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偉,劉欣暢,鄭 震,王新靈,肖海軍
(1.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上海 200240;2. 上海市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骨科, 上海 201400)
骨折是指由于外部創(chuàng)傷或自身病理導致骨組織內損傷的現象,常見于兒童和老人。每年約有數百萬人因運動損傷、交通事故、跌倒以及癌癥等引起的成骨不全、骨質疏松或骨質退化等疾病而遭受各種骨折[1]。骨釘等金屬植入物是目前治療骨折的主流方式,但仍存在一些臨床問題,包括治療費用高、需二次手術取出、應力屏蔽、小骨碎片難以固定等[2,3]。因此,醫(yī)用骨黏合劑應運而生。理想骨膠黏劑應滿足以下要求:血液等生化條件下具備一定的黏接強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允許骨髓干細胞的增殖、黏附和分化;易于制備、儲存和使用等。目前市面上骨填充支架材料的產品很多,但還沒有一種骨黏合劑能夠滿足所有的臨床需要。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和磷酸鈣(CPC)骨水泥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兩類骨黏合材料。PMMA骨水泥最早在牙科中使用,后來被廣泛應用于關節(jié)假體固定中[4]。PMMA骨水泥具有生物惰性,難以體內降解,且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較差,缺乏骨傳導性,不利于骨折的恢復和愈合[5]。Zhu等[6]將礦化膠原(MC)加入PMMA骨水泥中,開發(fā)了一種生物活性復合骨水泥(MC-PMMA),改善了PMMA的生物相容性。CPC骨水泥主要成分為羥基磷灰石或透鈣磷石,與天然骨骼的成分近似,因此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CPC骨水泥屬于無機材料,自身較脆,與骨骼之間僅為物理作用相互連接,相互作用力不強,在骨科手術中更適合用作填充材料[7]。
除了PMMA和CPC類骨水泥,其他材料也陸續(xù)被開發(fā)用作骨膠黏劑,如丙烯酸酯類[8]、聚醋酸乙烯酯類[9]、硫醇烯類[10]等。2010年美國有一種商品名為Kryptonite?(氪石骨水泥)的骨水泥被批準臨床使用[11],其主要成分為蓖麻油改性,由多元醇、異氰酸酯和碳酸鈣制備的聚氨酯(PU)復合材料。臨床病例顯示,這種復合黏合材料即使經過6年的使用,與骨表面依舊結合良好,鄰近區(qū)域的非骨性組織無明顯炎癥或黏連[12]。在此基礎上,本文以二硫鍵-谷胱甘肽的還原性降解為改性手段,合成了一種含二硫鍵的脂肪族二元醇(DSU),將其以硬段形式引入聚氨酯膠黏劑體系中,探究了DSU對改性聚氨酯膠黏劑(PU-DSU)的結構和性能的影響,獲得了一種黏接性能強、生物相容性優(yōu)秀的聚氨酯骨膠黏劑。
蓖麻油:分析純,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劑TOYOCAT-TF(牌號):分析純,日本東曹株式會社;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單質硫:分析純,上海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Na2S·9H2O、6-溴-1-己醇:分析純,北京伊諾凱科技有限公司;羥基磷灰石(HA):w=99%,南京埃普瑞納米材料有限公司;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賽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Corning公司;DMEM細胞培養(yǎng)基:Gibco公司;染色劑鈣黃綠素AM(Calcein-AM): Sigma-Aldrich公司。多巴胺接枝改性蓖麻油多元醇(DACO):自制,羥值為260 mg KOH/g,接枝率為多巴胺與蓖麻油的物質的量之比,其數值等于1。所有多元醇在使用前均需在110 ℃真空烘箱中干燥2 h除水。
