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加州今年大旱。
旱到什么程度呢,旱到政府限定家家戶戶的用水量,過量則罰。我的鄰居隋克俊隋總,多家公司的老總,卻每每備好大桶,但凡廚房里的洗菜水洗肉水洗碗水統(tǒng)統(tǒng)傾入桶內(nèi),澆花園。那是一種自覺,他說,不是錢的問題。還有一位叫露絲的鄰居,大學(xué)里原來學(xué)生化的,居然搞了一個超級大水罐,把鄰里所有的臟水廢水全部收集起來做化學(xué)處理后分享,養(yǎng)魚的養(yǎng)魚,澆園的澆園。旱魃肆虐之時,唯獨地處河谷的“流芳園”是個例外,人人都說它是“海外水鄉(xiāng)”。
作為加州的著名旅游景點,占地12英畝(約合70余畝),據(jù)說籌備了10多年,耗巨資打造而成“海外最大的蘇州園林”。當(dāng)然,那也是洛杉磯的律師張軍介紹的,他似乎對中國元素的東西情有獨鐘,聲稱隨你大旱,流芳園卻是永遠水靈的。
“再旱不旱流芳園”是有道理的,它地處山谷旁的凹洼地,水源匯聚地,入園但見水榭、亭臺、拱橋、長廊、漏窗、怪石等等。遠看非?!疤K州”,但近看,總覺得它缺了點什么。
7座簇新的亭臺樓閣,基本沒有像樣的楹聯(lián)額匾,5座石橋圍繞著1.5英畝的人工湖傍水逶迤,還算有煙波的韻味,但橋名太一般。顯見得命名者修為不足,對此老張也覺得它的定位既然是“海外江南文化的代表”則未免各方面的功夫沒下足,直感就是“太新了”——眾多的石雕與涼亭構(gòu)件甚至綻筋露脈,根本沒有細做,鋪路石與假山石也火氣太甚,似乎“公園味”多了而“園林味”少了。
什么叫“園林味”?就是人文氣息,最突出的標(biāo)識就是名人題銘,歷史印記,試想,如果拙政園沒有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的屐痕,沒有蘇舜欽的《滄浪亭記》,不就是個土豪的小“公園”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洛杉磯因為好萊塢而名人往來不絕,唐國強的字就相當(dāng)漂亮,何不請他揮灑一番呢?當(dāng)年洪丕謨也曾逗留洛杉磯,為什么不請他的墨寶呢?
沒有蘇舜欽的《滄浪亭記》,不就是個土豪的小“公園”嗎?
反觀舊金山的“日本茶園”,我覺得更“舊”更有人文韻味。
進門就是中式門樓,巍峨崢嶸,油漆斑駁,入門卻被錯落有致的仿唐佛燈奪目,石燈苔蘚剝落,古姿靜穆,荷塘里接岸紅蓮映日紅——仍然是張軍介紹,這是一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精致庭院,1894年舊金山世界博覽會時為了彰顯日本文化而興建,園內(nèi)古木參天,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一座精美的月形拱橋“太鼓橋”,跨越小溪兩岸。它的階梯窄小陡峭,雍容中透析出一派瀟灑高逸,完全大唐的豪邁俊朗風(fēng)格。枝頭的黃鸝葉底宛轉(zhuǎn),溪中的錦鯉肥可敵豬,古松環(huán)抱的一座座唐式精舍,有古琴聲緩緩流出。張軍的考證很有意思,他說日本建筑可以從屋頂?shù)牟馁|(zhì)分辨出主人的社會地位,窮人家以瓦片或板材蓋建屋頂,而富人家卻以檜樹皮為材料,將檜樹皮披成窄條覆蓋屋頂。
據(jù)說,這也是大唐遺風(fēng)。為了準(zhǔn)確地傳播效果,園內(nèi)的亭榭樓閣全部縮小一半地從東京御花園拷貝,而東京御花園的風(fēng)格呢,又全部忠實地拷貝唐宋。日本民族就是如此,他一旦崇拜誰誰,就極致地膜拜,夸張地說,連一大塊苔蘚的格局——厚度形態(tài)色澤——也照搬唐宮。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走進日本茶園,就像走進唐宋的園林,佛燈也罷,佛塔也罷,都是仿唐的,尤其那座拱形的“太鼓橋”,精致而令人遐想無限。
有時甚至想,“唐”在海外是中華文化的代稱,流芳園為什么不能比“日本茶園”更有“唐味”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