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靖 李向東 林宏昌 杜飛
管退式是依靠身管向后運動使槍機和槍膛分離的自動原理。它可分為槍管短后坐和槍管長后坐兩大類。從1884年馬克沁機槍誕生至今,管退式原理一直活躍在槍械領域中,大名鼎鼎的勃朗寧重機槍、毛瑟C96手槍(駁殼槍)、紹沙機槍、巴雷特M82反器材步槍都采用了管退式原理,在中國的89式重機槍和10式狙擊步槍、QLU-131型35mm狙擊榴彈發(fā)射器身上,也能看到管退式的身影。
槍管短后坐原理至今仍被廣泛應用。德國的毛瑟C96半自動手槍、我軍裝備的92式9mm手槍、美軍的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巴雷特狙擊步槍等都是采用槍管短后坐原理的代表。
槍管短后坐原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槍管后坐后自行復位的,如巴雷特M82狙擊步槍,在槍膛下方有兩根復位簧(拉伸簧),槍管后坐后,不等槍機復進,復位簧就把槍管拉回原位;再如我軍裝備的QLU-131型35mm狙擊榴彈發(fā)射器,其身管尾段有6根復位簧(壓縮簧),身管后坐到位后,復位簧就把身管推回原位。
巴雷特M82反器材步槍
巴雷特M82反器材步槍擊發(fā)瞬間動畫截圖。注意其槍管復位簧為拉伸彈簧
QLU-131型35mm狙擊榴彈發(fā)射器
另一種是槍管后坐后等待槍機復進把槍管推到原位,這種方式在手槍上應用較多,如德國毛瑟C96手槍、瓦爾特P38手槍、盧格P08手槍和我國的92式9mm手槍等。92式9mm手槍擊發(fā)后,槍管帶動套筒向后移動一小段距離,隨后在定型突筍和連接座引導槽的共同作用下槍管旋轉后移,使閉鎖突筍脫離套筒內壁上的閉鎖卡槽,此時定型突筍已至引導槽后端,使槍管無法繼續(xù)后移,套筒因慣性繼續(xù)后坐,完成抽拋殼、壓倒擊錘等動作。
QLU-131型35mm狙擊榴彈發(fā)射器身管尾段設有6根身管復位簧
后拉92式9mm手槍套筒,可見槍管有一段后移的距離,屬于典型的槍管短后坐結構
92式9mm手槍空倉掛機狀態(tài)。注意觀察槍管和套筒座前端的相對位置
一些手槍采用槍管偏移閉鎖結構,槍機送彈上膛時槍管后仰傾斜,有利于將槍彈送入彈膛內,如美國的M1911手槍、蘇聯(lián)的托卡列夫手槍等。托卡列夫手槍擊發(fā)后,套筒、槍管一同后退約2mm的自由行程后,槍管隨鉸鏈后轉而尾端向下傾斜,槍管上的閉鎖突筍脫離套筒內壁的閉鎖支撐面,鉸鏈座與套筒座的槍管支撐座相接后使槍管停止向下傾斜和后移,套筒因慣性繼續(xù)后坐,完成抽拋殼、壓倒擊錘等動作。
人們對發(fā)射和后坐的認識,是從割裂走向統(tǒng)一的。從最初把槍機與槍管分開分析,設計出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到把槍管和槍機作為整體,按照先整體再局部的思路分析,設計出管退式自動原理,再到為了克服自由槍機式和管退式對射擊精度造成的不利影響,設計出導氣式自動原理,這個探索過程是人類思維的進步和認識層次的提升。
左圖和右圖分別為閉鎖和開鎖狀態(tài)下92式9mm手槍的定型突筍在連接座引導槽內的狀態(tài)。從閉鎖到開鎖,槍管需要在定型突筍和連接座內引導槽的作用下旋轉并后移
槍管長后坐是指槍管和槍機同時向后運動完成整個后坐行程,而后槍機開鎖與槍管分離,槍管先復進,在此過程中完成抽殼、拋殼,隨后槍機再復進,完成送彈上膛和閉鎖動作的自動原理。槍管后坐行程大于或等于槍彈長度是其典型特征,也是其與槍管短后坐的區(qū)別。槍管長后坐的優(yōu)點是槍管能充分吸收后坐力,在射擊過程中,槍管、槍機和彈殼同時向后運動(相對),射擊氣密性較好。但它也有缺陷,一是槍管運動幅度大,對精度影響嚴重;二是完成自動循環(huán)耗時長,射速慢。此外,當它與一些復雜的開閉鎖結構結合時,可靠性會受到影響。
上圖和下圖分別為托卡列夫手槍、M1911A1手槍即將推彈上膛瞬間動畫截圖,注意二者槍管均有一定上翹
采用槍管長后坐原理的紹沙M1915機槍,射擊時槍管和槍機共同向后運動較長的行程