采用布魯克公司AVANCE Ⅲ HD 500型核磁共振波譜儀對DSU進行1H-NMR表征;采用MTS公司Criterion 43型萬能電子試驗機對樣品進行壓縮性能測試;采用FEI公司Nova NanoSEM 450型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樣品進行微觀結構表征;采用Kruss公司DSA30型光學接觸角測量儀對樣品進行表面水接觸角測試;將市場購買的新鮮豬肋骨拋光成10 mm×10 mm×40 mm,沿中線切斷,采用聚氨酯膠黏劑黏接固定好后,黏接試樣用磷酸鹽(PBS)緩沖液浸濕的紗布包覆(或浸泡在新鮮兔血液中),分別模擬體內環(huán)境,在37 ℃固化24 h后,采用對接拉伸模式測定試樣的黏接強度;將樣品切成薄片置于0.1 mol/L、pH = 7.4的PBS溶液中,于37 ℃恒溫震蕩箱中震蕩降解,測試樣品的體外降解性能;將大鼠BMSCs細胞與支架共培養(yǎng)1、3、5 d后,經Cell Counting Kit-8試劑盒(CCK-8)處理,采用Tecan公司Infinite M1000 PRO型酶標儀檢測細胞培養(yǎng)液在 450 nm波長下的光密度(OD)值;用Calcein-AM對細胞進行染色,采用徠卡公司TCS SP8 STED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樣品的生物相容性。
1.3.1 DSU的合成[13]準確稱取12 g Na2S·9H2O晶體溶于100 mL去離子水中,加入0.8 g硫,升溫至40 ℃,攪拌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剩余0.8 g硫,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即為過硫化鈉溶液。稱取18.11 g 6-溴-1-己醇溶于100 mL無水乙醇中,逐滴加入過硫化鈉溶液中,50 ℃下攪拌過夜。待反應結束后,旋蒸除去乙醇,剩余液體用30 mL乙酸乙酯分2次萃取分液,經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除去固體雜質,再旋蒸除去乙酸乙酯,80 ℃真空干燥24 h,所得產物即為DSU。合成反應式見圖1。
圖1 DSU的合成Fig. 1 Synthesis of DSU
1.3.2 DACO的合成稱取100 g蓖麻油、10 g Al2O3、15 g乙酸置于三頸瓶中,轉速400 r/min下滴加70 gw=30%雙氧水,60 ℃攪拌反應10 h,反應完全后,用w=3%碳酸鈉溶液洗至中性,乙酸乙酯萃取,旋蒸得到環(huán)氧改性蓖麻油;稱取50 g環(huán)氧改性蓖麻油溶于100 mL乙醇中,加入19 g鹽酸多巴胺、100 mL DMF溶劑和3 g高氯酸鋅,用三乙胺調節(jié)使體系pH = 8,N2氛圍下80 ℃反應24 h,反應結束后,室溫下用pH = 2的鹽酸溶液洗至中性,乙酸乙酯萃取,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去除不溶雜質,旋蒸后得到產物DACO,密封保存。
1.3.3 MDI封端預聚體的合成取10 g干燥蓖麻油加入到N2氛圍保護的三頸燒瓶中,加入15 g MDI于燒瓶中,加熱至80 ℃反應3 h,冷卻后得到―NCO封端的預聚體。采用甲苯-二正丁胺法測定聚氨酯預聚體中的剩余―NCO含量,低溫密封備用。
1.3.4 PU-DSU的制備以PU-DSU-10(其中10表示m(DSU)∶m(DACO)=10%,其余類推)為例,具體制備方式如下:將3.0 g DACO、135 μL催化劑TOYOCAT-TF、15 μL發(fā)泡劑去離子水、0.3 g DSU及0.24 g HA加入燒杯中,在室溫下以1 500 r/min攪拌5 min混合均勻。然后按―NCO與―OH官能團物質的量比為1∶1計量加入4.86 g MDI封端預聚體中,1 000 r/min下攪拌30 s,混合均勻后轉移至模具中,37 ℃固化24 h。
DSU和6-溴-1-己醇的1H-NMR譜圖如圖2所示。3.41和1.85處的核磁峰對應著Br取代α和β位上的亞甲基基團;當Br被二硫鍵取代后,由于取代基電負性的降低,α和β位上亞甲基的化學位移會降低至2.68和1.67。1H-NMR (500 MHz, CDCl3)δ: 3.61~3.65 (t,J=7.0 Hz, 2 H), 2.66~2.71 (t,J=7.5 Hz, 2 H), 1.95 (m, 1 H),1.65~1.71 (m, 2 H), 1.55~1.60 (m, 2 H), 1.36~1.44 (m, 4 H)。
圖2 6-溴-1-己醇(a)和DSU(b)的1H-NMR譜圖Fig. 2 1H-NMR spectra of 6-bromo-1-hexanol (a) and DSU (b)
PU-DSU形變50%時的壓縮性能如圖3所示。當DSU的用量(m(DSU)∶m(DACO),下文同)在0~20%時,隨著DSU用量的增加,材料的壓縮性能呈增強趨勢,壓縮強度從5.9 MPa增大至8.5 MPa,壓縮模量從29.7 MPa增大至59.2 MPa。當DSU用量為10%時,材料的壓縮強度為7.0 MPa,壓縮模量為41.3 MP。這是由于DSU為短鏈脂肪族二元醇,羥值和線性結構規(guī)整度高,DSU的添加使聚氨酯中硬段結晶度增加,內聚能增加,材料的抗壓縮性能增強,壓縮強度和壓縮模量均得以提升。
