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政 張青松 栗克坤 蔣濟勇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局,河南 鄭州 450000
邵武地區(qū)是福建省重要螢石產(chǎn)地之一,螢石礦集中分布在潛力資源評價圈出的邵武南山下-龍湖(V-3)螢石礦成礦遠景區(qū)內(nèi)[1]。該地區(qū)勘查程度較高,已有較多作者對該區(qū)進行過研究,如陳新立等[2],提出礦體主要產(chǎn)于硅化破碎帶膨大部位的觀點。但對單獨礦床研究的不多(僅黃衛(wèi)文[3]),尤其對螢石礦的地球化學特征方面尚未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將從礦床地質特征,尤其地球化學特征的角度對螢石礦成因、成礦物質來源及礦床形成等成礦環(huán)境進行分析探討,為該區(qū)螢石礦成礦規(guī)律研究及找礦工作提供借鑒。
邵武市新坪螢石礦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I級構造單元屬武夷-云開-臺灣造山系(V);Ⅱ級構造單元位于華夏陸塊(V-3);Ⅲ級構造單元位于武夷基底雜巖(V-3-1)。調(diào)查區(qū)西北部屬光澤-泰寧古弧間盆地(V-3-1-2),東南部屬蒲城-順昌古弧后盆地(V-3-1-3)[4](圖1)。
圖1 大地構造位置簡圖Fig.1 Geotectonic location map
區(qū)內(nèi)巖漿巖時代為晚侏羅世(燕山期)。花崗巖巖體整體呈北東向分布,受區(qū)域北東向大斷裂控制,巖性主要為晚侏羅世正長花崗巖(ξγcJ3)和晚侏羅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cJ3)。另外區(qū)內(nèi)也分布有白堊世花崗斑巖脈(γπK),與花崗巖巖體走向基本一致,呈北東向斷續(xù)延伸,個別沿北東向呈串珠狀分布。
研究區(qū)位于崇安-石城斷裂帶部位,區(qū)內(nèi)次級構造整體與區(qū)域大斷裂一致,區(qū)內(nèi)大致有三組斷裂構造發(fā)育:北東向、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其中以北東向斷裂為主,該組斷裂數(shù)量較多,規(guī)模較大,蝕變強烈,具有壓扭-旋轉和多期次活動特征,該斷裂為區(qū)內(nèi)螢石礦的主要控礦構造,邵武一帶大大小小螢石礦(點)多產(chǎn)于該斷裂中,如張厝、大坪、新坪、俞厝墩螢石礦;次為北北東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晚,多表現(xiàn)為先壓后張性質;其次為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這些斷裂規(guī)模較小,延伸長度不大,斷層性質以拉張性斷層為主。
1.2.1 賦礦節(jié)理
新坪北東向斷裂內(nèi)節(jié)理構造非常發(fā)育,垂直斷裂走向從斷裂最北端到最南端依次測量37組不同方向的節(jié)理構造。賦礦斷裂節(jié)理走向北北東向(NNE 2°~40°)約占43.2%,北東東向(NEE 60°~90°)約占24.3%,北東向(NE 40°~60°)約占16.2%,北北西向(NNW 330°~350°)約占8%,北西向(NW 290°~320°)約占8%。傾向主要為南東向,東傾向,少量為北西向、南南東向、北東向。傾角一般55°~70°,個別近于直立。
1.2.2 賦礦斷裂
新坪螢石礦處,賦礦斷裂寬度3~50m,一般30m左右,走向延伸幾十公里,規(guī)模大。一般規(guī)模較大的礦床,都產(chǎn)于較大斷裂規(guī)模的構造中。斷層走向北東向,斷層傾向南東,局部北西向,具有壓扭性旋轉特征,傾角65°~85°,局部近直立,斷面局部見擦痕,斷面呈舒緩波狀,顯示左旋走滑性質,斷裂內(nèi)部巖石見硅化、破碎,具綠泥石化,絹云母化蝕變。
賦礦斷裂性質為先壓后張,左行壓扭性,具有燕山期長期活動性。斷裂構造規(guī)模大,具有多期次活動特性,內(nèi)部巖性分帶復雜,在新坪螢石礦點處測制構造地質剖面,可見斷裂構造總厚度45.19m,巖性分帶自上到下分布如下:裂隙蝕變帶(12.9m)→蝕變花崗巖(6.37m)→硅化蝕變巖(1.67m)→蝕變花崗巖(2.43m)→閃長玢巖(0.46m)→蝕變花崗巖(2.05m)→閃長巖(0.38m)→蝕變花崗巖(4.32m)→螢石礦化帶(0.46m)→蝕變花崗巖(6.95m)→螢石礦帶(1.55m)→硅化帶(0.55m)→無色、淺綠色螢石礦(0.55m)→白色、灰白色螢石礦(0.7m)→硅化帶(1m)→蝕變花崗巖(0.6m)夾石少斑中細粒正長花崗巖螢石礦(1.05m)→硅化帶(0.45m)。
