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知
盡管我國腦卒中后康復治療比以往更讓病人熟知,但是缺血性腦卒中后手部屈曲痙攣的病人仍較多,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功能恢復。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也證實,針灸療法對腦卒中后遺癥有較好療效,無論在軟癱期、痙攣期還是后遺癥期都展現(xiàn)出了其獨特的優(yōu)勢,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1-2]。本研究觀察電針外關、外勞宮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腦卒中后手指屈曲痙攣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就診的缺血性腦卒中后手指屈曲攣縮的病人5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齡44~79(65.16±9.20)歲;病程61~170(100.12±32.14)d。對照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45~78(65.96±8.98)歲;病程65~167(102.56±31.15)d。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yī)中風病的診斷標準;②符合西醫(yī)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③病程2~6個月;④年齡<80歲;⑤手指屈曲痙攣為腦梗死所致者;⑥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1~3級;⑦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⑧具有良好的依從性;⑨病人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嚴重認知障礙者;②合并有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其他疾病者;③合并其他手腕及手指關節(jié)疾病者;④同時進行其他降低肌張力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口服二級預防用藥,進行上下肢康復訓練,積極控制基礎疾病。
1.5.1 觀察組 取患側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外勞宮、八邪穴。針刺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針,按各腧穴常規(guī)針刺方法刺入穴位,外關及外勞宮穴施以捻轉補法,以出現(xiàn)該手指端有伸展動作為佳;其余穴位施以平補平瀉,局部有酸脹感為度。在外關及外勞宮穴處施加電針刺激,采用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波形選擇連續(xù)波,頻率40 Hz,接上電針后調整輸出強度,以出現(xiàn)病人手指的伸展動作為度,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一次留針30 min。針灸治療結束后行偏癱手功能訓練,包括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物理因子治療等,由專業(yè)康復治療師完成。
1.5.2 對照組 病人行偏癱手功能訓練,方法同觀察組。
1.5.3 療程 1周進行5次,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7 d,治療1個療程及3個療程后評估治療效果。
1.6 觀察指標 ①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評定病人痙攣程度,具體標準:0級計0分,1級計1分,1+級計2分,2級計3分,3級計4分[5]。分值越大,痙攣程度越高。②采用Fugl-Meyer 評價量表(FMA)中的手部獨立測試項目評價病人手功能,共 7 項內容,包括集團屈曲、集團伸展、鉤狀抓握、側捏、對捏、圓柱抓握、球形抓握。每項檢查內容根據(jù)完成情況分別計 0分、1分、2 分,單側最高 14 分[5]。分值越大,手功能越好。③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量表(ADL)評分評價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分值為0~100分[5]。分值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及3個療程后進行評定,均由同一位康復醫(yī)師完成。
兩組治療前改良Ashworth評分、FMA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3個療程后改良Ashworth評分、FMA評分、ADL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3個療程后改良Ashworth評分、FMA評分、AD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改良Ashworth評分、FMA評分、ADL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患側肌張力增高是腦卒中后的階段性病程,處理不當往往影響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甚至出現(xiàn)肌腱攣縮、關節(jié)畸形,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而在偏癱側肢體,因患手的主動肌運動功能恢復最難、最緩慢,不能在腦卒中恢復的黃金時期有效抵抗異常增高的屈肌張力,使手部的痙攣比肢體痙攣更為突出,而增高的肌張力反過來又給手部的自主伸肌運動的恢復帶來障礙,因此,患手的痙攣成為臨床診治的一個難點。本研究取外勞宮穴及外關穴行電針治療結合患手康復功能鍛煉治療缺血腦卒中后手指屈曲痙攣,可緩解病人手部張力、提高患手運動功能,且觀察治療3個療程后病情沒有反復,效果較為滿意。
中醫(yī)學早有記載:外勞宮穴,為經外奇穴,可治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而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鹅`樞·脈經》:“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三焦主通調水道,針刺三焦經絡穴外關,可調節(jié)三焦經氣血,調節(jié)全身津液輸布,從而疏利關節(jié);維脈的功能是“維絡于身”,對全身氣血起到調節(jié)作用,陽維維系諸陽經,主一身之陽;針刺外關可鼓舞全身陽氣,疏散病邪。有學者認為,造成中風后痙攣的主要病因病機是風、寒、濕邪氣及陳舊的瘀血留滯壅塞經絡,氣血運行失常,筋骨失濡,機關不利,發(fā)為痙攣[6]。本研究針刺外勞宮穴及外關穴,運用補法,取其補益三焦,通調氣血津液,通陽維脈,調節(jié)一身陽氣,使氣行血行,血行則風、寒、濕邪得散,血行則瘀祛,瘀祛則新生,經脈關節(jié)得以重新濡養(yǎng),痙攣得以緩解。
從現(xiàn)代穴位解剖來看,外勞宮穴位于手背部,穴位下為第二、三骨間肌,外關穴位于腕背側,穴位下為拇長伸肌和食指伸肌,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認為,拇指是手部各指的關鍵,拇指的功能又占到整個手功能的60%,故在緩解手部屈曲異常張力時,緩解拇指的內收尤其重要,Bobath理論指出,拇指為手部的關鍵點,拇指外展,可促進所有手指伸展[7];針刺外勞宮穴及外關穴可有效刺激骨間肌及拇、食指伸肌,該肌群是手部屈曲張力的拮抗肌,電針該肌群可有效緩解屈肌張力。王洋崗等[8]采用電針拮抗肌腧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取得較好療效。
現(xiàn)代研究也證實,中風病引起的肢體痙攣,其原因與神經遞質及其傳送過程相關。電針能夠參與到突觸結合蛋白 I、γ- 氨基丁酸、多巴胺等神經活性物質的輸送過程中,并在緩解痙攣、增強康復質量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9-11]。
綜上所述,電針外勞宮及外關穴能激發(fā)氣血,調節(jié)一身陰陽,刺激手部痙攣肌群的拮抗肌群收縮,康復訓練利用現(xiàn)代綜合康復技術使神經功能重建,在恢復腦卒中后病人的運動功能有很好的療效。本研究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缺血腦卒中后手指屈曲痙攣,較單獨康復訓練療效佳,可更好地改善病人手部痙攣、提高患手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