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劉東 鳴謝:后浪出版公司
本次大賽作品類型涵蓋引人入勝的野生動物行為、扣人心弦的自然景觀、錯綜復雜的細節(jié)以及發(fā)人深省和令人難忘的紀實報道——這一系列作品不僅歌頌了地球上的生命,也提醒人類要時刻減輕對自然界的施壓。
2016 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
·Tim Laman
絞殺榕纏繞在高聳于林冠之上的宿主樹上,一只年幼的雄性紅毛猩猩沿著絞殺榕最粗壯的根攀爬了 30 米。這一幕發(fā)生在西加里曼丹古農(nóng)帕隆國家公園茂密的熱帶雨林中,這里是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為數(shù)不多的受保護的猩猩棲息地之一。為了摘取果實,這只紅毛猩猩爬回到這棵樹上。它很清楚在自己這片廣闊的領地上有哪些絞殺榕可能會結出果實,而且已經(jīng)在這棵樹上飽餐了一頓。蒂姆知道它會回來,更重要的是,想到達樹冠層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手腳并用爬到樹頂。這樣一來,在等待的三天里,蒂姆自己也得靠著繩子爬上爬下,把幾臺GoPro 相機擺放在適當?shù)奈恢蒙?。通過遠程控制,他不僅能以開闊的視角鳥瞰下面的森林,還可以從上方看到紅毛猩猩的臉。觀眾可以俯視這只猩猩和它下方的森林家園,這正是蒂姆長久以來設想的畫面。
GoPro HERO4 BlackF2.81/30sISO 231
TIM LAMAN
身為一名野外生物學家兼攝影記者,同時也是本項賽事的往屆獲獎者,蒂姆·拉曼相信通過攝影來提升公眾意識能夠對自然保護工作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蒂姆從事的長期項目包括利用照片和視頻研究極樂鳥,以及與妻子謝麗爾·諾特(Cheryl Knott)和她的古農(nóng)帕隆猩猩項目(Gunung Palung Orangutan Program)合作,記錄野生紅毛猩猩。蒂姆還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撰稿人,名下有多達 20 個專題,其中大部分和雨林有關。
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有著最高的標準,因此我很榮幸能夠擔任這項賽事的評委會主席。當然,你可能已經(jīng)提前偷偷瞄了一眼本書中極為出色的圖片,對這一點早已心知肚明。而我眼下的目標,是向你灌輸一兩個想法,帶你圍繞這一攝影主題開啟一段旅程……沒準還能激勵你拿起相機,投身攝影。
— 劉易斯·布萊克韋爾(Lewis Blackwell) 2016 年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評委會主席
·Iago Leonardo
EOS 5D + 20mm F2.8F111/320sISO 400Ikelite開闊的海洋無以藏身,然而突頜月鲹—這個名字可能源自它們形狀“陡峭”的頭部,以及位置靠下的嘴巴和“高高在上”的大眼睛—卻是偽裝界的大師。最新研究表明,突頜月鲹的皮膚細胞中擁有一種能夠反射偏振光(沿一個固定方向振動的光)的特殊血小板,讓其自身在捕食者和獵物的眼中近乎透明。這種血小板對偏振光的散射程度取決于魚身和太陽的角度,隱身效果比簡單的鏡面反射更為出色。尤其是站在攻擊或追殺的角度來看,這種巧妙的偽裝特別有用。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突頜月鲹是否可以通過調節(jié)血小板或身體來增強偽裝,從而在海洋起伏不定的光線下發(fā)揮最大功效。雅各獲許在墨西哥坎昆附近的孔托伊島自由潛水,突頜月鲹的隱身功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自然光線的照射下,一群仿石鱸與月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Iago Leonardo
馬加利斯堡的南非禿鷲保護計劃中心建有一座人工筑巢懸崖,這對于獲救的禿鷲而言是件幸事,哪怕在習慣于翱翔蒼穹的南非兀鷲看來,這只是一個粗略的仿制品。受傷、中毒或致殘的禿鷲無疑會在野外死亡,那些不適合放歸大自然的禿鷲將在 VulPro 的諸多活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研究、宣傳和游說。這些禿鷲此生可能再也無法自由飛翔于非洲的平原和沙漠之上,然而作為人類行為的受害者,它們能幫助當權者認識到:非洲禿鷲的生存決定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而后者又是維系整個社會運轉的基石。
M Typ 240 + Summicron-M 35mm F235mmF161/750sISO 800
·Walter Bassi
E-PL1 + 60mmF141/100sISO 1002Sea & Sea YS-110
只要稍有干擾,扇形蠕蟲就會縮回到皮質管里。在意大利近海潛水時,瓦爾特嘗試小心翼翼地靠近,不讓自己吹出的氣泡干擾它們,并確保在不驚嚇到它們的前提下使用閃光燈拍攝。這個管狀物有 20 厘米高,是蠕蟲用黏液、沙子和碎礫來構建的,蠕蟲的螺旋形觸須從開口處伸出,將有機物質從水中過濾出來。長期以來,瓦爾特一直很欣賞扇形蠕蟲“迷人的舞蹈”,這種“舞蹈”常見于地中海一帶有天然屏障且營養(yǎng)豐富的水域。最終,他接近了這只正在進食的蠕蟲,并將它的身形填滿了整個取景框。“這是一種催眠術,”瓦爾特說,“你的視線會不由自主地投向畫面中心,然后圖形看上去像是在動。”
