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準噶爾盆地阜康凹陷東部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特征及控藏作用

        2022-10-08 07:34:38郭文建李彥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2年5期
        關鍵詞:結構

        唐 勇 紀 杰 郭文建 陳 洪 李彥穎 董 方

        (①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②德州學院生態(tài)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山東德州 253023; 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0 引言

        不整合對油氣運移和聚集均具重要意義[1-2],它不但是油氣運移的良好通道,而且還能形成與之密切相關的地層不整合油氣藏[3-4]。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早期是準噶爾盆地構造轉換期,發(fā)育了中/上二疊統(tǒng)、二疊系/三疊系區(qū)域性不整合面。在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面附近發(fā)現(xiàn)了眾多油氣藏,不整合結構對油氣成藏具控制作用[5-7]。

        不整合是一個“體”,具有“空間結構”屬性,一個完整的不整合包括上、中、下三層結構[8]。不整合結構體上層緊鄰不整合面之上,主要為水進砂體、底礫巖及煤層; 中層為風化黏土層,是物理、化學風化作用改造下形成的殘積物; 下層為半風化巖石,次生孔隙發(fā)育,當它被抬升、暴露至地表時易形成微裂縫,在長期風化、淋濾作用下可形成大量溶孔和溶縫。隋風貴等[9]結合測井曲線,采用地震反射相位、同相軸識別不整合結構; 劉鑫金等[10]依據(jù)巖性資料,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劃分不整合面結構類型; 陳鋼花等[11]借助常規(guī)測井曲線,通過構建卷積神經網(wǎng)絡模型進行巖性識別,進而分析不整合結構。這些方法參數(shù)選擇較少,未考慮曲線變化幅度,因此很難有效識別不整合體的縱向結構。如何定量、準確劃分不整合體的縱向結構,仍是目前石油地質勘探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不整合結構的上層和下層,而對中層涉及不多。

        準噶爾盆地阜康凹陷東部地區(qū)地層存在超覆、剝蝕現(xiàn)象,不整合體結構復雜,控藏作用不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qū)不整合相關油氣藏的勘探。為此,通過井震結合,綜合不整合之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和剖面樣式,劃分不整合類型; 利用測井資料構建判別參數(shù),識別不整合體結構,分析其發(fā)育規(guī)律及控制因素; 根據(jù)鉆探成果,建立不整合結構體控藏模式。該成果對準噶爾盆地不整合油氣藏的后續(xù)勘探具有指導作用,同時對中國其他含油氣盆地不整合相關油氣藏的勘探具有借鑒意義。

        1 地質背景

        阜康凹陷位于準噶爾盆地東南部,其東部的北三臺凸起是一個持續(xù)性的古隆起(圖1)。海西構造運動使北三臺地區(qū)抬升,中二疊統(tǒng)蘆草溝組(P2l)向構造高部位超覆沉積。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早期是準噶爾盆地的構造轉換期,北三臺凸起持續(xù)隆升,中二疊統(tǒng)蘆草溝組與上二疊統(tǒng)烏爾禾組(P3w)之間發(fā)育區(qū)域性不整合面[12](圖1)。

        圖1 研究區(qū)構造位置(左)及二疊系—三疊系地層綜合柱狀圖(右)

        2 不整合剖面類型及平面分布規(guī)律

        2.1 剖面類型及特征

        以往的分類方案中,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的劃分主要是依據(jù)不整合面上、下相鄰地層之間的幾何關系。近些年來,不斷有學者修改不整合分類模式[13-18]。其中,隋風貴等[9]認為早期的不整合類型的劃分主要是基于地層分層研究需要,沒有從整體上將不整合上、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作為主體,而只考慮了不整合之上(或之下)的單一因素,目前已經無法滿足油氣勘探需求。因此,需將不整合視為結構體。

        本文在吳孔友等[14]已識別的四種不整合類型(褶皺、削截、超覆、平行)的基礎上,結合阜康凹陷東部不整合特征,按照“體”的概念劃分不整合結構類型。

        主要遵循原則有:①在地震剖面上不同反射層的組合形式代表不同的圈閉類型; ②在考慮不整合結構體兩側不同反射模式的基礎上,依據(jù)上、下地層之間接觸關系識別不整合; ③考慮不整合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構造運動抬升、剝蝕和沉積間斷作用等。據(jù)此,可將阜康凹陷東部地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劃分為5種類型(表1),即平行—平行型、平行—削截型、平行—褶皺型、超覆—削截型和超覆—褶皺型等。

