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夢
(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廣州市軌道交通18號線石榴崗站—琶洲西區(qū)站區(qū)間工程長度約1 800 m,地貌屬于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隧道頂埋深17~46 m,隧道管片外徑8 500 mm,內徑7 700 mm,厚400 mm,寬1 600 mm。其中,在距離車站盾構始發(fā)井30 m開始下穿既有地鐵8號線區(qū)間結構(新港東—磨碟沙),盾構下穿段8號線區(qū)間位于新港東路道路下方,為明挖結構,埋深4 m,結構高6.4 m,寬21 m,8號線結構所處地層為中粗砂層和粉細砂層,與18號線隧道之間地層為粉細砂層和強風化粗砂巖。盾構隧道洞身范圍地層主要為強風化粗砂巖、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微風化粗砂巖,最大縱坡為15‰,隧道拱頂最大埋深15.35 m。隧道頂距8號線圍護樁底約1.2 m,距結構底約6.2 m(如圖1、圖2所示)。
圖1 區(qū)間下穿既有地鐵8號線地質縱斷面圖
圖2 18號線區(qū)間隧道與既有8號線結構平面相對位置關系圖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guī)范》《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該下穿既有線段的接近程度為非常接近,處于強烈影響區(qū),外部作業(yè)影響等級為特級。針對盾構下穿既有線結構區(qū)段進行三維有限元數值模擬分析,評估盾構施工各工況對既有線的不利影響及風險(如圖3所示)。
圖3 三維有限元模型圖
數值模擬結果得出,在盾構掘進78 m時,8號線結構產生最大位移量,最大豎向位移值為1.9 mm,最大總位移值為2.1 mm(如圖4、圖5所示)。
圖4 8號線結構豎向位移云圖
圖5 8號線結構總位移云圖
采用保土壓滿倉推進的方法進行掘進施工,盾構下穿既有線結構前進行工前普查,詳細掌握既有線結構現狀及變形情況,安裝自動化監(jiān)測設備對既有線結構進行實時監(jiān)測。下穿期間根據監(jiān)測數據對盾構掘進參數進行調整,若自動化監(jiān)測出現監(jiān)測數據超預警,則需提高土倉壓力、提高倉位、控制出土量、控制噴涌、提高同步注漿量,通過盾殼上的徑向注漿孔進行雙液注漿。注漿壓力控制在0.3 MPa。盾構通過后立即組織二次注漿。
施工前,在影響范圍道路上鋪設鋼板,保障車輛通行安全。如出現出土超方較多,應立即停止盾構掘進,關閉螺旋機后閘門,提高螺旋機,關閉螺旋機前閘門[1]。加密監(jiān)測點,通過盾體徑向孔和盾尾后管片預留注漿孔注入聚氨酯,控制地層變形。觀察地面情況,進行沉降處沙袋回填和加固平整。恢復掘進時,掘進速度不宜過快,控制好刀盤轉速,以減小對土體擾動,同時加大同步注漿量,及時進行二次注漿。
若土倉內渣土改良控制不佳,將會引起螺旋機噴涌。雙液漿止水環(huán)緊跟盾尾5~8環(huán)施做,減少噴涌現象。發(fā)生噴涌時立即關閉螺旋機閘門,適當向前掘進,使土倉內建立平衡,減少向土倉內加入水和泡沫劑,通過刀盤的轉動,將土倉內的土體攪拌均勻,然后將螺旋輸送機的后門慢慢打開,邊掘進邊出土,始終保持土倉內壓力穩(wěn)定。如噴涌現象改善,正常出土,恢復掘進。
隧道埋深較大,盾尾所承受的水頭壓力大,容易擊穿盾尾密封。當發(fā)現盾尾滲漏水情況,應立即停止推進,停止注漿,在盾尾滲漏點位加大油脂量注入,施作止水環(huán),封堵后方水通道。觀察滲漏水量變化和泥沙含量,采用棉紗、土工布、海綿等在盾尾管片處塞入,通過盾尾徑向孔和盾尾后管片預留注漿孔注入聚氨酯。
若推進過程中,出現扭矩超過5 000 kN·m并急劇增大,推力增大,掘進速度降低,出渣溫度升高時,基本判斷出現刀盤結泥餅現象,應立即停止推進,向土倉內注入分散劑進行泡倉。泡倉后恢復掘進,觀察參數變化。若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開倉檢查刀盤結泥餅和磨損情況。
刀盤結構采用輻條加面板復合式結構,開口率約35%,開挖直徑為8 830 mm,設置有8路渣土改良管路。刀盤配置:雙聯中心滾刀6把,正面滾刀28把,邊緣19滾刀12把,切刀90把,邊緣刮刀16把,其中滾刀刀高175 mm,切刀刀高140 mm(如圖6所示)。
圖6 刀盤結構布置圖
