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王立世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拒絕庸俗,最好的選擇是讀詩或?qū)懺?。讀詩要讀能觸動靈魂的好詩。希尼在評價彭斯的《小麻雀》時寫下:“再次用約瑟夫.布羅茨基的話說——好詩歌是一種精神振奮和防衛(wèi),對抗那最后的敵人,也即‘人心的粗俗’?!?/p>
如果一個詩人清高得不食人間煙火,就像水至清而無魚一樣,那這個詩人肯定不值一提。如果一個詩人俗不可耐,被名利牽著鼻子到處跑,那這個詩人更是不可救藥。好詩人就是俗中求雅的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能夠在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決絕地維護靈魂的純潔、自由和高尚的人。
溫建生屬于官員詩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以平民的立場洞察現(xiàn)實,以人性的視角關(guān)注底層,以小我的感觸反思社會,具有自覺的生命意識和濃郁的人文關(guān)懷,克服了當(dāng)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心浮氣躁和凌空蹈高。《寄居》《自畫像》和《自省書》也許不是他最好的詩,但卻最能代表他精神的內(nèi)核和走向,甚至可以把他的其他詩看成這三首詩的衍生物。如果把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比作一棵樹的話,這三首詩無疑就是挺立的枝干,其他則是蔥蘢的綠葉,共同構(gòu)成他春天的繁茂。
從時間的角度審視,誰不是匆匆的過客?蘇軾是大徹大悟者,早在九百年前就發(fā)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生命感慨。人置身于宏大的歷史坐標(biāo),就是一個渺小的點、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影子。在這有限的長度內(nèi),誰洞悟了生命的真諦,誰就可能像閑云野鶴一樣生活。溫建生來自山青水秀的鄉(xiāng)村,考上大學(xué)后一直就混跡于城市,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努力完成這種身份的轉(zhuǎn)換,事實告訴我們最終也不會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因為他生命的根深扎在那一方生養(yǎng)他的水土。在工業(yè)化迅猛發(fā)展的城市,風(fēng)塵中的人難以擺脫物欲的誘惑和糾纏,價值觀的傾斜、道德的滑坡、人性的變異讓人們頭忙腳亂、顧此失彼,靈魂倍感疼痛。詩人在《寄居》中力透紙背地寫到人生最大的變化是“學(xué)會將簡單的事情復(fù)雜下去”。雖然沒有詳盡地展開,但背離內(nèi)心的苦衷盡在其中,其根本原因在于“遠離泥土/靈魂缺少依托”?;厥淄聲r感慨萬端:“還是故鄉(xiāng)的泥土養(yǎng)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祖先在土中生長/他們開簡單的花,結(jié)樸實的果/過著神仙般的日子”。由簡單到復(fù)雜,是進步,還是退步,誰能說得清?在復(fù)雜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容易懷戀逝去的簡單日子。返鄉(xiāng)是詩人的天職,尋根是生命的必然,那是靈魂最后的皈依。
