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吳孟超……這些耳熟能詳?shù)目茖W家,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共產(chǎn)黨員。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以“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為內核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錢學森
“我回國近三年來受到黨的教育,使我體會到黨的偉大,黨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偉大,我愿為這一目標奮斗,并忠誠于黨的事業(yè)?!?/p>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投身到新中國的科研事業(yè)中,將自己的全部熱血和智慧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首任院長,中國航天事業(yè)從這里啟航。
為了國防建設,錢學森和同事們在人跡罕至的沙漠經(jīng)常一待就是數(shù)月。最終,“兩彈一星”取得成功。
黃旭華
“黨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黨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盡為止,我也堅決做到?!?/p>
在炮火和動蕩中走過少年和青年歲月的黃旭華立志科學救國。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yè),他隱姓埋名、以身許國,闊別家鄉(xiāng)三十載,解
圖4 黃旭華在辦公室內(圖/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吳孟超
“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里,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肝膽外科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一位國外知名專家斷言:“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平,起碼要30年。”
吳孟超聽后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寫下一份立志要“闖禁區(qū)”的報告,誓言“世界肝臟外科界不能沒有中國的聲音”。
經(jīng)過成千上萬次解剖實驗,1957年,吳孟超首次提出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中國醫(yī)生從此找到了打開肝臟禁區(qū)的“鑰匙”。1960年,他主刀完成我國第一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實現(xiàn)了中國外科這一領域“0”的突破……
圖5 吳孟超(中)為患者進行手術(圖/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從醫(yī)70多年,吳孟超完成了16 000余臺肝臟手術,成功救治1.6萬余名患者。年過九旬,他依然堅守在手術室里。決了一個個尖端技術問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巍巍中華的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wèi)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黃旭華用一生踐行“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的諾言。每每受到高度贊譽,黃旭華總是說“不敢接受”。他說,他只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黨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了一起”。
貝時璋
“我們搞科學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家、為人類,我們應該做一個真實的科學家。”
20世紀50年代,擔任中科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的貝時璋從浙江大學要來了兩個化學專業(yè)畢業(yè)的研究生。當時,他帶的研究生很不理解,而他笑著說:“以后,我還要招物理學、數(shù)學等很多專業(yè)的人員,和我們一起來研究生物學問題?!?/p>
不光是學生不理解,連很多聲名卓著的科學家都在質疑他要走的路:“生物物理學”也能算一門學科嗎?有人更是斷言:“只有生理學,沒有生物物理學。”
在重重阻力面前,貝時璋不曾卻步。他知道,生物物理學這只“丑小鴨”終將長成“白天鵝”一飛沖天。
作為我國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貝時璋開創(chuàng)了我國生物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等學科,為我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yè)作出了突出貢獻。
圖6 貝時璋(圖 /新華社)
(欄目編輯:陽丹彥)
隊旗飄飄,童心向黨。同學們,聽黨話,跟黨走,讓我們發(fā)揮少年隊員的獨特優(yōu)勢,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成為新時代科學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