        表1 阜康凹陷東部地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剖面類型及特征

        2.1.1 平行—平行型

        也稱假整合,即傳統(tǒng)分類中的平行不整合,是凹陷或凸起構造平緩區(qū)發(fā)育較廣的一類不整合。該不整合剝蝕面上、下地層產狀近于平行,存在時間間斷,地層缺失現(xiàn)象明顯。但由于差異風化剝蝕,上、下地層之間接觸面有時不平整。其地震反射特征表現(xiàn)為不整合剝蝕界面反射穩(wěn)定,可見上、下同相軸平行。

        2.1.2 平行—削截型

        在該類型不整合中,古剝蝕面平行于其上覆地層,構造掀斜作用形成的單斜地層在其下與古剝蝕面呈角度相交,即是傳統(tǒng)分類中的角度不整合。如果經過多期掀斜,并被抬升、剝蝕,當它再次接受沉積時形成的不整合稱為平行—多期削截不整合。其地震反射特征表現(xiàn)為不整合剝蝕界面反射同相軸穩(wěn)定、清楚、連續(xù),且與上覆地層反射同相軸近于平行、與下伏地層同相軸呈一定的角度相交。

        2.1.3 平行—褶皺型

        該類型不整合上覆地層平行于古剝蝕面,下伏地層為受擠壓形成的褶皺構造(多為背斜)且被剝蝕,屬于傳統(tǒng)分類中的角度不整合。這類不整合在盆緣區(qū)常見,不整合之下以剝蝕的背斜為主,兩側地層重復分布。其地震反射特征表現(xiàn)為不整合剝蝕面反射能量強,同相軸穩(wěn)定且連續(xù); 地震剖面上可見完整的背斜構造; 其下背斜構造地層對稱削截現(xiàn)象明顯,上覆地層可見明顯的披覆沉積現(xiàn)象。

        2.1.4 超覆—削截型

        該類型不整合是由于構造運動導致地層發(fā)生單向翹傾,不同巖性抗風化能力存在差異,因而剝蝕程度不一,形成古地貌斜坡,后期沉積物在其上沉積形成的一類不整合。它屬于傳統(tǒng)分類中的角度不整合,是沉積和構造共同作用的復合不整合類型。地震剖面上可見明顯的削截與超覆現(xiàn)象共存特征,古剝蝕面與其上覆、下伏地層之間均為角度相交,多出露于盆地邊緣古斜坡或古隆起與凹陷的結合處。其地震反射特征表現(xiàn)為上覆地層、下伏地層與不整合面同相軸均呈角度相交,角度或大或小,古斜坡面上覆地層向上出現(xiàn)超覆尖滅現(xiàn)象。

        2.1.5 超覆—褶皺型

        擠壓作用導致地層褶皺、抬升,出露地表的部分遭受剝蝕,爾后海平面上升,地層沿古斜坡依次上超而形成的不整合類型。其地震反射特征表現(xiàn)為不整合面起伏但反射界面能量強,同相軸穩(wěn)定、清晰; 上覆地層依次尖滅于不整合面; 下伏地層遭受剝蝕,呈褶皺形態(tài)。

        2.2 平面分布規(guī)律及成因

        2.2.1 平面分布規(guī)律

        不同類型的不整合體現(xiàn)了構造作用的強度。研究區(qū)內:①北部向中部高程差逐漸增大,受地形影響,削截型、褶皺型不整合發(fā)育。其中,東北部發(fā)育超覆—削截型; 西北部發(fā)育超覆—褶皺型(圖2、圖3)。②北部向中部構造低至構造高部位過渡區(qū)域,由于地層高程差逐漸增大,呈現(xiàn)單斜狀態(tài),導致平行—削截不整合較發(fā)育。③南部地區(qū)地形較平緩,以平行—平行不整合為主,呈條帶狀分布。④平行—褶皺型主要依托于大型褶皺,發(fā)育在東部與吉木薩爾凹陷相接地區(qū)。

        圖2 研究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平面分布

        圖3 研究區(qū)AA′(上)、BB′(下)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地震反射特征T1j為下三疊統(tǒng)韭菜園組。測線位置見圖2

