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菁
父親的離去給我的人生留下一道溝壑,我此前的人生變得如夢般縹緲。我不知往后的日子該如何生活,開始陷入漫長而深不見底的昏睡。那段時間,我過得晝夜不分,有時醒來也不記得上一頓飯是哪天吃的。不得不掙扎起身去學校的時候,我精神渙散,回過神來才注意到手機的未讀信息,錯過了母親的越洋電話。我不知道該怎樣向她匯報我的狀況,也不敢去關心她的生活。日復一日,在昏睡和焦慮間,時間就在混沌中蹉跎開去。
母親在2014年12月中旬來到紐約,在學期結束后,我們啟程去了加州。這是母親第一次來美,整趟旅程卻一切從簡。父親的離世讓我們無暇顧及旅途的具體安排,只是有意避開了游人眾多的區(qū)域。我和母親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在沙灘或密林里佇立、行走,默不作聲。我嘗試透過相機取景器去默默地關照她,一前一后,走走停停,不時用眼神和微笑確認彼此,互相攙扶。
兩周后,我送走母親,各自回到需要獨自面對的生活。又一個學期開始,膠卷陸續(xù)被沖洗出來,父親煙火彌漫的葬禮和與母親的加州旅行在我腦海中被重新翻開。我意識到自己這些照片已經(jīng)與父親的離世變得密不可分。它為這些圖像染上死亡的底色,是這些照片的動機,更成為這些照片所要抵抗的事情。
父親的死是籠罩在我們心頭的陰影,它不僅在我們心中留下空洞,徹底掀翻了我們的日常,也讓未來變得模糊,搖搖欲墜。而當我將一卷卷膠片作為可被觸摸的記憶握在手中時,父親存在過的痕跡卻變得有跡可循。這似乎讓我摸索出了與“父親會永遠缺席我的后半生”這一事實共處的可能。
2015年夏天,我結束了大學第二年的學習生活回到家,也回到了父親的墓前。再一次踏入大河村時我意識到,這只是我與它漫長糾葛的起點。大河村曾與我完全無關,若非父親的離去,我可能永遠不會了解這片生養(yǎng)他的土地,去接觸素昧平生的鄉(xiāng)親們;若非父親的離去,我似乎從未對他從哪兒來有過好奇。大河村成了我了解父親過去的唯一途徑。在可見的未來里,它將會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坐標系,來這里掃墓,從這兒離開,再回到這里,再從這兒離開……
一年又一年的往返讓我對曾經(jīng)陌生的鄉(xiāng)土一點點熟悉。如今我已能在村巷中自如穿梭,理清了復雜的鄉(xiāng)親網(wǎng)絡。我逐漸明白這里不僅是父親生命的終點,也保留著他完整的青春歲月。父親一直惦念著這方故土,在生命的最后兩年還同爺爺和叔叔翻修了宅基地,預備著退休后回鄉(xiāng)養(yǎng)老。父親在這里長大,從這里走出,目睹了他的鄉(xiāng)親們不曾見過的風景,最終又魂歸于此。
如今距離2014年的夏天已過去了七年。
在這過去的七年里,我一次又一次回到父親的墓前,用鏡頭去關照依然在身邊的家人。父親的死在我身上依舊殘留著痕跡,照片中的爺爺也已離開人世,留下的膠片則成了我用來反抗遺忘的武器——它被定格在那里,接受時間的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