很多詩人都寫過《自畫像》,大都流露出自戀情結(jié),贊美多于批評。溫建生的《自畫像》卻不同,自己向自己開炮,充滿冷嘲熱諷,如希尼評價普拉斯時所言:“那是一顆心靈以某種嘲弄的精神從事創(chuàng)造活動時的振奮?!币粋€底虛的人才懼怕別人戳自己的軟肋,只有內(nèi)心強大的人才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弱點。自我揭短不是以短為榮,而是為了修正自身,實現(xiàn)靈魂的救贖?!拔耶嬑医暥嗄甑难劬?它總是把樹看得很高/把云看得很低”。詩人所言的近視不僅僅是生理的衰退,還有愧疚于目光的短淺導(dǎo)致的謬誤?!拔耶嬑野霃埌牒系淖?空虛的嘴,我想/它要是徑直說出我的空虛該有多好/所以我從不畫我的心/我的心總是空空蕩蕩的”?!鞍霃埌牒稀保褪怯杂种?,有所顧忌,潛伏在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一個“空虛”,一個“空空蕩蕩”,指向精神的貧乏蒼白。就是這樣,還“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表情”,“其實很多年前我都裝出這樣的表情/只是從沒有和誰提起過”。和于堅“我們一輩子的奮斗/就是想裝得像個人”(于堅:《作品39 號》)的人生體驗大同小異。詩人畫的不僅僅是現(xiàn)在,還有過去。畫的不僅僅是自我,還有別人。以“我”為貼入點,達到了共性的批判,類似魯迅和柏楊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尖銳但不乏溫和,冷峻卻透出焦慮。
對人生渾然不覺的麻木,或輕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不可取。溫建生的《自省書》讓我們又一次見識到知識分子的日月之心。在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下,詩人崇尚古代的君子隱士,鄙棄蠅營狗茍的勢利小人,更多地表現(xiàn)出激揚文字的書生意氣,就是這樣,他仍然“不停地寫下/那些無法深埋的羞愧”,“我習(xí)慣借助一片汪洋不停地洗刷自己的內(nèi)心/我誠實地說出罪孽。罪孽并未走遠”。在浮躁成風(fēng)的社會,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廉價的贊美和無聊的歌頌,詩人卻在“三省吾身”。一切美從知羞開始,心靈之美從打掃落在上面的灰塵開始。詩人解剖的是小我,反省的是社會。尼采寫過:“人生乃是一面鏡子。/在鏡子里認識自己,/我要稱之為頭等大事/那怕最后就離開人世”(《人生》)。溫建生的《淺談記》可以說與尼采的《人生》殊途同歸,在情感的強烈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活過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找到自省這唯一能看清自己的鏡子”。自省是古今中外所有知識分子通向光明境界的必由之路。
從上面三首詩,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詩人的精神脈絡(luò)和品格,能隱約感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反對什么,追求什么,堅守什么,拒絕什么。他的價值觀在世俗的眼光看來也許不合時宜,但最大限度地融入了情感之真、人性之善和思想之美,并以此在一點一點地繪制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影像。
