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幻棠
▲ 劉永才院士接受中央電視臺的采訪
提起我國著名的導彈專家劉永才院士,大家都知道他挺“厲害”: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獲得過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還獲得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他被評選為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些耀眼的成績,劉永才到底付出了多少辛苦和汗水。
劉永才面容清瘦,說話聲音不高,但眼神里始終透著股堅韌。對于飛航導彈事業(yè)的發(fā)展,劉永才始終如一地傾注著自己所有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源頭則是對祖國的熱愛。
劉永才6歲時不幸失去了父親,之后家里全靠母親一人努力支撐,生活一度十分艱辛??墒窃趪业馁Y助下,他不但沒有因貧困輟學,還順利讀完了大學。劉永才很早便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學的知識報效國家。
劉永才組織和參與完成了多個導彈武器系統(tǒng)的研制工作,主持某型號各項工作,編寫了一系列總體技術文件和報告,提出了某帶飛試驗方法,極大地保證了飛行試驗的成功率。
能力強,擔當就要更多。劉永才接下了一個又一個艱巨的任務。搞巡航導彈研究,難度系數不是一般的大,幾乎每項技術攻關都是在啃“硬骨頭”。因為系統(tǒng)復雜性高,而且相關工作“前無古人”,根本沒有可用的樣本可供參考。那些日子里,為了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劉永才可是“拼”了。他白天開會,晚上鉆研資料到深夜。遇到需要實驗驗證的地方,他便會立即披衣服趕去實驗室驗證。后來,為了工作方便,他干脆在辦公室支了床,放上被子,在辦公室“安家”了。
▲ 劉永才院士在辦公室
▲2003年,劉永才(右一穿迷彩服者)在指揮大廳觀看導彈發(fā)射
▲劉永才院士在《大家》節(jié)目中分享了我國第一代陸基巡航導彈研制過程中背后的故事
▲ 劉永才在試驗彈發(fā)射成功后載譽歸來
有人稱他“拼命三郎“,有人說他工作中比小伙子還要拼命。在工作崗位上,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陀螺,不知疲倦地旋轉著。為突破發(fā)動機、制導系統(tǒng)等諸多關鍵技術,劉永才帶領研究人員夜以繼日進行產品研究和試驗工作。外國資料看不懂,那就先學外語,邊學邊研究。需要出差,那就冒嚴寒、歷酷暑,長途跋涉,轉戰(zhàn)全國。在劉永才的帶領下,他們開展了百余架次、數百小時的機載帶飛試驗和大量的地面試驗,最終取得了成功,高標準地完成了任務,使得系統(tǒng)的各項性能指標有了質的飛躍。
許多人只看到了他們的榮耀,但實際上,試驗尤其是難度巨大的試驗成功背后都有著令人心酸的歷程。
2001年的某一天,是劉永才至今難忘的日子,那天的靶場試驗失敗了,那可是他們準備了10年的一次試驗。那一刻,他們的心撕裂般地痛。失敗是成功之母,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永才帶領大家查找原因,排除隱患。2003年,再次試驗終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次試驗的成功,開創(chuàng)了我國導彈武器發(fā)展史上的多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巡航導彈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某重點型號艱辛的研制過程中,由于過度勞累,劉永才胃出血的老毛病再次發(fā)作。還有一次,在試驗基地慰問的途中因為意外,他的右鎖骨和兩根肋骨骨折,可他硬是堅持在基地醫(yī)院治療,吊著繃帶執(zhí)行完飛行任務才返回北京……
“只要國家需要,我們拼了命也要干,吃點苦算什么?”劉永才說。他一直用行動兌現著自己對祖國無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