新坪螢石礦的螢石顏色總體上以淺綠色、翠綠色、墨綠色為主,白色、紫色、紫紅色為輔。螢石礦體賦存于北東向斷裂構造破碎帶中,形態(tài)整體簡單,可見條帶狀、脈狀、透鏡狀等(圖2),礦體沿走向上具有扭轉彎曲,膨大縮小、分散復合現(xiàn)象。
圖2 新坪螢石礦床地質略圖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Xinping Fluorite deposit
新坪處礦體傾向為南東向,礦體傾角較大(70°左右)。就單個礦體而言,由于礦體基本上為陡傾礦體,礦體部分部位在走向和傾向延伸方向上出現(xiàn)產(chǎn)狀翻轉的現(xiàn)象。區(qū)內(nèi)螢石礦體地表出露長度約150m;礦體傾向垂直延伸0.5~50m,平均10m左右;礦體厚度地表出露0.2~3m,平均2m左右。礦體厚度在三維立體上均有中部大、兩端小,并具有尖滅再現(xiàn)特征。
2.2.1 礦物組分
礦石礦物組分主要為螢石和石英,次要礦物為長石,少量為絹云母、高嶺石等。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螢石型、螢石-石英型,少量螢石型。螢石類型礦體品位較高,一般呈脈狀、致密塊狀分布;螢石-石英類型礦體品位較低,一般呈網(wǎng)脈狀、條帶狀、角礫狀;石英-螢石型達到工業(yè)品位要求,一般呈脈狀、條帶狀、塊狀、透鏡狀分布。
2.2.2 化學組分
區(qū)內(nèi)螢石礦礦石化學成分主要是CaF2和SiO2,礦石主要有害組分為SiO2。其他有害組分為鉛、鋅、硫、磷等,含量甚微。區(qū)內(nèi)螢石礦品位最低21.19%,最高93.84%??傮w品位及礦脈可采厚度達到最低工業(yè)要求。另外礦體與圍巖及夾石接觸或鄰近的地段,礦體品位較低,一般具有強烈硅化、絹云母化蝕變,蝕變巖具有較強圍巖原巖特征。
2.2.3 結構和構造
區(qū)內(nèi)礦石螢石顆粒大小為中粗粒,螢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狀、它形板狀,次為自形粒狀、角礫狀。局部少量見同心圓狀、交代溶蝕結構。螢石礦構造主要為致密塊狀、條帶狀,網(wǎng)脈狀,次為角礫狀、晶洞狀,個別礦石較強風化之后呈現(xiàn)蜂窩狀構造。
區(qū)內(nèi)螢石礦圍巖簡單,為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圍巖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為主,高嶺土化、綠泥石化次之。硅化、絹云母化是區(qū)內(nèi)螢石礦最重要的蝕變特征,一般厚度大、品位高的螢石礦體常伴隨著強烈的硅化、絹云母蝕變。另外礦體圍巖是花崗(質)巖石,再加上斷裂帶越寬大,越破碎,蝕變就越強。
地表風化垂直厚度在2m以內(nèi),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為輔,近地表風化為蜂窩狀多孔硅質蝕變巖或紅褐色砂質粘土、膠泥等,部分蜂窩狀硅質蝕變巖表面可見螢石顆粒流失后殘留的立方形、六面體空洞,部分空洞充填有紅褐色黏土。
為了研究新坪螢石礦成礦條件,在新坪螢石礦床、吳家塘螢石礦床內(nèi)和閩西北典型礦點處,選擇具有代表性硅質巖、蝕變巖樣品14件,花崗巖(圍巖)樣品5件、螢石礦樣品2件,進行了化學全分析(表1);在新坪螢石礦床內(nèi)選擇螢石礦樣品4件,在新坪螢石礦床和大坪螢石礦床內(nèi)選擇蝕變巖樣品7件、花崗巖(圍巖)樣品2件進行了稀土元素分析(表2,表3)。
表1 研究區(qū)與周邊典型礦床硅質巖、蝕變巖及圍巖硅酸鹽分析結果表(%)[2]Table 1 Silicate analysis results of siliceous rock,altered rock and surrounding rock in study area
表2 新坪礦床螢石礦、硅質巖、蝕變巖及圍巖稀土元素(×10-6)和Ca(×10-2)分析結果表Table 2 Table of Ca and REE analysis results of fluorite, silicalite, altered rock and surrounding rock in Xinping deposit