市場經(jīng)濟時代充滿激烈的競爭,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廣告業(yè)讓人眼花繚亂。人人都在挖空心思、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己,以爭取最大的利益份額。時代的喧囂一浪高過一浪,在沖擊著人類越來越小的精神空間。詩人對此深有體會,他借花描摹這種世風(fēng)情態(tài),在《花事說》中寫道:“一些花開如同尖叫/魯莽且無所顧忌”;在《日落之后》中寫道:“隱約聽見去年的花朵/小聲地喊叫,它們擠作一團/開得短促而驚慌”。在戰(zhàn)亂年代,杜甫“感時花濺淚”,溫建生筆下的花失去了往日的君子風(fēng)范,一副心神不安的病態(tài),飽含著詩人深深的時代憂慮。詩人在《齲齒》中直言不諱:“內(nèi)心的躁動大于寧靜”;在《黃昏即景》中委婉地端出:“粗糙而躁動的心”;《黑夜說》咄咄逼人:“那些依然聒噪的事物應(yīng)該羞愧/應(yīng)該紅著臉,說聲對不起”;在《無題》中毫不留情地疾呼:“在春天,躁動是愚蠢的/蠢蠢欲動則更加危險”;《反對》表現(xiàn)了與自我不妥協(xié)的斗爭:“不像我/內(nèi)心如此擁擠,讓自己轉(zhuǎn)不過身去/我用夕陽反對過黃昏/用很大的雷聲反對很小的雨點/自童年與我走散之后/我一直舉著一根稻草反對自己/我一慣反對的,都是無法顛覆的/后來我只能用夢境反對自己/用一把又一把的星星裝飾房間的天花板/我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內(nèi)心/一點一點騰空的”。尖叫、魯莽、擁擠、驚慌、粗糙、聒噪、躁動等都是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精神病變,與詩人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他一直在反思這種精神現(xiàn)象。他的反對也許并不能改變現(xiàn)實的斑駁,但反襯出心靈柔韌的質(zhì)地和理想溫潤的色澤。
靜是溫建生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關(guān)鍵詞,是打開他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鑰匙。他的靜有平靜、安靜、沉靜、寧靜、沉寂、沉默、靜默、空寂、安寧、暗啞等,這些同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細微的情感差別。部分詩作雖然沒出現(xiàn)靜字,但表現(xiàn)的依然是靜的意蘊。詩人對靜的體味、感悟和思考超越了傳統(tǒng)認知,對靜的鐘情、留戀和向往達到刻骨銘心。他的靜與自然有機地交融,自然就有了一種精神格調(diào)?!稓q末詩》中靜與白楊樹相關(guān)聯(lián):“我有白楊樹般白皙沉靜的微笑”;《黃昏即景》中靜與大理石相關(guān)聯(lián):“風(fēng)停了。天空呈現(xiàn)出/大理石獨有的莊重與寧靜”;《今夜》中靜與草帽相關(guān)聯(lián):“大地如一頂沉寂的草帽……今夜,好河山是用來回想的/在燈光里漂浮,在詩中相守相望/看不見自己的影子/我肯定被美好的景色辜負了”;《靜》中靜與落日、蝴蝶、露珠等相關(guān)聯(lián):“該靜下來了。落日沉默/再一次在精確的時間呈現(xiàn)它的安寧……蝴蝶的翅膀/收攏起林間最后的幾聲蟲鳴/仿佛是對塵世的無望和寬恕/早生的露珠/滴落在一株暗啞的三葉草上/展開可以讓我們看到并觸摸的靜”;《幸福》中靜與草場、森林、清泉等相關(guān)聯(lián):“一座山的幸福在于人跡罕至/有大片的草場和森林/低洼處有清泉,流速很慢/風(fēng)是好親戚,常來常往/偶爾有驚雷,雨后有彩虹/鳥獸們自由作息/這一切像極我失憶而孤獨的父親”;《在屯留》中靜與生活景觀相關(guān)聯(lián):“如果屯留能夠永遠寧靜下去/我愿意在此度過余生/我將羨慕我自己,或屯或留都將是/很好的選擇。喝大葉茶,吃小米干飯/在漳澤湖邊散步和釣魚/如果簡單的日子從此一字排開/我仍將羨慕我自己。