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斌
(珠海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療集團高新醫(yī)院,廣東 珠海 5191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該病的傳播方式包括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等,幾乎會侵犯人體的所有器官,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二期梅毒患者會出現(xiàn)皮膚黏膜受損和淋巴結腫大,但癥狀可在數(shù)周內消失。一旦累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臟,則說明已經(jīng)發(fā)展進入梅毒三期[1-2]。對于梅毒患者,臨床上應盡早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以改善其預后。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青霉素類藥物對梅毒患者進行治療。芐星青霉素是臨床上治療梅毒的常用藥物,但單獨應用該藥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梅毒血清固定是梅毒治療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普遍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和免疫狀態(tài)有關。匹多莫德是免疫調節(jié)劑,有輔助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本次研究將我院收治的5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研究和評價芐星青霉素聯(lián)合匹多莫德治療梅毒血清固定的效果,詳述如下:
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56 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中各有28例患者。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3]:1)明確診斷為梅毒血清固定;2)HIV 抗體檢查結果為陰性;3)治療依從性良好;4)患者本人和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和同意,參與研究前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4]:1)有再感染的可能;2)對研究中使用的治療藥物有過敏史或禁忌證;3)免疫力低下;4)中途退出研究。觀察組:有男16 例,女12例;年齡為21 ~53 歲,平均年齡(39.95±3.26)歲;病程為7 ~16 個月,平均病程(11.16±1.37)個月。對照組:有男15 例,女13 例;年齡為22 ~54 歲,平均年齡(39.98±3.47)歲;病程為8 ~16 個月,平均病程(11.35±1.42)個月。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單獨用芐星青霉素進行治療,方法是:肌內注射芐星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727,規(guī)格:120 萬U),每次240 萬U,每周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3 周。觀察組患者采用匹多莫德+芐星青霉素進行治療,方法是:1)肌內注射芐星青霉素,每次240 萬U,每周治療1 次,共治療3 周;2)口服匹多莫德(北京金城泰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718,規(guī)格:0.4g),每日2 次,每次0.4g,共治療3 周。
1)計算比較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兩組患者的血清TRUST 轉陰率。2)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檢測結果進行組內和組間比較。3)對兩組患者的玫瑰疹消退時間、硬下疳消退時間、扁平濕疣消退時間、掌跖梅毒疹消退時間進行準確記錄,并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時間指標進行組間比較分析。
分析數(shù)據(jù)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是SPSS25.0 版本,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觀察組的血清TRUST 轉陰率分別為75.0%、82.14%、89.29%,對照組的血清TRUST 轉陰率分別為46.23%、57.14%、64.29%。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觀察組的血清TRUST 轉陰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血清TRUST 轉陰率的比較[ 例(%)]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均有所改善,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CD4+/CD8+的水平均比對照組更高,CD8+的水平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的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時間 CD3+(%) CD4+(%) CD8+(%) CD4+/CD8+觀察組(n=28) 治療前 61.28±3.37 29.96±2.45 29.56±2.88 1.12±0.16治療后 71.48±3.02 38.61±2.11 23.02±2.14 1.86±0.27對照組(n=28) 治療前 61.25±3.49 29.58±2.88 29.45±2.46 1.14±0.21治療后 66.46±3.01 34.05±2.12 26.53±2.11 1.34±0.29 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后) 5.982/0.000 6.614/0.000 4.767/0.000 2.956/0.005 t 值/P 值(觀察組治療前后) 11.927/0.000 14.156/0.000 9.644/0.000 12.476/0.000 t 值/P 值(組間治療前) 0.033/0.974 0.532/0.597 0.154/0.878 0.400/0.690 t 值/P 值(組間治療后) 6.229/0.000 8.067/0.000 6.180/0.000 6.944/0.0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玫瑰疹消退時間、硬下疳消退時間、扁平濕疣消退時間、掌跖梅毒疹消退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皮疹癥狀消退時間的比較(d,± s)
表3 兩組患者皮疹癥狀消退時間的比較(d,± s)
組別 例數(shù) 玫瑰疹 硬下疳 扁平濕疣 掌跖梅毒疹觀察組 28 8.52±1.15 6.24±1.48 9.26±1.45 8.02±1.62對照組 28 12.13±1.24 8.58±1.36 12.97±1.44 11.36±1.05 t 值 11.295 6.160 9.606 9.15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梅毒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據(jù)統(tǒng)計,此病的發(fā)病率位居性傳播疾病的第二位(僅次于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早期梅毒6 個月之內、晚期梅毒12 個月之內血清依然無法轉陰,非梅毒螺旋體抗體滴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而長期維持在低滴度,甚至終生維持在低滴度的現(xiàn)象[5]。目前臨床上對于梅毒血清固定的具體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但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1)梅毒分期、分型、開始治療時間、給藥途徑、早期治療藥物;2)治療藥物的劑量不足、治療不規(guī)則、藥物敏感性較差;3)正規(guī)藥物治療后藥物分布不到位,有少量的梅毒螺旋體殘留,導致體內存在活動性病灶。梅毒血清固定的復發(fā)風險較高,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青霉素是首選的治療藥物。芐星青霉素是一種長效青霉素。與普通的青霉素相比,芐星青霉素的半衰期相對較長,通過肌內注射的給藥方式能夠維持1 周的有效濃度[6]。但采用芐星青霉素治療,需要大劑量注入方可起到較好的療效,雖然此種治療方法能夠殺死大量的梅毒螺旋體,但同時也會產(chǎn)生大量的異性蛋白,導致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體溫升高,加重其各器官的受損程度,且注射時患者伴有明顯的疼痛癥狀,部分患者的接受度較低。匹多莫德是一種免疫刺激調節(jié)劑,可通過對細胞免疫的刺激,促進白介素-2 的產(chǎn)生,誘導T 淋巴細胞增殖,刺激非特異性自然免疫,從而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并增強中性粒細胞的驅化和巨噬細胞的驅化[7]。本次研究的結果提示,采用芐星青霉素聯(lián)合匹多莫德治療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其血清TRUST 的轉陰率均相對較高,患者治療后血清學指標明顯改善,并且患者皮損癥狀消退的時間更短。這均體現(xiàn)了此種治療方法的優(yōu)勢。將匹多莫德與芐星青霉素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以發(fā)揮兩種藥物各自的優(yōu)勢和作用,以增強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提高藥物的滲透性,增強機體對梅毒螺旋體的清除能力,從而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采用芐星青霉素聯(lián)合匹多莫德治療梅毒血清固定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