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慧慧 郝高偉 山東省平度市第九中學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當中,“史料實證”是建構歷史解釋和歷史認知的關鍵能力和核心路徑,也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在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如何將“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從理論層面落實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去、真正實現(xiàn)其育人功能,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難題。
2017年版課標指出:“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shù)剡\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從某種意義上講,史料實證的過程就是在問題導向下,還原歷史場景、重建歷史解釋的過程。因此,通過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辨析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是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如何用帶有標準化的普遍規(guī)律去解決復雜的歷史問題,構建史料實證問題模型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因為,問題模型的構建,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綜合性的思維工具,它鼓勵我們對問題建立體系框架,用系統(tǒng)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基于此,本文以問題為導向,嘗試構建史料實證的問題模型,并具體探討這一模型的實踐路徑。
問題導向下,史料實證模型應該圍繞具體問題展開,且能體現(xiàn)問題的層次性、啟發(fā)性和開放性。依據(jù)此要求,筆者構建了“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該模型呈現(xiàn)形式為一核多層發(fā)散式,其中心為核心問題,亦即所要探究的關鍵問題或主要問題。中心之外向外發(fā)散出外延問題,亦即圍繞核心問題而衍生的相關問題或次要問題。而外延問題又可分為背景原因類、過程內(nèi)容類、結果影響類、其它問題類等等,最終形成以核心問題為主、外延問題為為輔,二者相互作用的“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如下圖所示:
該“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突出體現(xiàn)問題的層次性,聚焦核心問題的解決,所有問題都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同時,又因歷史具有復雜性,我們無法百分之百還原歷史,所以問題模型具有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皻v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在此模型下,我們要全面、客觀地解讀史料,最終形成對核心問題更加合理的解釋。
依據(jù)此模型,進行史料實證時應先對核心問題與外延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初步的問題清單(如表1所示),在教學的全過程可隨時根據(jù)需要,對問題清單進行補充和完善,為下一步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提供線索和方向。
表1
下一步,依據(jù)問題清單,整理匯總初步的史料清單(如表2所示),在此之后根據(jù)具體情況,及時補充完善史料清單。圍繞問題,廣泛搜集各種類型的史料,要重點搜集可信度更高、更權威的史料,形成史料資源庫。
表2
接下來,要對史料進行細致的解讀,老師可以展示史料后,由學生自行研讀,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并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基于史料的邏輯推演和分析能力,養(yǎng)成全面具體、批判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
最后,在解答問題清單全部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構建歷史脈絡,努力還原歷史,形成對核心問題完整、準確的解釋。
【史料呈現(xiàn)】
二戰(zhàn)后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會見日本裕仁天皇的照片(圖略)這張照片常常用來證明當時美日兩國的地位,因為照片中麥克阿瑟雙手叉腰的姿勢,無疑是整個照片的焦點。但是,僅僅依據(jù)照片中的視覺信息就得出確定性的結論顯然是不嚴謹?shù)?,也不符合唯物史觀的要求。
如何解讀這一史料?筆者與學生對這張照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論證,我們依據(jù)“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以問題為導向,力圖對核心問題作出更合理的解釋。
【核心問題】
在對這張照片的解讀中,我們將核心問題確定為:麥克阿瑟在拍照時為什么要擺出雙手叉腰的姿勢?圍繞此問題,我搜集匯總了學生針對這張照片提出的問題,形成一系列外延問題。如下表3所示。
表3
【實證探究】
基于以上問題清單,我們廣泛搜集資料,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平臺,查閱報刊、書籍、網(wǎng)站資源,搜集到包括《麥克阿瑟回憶錄》在內(nèi)的不少史料,形成了如下史料清單(如表4所示)。
表4
麥克阿瑟與裕仁會談于1945年9月27日,距今已過去七十多年,當事人早已作古,對核心問題的解答只能借助相關史料,在搜集史料時應重點搜集原始史料。但是,因主客觀原因,一些關鍵性的史料仍舊缺失,所以要對手頭的史料認真整理和辨析、充分利用。
【歷史重釋】
原始史料能告訴我們什么?即便作為照片當事人的麥克阿瑟與裕仁,他們的自述雖然極具參考價值,但也并不意味著一定可信。因為“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因此,對核心問題的回答要借助所掌握的史料,把照片置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努力做出更接近歷史真實的解釋。
麥克阿瑟在拍照時為什么要擺出雙手叉腰的姿勢?這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問題,我們的所有判斷和結論都只能算是某種合理化的推測。在對所掌握的史料認真研讀的基礎上,我們做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解釋(表5)。
表5
【實證說明】
雖有“一圖勝萬語”之說,但是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圖片的解讀應全面客觀。在教學示例中,我們以照片為探究主體,“著力挖掘圖片所蘊含的顯性和隱性信息,并結合‘歷史語境’解讀和推論其深刻寓意?!蓖ㄟ^運用“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實現(xiàn)了靜態(tài)史料的動態(tài)化和系統(tǒng)化,有助于學生以點帶面,串聯(lián)歷史線索,構建歷史脈絡,形成對核心問題更全面的歷史解釋,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體現(xiàn)了一種思維品質,更彰顯出解決歷史問題的關鍵能力。本文構建的“同心發(fā)散式”問題模型以及對教學路徑的探討,正是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落地的嘗試。我們深知,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模型的構建和教學實踐還處在探索階段,我們將不斷改進和完善,推動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1][2][3][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71、5、5頁。
[5]江子磐:《“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考測和教學路徑》,《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3 期,第155—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