采用槍管長后坐原理的有紹沙M1915機槍,該槍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均有出現(xiàn),但其故障率較高,口碑并不好。該槍故障率高既有設計的缺陷,也有生產加工的原因。比如供彈問題,其發(fā)射彈殼錐度很大的老式凸緣槍彈,為了裝下這種彈藥,彈匣被設計得很彎,加之彈匣采用鏤空設計,易被泥沙堵塞,常出現(xiàn)供彈不暢;加之該槍的零部件由多家沒有經驗的廠商生產,出廠時零部件裝配精度差,加劇了故障。此外槍管長后坐自動原理造成該槍射速低,精度差。該槍準星固定在槍管外的套筒上,發(fā)射時準星不隨槍管后移。但槍管長距離后坐不可避免地造成槍管有較大幅度的擺動,使射彈散布增大,這種設計思路造成了“瞄得準,打不準”的怪象。但紹沙輕機槍并非一無是處,其質量較輕便于攜行,打破了機槍配置在固定陣地的局面,有效提高了火力打擊的靈活性。實際上,紹沙機槍的定位并非機槍,而是自動步槍,或稱為便攜式班組支援武器,類似于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
槍管長后坐原理也有成功的應用。匈牙利杰帕德(Gepard)公司研發(fā)的GM6山貓反器材半自動狙擊步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其采用了槍管長后坐自動原理,槍管槍機向后運動時吸收大量后坐力,射手可感后坐小,射擊體驗感較好。得益于杰帕德公司精湛的生產加工工藝,GM6射擊時槍管擺動極小,為較高的精度提供了保證。此外,該槍便于攜行,槍管尾部可縮入機匣內,此時全槍長僅為928mm,比一些突擊步槍都短。
原版和改進型紹沙M1915機槍
GM6山貓反器材半自動狙擊步槍
槍管收縮狀態(tài)下的GM6山貓反器材狙擊步槍,全槍長只有928mm
德國MG42機槍
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其零部件較少,能夠簡化槍械結構,使武器便于分解維護。同時,向后運動的槍管相當于一根沉重的活塞,能夠有效降低后坐力。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射擊過程中槍管處于前后運動狀態(tài),易產生擺動,對射擊精度有不利影響。相比于槍管長后坐原理,采用槍管短后坐原理的槍械因為槍管后坐距離短,共同后坐的零部件總質量較小,所以射速相對更高。有些機槍如德國的MG42在槍口安裝槍口增壓裝置(槍管助退器)使火藥燃氣更加集中高效地推動槍管后坐,提高槍管運動速度和動作可靠性,以此提高射速,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很好的壓制效果。
上圖和下圖分別為去掉和安裝上槍口增壓裝置(槍管助退器)的MG42機槍。
1908年,意大利軍官貝特爾·艾比爾·列維里(Bethel Abiel Revelli)設計了一挺采用半自由槍機及槍管短后坐原理相結合的機槍,經過不斷改進完善,在軍方的幾次試驗中表現(xiàn)良好。隨著一戰(zhàn)的爆發(fā)及國外機槍供應的斷絕,軍方決定采用這支機槍,并命名為菲亞特·列維里M1914機槍(FIAT Revelli Model 1914)。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yún)f(xié)約國并向奧匈帝國宣戰(zhàn)。在阿爾卑斯山的卡爾尼克和朱利安地區(qū)進攻作戰(zhàn)中,由于缺少火力猛且輕便易攜的自動武器,意軍損失慘重。受此影響,列維里以S.I.A.機槍結構為參照,設計了維勒·帕洛沙M1915雙管沖鋒槍,簡稱“V.P.沖鋒槍”。該槍采用延遲后坐式槍機,即半自由槍機原理。當時還沒有沖鋒槍這個概念,這支槍的定位是輕型機槍,在意大利又被稱為“自動機槍”。M1915沖鋒槍是第一支發(fā)射手槍彈的全自動槍械,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支沖鋒槍。