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晚景的安閑。我的心落在地上/臉倒映在云中。如果奔跑/暮色中的老爺山和我一起奔跑/比不上任何一朵花開的速度/關(guān)于流水,曾將它定義成時間的隨從/在屯留,更愿意做我的鄰居/日日相見而不厭/安享微瀾之上的緩慢敘述/那時,我們早已不再是自己的敵人/端坐于群山的側(cè)影中,內(nèi)心的火焰也/靜如流水……”溫建生的屯留與陶淵明的桃花源相差無幾。詩人崇尚的靜就是生活的簡樸、心靈的安寧、精神的自由,與物欲橫流劃清了界線,是對躁動的否定和批判。
溫建生的靜不是單一的靜,呈現(xiàn)出心靈的廣度和深度。他的靜是亂中的靜,在《七月十五日 雨后》中寫道:“我有凌亂而不失平靜的內(nèi)心……我要去那座潦草的石頭山上/種上些白云/再種上一些小樹/讓它們周身長滿幸福而沉寂的眼睛/我的眼睛也如兩片樹葉/我愿意它們在夏日的風(fēng)中慢下來/倒退著回到樹枝”;他的靜是動中的靜,在《秋千》中寫道:“我看秋千時,它一動不動/我的心蕩得老高/又落下來/現(xiàn)在我的心一動不動/我喜歡這些安靜閑適的時間/像桌面上跳躍的不斷聚攏的陽光/它們來過,會在中午之后悄悄離開”;他的靜是沉默的靜,在《沉默》中寫道:“我的沉默比去年多一些/比秋天的河道更遼闊一些……就如昨夜/我拼命按捺住一本書里女主角的尖叫/在她的抽泣聲中,我沉默地睡去”;他的靜是孤獨的靜,在《孤獨》中寫道:“世界如此喧囂/孤獨因其高貴,所以奢侈。我能做到的/就是謹慎使用這兩個漢字”;他的靜是隱逸的靜,在《龍泉寺》中寫道:“把一座玲瓏的小寺/當(dāng)作自己的身體”;他的靜是奢侈的靜,在《空寂》中寫道:“奢侈啊,我是說內(nèi)心留存的一點空寂/正在被無限放大/此時它是風(fēng)的骸骨/以每秒億萬噸的流量通過冬天的曠野”;他的靜是心靈安寧的靜,在《對應(yīng)》中寫道:“敬畏故鄉(xiāng)就是感念故鄉(xiāng),只是無法抱緊它/只能用內(nèi)心獲取的一小點安寧與它對應(yīng)”;他的靜是反思的靜,在《下午靜坐》中寫道:“我時不時躲在生活的邊緣/借助一束光重新打量自己/他空洞而狼狽,已然成為自身的異類”;他的靜是真理的靜,在《奢侈品》中寫道:“你所熟知的真理都是以安寧的面目來呈現(xiàn)的/而活在當(dāng)下/安寧仿佛是罕世的奢侈品”;他的靜是丟失的靜,在《夏天的露臺》中寫道:“寧靜丟失已久/正等待一只可能路過的野鴿子幫我送過來”。沒有一位詩人,能把靜寫得如此斑斕,如此細致,如此豐富,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遐想。
從上述部分詩中可以看出,溫建生的靜伴隨著慢的節(jié)拍。我們曾把速度強調(diào)到不恰當(dāng)?shù)牡夭剑a(chǎn)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質(zhì)量問題,精神方面出現(xiàn)了靈魂跟不上腳步的裂變。急進與盲動的快產(chǎn)生的是紊亂和浮躁,欲速而不達,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力和副作用?!赌切┱砟尽窇涯畹氖沁h去的綠皮小火車:“冒煙的小火車不會回來了/鐵軌與車輪鏗鏘聲也不會再有了/就像影片中沒能聽到集結(jié)號的士兵/在無望中等待和守望/一聲不響地匍匐”。綠皮小火車的速度雖然比不上高鐵和飛機,但那個時代心靈的靜謐和從容讓人念念不忘懷想不已;《揮霍》在紙上畫出綠皮小火車,展現(xiàn)出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我找出一張被生活磨去邊角的白紙/畫上一列窄軌火車/并對自己說,這是你的專列/我就是這樣任性地將自己揮霍掉的/在白紙上/在慢騰騰的冒著黑煙的小火車?yán)铩?;《慢》這首詩一連出現(xiàn)了七個慢字,但并無重復(fù)的感覺,因為連接的意象不同。