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博 史建猛 雷 聲 毛寬民
(①中航西安飛機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89;②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③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調查表明數控機床在精密加工過程中熱誤差能夠占到總誤差的40%~70%[1],高端數控機床的精密加工熱誤差甚至達到了70%以上[2]。熱分析是研究控制數控機床熱誤差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熱分析中的關鍵參數對流換熱系數(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HTC)卻因受到流體物理性質、換熱部件表面位置、形貌、流體與換熱部件表面溫差和流速等因素的影響,計算極其困難,且CHTC的準確性對數控機床結構熱分析的結果影響很大。
曹祎等[3]將飛機外部CHTC視為恒定數值的參考溫度法進行改進,考慮到飛機結構影響,提出了一種求解飛機機體各區(qū)域外部CHTC仿真計算方法,并與傳熱公式法對比,驗證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Li Y等[4]基于逆熱傳導理論,對CHTC計算進行優(yōu)化,在ANSYS中對主軸溫度場進行了模擬與熱誤差分析,通過仿真結果與實驗數據的對比,驗證了熱對流系數優(yōu)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片錦香等[5]采用蜂群算法對機床主軸零件表面與空氣的換熱系數進行優(yōu)化計算,通過迭代尋找最優(yōu)解,得到的主軸CHTC精度更加準確。陽紅等[6]構建RBF神經網絡算法計算主軸的CHTC,將實驗數據引入RBF網絡中,增加了算法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上述方法在計算中均忽略了環(huán)境溫度對CHTC的影響,甚至大多數在熱分析中采用恒定的CHTC數值。機床在達到熱穩(wěn)定前,機床運行產生的熱量會使機床結構的溫度逐漸升高,機床結構換熱表面的溫度與環(huán)境的溫差會隨之增大,而CHTC是一個與溫差相關的物理量,因此隨著機床結構溫度的升高,其與外界環(huán)境的CHTC會因其與環(huán)境溫度的溫差變化而變化[7]。因此在熱分析中采用固定不變的CHTC必然增加分析誤差?;趥鳠釋W理論,結合實驗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提出一種考慮環(huán)境溫度與溫差變化的CHTC參數化計算方法,提升了CHTC計算精度及機床結構熱分析的準確性與便捷性,為減小機床熱誤差研究提供一種高效準確的方法。
結合牛頓冷卻定律與流體流過機床結構表面的傳熱理論,將影響對流換熱過程的物理量進行歸納分析,建立CHTC影響變量的參數化模型,如式(1)所示。
式中:f為CHTC與影響變量之間的函數映射關系;f1表示非自然對流狀況下的函數關系式;f2表示自然對流時溫差引起的升浮力下的函數關系式;其他參數表示的意義及單位如所示。
式(1)中8個物理量,包含長度量綱L、質量量綱M、時間量綱T和溫度量綱θ共4個基本量綱。將這8個物理量的單位轉化成4個基本量綱表示的形式,如表1所示。關系式,有n=7,r=4。即有
表1 CHTC參數化模型中基本量綱表示
根據π定理,物理方程量綱一致時,可用一組量綱為1數群的零函數表示。式(1)中f1的函數
式中:φ1、φ2和φ3為3個無量綱參數;a、b、c、d為引入的指數參數。
將φ1按照量綱展開,參數a1=0、b1=-1、c1=0和d1=1,代入式(2)得到
同理得到
式(1)中f2表示的關系式,同理有
結合機床結構傳熱過程的有限元分析和實驗數據,提出如圖1考慮環(huán)境溫度與溫差變化的CHTC計算方法。
圖1 環(huán)境溫度與溫差變化的CHTC計算原理
(1)傳熱過程及熱態(tài)特性參數分析。測量一個較小時間段內溫差Δt′和相應的溫度數據,根據相似準則求得初始CHTC。
(2)CHTC的迭代修正計算。采用初始CHTC進行熱分析,將熱分析結果與實驗測量值判斷,進行迭代修正。算法修正采用文獻[6]和文獻[8]等中給出的,在機床有限元溫度場仿真計算中,CHTC的參數取值一般是理論計算值的3~10倍。故將CHTC理論計算值的整數倍作為△h數據庫中的數值。迭代修正時,為防止迭代中出現加減整數倍△h仍不能滿足判斷條件時,在循環(huán)計算中添加對當前整數倍△h做出減半甚至做1/4處理的命令,直到滿足判斷條件為止。
(3)考慮環(huán)境溫度與溫差變化的CHTC修正計算。根據環(huán)境溫度預估機床的總溫差,以1℃為等差間隔分成多個溫度逐漸升高的子溫差區(qū)間,采用修正計算方法求得各子溫差區(qū)間對應的CHTCs,在熱分析中給出動態(tài)加載方法,從而消除溫差變化對CHTC計算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溫度場模型的精確度。