M1915采用的半自由槍機原理和馬克沁改良的步槍采用的自由槍機原理都屬于槍機后坐式原理。槍機后坐式原理的本質特征一是槍管不動、槍機動,二是無導氣裝置。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的槍械完成自動循環(huán)的能量來源是彈藥發(fā)射時產生的后坐力,動能通過彈殼底部傳導給槍機,槍機被直接向后推實現(xiàn)抽拋殼,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完成送彈等動作。通常與自由式槍機搭配的開閉鎖結構是慣性閉鎖,槍機依靠自身慣性和復進簧的彈力與槍管扣合,閉而不鎖,發(fā)射時由于彈頭質量遠小于彈殼、槍機質量與復進簧彈力之和,彈頭飛出槍口后,膛壓已降至安全值,槍機才會與槍管分開,保證了射擊的安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可靠性較高(和射速無直接關系)。但其缺陷也很明顯,一是封閉性差,發(fā)射時會有較多火藥燃氣從拋殼口溢出;二是非剛性閉鎖,不宜發(fā)射動能高、膛壓大的槍彈;三是發(fā)射瞬間槍機處于浮動狀態(tài)對射擊精度有影響。人們客觀認識到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的特征后,將其廣泛應用在手槍和沖鋒槍等發(fā)射低威力彈藥且不過分追求高精度的槍械上。英國的司登沖鋒槍、蘇聯(lián)的PPSh41/PPS43沖鋒槍、德國的MP38/40沖鋒槍和瓦爾特PP/PPK手槍、美國的M3沖鋒槍、中國的85式沖鋒槍等都采用了自由槍機結構。
列維里機槍,采用半自由槍機和槍管短后坐相結合的自動原理
帕洛沙M1915沖鋒槍
斯帕金1944突擊步槍,注意其有很長的機匣
1946年蘇聯(lián)槍械設計師格里高利·斯帕金設計了一支自由槍機式自動步槍,命名為斯帕金1944突擊步槍(Shpagin 1944 Assault Rifle),該槍沒有剛性閉鎖機構且槍機行程較長,槍機很笨重,在射擊時槍機的移動導致質心變化非常大,操控性差,且其他問題較多,因此被淘汰。
為了克服自由槍機原理的缺陷,人們在槍上增設某些機構,延遲開鎖時機或延長開鎖時間,增大開鎖阻力,確保彈頭飛出槍口、膛壓降到安全值后再開鎖,達到保證射擊安全、簡化設計結構的雙重效果,這就是半自由槍機式原理。
美國湯姆遜沖鋒槍在槍機和機匣上設置角度不同的斜槽,射擊時H形延遲塊被迫沿斜槽上移,利用斜槽的角度差降低槍機后移速度,據(jù)說產生的等效阻力大約是槍機所受重力的40倍。
德國HK公司的G3步槍和中國的92式5.8mm手槍采用增加阻力降低后坐速度的半自由槍機原理。G3步槍槍彈發(fā)射后彈殼底部向后的力推動機頭后坐擠壓滾柱,槍管節(jié)套中閉鎖槽的導引斜面迫使?jié)L柱向里抵在閉鎖楔鐵的前傾斜面上使閉鎖楔鐵和槍機框加速向后運動,滾柱被完全擠入機頭后,機頭與槍管節(jié)套間失去了阻礙,槍機框才能帶動機頭向后運動。
湯姆遜沖鋒槍半自由槍機結構圖。黃色部分為槍機上的斜槽,灰色部分為機匣上的斜槽
G3步槍機匣部分剖面圖,可以明顯看到槍機側面設有滾柱
G3步槍的半剛性滾柱閉鎖槍機結構圖
不同于常見的半自由槍機原理把延遲機構設置在槍管尾部或槍機上,92式5.8mm手槍在槍管上方設置一個凸筍,在套筒內頂部設置了一個彎曲的引導槽,射擊時套筒后坐,槍管被迫沿套筒頂部的導引槽旋轉(不向后移動)吸收后坐力,降低后坐速度。
92式5.8mm手槍分解圖,可以看到槍管上方有一凸筍,用來和套筒內的凹槽作用降低后坐速度,屬于半自由槍機結構,與92式9mm手槍的槍管短后坐結構不同
P7手槍,注意套筒前端下方有一根套著復進簧的活塞,其底部需要承受火藥燃氣作用
77B手槍,注意其保留了77式手槍的單手上膛機構
Kriss Super V沖鋒槍扳機護圈前方巨大的類似于彈匣井的部分就是為配重塊下移預留的空間
P7手槍的槍管。注意其彈膛前有一導氣孔
瓦爾特CCP手槍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美國的Kriss Super V沖鋒槍通過改變槍機后坐傳導方向降低后坐速度、分散后坐力。與槍機相連的配重塊上有一條向后上方傾斜的引導槽,槍機尾部的凸筍套在引導槽內。發(fā)射時,槍機先向后運動,推動配重塊向后下方運動,當槍機尾部凸筍運動到引導槽頂部時,配重塊繼續(xù)下沉,引導槍機向后下方運動。配重塊借槍機向后的力改變槍機運動方向,看似是配重塊拉著槍機動,其實是槍機推著配重塊動。這種結構并不復雜,但配重塊體積和活動范圍較大,因此Kriss Super V沖鋒槍看起來比較臃腫。由于配重塊主要作用是改變槍機運動方向,并未給槍機運動增加太大的阻力,因此這種沖鋒槍射速很高。此外,配重塊使后坐和復進過程中力的傳導更加復雜,連續(xù)射擊時槍身有很明顯的抖動,不利于提高射擊精度。