詩人鐘情的慢,不是懶惰,不是消極,不是落后,不是不作為,而是心靈的自在、精神的放松和人性的回歸。他的慢有散漫、淡定、低調(diào)、弱小之意。在《五月景象書》中寫到“散漫的風(fēng)”;在《復(fù)歸》中寫道:“在陰霾的黃昏里/寫散淡的詩。寫一個人額頭上的/落雪”;在《杜鵑記》中寫道:“每一株都有讓人羞愧的顏色/每一株都像我的妹子/驚詫于它們擁擠中散發(fā)的淡定和安寧”;在《關(guān)于流水的一種表達》中寫道:“相較于落日的帝王之相/最終我愛上了流水,愛上一條/散漫之河。多少年來/它只往一個方向流,向低處流”,這里的“散漫”無異于自由,“一個方向流”意味著執(zhí)著,“向低處流”彰顯低調(diào);在《低處的表達》中寫道:“窗外,秋蟲一年一度正在謝幕/這低處的表達,漸漸按捺下/我狂妄不安的心/關(guān)于這點,我是這樣說服自己的:/不能飛起來,至少還站著/還能均勻地呼吸,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見過/比呼吸更為自由而暢快的表達”。低處的秋蟲能平息狂妄和不安,這是精神的療救;在《偶然路過我的身體》中寫道:“萬事皆難圓滿和永恒/比如秋蟲/疏忽之間就是一世/但是誰都別想就此扼住它的喉嚨/用高吭的歌唱代替它的低鳴”,從秋蟲身上可以體味到生命的自信和民本思想;在《仰望,兼寄成蹊居士》中寫道:“愛月光照耀的一切事物/但不漏掉陰影里低微的蟲鳴/和一兩聲嘆息”,“不漏掉”就是對弱小事物的珍惜和關(guān)愛;在《黃昏即景》中寫道:“大風(fēng)帶來的細碎事物/將被黑夜輕易遮掩”,“細碎事物”隱喻底層的平民,詩人悲憫他們被“輕易遮掩”的命運,發(fā)出的是人本主義的聲音;在《歲末詩》中寫道:“我的立場越來越接近一棵楊樹的立場/——向下扎根遠比往高處攀援/更加世故和適用……我身體里的鹽??隙ú皇谴蠛=o的/它們來自苦難/和比苦難更消磨人的平庸”,對世俗、平庸、苦難生活的認可,拉近了與底層百姓的心理距離;《明媚的瞬間》對山民的贊美發(fā)自內(nèi)心:“那些散落在村口邊、碗沿上的笑臉/比我一生遇到的任何好天氣更加明媚”。寫詩情感就要往下沉,思想必須向上揚。溫建生秋蟲的典型意象凝聚著詩人關(guān)注底層同情弱小的人文思想,這正是“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
溫建生不是為寫靜而寫靜,他寫的是綠色、健康、理想的人生,當(dāng)然也摻雜著無奈、痛苦和迷惘。從其他一些詩中也能品嘗到他人生的各種滋味,感悟到他內(nèi)心的澄澈明凈。
《路》是一首意蘊豐富的詩?!半x山越近/離自己越來越遠”。這里的自己是俗塵中的自己,是身不由己的自己,甚至是變異的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離自然越近,離理想的自己就越近,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吧街杏邢s綿延的聲音/它們與我共處/彼此毫不傷及”。蟬的鳴叫反襯出寂靜,與蟬共處不用提心吊膽。精神之路在哪里?不在燈紅酒綠中,而在清風(fēng)明月中,有一種超現(xiàn)實的灑脫。
飲酒是古今詩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李白為最。在現(xiàn)代社會,更有利于傾訴痛苦,釋放憂郁,調(diào)整心態(tài)。《好心情》是知音帶給的:“在黃昏把酒,邀三五良朋/將幾支老歌唱到天明”;《夏日夜飲》寫得豪情滿懷、激情似射:“舉杯若電光,傾杯似火石”;《畫東山》充滿悲壯的快樂:“最后畫一個晚年飲酒時將會用到的長亭/它是兄弟們最后的掩體”;詩人還借灑器反思人生的空虛:“我們仿佛空置在青石上的啤酒瓶子/倒不出什么,也再盛不下什么”,酒中見真性情,酒中的世界更精彩。