···Juan Jesús González Ahumada
EOS 6D + 100mm F2.8F8133sISO 100
那一晚,許多盲蛛出沒于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松林之中。胡安去到那里,想要捕捉這些奇形怪狀的蛛形綱動物的特色。它們在夜間狩獵,依靠四對修長的、分為七節(jié)的腿闊步行走,捕捉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會食腐。雖然盲蛛長有一雙眼睛,但在黑暗中,它們的第二對腿—比其他腿稍長,上面分布著感覺器官—會充當引導的觸角。胡安將鏡頭對準了樹根上的一只盲蛛。他用手電光從后方照亮了它,勾勒出長腿的剪影。在一次長時間曝光中,他不停地開關手電筒,從而記錄下了盲蛛的動態(tài)形象,它們的腿處于持續(xù)運動之中。胡安無法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到相機顯示器,因此在事后發(fā)現(xiàn)盲蛛的動作充滿了整個畫面時,他激動萬分。
·Bence Mát
本采一開始以為紅嘴鷗抓著的是一根長長的蘆葦。畢竟,現(xiàn)在正值小昆沙國家公園的候鳥繁殖季節(jié),這個位于匈牙利的生物圈保護區(qū)是數(shù)萬只候鳥的家園。本采忙于調整構圖和對焦,根本沒去探究那根“蘆葦”的底細。直到后來查看照片時,他才發(fā)現(xiàn)紅嘴鷗的爪子被卡在了一個塑料衣架里?!斑@些海鷗主要在國家公園外的垃圾堆里覓食。我經(jīng)??吹剿鼈兿菰谝欢牙铮北静烧f,“但最常纏住它們的還是那些丟棄在湖邊的漁線和魚鉤。我看到這只可憐的鳥在這一帶又飛了兩天,后來便消失了。”
D700 +300-800mm F5.6600mmF81/800sISO 1000;
·H.Ganesh H. Shankar
這只紅領綠鸚鵡很不開心。當它返回印度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又名婆羅多布爾鳥類保護區(qū))時,卻發(fā)現(xiàn)樹上的棲身之所早已被一只孟加拉巨蜥占為己有。鳥兒立刻行動起來,試圖趕走這個鵲巢鳩占的家伙。它不停地啄著巨蜥的尾巴,每回持續(xù)數(shù)秒,直到巨蜥退回洞里。每當巨蜥想出來曬太陽時,鸚鵡就會發(fā)起攻勢。這種對峙持續(xù)了兩天。但是鳥兒的動作很快,每次不過幾秒,再加上樹枝也很高,因此加內什不得不背著光拍攝。最后,紅領綠鸚鵡偃旗息鼓,離巢而去,也許是去開拓新的家園養(yǎng)育幼鳥了。這種印度鸚鵡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逃出圈養(yǎng)的紅領綠鸚鵡已經(jīng)在許多國家繁衍生息。在歐洲,它們又名環(huán)頸長尾小鸚鵡,常常被指控與幣鳥,甚至蝙蝠等一些當?shù)匚锓N爭奪巢洞,但反過來,像椋鳥等鳥類則在趕跑長尾鸚鵡方面頗有一手。
D810 + 200mm F2F51/500sISO 4005540LS+0707 FSB-8
·Stefano Unterthiner
D3S + 200-400mm F4350mmF81/400sISO 400
斯特凡諾的家鄉(xiāng)位于意大利大帕拉迪索國家公園的奧斯塔山谷。在過去的兩年里,他一直在拍攝這一帶“荒涼而艱險的環(huán)境”。在連續(xù)幾天的雨雪交加之后,斯特凡諾意識到群山將會被低垂的云霧籠罩。于是他一路跋涉,來到這里。只見巍峨的山脈前矗立著一片有著近 250 年樹齡的古老落葉松林。山上的變質巖青苔密布,而松林似乎與變質巖的裂縫和褶皺融為了一體。斯特凡諾原本的拍攝目標是羱羊(為保護羱羊,意大利于 1922 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即大帕拉迪索國家公園)。而那天,他幸運地瞥見了一只胡兀鷲,盡管它的身影在低矮的云層中幾乎無跡可尋,然而巨大的黑色翅膀、蒼白的下腹和長長的楔形尾翼顯示,這毫無疑問就是胡兀鷲。一個世紀前,胡兀鷲在阿爾卑斯山一帶已近乎絕跡,但一項長期的再引入計劃使得胡兀鷲重新在此地安居筑巢。在斯特凡諾取景時,一群山鴉沿著山脊的曲線出現(xiàn)了,而胡兀鷲就在它們身后若隱若現(xiàn)。這一幕捕捉到了這片“荒涼而奇妙之境”的魔力。
···Juan Jesús González Ahumada
EOS 6D + 70-200mm F4+ 1.4208mmF7.110sISO 100
盡管煉油廠充滿噪聲,污染嚴重,而且常常燈火通明,但這些白鸛還是視其為一處理想的高層育兒室。在非洲南部越冬后,白鸛通常會回到同一個巢址,每年它們都會給巢穴添上一些樹枝,因此有些鸛巢直徑甚至會超過 2 米。圖片中的這一對白鸛選擇在西班牙南部一座煉油廠旁邊的電力塔上筑巢,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舉動,它們很有可能會撞上電線后觸電身亡。胡安在附近一座小山上找到了理想的觀察點,從那里眺望,煉油廠盡收眼底,白鸛身影清晰,但他還需要有合適的襯托來改變場景,其中包括另一對在較低位置(左下)筑巢的白鸛。胡安多次往返此地但都無果,直到有一天下午,暴風雨即將來臨,他孜孜以求的戲劇化天空有望出現(xiàn)。當夜幕降臨,煉油廠華燈初上,滾滾廢氣在陰云密布的映襯下顯得異常醒目。這就是胡安翹首以待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