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作為國家美術殿堂的中國美術館,在近六十年的發(fā)展進程中得到了許多美術家和美術史論家的支持,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理論建樹為建構中國現(xiàn)代美術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薛永年先生便是始終關心并傾力于中國美術館在展覽、學術研究、鑒定、評論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中國美術史論大家。
展覽史論大家的書畫與學術文獻是完善中國美術展覽體系、全面呈現(xiàn)中國美術生態(tài)發(fā)展狀態(tài)的重要舉措。毫無疑問,理論與實踐是藝術的車之兩輪。薛先生以深厚的學養(yǎng)和獨特的見解介入筆墨,以深刻的藝術體悟進入古賢書畫之境,且以敏銳的理論觸角對語古代畫論、縱談歷史沉浮,在不斷筆耕與教學中豐富與升華其藝術人生。他的誠樸謙和、專精博通、詩心自得化入了以美化人的境界。作為由中國本土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三代美術史論家,薛先生“借古以開今”的學術思想,助力中國傳統(tǒng)學術與藝術在繼承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他“為中國美術立言”的理論構想,彰顯出一代學人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的自信自覺。
薛先生出生于北京,青少年時代便對詩文書畫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14 歲就參加了北京青年美展,高中階段致力于篆刻學習,之后又考入剛成立不久的北京畫院國畫業(yè)余進修班,得到吳光宇、馬晉、劉凌滄等先生的親授。1960 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屆美術史論系的本科生。大學期間,求學與練藝齊頭并進,史論功夫與詩書畫印均打下扎實基礎。1965 年,薛先生被分配到吉林省博物館,學術道路由此開啟。七十年代,他先后在《文物》雜志發(fā)表《何澄和他的歸莊圖》《談張渥的九歌圖》,受到學界關注,前輩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啟功、王世襄、楊仁愷、謝稚柳等先生予以厚愛與提攜。1978 年,他重新考回中央美術學院,成為改革開放第一屆美術史論系研究生,師從張安治先生,學術研究漸入佳境。畢業(yè)留校任教后,繼王遜、金維諾先生后擔任美術史系第三任系主任,后又擔任第一任研究生部主任。在四十多年的從教經(jīng)歷中,薛先生教研并重,不僅培養(yǎng)了本科、碩博士數(shù)百人,獲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同時,從1988 年起,他又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在多所高校、文博和藝術機構任專家顧問,對中國文博和美術事業(yè)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7年,他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在教研、美術、文博等多個文化藝術領域均取得豐碩成就。
簡要回顧薛先生的學術歷程,“擔當”二字可謂最為恰當?shù)木珶挐饪s。這份擔當首先源自于先生的胸襟與格局;其次根植于中國文化的“載道”思想和深厚的歷史意識、歷史自覺。薛先生以其“史筆”,書寫出歷史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的華章。遍覽先生的著作文章,從畫家個案研究如王履、華喦、徐渭、八大山人、任伯年等,到“揚州八怪”的整體考察,立足于明清,上溯至魏晉、宋元,下延到百年承變,既有知微見著的審慎考辨,也有貫穿古今的內在理路,在點線面的交織中鉤沉出中國書畫的主脈。在這條史學脈絡中,既有從中國哲思統(tǒng)觀的書畫理論闡發(fā),總結民族藝術的特征與智慧;又有著眼于筆墨和風格的鑒定鑒賞,薈萃前輩之經(jīng)驗方法,啟發(fā)后學津梁。先生的“史筆”小中見大、以大觀小,始終保持著對美術史作為一個整體學科的反思和自覺,他所提到的如何在“開疆拓土與把握本體”二者之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問題,如何在“美術史的闡釋與歷史的把握”之間不顧此失彼的問題,都發(fā)人深省。
本頁薛永年 “此中有真意”印篆刻 縱:2.5cm 橫:2.8cm 高:6cm 1960 年
由史到論,論從史出。薛先生謙稱自己“只是一個在美術論評中發(fā)表了些意見的美術史學者”,然而,正是基于穿越百年、千年的畫史觀照,一方面使他的理論建樹別具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另一方面又在與時俱進中葆有鮮明指向和人文溫度。在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任職的數(shù)十年間,薛先生有感于文藝思潮之變,在變化中立定腳跟、放眼世界,堅信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活力,他對陳子莊、黃秋園的評介,對工筆重彩的展望,對“寫意”的深讀,對“寫生”新傳統(tǒng)與“師造化”的對比梳理,對“筆墨之爭”的辯證思考等等,都體現(xiàn)出理論家的敏感與自覺。2012 年,薛先生主持“為中國美術立言——首屆美術理論與文化強國”研討會,發(fā)表《美術理論、強國戰(zhàn)略與文化自覺》的論壇綜述,呼吁美術界要站在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認識美術理論建設,這對于整個美術界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擔當”正是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為前提。薛先生的畫評又是另一番風景,深入本體、探明理法,客觀公允中情真意切,交流互動中文采斐然,尤其是他的以詩題畫、品評結合,更是別開生面。
正如前述,薛先生有著綜合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和扎實的實踐功底。素有從藝之志,卻堅定于為學之路,以學養(yǎng)藝、以藝促學,最終學藝貫通,蔚然可觀。尤其是在“詩心”的統(tǒng)率下,諸藝并進,相互激發(fā)。
本頁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薛永年《中國現(xiàn)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書影 2010 年大學期間 《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筆記》1961 年薛永年《華嵒研究》書影 1984 年大學期間 《麥積山雜記》1962 年《民國初期北京畫壇傳統(tǒng)的再認識》打印批改本 2002 年主持編寫《中國美術簡史》目錄(手稿) 1989 年
本頁從左至右依次為:薛永年《觀潘天壽個展》書法130×49cm 2022 年
薛永年《題李可染百萬雄師過大江圖》書法 70×176cm 2022 年
薛永年《題饒宗頤書畫展》書法 133×60cm 2022 年
薛永年《行書舊作“書畫原來本一家”》書法 68×35cm 無年款
“詩者,天地之心也”。詩,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藝術心靈和審美胸懷。薛先生的格律詩始于志學之年,繼而入詩社,得前輩點撥,在學問文章之余,時抒興意,守格法、見韻度,或融入哲思畫理,或感懷生活情趣,其題畫詩跋,最能見出史家本色。薛先生的書法起步甚早,于雙鉤臨池中體悟古人法度;既有嚴謹認真的自我要求,也有意會古代諸書家之風而自然流露的氣息。其書體兼綜,尤善行楷,溫和平實中顯莊嚴大方,瀟灑秀逸中兼質實雄強;細觀其筆痕墨韻之纖維妙處,筆力遒勁,筆鋒銳利,于簡靜舒和中時露溫淳之意,于行間疏雅里常蘊跌宕之姿。先生書法,乃是“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也。
概而言之,薛先生之學術藝術乃是“史蘊詩心”與“詩具史筆”的融貫為一。中國美術館舉辦此展覽,既是著眼于推動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創(chuàng)新互動,也藉此祝愿先生學術藝術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