《私藏的月光》,對月光的偏愛體現(xiàn)在“私藏”二字上,偏愛的原因之一:“月光落在額頭上很久了/月光一直沒有離去/偶然能感覺到它的重量或存在/它已成為我皮膚的組成部分”。寫月光融入人體實屬罕見,人似乎也變得透明晶亮。偏愛的原因之二:“總有一些事物伴隨月光的照耀/悄然來臨/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雖不具體,甚至不熟悉,來的時候悄無聲息,但能感覺到是美好的,是詩人渴望的。一切好像都是月光帶來的,有浪漫情懷,有理想色彩。詩人是理想主義者,但對現(xiàn)實保持著清醒:“在靈魂癱軟的年代/浮躁與喧鬧指腹為婚/謳歌月亮多么不合時宜”。不合時宜還在謳歌,這就是詩人,這就是社會的良知。不但謳歌,還私藏,用以撫慰心靈:“私藏一截佐酒/剩余的制造幾頁寄放心靈的紙”。這月既非李白的月,也非杜甫的月,既非歌德的月,也非普希金的月,是屬于溫建生自己的心靈之月、精神之月,除了寧靜,還有光明。
靜不可能是絕對的,否則生活將變成一潭死水,寧靜也將變成寂寞和空虛,它的負面效應(yīng)也將顯現(xiàn)?!段黠L(fēng)》寫樹與風(fēng)的對抗:“不再拒絕西風(fēng)。在依存之中相互抵制/像一場掰腕比賽,先禮貌地握手/再不動神色暗自較勁。沒有風(fēng),冬天的樹多寂寞/你對臆想之中的敵人也是如此”。與現(xiàn)實的較勁寫得惟妙惟肖,詩人在渴望風(fēng),在呼喚風(fēng),期望風(fēng)來搖動沉悶的現(xiàn)實;《虛空說》是對缺骨少鈣的精神反思:“我小心地?zé)釔圻^秋天的一片白樺林/以及側(cè)畔的一條溪水/但這些太過女人化的東西/最終搞壞了我的脾氣”,人生不可能保持一種格調(diào),魏晉風(fēng)骨是多少文人靈魂不滅的燈盞;《好心情》又寫順從的美好:“相對于江水/我更像一條無根之藤/柔軟在順從/我不能總是和陽光明媚的天氣過不去”,似乎與《虛空說》的立意矛盾,這正是情感的辯證法;《齲齒》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寫空洞的根源:“它的空洞緣于占有了更多歡樂的東西”;《椅子》寫人生的被動:“我是被生活強行按在椅子上的/椅子一聲不吭配合我服侍我/把更深刻的怨恨向下傳達”;《話語權(quán)》寫人生的窘相:“我把新鮮的日子都用舊了/每天都忙著打補丁”;《偶然路過我的身體》,把身體比作驛站,把“我”比作行者,只在某個瞬間合二為一。作為物質(zhì)的生命是短暫的、被動的、卑微的,詩人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我不會像一個賴賬的房租客/長久居住和占用我的身體/只是偶然路過它,借它思考和生活/把該了結(jié)的事進行到底”。這實際上是寫死亡,沒有一絲悲傷,對生命的洞悟獨一無二,令人拍案叫絕;《二月的黃昏》是對不思進取的含蓄批判:“不要指望用往事取暖/往事不過是一座空空的糧倉/和幾串被麻雀反復(fù)啄食的干癟稻穗”。詩人把靜作為精神的最高境界,但不否定生活的多樣性和復(fù)雜性。
博爾赫斯說過:“我想時間的問題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時間問題把自我問題包含其中,因為說到底,何謂自我?自我即過去、現(xiàn)在,還有對于即將來臨的時間、對于未來的預(yù)期。”溫建生對時間的感悟就是對生命的感悟?!顿澝涝姟穼憰r間的不可抗拒:“我強行挽留的/都是可以被時光輕易帶走的東西”;《九月之詩》寫時間的殘酷無情:“看光陰的火焰燒白兩鬢/如此靜默而喜悅:風(fēng)聲入耳,雨聲入夢/并向奔跑的孩童行注目禮”;《對一條河流的描述》寫時間的被動無奈:“它帶走的只是時間,而非你的影子”;《日落之后》寫時間的可悲:“剪刀狀的指針不停地張開閉攏/即使在春天,它也沒能送來更好的消息/每一聲咔嚓都像嘆息/都是一些事物的終結(jié)”;《晨光中》寫時間的斷裂:“我聽見時光之翼折斷時發(fā)出沉悶的回響”;《看時光的臉》寫時光的順從:“時光像仆人一樣立在我兩側(cè)”;《四月梨花書》寫時間的鋒利:“所以我從不挽留梨花,它的衰敗早已注定/像短暫的青春,還沒來得及暢飲/那酒瓶早已碎落一地/時光在背光處刀鋒閃爍”;《失憶的父親》借時間寫生命的無奈:“如今他像一把生銹的扳手/再也不能精確卡住/時間的螺母/慢慢往回倒擰”。