表3 大坪礦床螢石礦、硅質巖、蝕變巖及圍巖稀土元素分析結果表(×10-6)Table 3 REE analysis results of fluorite, siliceous rock, altered rock and surrounding rock of Daping deposit
由于Gs7、Gs13、P5HQ11、P8HQ1四件樣品中CaF2含量較高,對于硅酸鹽特征不參與評價。從表1中可見:圍巖及硅質巖K2O/Na2O均大于1,個別達到39.3,平均16.9,表明巖石富鉀;強烈絹云母化蝕變巖SiO2含量與圍巖大致相當;賦礦硅質巖SiO2含量84.83%~97.04%,平均90.25%,較圍巖花崗巖(平均73.4%)高16.86%,較未發(fā)現(xiàn)螢石礦硅質巖(平均91.24%)低百分之一;硅質巖、蝕變巖中Fe3O2、FeO、MnO含量與圍巖含量相似,Al2O3、K2O、TiO2、MgO、Na2O含量明顯低于圍巖;蝕變巖CaO含量較圍巖略高,部分螢石含量較高的硅質巖,CaO含量明顯高于圍巖含量。
在Harker[5]圖解中,硅化帶、蝕變帶圍巖(新坪、吳家塘、測家山、羅家坑、羊古庵)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和演化特征,構成了較好的線性相關關系,其主要氧化物如Fe2O3、TiO2、MgO、FeO等隨著SiO2含量的增加而逐漸降低,這表明他們經(jīng)歷了明顯的結晶分異作用、部分熔融作用等演化。而斷裂帶硅質巖、蝕變巖(新坪、吳家塘、測家山、大坑、曹家、金壟坡、梅溪、富家坪)并沒有規(guī)則的化學性質和演化特征,說明蝕變花崗巖經(jīng)過了復雜的物理的或者化學的外因作用,導致主量元素圖解不顯示明顯的連續(xù)變化趨勢[5](圖3)。
圖3 閩北地區(qū)10個螢石礦床中蝕變巖與圍巖哈克圖解Fig.3 Huck diagram of altered rock and surrounding rock in 10 fluorite deposits in northern Fujian
由表2可見新坪螢石礦稀土總量∑REE 76.51×10-6~115.3×10-6;輕 重 稀 土 比 值(LREE/HREE)為0.2~1,(La/Yb)N為0.38~4.68,平均2.25,(Ce/Yb)N為0.41~3.48,平均1.8,屬于重稀土富集型;蝕變巖及圍巖輕重稀土比值(LREE/HREE)為3.74~9.44,(La/Yb)N為8.31~63.48,平均31,(Ce/Yb)N為6.58~32.3,平均15.4,屬于輕稀土富集型;研究區(qū)稀土元素δEu樣品(P5XTF3、P5XTF6、P5XTF10、P5XTF11、NSX-XTF1、DP-XTF1、NZ-XTF1):0.23~1.54,平均0.72,樣品整體表現(xiàn)δEu值較小,巖石的分異度較大,螢石礦以及蝕變巖都進行過多次分餾、廣泛交代作用及多階段分離結晶的結果[6]。
從稀土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曲線圖中可看出,圍巖與蝕變巖整體表現(xiàn)為向右傾斜曲線,δEu為0.23~0.49,處于δEu負異常,曲線圖并在Eu點處凹陷。螢石礦整體表現(xiàn)為平緩曲線,δEu為0.45,處于δEu負異常,曲線圖也在Eu點處凹陷(圖4)。
圖4 螢石、蝕變巖與圍巖稀土配分曲線Fig.4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luorite of fluorite,altered rock and surrounding rock in XinPing area
Roser等[7]提出K2O/Na2O-SiO2的構造背景判別圖解,硅質蝕變巖樣品(新坪、吳家塘、測家山、大坑、曹家、金壟坡、梅溪、富家坪)投影點均落入被動大陸邊緣背景區(qū),結果反映了研究區(qū)的構造背景為被動大陸邊緣[7](圖5)。
圖5 螢石礦賦礦斷裂帶K2O/Na2O-SiO2圖解[7]Fig.5 K2O/Na2O-SiO2 Diagram of Fluorite host fault zone
Y/La值反應巖石形成深度,Y/La值與深度成正比[7],新坪礦床內(nèi)螢石礦的Y/La值為0.47~5.04,遠遠大于圍巖與蝕變巖(Y/La值:0.03~0.11),說明螢石礦的形成深度較大。