受地下管線及用地限制,采用MJS工法樁對盾構始發(fā)端進行端頭加固,加固長度為12 m,深度為拱頂以上18 m,保證始發(fā)端土體的穩(wěn)定性。盾構下穿既有線結構前,對既有線結構形式、結構病害、運營情況等進行詳細的了解及鑒定。嚴格保證盾構連續(xù)施工的各項物資準備,防止因物資準備不足而導致盾構機停機。根據盾構施工可能出現的施工風險,提前備好充足的應急物資。盾構下穿施工前,對各種設備進行詳細的檢查,避免盾構下穿時因設備故障導致盾構機停機。做好渣土外運協調工作,及時清理渣土場積渣,避免盾構機因渣土無法外運而導致停機。下穿前,與既有8號線運營部門建立信息互通及應急機制。
4.3.1 掘進模式使用
為控制掘進施工過程中既有地鐵結構的沉降,采用保土壓滿倉推進的方法進行掘進施工,掘進期間通過倉內渣土高度控制土倉壓力。
4.3.2 掘進參數控制
盾構下穿8號線結構時,根據盾構掘進情況、監(jiān)測數據、參數變化及時對盾構姿態(tài)、掘進參數進行調整。具體掘進參數設定值見表1。
表1 掘進參數設定
4.3.3 土壓力控制
在下穿既有地鐵8號線過程中,為保證掘進掌子面穩(wěn)定,需要合理設置土壓力,由于開挖面水土壓力隨隧道覆土深度、地質條件變化而時刻變化,因此土壓力控制是一種動態(tài)管理,在掘進過程中需對開挖面土壓力進行嚴格監(jiān)控,保證壓力控制值在設定值±5%的范圍內。根據隧道埋深和地質情況,確定下穿既有地鐵8號線段時土壓力控制按照靜止土壓力計算,得出土壓力控制范圍為1.5~1.6 bar。
4.3.4 掘進速度控制
盾構穿越既有地鐵8號線段,應控制合理的推進速度,宜采用均勻連續(xù)推進的方法,減少掘進對地層的擾動,保證地層穩(wěn)定。掘進速度應設定為15~30 mm/min,盡量保證推進速度穩(wěn)定,確保盾構勻速穿越,減少對地層的影響,避免對既有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因地層黏度較高,掘進速度過快易導致渣土改良不充分,螺旋機出渣不暢會造成土倉內積倉,長時間積倉會在土倉內形成泥餅,影響正常掘進甚至導致無法掘進。
4.3.5 出渣量及渣土改良控制
通過計算理論開挖量并與實際開挖量對比分析,判斷掌子面是否超挖或欠挖,結合地質變化的情況,及時調整其他相關掘進參數。掘進過程中嚴格保壓掘進,每渣斗理論掘進行程在 250~280 mm,每環(huán)出渣量為 140~147 m3,當發(fā)現開挖量過大時,應立即檢查土壓力和出渣情況。同時,調查掌子面位置地面沉降情況,待查明原因后應及時調整有關參數,確保開挖面穩(wěn)定。每環(huán)掘進期間通過渣溫監(jiān)測了解倉內情況,渣溫控制在30 ℃左右,高于40 ℃時判斷刀盤出現結泥餅情況。同時對渣樣進行分析,判斷地層是否與圖紙相符,尤其要關注渣土中含沙情況。
4.3.6 同步注漿控制
同步注漿速度應與掘進速度相匹配,按盾構每完成1環(huán)1 600 mm掘進的時間內完成該環(huán)注漿量來確定其平均注漿速度。采用注漿壓力和注漿量雙指標控制標準。根據測定,注漿量取環(huán)向間隙理論體積的1.3~1.8倍,則每環(huán)(1.6 m)注漿量 Q=9.3~12.9 m3,每斗掘進同步注漿注入量為 1.5~2.1 m3,控制注漿壓力< 4 bar。為保證壁后注漿漿液飽滿,減少管片滲漏水的情況,在施工過程中,每隔3環(huán)選不同點位使用管片注漿孔進行開孔檢查,確保管片壁后注漿飽滿(見表2)。
表2 同步注漿漿液配比
4.3.7 止水環(huán)施做
為了截斷盾尾后部可能存在的地下水通道,將管片壁后建筑空隙充分回填密實,進一步確保下穿既有線的工后沉降,防止地下水進入開挖倉,結合實際工況進行二次注漿,與加固體連成整體,形成一道止水環(huán)箍,徹底封堵隧道后部水流。在盾尾6~8環(huán)后每2~3環(huán)進行二次注漿,并且采用雙液漿每隔15~20環(huán)施做一道止水環(huán)箍。注漿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完成后,打開注漿接頭上的球閥,檢查是否出現滲漏水現象,若出現漏水則再次實施補充注漿。水泥漿采用42.5 R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玻璃采用波美度38溶液(見表3)。
表3 雙液漿配比及漿液主要性質表
4.3.8 盾構姿態(tài)控制
在盾構穿越的過程中盡可能勻速推進,嚴格控制掘進速度,盾構姿態(tài)變化不可過大、過頻,控制每環(huán)的糾偏量不大于6 mm,以減少盾構施工對地層的影響。由于地下水豐富,在高水頭的壓力作用下,盾構姿態(tài)容易上揚[3]。拼裝完成的隧道管片脫開盾尾后,由于上部壓載及自重無法抵抗地下水引起的浮力導致隧道上浮。掘進速度較快、連續(xù)作業(yè)比較順利期間,管片上浮量一般在60~70 mm,掘進時盾構姿態(tài)控制在-60~-70 mm。如掘進速度較慢,盾構掘進姿態(tài)控制在-40~-60 mm。每10環(huán)進行一次管片復測,根據管片復測結果及時調整。如出現某段管片上浮量增大,調整掘進姿態(tài)同時檢查同步漿液質量,調整砂漿初凝和終凝時間,及時檢查管片背后砂漿填充和流水情況。如水流較大則要及時施做隔水環(huán),再進行補充注漿[4]。隧道管片拼裝效果如圖7所示。