(1)引入實驗數據,選取初始一小時間段內調用經驗公式計算初始CHTC。
(2)采用步驟1計算的CHTC得到的仿真溫度場與實驗測量值對比,根據判斷條件進行循環(huán)修正,提高CHTC的精度。
(3)對預估總溫差進行多溫度子區(qū)間的劃分,在多溫度區(qū)間下對多個CHTC的循環(huán)修正計算。
熱測試實驗對象為沈陽機床集團生產的TC500立式鉆攻中心的X軸滾珠絲杠進給系統(含工作臺)。熱實驗工況設計如下:滾珠絲杠進給系統工作臺在X軸方向上做往復運動。運動行程L=400 mm,滾珠絲杠進給系統的進給速度vg=4 m/min。電機的轉速n=267 r/min,工作臺運行時間為機床達到熱穩(wěn)定狀況的4 h。
熱實驗中溫度測點的選擇及有限元模型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幾何模型及溫度測點
圖3 實驗對象的有限元模型
采用PT-100三線制熱電阻溫度傳感器、Agilent 34970A溫度采集儀等搭建的實驗測試平臺如圖4所示。
圖4 熱態(tài)熱性實驗測試平臺
滾珠絲杠螺母產生的熱量按照絲杠螺母與絲杠兩端軸承的距離,根據熱傳導理論,分別傳遞到滾珠絲杠兩端的軸承上進行間接加載。熱分析中結合部間接觸熱阻及結合面?zhèn)鳠?,如?所示。根據機床結構傳熱過程中的生熱模型,得到滾珠絲杠進給系統各生熱位置的熱流密度如表3所示。
表2 生熱部位的熱流密度
表3 結合面?zhèn)鳠嵯禂礫9]
CHTC與環(huán)境溫度和溫差有很大的關聯。溫差發(fā)生變化,CHTC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即對流換熱系數h會隨著Δt的變化而變化。采用有限元軟件ABAQUS將迭代修正計算的多個CHTCs分別施加到對應子溫度區(qū)間,形成動態(tài)邊界條件的參數加載,如圖5所示。
圖5 動態(tài)邊界條件加載的實現
基于相似準則,采用有限元迭代計算可求得機床結構的對流換熱系數,但這種方法對于復雜結構的多個CHTC計算效率極低。結合實驗數據,對上述方法進一步改進,提出對流換熱系數的參數化計算方法。
在數控機床中,最常見的換熱表面形狀為矩形板,故以數控機床中使用最多的平板類換熱表面為例,根據線性回歸模型,建立其自然CHTC與環(huán)境溫度t、溫差Δt及換熱表面特征尺寸l之間的線性回歸方程為
結合滾珠絲杠進給系統熱實驗數據,利用線性回歸求得式(6)中的系數。得到對流換熱系數hp與t、Δt、和l的參數化方程為
計算中擬合優(yōu)度為0.956 8,統計量為22.152 8,顯著性為0.015 0,剩余方差為0.500 9,說明方程具有可靠性。
在機床中,除過大多數水平板狀換熱特征尺寸外,圓柱形的換熱部件也不少,同理結合橫圓柱的自然對流換熱與實驗數據,利用回歸分析,可得到橫圓柱形狀的對面換熱系數hc與t、Δt、和l的方程為
計 算中 擬 合 優(yōu) 度為0.991 7,統 計 量F為119.253 4,顯著性p=0.001 3,剩余方差為0.096 4,說明擬合結果準確。
式(7)、(8)分別以機床床鞍側面和絲杠聯軸器為例,且大量的實驗數據是在機床部件與空氣的自然對流換熱過程中測量。
將數控機床中換熱部件的類型及特征尺寸l的計算方法歸納如表4所示。后續(xù)計算機床熱分析中平板類與圓柱類部件的自然對流換熱系數時,確認了t、Δt、和l后,即可采用式(7)和式(8)進行快速地計算,可以看出參數化計算方法對CHTC的計算效率有著極大的提升。
表4 機床換熱部件特征尺寸計算方法[7]
4.2.1 溫度場對比分析
采用3.1節(jié)的滾珠絲杠進給系統對文中提出的參數化方法進行實驗驗證。采用傳統相似準則法計算的CHTC進行熱分析,得到滾珠絲杠進給系統床鞍與工作臺的溫度場如圖6所示;采用參數化方法計算的到CHTC進行熱分析,得到的溫度場如圖7所示。
圖6 相似準則法計算CHTC熱分析結果
圖7 參數化方法計算CHTC熱分析結果
4.2.2 結果分析與討論
在9個溫度測點中,T1~T4布置在滑塊上,現從兩個滑塊中分別選擇T1和T4,然后將他們與其余5個溫度傳感器測點位置在傳統相似準則法求得的溫度、CHTC參數化計算方法求得的溫度及實驗測量的溫度數據進行對比,并給出兩種仿真分析結果相對實驗數據的仿真誤差,如表5所示。
表5 CHTC參數化計算方法與相似準則法的誤差分析
從表5中可以看出,參數化計算方法的仿真誤差相比傳統相似準則法有提高,誤差提高幅度最大有8.09%,最小為1.23%,且溫升差距越大,迭代方法提高精度越明顯。同時參數化計算方法仿真求得的溫度數據與實驗測值非常接近,說明參數化計算方法具有效性。
通過上述分析,驗證了文中提出的CHTC參數化計算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可得到如下結論:
(1)引入實驗數據,通過迭代修正增加了CHTC計算的可靠性與計算精度。
(2)引入溫度分區(qū)間,在CHTC計算中提出分段修正的計算方法。能夠減小機床結構在達到熱穩(wěn)定前,由于環(huán)境溫度與自身溫差的變化對熱分析結果的影響。
(3)相比式(1)中的8個未知物理量,CHTC的參數化計算方法更加方便快捷,極大地提升了CHTC和機床結構熱分析的計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