HK公司P7手槍采用火藥燃氣延遲后坐達到安全開鎖的目的。發(fā)射時,火藥燃氣從槍膛尾部下方的導氣孔進入槍管下面的氣室繼續(xù)膨脹,氣室前端是一個與套筒連接的活塞,火藥燃氣膨脹,阻滯活塞向后運動,從而降低套筒的后坐速度。該設計非常有特色,能夠有效降低后坐力,提高射擊精度;但它對發(fā)射藥量要求嚴格,發(fā)射藥量不足會使套筒沒有足夠的能量完成后坐,出現(xiàn)射擊故障。斯太爾GB手槍、我國用于外貿的77B手槍和瓦爾特CCP手槍也采用了氣體延遲后坐原理。
法國的FAMAS步槍采用杠桿原理降低后坐速度。FAMAS的槍機上設有閉鎖杠桿,發(fā)射前,閉鎖杠桿下臂卡在機匣橫銷上,發(fā)射后,槍機向后運動帶動杠桿上臂向后下壓,使下臂抬起不再受機匣橫銷阻擋實現(xiàn)開鎖。
采用槍管前沖式自動原理的曼利夏M1894自動手槍
半自由槍機原理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彌補槍機質量不足的“硬傷”,能夠在發(fā)射威力較大的槍彈時最大限度地控制全槍質量,采用半自由槍機結構的槍械既有手槍、沖鋒槍,也有步槍和機槍。美國的M1928沖鋒槍、德國的MG42機槍等槍械都應用了半自由槍機原理。但其缺陷也很明顯,一是延遲開鎖機構磨損嚴重,如MP5沖鋒槍、G3步槍采用滾柱延遲開鎖結構,開鎖時滾柱需要直接承受槍機和節(jié)套強大的擠壓力,長期使用后需要更換;二是抽殼難,槍機開始后坐時彈頭還未飛出槍口,抽殼時膛內壓力并未完全下降,彈殼在高溫高壓下膨脹,緊貼彈膛壁,摩擦力極大;三是拉槍機費力,拉槍機時不僅要克服復進簧彈力、槍機自身質量及槍機與機匣的阻力,還需要克服延遲開鎖裝置阻力,因此拉槍機行程的初始階段比較費力。這與95式自動步槍拉槍機時的感覺相反。后拉95式步槍的槍機,能明顯感到前一小段力度較輕,繼續(xù)拉力度會增大,這是因為剛拉槍機時只有槍機框在運動,此時只受復進簧和擊錘簧的壓力;復進簧后退一小段距離后(開鎖自由行程),力度突然增大且發(fā)出生澀的摩擦聲(尤其是新槍),是因為機頭的定型凸筍和機框的定型槽發(fā)生摩擦,在雙簧彈力上又增加了摩擦力。
MP5沖鋒槍不完全分解,注意其槍機側面的閉鎖滾柱
19世紀末,奧地利槍械設計師費迪南·里特爾-馮·曼利夏(Ferdinand Ritter von Mannlicher)設計出了一支外觀類似于轉輪手槍的半自動手槍,這就是曼利夏M1894手槍。這支槍的復進簧套在槍管上,套筒、槍機和握把固定在一起,射擊時,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摩擦并帶動槍膛前沖與槍機分離。槍機前端抽殼鉤卡住彈殼底緣,與拋殼挺共同作用把彈殼向右拋出。槍管前沖自動原理在當時看來好處頗多,主要是能夠簡化槍機部位的設計,其次槍管前沖時能夠吸收一部分后坐力。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是槍管運動對射擊精度有不利影響;二是槍管向后復位時需要把槍彈從彈倉里“撇”出來再“套”進去,動作可靠性不理想。這種設計看起來像管退式原理,實際上它和管退式走得不近,槍機后坐式才是它的“近親”。采用槍管前沖式原理的還有德國杜瑟爾多夫狩獵武器公司制造的貝爾克獵槍、安德里斯·威廉·施瓦茨洛澤(Andreas Wilhelm Schwarzlose)設計的M1908/1909手槍。越戰(zhàn)期間,美國海軍研制了一款采用身管前沖式原理的Mk20自動榴彈發(fā)射器,由于結構復雜、射程較近,Mk20沒有大規(guī)模列裝部隊,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身管后坐式原理的Mk19榴彈發(fā)射器。(待續(xù))
采用槍管前沖式自動原理的Schwarzlose M1908手槍
貝克爾獵槍,是一支采用槍管前沖式原理的半自動轉輪霰彈槍
Mk20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后被Mk19榴彈發(fā)射器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