圖7 隧道管片拼裝效果
4.3.9 沉降控制
為盡可能在盾構下穿期間,做到既有線結構零沉降,避免影響地鐵線路正常運營。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通過盾體徑向注漿孔,將惰性材料注入到盾體四周外,由于惰性材料不易受水稀釋且其黏性也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的特性,可以對盾殼與地層之間空隙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達到有效控制盾構推進時所引起的第三階段(盾體通過時)沉降,輔助第四階段(盾尾通過時)沉降控制。
惰性材料選用克泥效,克泥效由合成鈉基黏土礦物、纖維素衍生劑、膠體穩(wěn)定劑和分散劑構成。將高濃度的泥水材料(克泥效水溶液,常用濃度為400~500 kg/m3)與塑強調整劑(水玻璃40 be’)兩種液體分別以配管壓送到盾體徑向孔處,再將該兩種液體以體積比20∶1的比例混合,形成高黏度塑性具有支撐力擋水性膠化體后注入徑向孔??四嘈攸c:雙液混合反應凝結時間為6~20 s,混合完成后強度永不變化;混合前單液流動性良好,遠距離泵送不堵管,施工便捷;混合后黏稠度可達300~500 dPa·s,具有很好的抗水性和擋水性,同時具有較高承載力和抗沉陷性,體積不易壓縮。
每環(huán)管片預留7個注漿孔,管片脫出盾尾3環(huán)后,采用深孔注漿對隧道上半部108°范圍進行注漿加固,注漿深度為2 m,注漿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初凝時間控制在 30~60 s。
采用高精度全站儀,配置供電系統(tǒng)及無線通信模塊,結合8號線結構已有4 mm的累計豎向沉降,制訂監(jiān)測點布設方案(如圖8所示),同時設置監(jiān)測項目的預警值和控制值(見表4)。
圖8 監(jiān)測點布設方案
表4 監(jiān)測預警值及控制值設定
在盾構下穿期間,以2 h/次的監(jiān)測頻率進行監(jiān)測,既有8號線結構左線累計最大豎向位移為-2.75 mm,右線累計最大豎向位移為-2.03 mm(如圖9所示)。
圖9 盾構下穿期間8號線左右線5斷面豎向位移量監(jiān)測數據變化圖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網絡和現場監(jiān)控指揮中心,應用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將盾構施工和8號線結構自動化監(jiān)測數據實時情況反饋至指揮中心,及時做出調整指令。根據監(jiān)測數據和掘進參數,定期將隧道內數據通過回歸分析,指導盾構推進,保證下穿既有地鐵結構段掘進可控、安全[5]。綜合監(jiān)控系統(tǒng)頁面如圖10所示。
圖10 綜合監(jiān)控系統(tǒng)頁面
(1)盾構下穿既有線結構施工在快速通過的原則下,應勻速前進,以開挖面穩(wěn)定為前提,采用保土壓滿倉推進的模式,不能盲目加快掘進速度,以免造成既有線結構沉降。
(2)下穿既有線結構前須對盾構機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檢修,使盾構機保持完好狀態(tài)。掘進過程中加強設備維保,避免因設備故障導致盾構機停機。
(3)選用耐磨高強度合金球齒滾刀,掘進施工過程嚴格控制盾構機各項掘進參數,重點關注地層地質變化及渣土改良效果,減少刀具非正常磨損,避免形成泥餅,造成不必要的開倉,增加安全風險。
(4)該區(qū)段地下水豐富,在高水頭的壓力作用下,盾構姿態(tài)容易上揚。在盾構穿越過程中盡可能勻速推進,嚴格控制掘進速度,盾構姿態(tài)變化不可過大、過頻,控制每環(huán)糾偏量不大于6 mm,以減少盾構施工對地層的影響。為控制上浮,掘進時盾構姿態(tài)控制適當下壓,同時做好同步注漿及二次注漿止水環(huán)。
(5)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選用合適的惰性材料通過盾體徑向注漿孔注入到盾體四周外,由于惰性材料具有不易受水稀釋且黏性不會發(fā)生大變化的特性,可以對盾殼與地層之間空隙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達到有效控制盾構推進時所引起的第三階段(盾體通過時)沉降,輔助第四階段(盾尾通過時)沉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