Motler等[8]根據(jù)世界150多個螢石樣品的測試結果,設計出Tb/Ca-Tb/La(原子比)關系圖,圖中分出3個螢石成因類型區(qū):偉晶巖區(qū)、熱液區(qū)和沉積區(qū)。
采集新坪螢石礦床內(nèi)典型螢石礦樣品4件(P5XTF11、NSX-XTF1、DP-XTF1、NZ-XTF1)螢石礦Tb/Ca值為分別為4.24E-06、1.58E-06、4.98E-06、5.03E-06,Tb/La值分別為0.16、0.06、0.09、0.72,樣品投影在熱液成因區(qū)(圖6)。
圖6 Moller的螢石礦床成因判別圖Fig.6 Moller's genesis discriminative diagram of fluorite deposit
(1)新坪礦床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圖4),圍巖及蝕變巖個別部位有些差異,但整體形態(tài)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顯示它們之間具有較近親緣性[9]。但螢石的稀土分布模式形態(tài)與蝕變圍巖、花崗巖差別較大,稀土模式不同,不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顯示螢石礦與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cJ3)之間不具有親緣性,表明新坪礦床螢石中的稀土元素可能不是來源于圍巖[9]。
(2)為了進一步研究新坪礦床內(nèi)螢石礦稀土元素的來源,選擇附近典型大坪螢石礦床內(nèi)螢石礦、蝕變巖和花崗巖(圍巖)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分析,進行對比研究。
由表2、表3可見新坪螢石礦與大坪螢石礦均屬于重稀土富集型,蝕變巖及圍巖屬于輕稀土富集型。
在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中,新坪螢石礦與大坪螢石礦、圍巖及蝕變巖均在Eu點處凹陷;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個別部位有些差異,但整體形態(tài)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顯示它們之間具有較近親緣性。顯示螢石礦與正長花崗巖(ξγcJ3)之間具有親緣性,表明研究區(qū)螢石中的稀土元素可能來源于正長花崗巖(ξγcJ3)[9](圖7)。
圖7 新坪螢石與大坪地區(qū)蝕變巖與圍巖稀土元素配分曲線Fig.7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luorite in Xinping and Daping area
(3)將新坪螢石礦床內(nèi)螢石礦石的對應值投到La+Y-Y/La圖解[10]中。由圖8可見區(qū)內(nèi)螢石礦落在鈣堿性花崗巖分布區(qū)域內(nèi),這與大坪區(qū)內(nèi)燕山期花崗巖為鈣堿性花崗巖事實相符,說明新坪區(qū)內(nèi)螢石礦成礦物質主要來自二長花崗巖(ξγcJ3)。
圖8 新坪螢石礦床螢石La+Y-Y/La關系圖[10]Fig.8 Fluorite La+Y-Y/La diagram of the Xinping fluorite deposit
(1)新坪礦床北東向斷裂內(nèi),節(jié)理構造非常發(fā)育,賦礦斷裂節(jié)理走向主要是北北東向(NNE 2°~40°),次為北東東向(NEE 60°~90°)。含礦斷層傾向南東,部分北西,具有壓扭性旋轉特征,性質為先壓后張,左行壓扭性,具有燕山期長期活動性。往往斷裂構造規(guī)模大,內(nèi)部巖性分帶明顯,具有蘊藏大礦的潛力。
(2)新坪螢石礦屬于重稀土富集型,蝕變巖及圍巖屬于輕稀土富集型;新坪螢石礦稀土元素來源于附近的正長花崗巖巖體(ξγcJ3)而非圍巖(二長花崗巖(ηγcJ3)),與大坪螢石礦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整體形態(tài)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新坪螢石礦成礦構造背景為被動大陸邊緣;螢石礦礦床的成因類型為熱液成因,螢石礦成礦熱液來源來自鈣堿性花崗巖(正長花崗巖),成礦深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