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偉
(安徽中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51)
公路路基對公路結構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具有較大影響,是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部分[1]。受到行車荷載作用與公路所處區(qū)域自然因素的影響,在長期使用后,公路路基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破損,降低了路基結構的承載能力與強度[2]??茖W合理的路基填筑施工技術對于修復路基結構至關重要?;诖耍訶 高速公路工程為例,針對其路基破損狀況與特征,開展了路基填筑施工技術方案的研究。
選取某地區(qū)X 高速公路工程作為研究對象,該公路工程路線全長84.25 km,路堤高度約為22.5 m,整體工程劃分為兩個不同的合同段,屬于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公路組成結構示意圖見圖1。
圖1 X 公路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1 中X 公路由硬路肩、土路肩、行車道等部分共同組成。公路路基填料土為一般物理特性,其中,路堤土的黏聚力為5.5 kPa,容重為18.85 kN/m3,地基土的黏聚力為13.28 kPa,容重為22.06 kN/m3。X 公路工程中,全線路基的最高填筑高度相對較低,約為6.25 m,路基與路床頂面的壓實度較差,降低了公路結構的穩(wěn)定性。
該公路工程于2018 年完工,為了保證公路的使用性能與使用安全,相關的質(zhì)量檢測人員定期會對公路中的部分線路進行檢測,判斷公路路基、路面、軟土地基等是否出現(xiàn)異常情況。在最近一次的公路檢測中,發(fā)現(xiàn)公路部分路基結構出現(xiàn)變形情況,填筑材料使用質(zhì)量嚴重下降,路基壓實度較低,達不到90%,部分變形嚴重的路基結構甚至出現(xiàn)了沉降現(xiàn)象,大幅度提高了公路運行的安全風險,應當對路基進行修復施工處理。基于此,根據(jù)X 公路路基破損的情況,設計了相應的路基填筑施工技術,對路基破損部位進行修復,施工技術方案設計步驟如下文所示。
在路基填筑施工前,首先,根據(jù)公路路基破損的實際情況與特征,選取匹配度與性價比均較高的路基填石料及施工機具,為后續(xù)的填筑施工提供基礎保障。
鑒于X 公路工程采用全寬填方路基,其基底大多數(shù)為巖質(zhì)基底,強度約為40~75 MPa。為了減少路基填筑施工對公路邊坡的擾動,本研究采用最大粒徑不超過35 cm、填料不均勻系數(shù)小于20 的路基填石料,承載力較高,與公路路基、路堤及路床的吻合度較高。將填石料與42.5 號普通硅酸鹽水泥進行合理摻配,設置摻配的凝結時間,摻配結束后,對填石料的強度進行試驗,確保填石料的性能滿足公路填筑施工的指標要求[3]。填筑施工所需的施工機具規(guī)格型號參數(shù),見表1。
表1 填筑施工機具型號參數(shù)說明
表1 為X 公路工程填筑施工所需的施工機具型號與數(shù)量說明,為了提升填筑施工的質(zhì)量與效率,嚴格按照表1 的參數(shù)說明選取機具。
在上述路基填石料與施工機具選取結束后,接下來,采用公路路基分部填筑法,對路基橫斷面進行全方位的設計。首先,根據(jù)公路路基的實際破損狀況與特征,在原始路基外,設定施工距離,填筑新的路基[4]。填筑一段時間后,將原始路基與新路基之間的空隙填平,增設地基加固樁,提高路基結構的穩(wěn)定性,降低路基開裂的風險,避免路基結果發(fā)生位移變形[5]。本研究設計的路基橫斷面分部填筑示意圖,見圖2。
圖2 路基橫斷面分部填筑示意圖
圖2 中,在路基中,設定臺階開挖線,使用挖掘機與推土機,進行公路路基臺階機械開挖。設置臺階的高度為0.75 m,寬度≥1 m,自上至下逐級均勻鋪設臺階。鋪設后,利用壓路機壓實,并使用水準儀找平,形成臺階層,合理連接原始路基與新路基,增加路基之間的抗剪能力,提高路基結構結合的效果[6]。清理路基施工場地中的多余雜質(zhì),依據(jù)公路工程等級,利用復合地基法,確定公路路基的施工范圍,設定路基樁體的布設方式與間距,拓寬路基[7]。根據(jù)公路路基的應力狀態(tài)變化,在路基自重作用下,采用固結的方式,固結路基間隙軟土,減輕原始路基的壓力,提高路基間隙軟土的水平應力[8]。
基于上述分部填筑設計路基橫斷面完畢后,合理填筑公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首先,在原始路基與新路基搭接處,鋪設土工格柵,進行路基的加筋處理,保證路基的抗拉強度。將鋼筋網(wǎng)埋入路基土體中,使路基與土工格柵結合,形成公路路基復合體,進而增加公路土體之間的摩擦力。在填筑施工場地上用白灰畫出網(wǎng)格,基于網(wǎng)格大小,計算公路路基在松鋪厚度下所需填筑施工的填料量,并測量控制填筑施工的松鋪厚度。