        如上所述,不整合類型分布特征受地貌影響較大,研究區(qū)內不整合主要類型為削截型、褶皺型。

        2.2.2 不整合成因

        二疊紀的海西晚期構造運動形成了準噶爾盆地區(qū)域性的大型不整合,其中以中/上二疊統(tǒng)的不整合最為復雜。

        準噶爾盆地開始形成于石炭紀,擠壓構造作用導致盆地古地形相差較大,不同地區(qū)的沉積特征也差別較大。二疊紀為洋盆向陸相盆地轉換時期,斷裂和褶皺顯著發(fā)育,阜康凹陷、吉木薩爾凹陷與北三臺凸起結合處易形成褶皺型不整合。受后期構造影響,地層整體上剝蝕量較大。北三臺古隆起與周緣凹陷結合部位地層呈逐漸減薄的趨勢。因此,中二疊統(tǒng)與上二疊統(tǒng)之間形成超覆—削截和超覆—褶皺不整合。

        3 不整合縱向結構識別與發(fā)育規(guī)律

        3.1 縱向結構識別方法

        不整合結構層較薄,目前尚無法通過地震資料劃分,而主要是依靠測井技術識別[19-21]。本文通過遴選對不整合結構敏感的測井類型,使它在不整合附近的值顯示出異?,F(xiàn)象,從而建立一套定量識別不整合結構層的方法。

        以康探1井(圖4)為例,5190m以上為烏爾禾組,發(fā)育底礫巖(相當于不整合結構體上層); 5194m以下為蘆草溝組,發(fā)育砂質泥巖(相當于不整合結構體下層),兩者之間發(fā)育風化黏土層(相當于不整合結構體中層)。

        圖4 康探1井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體測井識別圖板上、下綠色虛線分別表示不整合結構體頂和底; CAL為井經; φN、φD分別為補償中子、密度測井計算孔隙度; φC=|φN-φD|/φN; Vsh為泥巖含量

        (1)選取對不整合孔隙敏感的補償中子(CNL)、密度(DEN)、電阻率(R,為真電阻率RT或沖洗帶電阻率RXO)和自然伽馬(GR)進行曲線變化率計算

        (1)

        式中Yi為當前深度點的測井值,Y可以為CNL、DEN、R、GR等測井曲線,i為當前深度點。

        (2)對各個參數(shù)進行歸一化計算。各曲線量綱不同,數(shù)值相差較大,因此需要對測井資料變化率作歸一化處理。其中,對CNL、R、GR測井資料的變化率進行歸一化處理

        (2)

        式中:Zi表示當前深度點變化率歸一化后的值; ΔYi為當前深度點實際變化率值; ΔYmax、ΔYmin分別表示最大、最小變化率。

        由于密度曲線值與不整合孔隙度呈負相關,為了便于和其他參數(shù)比較,在DEN變化率的歸一化處理時采用公式為

        (3)

        式中:ZDEN表示密度測井當前深度點變化率歸一化后的值; ΔY′為密度測井當前深度點實際變化率值; ΔY′max、ΔY′min分別表示密度測井最大、最小變化率。

        (3)利用歸一化計算后的變化率曲線ZCNL、ZDEN、ZR及ZGR構建不整合孔隙綜合判別參數(shù)

        (4)

        式中P指經過曲線變化率和歸一化處理的CNL、R、GR和DEN曲線參數(shù)計算函數(shù),滿足以下條件

        (5)

        式中:a、b為異常臨界值,且有a

        構建的U可很好地區(qū)分不整合各結構層(圖4)。在不整合結構形成過程中,下層受風化淋濾作用,部分溶解物質隨地表水流失,導致孔隙度增加。并且,隨著與風化面距離的逐漸增加,孔隙度逐漸降低。U曲線響應特征表現(xiàn)為:下層U值整體高于中層,且在結構分界處會產生U值的突變; 上層往往發(fā)育水進砂體或底礫巖,巖石儲集物性好于中層,上層U值較高,且在分界處產生一個幅度較大的數(shù)值突變。

        由圖4可見,結合巖心資料,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將不整合結構分層。上層深度為5156.6~5190.0m,巖性為灰色砂礫巖,厚度為33.4m; 中層深度為5190.0~5194.0m,巖性為灰黑色泥巖,厚度為4m; 下層深度為5194.0~5209.5m,巖性以泥巖為主,它所受風化淋濾作用相對較弱,厚度相對較小(圖5)。

        3.2 縱向結構特征及控制因素

        3.2.1 縱向結構特征

        應用上述方法對研究區(qū)80余口井進行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縱向結構分層,并分別編制上、中、下層厚度圖(圖5)。