時間有多副面孔,“時間有時是花的樣子/有時是蘋果的樣子/沒有等來雪,就長成冰的樣子/所有的時間最終都會成為液體/倒出來成粘稠狀,有葡萄的香味”(《時間》)。時間變幻無窮,始終與生命緊密相連,呈現(xiàn)出情感的多副面孔。
讀溫建生的詩,感覺寫的就是我們心中深藏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寫出來。那種骨子里的自由、那種對理想的熱愛、那種悲天憫地的善念彌散在字里行間。他雖然身在官場,但鄙薄名利,更沒有流露出居高臨下的習(xí)氣。詩人內(nèi)心有莊子化蝶的飄逸,現(xiàn)實的煙火又熏染著他滄桑的臉孔。他對現(xiàn)實有無窮的感慨,但沒有憤世嫉俗、痛心疾首、劍拔弩張的語言暴力傾向,寧靜醞釀著波瀾,閑適暗藏著激昂。他把自然的抒寫與自我的反思以及人性的批判巧妙地融合,文字的節(jié)儉與情感的節(jié)制又恰當(dāng)好處,寫得扎實又柔韌、舒展又內(nèi)斂、粗獷又雅致,達到了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
溫建生的語言偏向于雅,不陌生但新穎,接地氣又異質(zhì),得益于傳統(tǒng)修辭與現(xiàn)代技藝的交織使用。寫深夜的雨“更樂于饒舌和喋喋不休”(《雨》),寫春風(fēng)“罹患先天性軟骨癥/喜歡堤壩上舞弄柳條/尚不足以把越來越駝背的河流拉直”(《日落之后》),寫路“蜿蜒的路,一條靜止下來的鞭子”(《初秋即景》),寫夕光“夕光是苦味的/有時候,晨光也是”(《晨光中》),可以說語出驚人,但不是為修辭而修辭,精辟而又富有生命氣息,徹底改寫了自然的本來含義,賦予自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除秋蟲外,流水是溫建生詩歌另一個重要的意象,暗合了他的精神追求,與他的情感產(chǎn)生了深度共鳴。在《感謝》中寫道:“在河岸上/只有流水才能消解此時被圍困的心情”;在《空置》中寫道:“我們看到的流水將永垂不朽/即使是在山中/花朵的潰逃也無法扼止”;在《對一條河流的描述》中寫道:“如果你還試圖對它的流向和波紋說三道四/只能證明你徒具一顆悲傷之心/事實上,與一條河流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凝視”;在《低處的表達》中寫道:“柔軟的事物讓我一再潰敗/草或者流水,隔著鏡子抽泣的人”。詩人還寫過三組《散漫之辭》,風(fēng)輕云淡,不拘一格。語言、情感、思想幾乎接近于瓦雷里心目中的純詩,但也不可否認,他為了追求精致和唯美,個別詩留下了刻意的傷痕。
不管世界如何喧囂,他內(nèi)心一直在堅守著寧靜。不管別人怎樣缺骨少鈣,他依然昂首挺胸。不管人生多么孤獨,他永遠不會隨波逐流。詩人盡管“一直舉著一根稻草反對自己”,但最終“確認自己活在春天”,欣賞著屬于自己的靜如流水,屬于自己的花開浪漫,屬于自己的清風(fēng)明月……
①②《希尼三十年詩選》(修訂版),黃燦然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21 年版,第470 頁,第288 頁。
③威利斯.巴恩斯通編:《博爾赫斯談話錄》,西川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 年版,第23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