使用碾壓機,順沿公路地面,對土工材料實行連續(xù)沖擊碾壓作業(yè),增加公路路基土體的密實度。首先,清理公路路基表層的雜質(zhì),利用檢測儀器檢測路基土體的平整度與壓實度,判斷其是否符合相關填筑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則不斷灑水與碾壓,直至符合填筑施工要求為止。利用碾壓機反復沖擊碾壓,測定并記錄碾壓后,路基土體的表面壓實度。針對公路過渡段,采用輕質(zhì)填料進行過渡,根據(jù)路基的實際狀況,調(diào)整路堤樁的長度,高速公路路基過渡段施工示意圖,見圖3。
圖3 高速公路路基過渡段施工結構示意圖
圖3 為公路路基過渡段施工結構示意圖,在過渡段填筑施工結束后。清除公路路基表面多余的土方,檢測路基結構的標高是否符合填筑施工標準。最后,使用壓路機對公路路基反復碾壓3 遍,驗收路基結構的穩(wěn)定性與強度。
綜合上述內(nèi)容,本研究針對X 高速公路工程設計的路基填筑施工技術的整體流程。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對該填筑施工技術的可行性作出客觀分析,驗證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如下的實證分析。
首先,對公路填筑施工填料的強度特性進行驗證分析,檢驗填筑填料應用的粘聚力,通過填料顆粒之間的摩阻力與咬合力,反映填料的具體強度。填筑填料強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θ 為填筑填料顆粒在咬合力作用下產(chǎn)生的摩阻角,單位為°;為填料在咬合力作用下產(chǎn)生的結構力,單位為kPa;φn為公路路基圍壓,單位為kPa。在填筑填料強度計算結束后,引入直剪系統(tǒng),設定試驗周期,對填料進行剪切試驗,獲取填料巖性強度的變化規(guī)律,見圖4。
圖4 X 高速公路工程填料巖性強度變化
圖4 中,在使用與試驗周期逐漸增加的趨勢下,填筑填料的巖性強度相對穩(wěn)定,均在填料原始巖性強度350 kPa 以上,且逐漸上升,填料結構的承載能力較高,能夠保障公路路基的穩(wěn)定性與牢固性。
在此基礎上,對公路路基是否存在變形沉降現(xiàn)象進行檢測。首先,在公路路基上,根據(jù)填筑高度與臺階長度的不同,隨機設定6 組路基檢測斷面。對6 組路基檢測斷面進行標號處理,分別標號為LJDM01、LJDM02、LJDM03、LJDM04、LJDM05、LJDM06。在路基檢測斷面上,布設一定數(shù)量的沉降管、分層沉降管、沉降釘、剖面管與磁環(huán),作為沉降檢測設備。設定路基沉降檢測開始日期為2021.1.1,每隔3 個月,記錄一次沉降檢測結果,獲取路基填筑施工的質(zhì)量,路基沉降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X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檢測結果
根據(jù)表2 所示的公路路基沉降檢測結果可知,各個路基檢測斷面的沉降值較小,最大沉降值為-5.7 mm,不會對公路路基結構的穩(wěn)定性造成不利影響,路基環(huán)境相對來說較理想。為了更加直觀地驗證本研究設計的填筑施工技術的可行性,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將本研究設計的填筑施工技術,與傳統(tǒng)的填筑施工技術進行對比。利用MATLAB 分析軟件,測定兩種填筑施工技術應用后路基沉降速率變化趨勢,其對比結果見圖5。
圖5 兩種填筑施工技術應用后路基沉降速率對比
結合圖5 的對比結果所示,在兩種填筑施工技術中,本研究設計的技術,在應用周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公路路基沉降速率變化幅度較小,沉降速率不超過0.2 mm/d,與傳統(tǒng)施工技術相比,路基結構更加穩(wěn)定可靠。
通過上述研究,獲取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1) 通過圖4 的填料巖性強度試驗結果可知,在使用周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填筑填料巖性強度均在原始巖性強度350 kPa 以上,且存在一定的上升趨勢;
(2) 根據(jù)表2 公路路基沉降量與圖5 的路基沉降速率對比結果可知,路基檢測斷面的最大沉降值為-5.7 mm,沉降速率不超過0.2 mm/d,路基結構的穩(wěn)定性與牢固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