        從圖5a可以看出,上層的水進砂體厚度從幾米~幾十米不等; 南部上層厚度較小,大部分地區(qū)厚度小于8m; 中部厚度普遍大于20m; 北部厚度整體大于南部。

        從圖5b可以看出,中層厚度主要為3~7m,局部地區(qū)缺失,北部厚度相對較大。

        從圖5c可以看出,下層厚度普遍大于20m,中部區(qū)域厚度相對較大。

        在古構造高點,沉積間斷時間長,風化作用強烈,并且地形較陡,水動力條件強,不利于風化黏土層的保存,因此中層厚度較小。上層的水進砂體主要是由湖平面上升引起,以遠源沉積為主,位置一般處于斜坡帶中部至原始湖平面之上。因此,即使在中層發(fā)育厚度較小或不發(fā)育的地區(qū),依然可以沉積上層的水進砂體。

        3.2.2 控制因素

        剝蝕量、母巖巖性、構造部位、構造強度及古地貌是控制不整合結構的主要因素。應用聲波時差法[22-23]計算研究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的剝蝕厚度(圖6)。由圖可見,沙105井區(qū)和西泉3井區(qū)均剝蝕厚度大,而風化黏土層(不整合結構體的中層)厚度(圖5b)在這兩個井區(qū)相對較小,兩者為負相關。

        圖6 阜康凹陷東部中/上二疊統(tǒng)剝蝕厚度圖

        統(tǒng)計不整合結構體中層母巖類型(表2),發(fā)現(xiàn)風化黏土層在泥巖、火山巖母巖區(qū)厚度大,而在抗風化能力強的砂巖區(qū)厚度較小。

        表2 研究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體的中層母巖類型及厚度統(tǒng)計

        研究區(qū)中部烏爾禾組尖滅區(qū)地勢最高,對應不整合結構體中層(風化黏土層)厚度低值區(qū)(圖5b),對應下層厚度高值區(qū)(圖5c)。當風化黏土層較厚時,可有效阻止地表水對下層泥巖的淋濾作用,即不整合結構下層的厚度與風化黏土層的中層厚度呈負相關。

        圖5 研究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體上(a)、中(b)、下(c)層等厚圖

        4 不整合控藏作用

        4.1 不整合的輸導作用

        不整合的空間結構決定著它對油氣輸導作用的強弱。當中層的風化黏土層不發(fā)育時,上層與下層直接接觸。如果上層與下層均為砂巖不整合,輸導能力就好于上層、下層均是泥巖或泥巖與砂巖接觸的不整合。在不整合結構體下層發(fā)育的裂縫和溶蝕孔洞會增加地層滲透性,有利于油氣的側向輸導。當不整合中層即風化黏土層厚度不足以封蓋下伏地層中的油氣時,油氣將會突破風化黏土層向上輸導。

        以康探1井區(qū)為例,該井區(qū)位于準噶爾盆地阜康凹陷東緣(圖1)。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為上層砂巖、下層泥巖模式(圖1),野外露頭顯示該不整合上層廣泛發(fā)育砂巖或礫巖,對油氣具有良好的輸導作用。蘆草溝組油氣經斷層縱向運移至不整合處,將沿著不整合結構體向凸起高部位方向運移,油氣藏在不整合結構體附近的運移優(yōu)勢路徑上廣泛分布(圖7)。同時,SE向風化黏土層變薄(圖5b),部分區(qū)域油氣可穿過風化黏土層縱向輸導。

        圖7 過康探1井地震地質解釋剖面

        4.2 不整合的圈閉形成作用

        不整合對油氣的圈閉能力同樣取決于不整合空間結構。上部泥巖/下部砂巖的接觸關系有利于形成地層不整合圈閉油氣藏; 上部砂巖/下部泥巖的接觸關系有利于形成超覆不整合圈閉油氣藏; 結構體中層如果為下伏儲集體(如砂巖與灰?guī)r、粉砂巖與砂質泥巖等)提供良好的蓋層條件,沿斜坡提供有利的側向遮擋條件,則可形成地層圈閉油氣藏。

        不整合結構體的巖性配置關系是判斷地層圈閉有效性的重要依據(jù)。研究區(qū)P2l發(fā)育烴源巖??堤?井區(qū)P3w1發(fā)育扇三角洲前緣砂體,儲集空間以殘余粒間孔和粒內溶孔為主,處于不整合結構體的上層。P3w1和P3w2均向北三臺凸起超覆尖滅。P3w3湖侵泥巖廣泛分布,在上傾方向對不整合上層砂體形成遮擋(圖8)。蘆草溝組儲層同樣為扇三角洲前緣砂巖、砂礫巖,儲集空間以粒內溶孔和粒間溶孔為主,處于不整合結構中的下層; 而不整合結構中層(風化黏土層)在蘆草溝組之上的廣泛分布(圖4),增強了對蘆草溝組油氣藏的封閉、遮擋(圖8)。

