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實
績溪磡頭村許氏宗祠是當年皖南地委書記胡明登臺演說的地方
1947年3月,正是青黃不接、百姓缺糧的時候。
此時,在涇縣樵山荷花坑召開的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部署大發(fā)展工作,皖南地委書記胡明,地委委員熊兆仁、楊明、劉奎、倪南山、洪林、呂輝等悉數參加,會議集中了所屬縣級以上干部列席,可見會議之重要。
會議提出,認真貫徹中共華中分局的“七一指示”,即發(fā)動群眾,抓緊當前有利時機,打通思想,克服地方分散主義,本位主義,創(chuàng)造主力部隊迅速轉入大發(fā)展階段。怎樣實現大發(fā)展?地委認為,要打幾次勝仗的同時,還要采取最佳方式把群眾發(fā)動起來。
民以食為天。地委領導決定,從解決老百姓春荒口糧入手,推進大發(fā)展。地委領導遂帶領部隊向績溪進發(fā),先后拿下了廟首和白地鄉(xiāng)公所,打開國民黨的地方糧庫,號召群眾前來領取糧食。想不到的是,廟首是敵占區(qū),老百姓沒有人敢來。地委領導只得讓戰(zhàn)士們從倉庫里挑出幾擔稻谷堆在馬路上,讓群眾自己拿,一個小孩上去裝了一畚箕,大家才跟著搶了起來,最后連倉庫里的糧食都被搶光了。
這件事給了胡明、唐輝等人很大的啟發(fā),感到搶糧是發(fā)動群眾最好的方式。他們立即到群眾基礎比較好的績溪九華鄉(xiāng)搞起了搶糧試點。胡明等人從積極分子入手,有組織、有領導地發(fā)動群眾開展搶糧斗爭。當時處在游擊隊控制下的九華鄉(xiāng)有7個保,5000多人口,但只有3000多畝土地。在游擊隊的掩護下,那些饑餓的群眾,打開國民黨的糧庫,分掉了五六百擔糧食。地委將這一斗爭方式稱之為“破倉分糧”。
九華搶糧斗爭取得勝利后,很快在一山之隔的戈溪鄉(xiāng)產生了連鎖反應。4月上旬,皖南地委書記胡明、地委委員熊兆仁,率裝備機槍、長短槍的特務連和皖浙中心縣委游擊隊公開進入戈溪鄉(xiāng)進行“破倉分糧”活動。他們利用磡頭村做“大年會”的時機,召開群眾大會,演出文藝節(jié)目,宣傳群眾的同時,發(fā)動1000多群眾,打開國民黨政府設在汪公廟的倉庫,將1300多擔糧食全部分給了貧苦群眾,百姓無不為之叫好。不久,尚村、和陽、蓮坑等地群眾也起來進行破倉分糧斗爭,分得公糧六七百擔。
國民黨戈溪鄉(xiāng)鄉(xiāng)干會會長周厚育等幾個反動分子造謠惑眾,威脅、恐嚇群眾,公開反對分糧斗爭。胡明、熊兆仁、唐輝、王成信等三進磡頭村,在許氏宗祠召開公審大會,胡明登臺演說,宣布判處周厚育死刑,立即執(zhí)行,從而把破倉分糧斗爭進一步推向新高潮。
破倉分糧贏得了民心。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同年5月下旬,唐輝帶領游擊隊打進了績溪縣城,搗毀了縣黨部和特務機關統(tǒng)調室,燒毀了文件,繳獲長短槍4支。奉命反撲的敵人聽說皖南地委帶部隊打進了縣城,嚇得趕忙撤回。從此,敵人再也不敢輕易出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