反饋,同時也為“期刊溯源展”系列活動積累了長期讀者,可謂一舉多得。
所有閱讀推廣活動的目標都指向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融入讀者的生活中。我們進行資源推介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任何一項單一的閱讀推廣活動都需要一個既定目標,它直接影響著閱讀推廣活動形式、內容等的選擇,找準這一目標定位,才能為活動注入靈魂?!捌诳菰凑埂币浴鞍l(fā)掘紙刊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播閱讀文化”為目標。因此,在活動策劃中采用了與社會文化要素相結合的展覽形式,側重點在于“閱”,以“閱”促“讀”,有利于文化氛圍的營造,引發(fā)讀者的文化共鳴。
新時期的文獻資源推介工作中,要在資源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從簡單的傳統(tǒng)的二次文獻開發(fā),轉為更深層次的文獻資源的價值開發(fā)[6],從活動的既定目標和實際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對現有資源進行分類、 整合和重組。“期刊溯源展”就是以現有的館藏期刊資源為基礎,根據展覽主題的變換對期刊資源進行更深層的篩選和重組,從而實現了展覽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化。
品牌的價值在于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活動品牌的培育不僅有利于閱讀推廣活動的長期開展,而且有助于持續(xù)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為活動帶來更廣泛的參與度。在打造閱讀推廣品牌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品牌主題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建立起讀者與品牌間的情感鏈接。[7]“期刊的前世今生”是為“期刊溯源展”打造的活動品牌。這一品牌理念的設計將過刊資源(即“前世”)與現刊資源(即“今生”)緊密結合,不僅精煉地概括了活動內容,而且通過這兩個概念間的相互聯(lián)系深化和豐富了活動內涵。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便捷的手機閱讀、數字閱讀方式越來越多地占據了人們的閱讀時間。因此,在當前的閱讀推廣中,要充分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手段,提高資源推介的寬度和廣度?!捌诳菰凑埂睆淖畛鯁我坏膶嶓w展覽,發(fā)展到如今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展覽,就充分體現了在新技術理念下,對閱讀文化推廣渠道的多元化探索。
對于讀者來說,閱讀行為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實踐積累的過程。同樣,閱讀活動的開展也需要在長期的量的積累中,逐漸實現質的飛躍,從而達成預期的效果。單一的閱讀推廣活動可以以一定的平臺或系列活動為依托,建立起資源推介的長效機制?!捌诳菰凑埂被顒幼蚤_展以來,便以內蒙古民族大學圖書館讀書月、優(yōu)質服務月為平臺,于每年4月和11月定期開展活動,確保了活動的周期性和連續(xù)性,有利于積累穩(wěn)定的讀者群體,傳播閱讀文化。
全民閱讀作為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期的閱讀文化傳播,對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成為圖書館人面臨的時代課題?!捌诳菰凑埂眱H僅是對圖書館紙刊資源進行創(chuàng)意推廣的一次小小的嘗試。圖書館還有更多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有待深入挖掘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每一位圖書館人都有責任在未來長期的實踐中,融合新理念、采取新創(chuàng)意、運用新技術,深度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為圖書館閱讀資源的推廣和閱讀文化的傳播拓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