        圖8 康探1井區(qū)成藏模式

        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康探1井區(qū)油層主要集中發(fā)育于中/上二疊統(tǒng)的不整合體中??堤?井區(qū)中/上二疊統(tǒng)發(fā)育不整合類型為超覆—削截型; 烏爾禾組底部為不整合結構體的上層(砂體厚度為20~50m),蘆草溝組頂部為不整合體結構體的下層,中間發(fā)育3~5m的風化黏土層(不整合結構體中層)??堤?井區(qū)P3w1和P3w2油氣產量遠高于P2l,這與P3w1、P3w2泥巖蓋層發(fā)育且有效厚度遠大于蘆草溝組的風化黏土層有關。烏爾禾組泥巖具更強的封閉能力,蓋層可封閉的烴柱更高。這與目前的鉆探結果吻合較好。

        4.3 不整合控藏模式

        不整合體儲存、圈閉油氣,需要多維度的封蓋、遮擋。地層超覆圈閉的形成與不整合古剝蝕面的地形即古地貌相關[24-27]。受岸線侵蝕、差異風化剝蝕的作用,湖(海)岸線部分區(qū)域常形成湖(海)灣區(qū)(圖9a)。受水侵或風浪的影響,在湖(海)灣區(qū)常形成灘壩,發(fā)育儲集層(圖9b)。隨水體不斷加深,接受泥質沉積,可發(fā)育良好的沉積蓋層。內凹湖(海)灣區(qū)兩側基巖風化易形成風化黏土層,構成側向遮擋,可形成超覆地層圈閉(圖9c)。當湖盆區(qū)發(fā)育的烴源巖熱演化成熟后,油氣沿斜坡向上運移,充注在上傾遮擋的地層圈閉中,即形成超覆地層油氣藏(圖9d)。

        圖9 無障壁湖(海)灣型超覆地層油氣藏形成及演化模式

        當湖(海)灣區(qū)發(fā)育障壁島,水體與外界連通不暢時,有障壁島部分水體流動性變差(圖10a),能量變弱,沉積泥質巖。無障壁島部分水體流動通暢,能量較強,沉積砂體,但超覆砂體范圍受限,儲集體規(guī)模較小(圖10b)。

        隨著水體加深并覆蓋灣區(qū),沉積泥質蓋層(圖10c)。依靠砂/泥巖性邊界和基巖風化形成的風化黏土層側向遮擋,也能夠形成超覆地層圈閉。在成藏期油氣充注后,即可形成超覆地層油氣藏(圖10d)。

        圖10 有障壁湖(海)灣型超覆地層油氣藏形成及演化模式

        5 結論與認識

        (1)準噶爾盆地阜康凹陷東部地區(qū)不整合剖面發(fā)育平行—平行型、平行—削截型、平行—褶皺型、超覆—削截型和超覆—褶皺型等5種類型,構造位置的高低(古地貌)與活動強度控制了不整合類型的平面分布。準噶爾盆地不整合油氣藏的油氣主要聚集于中/上二疊統(tǒng)不整合結構體中。

        (2) 不整合體結構主要受剝蝕量、母巖巖性及構造部位的高低控制,不整合結構體上層與中層厚度呈負相關; 超覆—削截不整合分布區(qū)域為阜康凹陷東部油氣藏有利發(fā)育區(qū)。

        (3)不整合上層結構中的水進砂體,是不整合體油氣勘探的有利目標,湖(海)灣區(qū)易形成地層超覆油氣藏。

        (4)加強不整合體的研究對不整合油氣藏勘探具有指導作用。本文方法對其他類似地區(qū)不整合油氣藏勘探具有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結構
        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循環(huán)結構謹防“死循環(huán)”
        論《日出》的結構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的重建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1
        創(chuàng)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yè)持續(xù)成長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免费人人av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址|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二三区| 少妇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无码 日韩| 东北老熟女被弄的嗷嗷叫高潮|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麻豆网神马久久人鬼片|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久久国产精品老人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A在线播放| 男女调情视频在线观看|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 玩弄极品少妇被弄到高潮| 亚洲综合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偷拍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va| 亚洲av天堂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 婷婷五月六月综合缴情| 97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2020|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