圖3 PU-DSU的(a)壓縮強度和(b)壓縮模量Fig. 3 (a)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b) compressive modulus of PU-DSU
樣品的SEM微觀形貌如圖4所示。PU與PU-DSU的微孔結構、表觀密度和平均泡孔尺寸相差不大,表觀密度維持為450~475 kg/m3,平均泡孔尺寸在150 μm左右。這種多孔結構有利于細胞生長和遷移,為骨組織的愈合提供了條件[14]。
由于DSU為短鏈脂肪族二醇,結構更規(guī)整,DSU的添加會促進氨基甲酸酯等極性基團聚集,造成聚氨酯的微相分離程度加深,所以蓖麻油長鏈疏水結構對材料表面的影響加深。PU-DSU的水接觸角如圖5所示。隨著DSU用量的增加,PU-DSU靜態(tài)水接觸角呈增大趨勢:當不添加DSU時,其接觸角為64°;而當DSU的用量為15%時,水接觸角增大至80°;當DSU用量為20%時,接觸角僅增大至81°。隨著DSU用量的增加,PU-DSU的疏水性增強,增幅具有先大后小的特點,說明此時PU-DSU的海-島分離結構已趨于穩(wěn)定。
圖5 PU-DSU膠黏劑的水接觸角Fig. 5 Water contact angle of PU-DSU
PU-DSU的黏接強度測試結果如圖6所示。在PBS緩沖液體系中,隨著DSU用量的增加,膠黏劑的骨組織黏接能力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DSU用量為10%時,膠黏劑的骨黏接強度最高可達0.97 MPa;而當DSU用量增至20%時,黏接強度又回跌至0.57 MPa。這是因為與蓖麻油相比,DSU的羥值較高、結構更規(guī)整,少量添加會使膠黏劑中起黏接效果的硬段比例增加,黏接性能提升;但骨組織是由磷酸鈣鹽和蛋白質等組成的有機-無機雜化體系,表面呈親水性,隨著DSU用量的進一步增加,膠黏劑的疏水性增強,表面浸潤性變差,黏接強度繼而發(fā)生下降,故DSU的最佳用量為10%。在新鮮兔血液中的黏接實驗同樣證實了該結論,由于血液中血紅蛋白等生化物質的影響,膠黏劑的黏接強度降低,當DSU的用量為10%時,最大黏接強度為0.49 MPa。據報道,市面上常見的CPC類和PMMA類商品化骨水泥,在水和血液中的最大黏接強度均不超過0.2 MPa[15]。本文所制備的PU-DSU膠黏劑在生物骨黏合方面優(yōu)勢明顯。
圖6 PU-DSU膠黏劑的骨黏接強度Fig. 6 Bone bonding strength of PU-DSU
PU-DSU-10在不同谷胱甘肽(GSH)質量濃度下的降解情況如圖7所示。樣品在pH=7.4的PBS緩沖液中水解速率較慢,14周后僅降解0.79%。隨著GSH質量濃度的增大,樣品的降解速率明顯增大,14周后的質量損失率增大至1.24%,降解速率提升57%。
圖7 PU-DSU-10在GSH溶液中的降解曲線Fig. 7 Degradation of PU-DSU-10 in GSH solutions
PU-DSU-10的生物相容性測試結果見圖8。圖8 (a)為不同培養(yǎng)時長下BMSCs的細胞活性。在第3 d時,PU-DSU-10樣品中的BMSCs細胞數量大幅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樣品的多孔結構為BMSCs細胞提供了更多的黏附空間,有利于其增殖,但培養(yǎng)基中營養(yǎng)物質有限,一段時間后細胞數量達到均衡。圖8 (b)和圖8 (c)則顯示了BMSCs細胞在樣品表面的黏附情況,可以清晰觀察到活細胞在樣品表面的增殖和黏附,PU-DSU-10具有優(yōu)良的細胞相容性。
圖8 PU-DSU-10的(a)細胞活性,培養(yǎng)(b) 3 d后和(c) 5 d后的細胞形態(tài)Fig. 8 (a) Cell activity, cell morphology after (b) 3 d and (c) 5 d culture of PU-DSU-10
(1)采用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反應,成功合成了一種含二硫鍵的脂肪族二元醇DSU并將其以硬段形式引入聚氨酯體系中。
(2)當DSU用量為10%時,PU-DSU膠黏劑的綜合性能較佳,骨組織黏接強度為0.97 MPa,血液等生化條件下黏接強度為0.49 MPa,壓縮強度為7.0 MPa,壓縮模量為41.3 MPa,在GSH溶液中降解速率提升57%。
(3)PU-DSU骨膠黏劑具有良好的細胞相容性,其多孔結構有利于細胞的增殖和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