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龍,張黎君,趙丹丹,趙 揚,范忠雷
(1.河南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2.鄭州大學 化工與能源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全球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導致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如何解決重金屬污染已成為社會研究熱點[1]。因此,重金屬離子的處理工藝越來越多,其中吸附法具有吸附量大、可重復利用、吸附速率大等優(yōu)點備受關注。胺基對重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螯合作用,以胺基基團為修飾劑改性的吸附材料已多見報道[2-7]。文章以聚乙烯亞胺為表面修飾劑,接枝到硅膠表面,制備了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測定了其對重金屬Cu2+的吸附性能,為進一步實現(xiàn)工業(yè)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聚乙烯亞胺,工業(yè)級,中和化學(山東)有限公司;烷基化硅膠,自制[6];甲醇,分析純,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硫酸銅,分析純,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D-8401-W型多功能電動攪拌器,天津市華興科學儀器廠;HZS-H型恒溫振蕩器,哈爾濱東聯(lián)電子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DZ-2BC真空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UV-2102 PC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
以甲醇為溶劑,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聚乙烯亞胺溶液、烷基化硅膠(CPTMS-SiO2),60 ℃下反應16 h。結束后對產(chǎn)物進行洗滌、烘干,制成吸附材料,合成示意圖見圖1。
圖1 吸附材料的合成示意圖
分別取25.00 mL不同濃度Cu2+溶液,加入0.15 g吸附材料,恒溫振蕩吸附一段時間,用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測定殘余Cu2+的濃度,通過公式(1)計算出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對Cu2+的吸附量,并繪制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對Cu2+的吸附動力學曲線。
(1)
式中:q——吸附材料對Cu2+吸附量,mmol/g;V——Cu2+溶液體積,L;CA0——Cu2+溶液的初始濃度,mmol/L;CA——為t時刻Cu2+殘余濃度,mmol/L;m——吸附劑質量,g。
取25.00 mL不同濃度的Cu2+溶液,分別加入0.15 g吸附材料,恒溫振蕩直至吸附達到平衡,測定殘液中Cu2+的濃度,通過公式(2)得出吸附劑對Cu2+的平衡吸附容量,繪制吸附熱力學曲線。
(2)
式中:qe——平衡吸附容量,mmol/g;V——Cu2+溶液體積,L;CA0——Cu2+初始濃度,mmol/L;Ce——吸附平衡濃度,mmol/L;m——吸附劑質量,g。
圖2 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對Cu2+的吸附動力學曲線
由圖2可知,Cu2+初始濃度越大,吸附劑對Cu2+吸附容量越大,吸附平衡時間越短,這主要是因為初始濃度越大,推動力越大。當CA0為0.02 mol/L時,吸附量可達0.67 mmol/g,120 min達到吸附平衡,可見該吸附劑對Cu2+有較高的吸附容量和較快的吸附速率。
用于描述固—液吸附體系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動力學方程,見公式(3)~公式(6)。
(3)
(4)
qt=A+Ktlnt,Elovich方程[10]
(5)
(6)
分別用上述方程來描述吸附材料對Cu2+吸附過程,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并作圖,擬合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見表1。
根據(jù)表1中線性回歸系數(shù)R2值,說明該吸附過程可用準二級動力學模型與粒子擴散模型進行描述。準二級動力學模型中Cu2+平衡吸附量計算值(Qe.exp)與實驗數(shù)據(jù)極為接近,該吸附主要為化學吸附[12]。另外,粒子擴散方程線性回歸方程并不通過原點,可知該吸附過程分別由膜擴散和顆粒內(nèi)擴散聯(lián)合控制[13-14],回歸方程的直線斜率Kt1>Kt2,說明外擴散吸附速率大于內(nèi)擴散速率,Cu2+的吸附在顆粒內(nèi)部逐步達到平衡狀態(tài)。在以后實際應用中,可通過減小吸附劑粒度改善內(nèi)擴散過程。
表1 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吸附Cu2+的動力學方程線性回歸結果
吸附材料對Cu2+的吸附過程利用表2中Freundlich、Langmuir及Temkin等代表性等溫方程對進行描述,分別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計算。
表2 熱力學方程
以qe對Ce作圖,繪制吸附材料對Cu2+的吸附等溫曲線,如圖3。
圖3 吸附材料對Cu2+的等溫吸附曲線
由圖3可知,隨著溫度升高,吸附材料對Cu2+的飽和吸附容量增大。通過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溫方程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線性擬合。結果表明,Cu2+的吸附過程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進行描述,具體見表3。
由表3中數(shù)據(jù)可知,Langmuir等溫方程回歸系數(shù)R2>0.99,該吸附行為符合Langmuir等溫方程,表明該吸附材料表面存在著大量活化能相同的吸附位點,同時也說明該吸附為單分子層吸附。另外,F(xiàn)reundlich等溫方程回歸系數(shù)R2也接近0.98,說明該吸附過程也符合Freundlich等溫方程,由擬合值1/n<1,可知吸附材料對Cu2+的吸附是優(yōu)惠吸附過程。
由Van’t Hofff方程,可計算得出Langmuir常數(shù)KL隨溫度T(K)的變化關系[15]。
(7)
式中:ΔH0——吸附過程的焓變,kJ/mol;ΔS0——吸附過程的熵變,J/mol·K;R(8.314 J/mol·K)——理想氣體常數(shù);T——吸附溫度,K。
以lnKL對1/T作圖,有l(wèi)nKL=7.066-315.088/T,R2=0.970,如圖4所示。
圖4 吸附材料吸附Cu2+的lnKL隨1/T的變化曲線
由lnKL隨1/T的關系,可計算得到吸附過程的焓變ΔH0、熵變ΔS0,由計算吸附過程的吉布斯函數(shù)ΔG0,結果見表4。
表4 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吸附Cu2+的熱力學參數(shù)
由表4中數(shù)據(jù)可知,吸附焓變ΔH0>0,說明該吸附過程為吸熱;ΔG0<0,說明該吸附為自發(fā)過程;ΔS0>0,表明該吸附為熵增過程;在291 K~333 K范圍內(nèi),|ΔH0|<|TΔS0|,說明該吸附過程不是由焓變控制,而是熵變控制過程。
文章將Cu2+具有螯合作用的聚乙烯亞胺接枝到帶有端基-Cl的烷基化硅膠(CPTMS-SiO2),成功制得聚乙烯亞胺硅膠材料。該吸附劑對Cu2+的吸附容量高達0.5 mmol/g以上,其吸附行為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及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是一個熵驅動的吸熱、自發(f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