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偉
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繪畫藝術進入近代以來,始終處于積極求變的態(tài)勢之中,其間的數(shù)代人,實踐著各種類型的中與西、古與今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并完成從思想到形式的各種“革命”。而以此為先導,進入上世紀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對藝術形式感與表達方式的積極探求,則促使藝術家們以更為寬闊和個性的視野匯入當代,在此之際,開始有一批工筆畫家赴日游學,將濃重而華美的“巖彩畫”技法重新汲取并納入人們的視野,以此銜接中國的重彩畫藝術傳統(tǒng)。
張導曦,正是其中一員。
在南北朝以來的傳統(tǒng)藝術品鑒中,“鏤金錯彩”之美與“清水芙蓉”之美,是一對相互對望、又相互補充的美學格調(diào),正如唐代司空圖《詩品》的“綺麗”篇所云:“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淡者屢深。霧余水畔,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陰。金尊酒滿,伴客彈琴。取之自足,良殫美襟?!?/p>
這一作為傳統(tǒng)詩學風格的典范意象,如若反映于視覺藝術的感知和成就,則正是遞至隋唐而發(fā)展至于爛熟的“丹青”繪畫的歷史,而其所謂的“丹青”,則正是對天然礦物顏料——今也稱“巖彩”的豐富運用的概稱。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于當代巖彩畫的藝術手法及其觀念的理解,自當非為外來,實則故土有之,并且,也是中國古代繪畫歷經(jīng)千余年實踐經(jīng)驗以及審美經(jīng)驗的結晶。
從迄今為止的創(chuàng)作成果來看,張導曦一代人對早先那種借鑒性質(zhì)的重新學習,表面看來是對于材料和技術因素等繪畫語言形式的探索,但究其實質(zhì),這樣的創(chuàng)作實踐,也并不僅僅只是體現(xiàn)于技術的表層,而恰恰是應對著特定中國美學的弘揚,由此顯示出中國畫藝術中一支重要的回歸力量。
張導曦的重彩作品,能夠以其深具“綺麗”的視覺美感吸引觀眾,尤其是在畫面上對于金銀箔技術的嫻熟運用,使得他的作品無論是人物、還是景觀之類的主題,都能呈現(xiàn)出斑駁、華麗、乃至宏闊的“鏤金錯彩”之美。
鏤金錯彩,在古代中國整體的視覺文化中當屬于一種典雅的品相,它不獨立體現(xiàn)于繪畫的領域,同時也更多地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物品的設計與制造,充實在高雅的物質(zhì)文化與生活環(huán)境之中?;蛟S,也正是這一原因,人們也會錯誤地將這一類型的美感,粗率地等同于工藝層面的技術性欣賞。因此,在中國純繪畫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自宋代以來,尤其是進入元代以后,中國的水墨藝術興起,擠兌與淡化了人們對這一路美學風格的品鑒,以至造成了繪畫藝術中的水墨獨大。一直到近代,人們也仍然以水墨畫的經(jīng)驗狀況單純地取代了對于中國整體繪畫的認知。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丹青重彩的繪畫方式其實也并未徹底地“斷層”,大量的鴻篇巨制,依然保持了視覺欣賞中最為令人愉悅的那種精致與典雅,在不厭其煩地創(chuàng)制過程中,承接了古代藝人優(yōu)秀的造物美學精神。只是遺憾在于藝術中的華美與綺麗的素質(zhì),仍然被各種現(xiàn)實與實用主義藝術思想所遮蔽。
張導曦/潮起潮落 紙本重彩32cm×41cm 1996年
張導曦/海望 紙本重彩135cm×155cm 1996年
張導曦/漁歸紙本重彩152cm×190cm 2000年
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則恰好提供了多樣與多元的表達空間,借助于新“巖彩”方式的再一次異軍突起,張導曦在近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作中,堅持了自我的美學認知,且以一種磨礪的精神,來對待工序枯燥的巖彩畫面的制作,在日漸完善繪畫技術語言的同時,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面貌獨特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丹青重彩作品。
因此,歸納另一個重要的實踐經(jīng)驗,則是張導曦在繪畫題材上的選擇與運用。
不同于傳統(tǒng)重彩畫對于華麗對象的直接記錄與描繪,張導曦在繪畫上,大量吸取了他在云南采風寫生的素材。這使得張導曦的作品從畫面的直觀形態(tài)與造型表現(xiàn)上,就一改古代經(jīng)典作品樣式中或?qū)m廷或文人的欣賞慣性,也使得他那些對人文風情式生活畫面的捕捉,對雨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細膩體會,乃至對繪畫構思與表現(xiàn)過程中夸張、變形手法的推敲,都無不充溢著濃郁的民間情調(diào)和生活氣息。
值得肯定的是,張導曦在創(chuàng)作中,一直是以一種樸素的抒發(fā)情懷來挖掘“鏤金錯彩”的意象,以及探索巖彩或重彩的藝術表現(xiàn)力。因此,他沒有一般巖彩畫家沉溺于制作的習氣,而只是以適度的造型與色彩手法來控制作品整體的藝術化氛圍,調(diào)整畫面中豐富的視覺語言變化,由此達成現(xiàn)實與理想相結合的美妙畫境。
西晉時期,陸機說過:“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彼囆g化的描繪,的確使得現(xiàn)實的表象世界,獲得了通向完美的一種補充手段。就此而言,我們也愿張導曦在堅守美學品格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推出更多的新作。
張導曦/異域風情 紙本重彩61cm×51cm 2014年
張導曦/山谷雀音紙本重彩61cm×51cm 2012年
張導曦/荷韻紙本重彩100cm×162cm 2001年
張導曦/徽州印象39cm×48cm 2005年
張導曦/月落漢街 紙本重彩60.3cm×90.4cm 2013年
張導曦/春暖紙本重彩91cm×116.7cm 1992年
張導曦/魚米江南(局部)布本重彩150cm×1800cm
張導曦/秋染京都 布本重彩40cm×50cm 2019年
張導曦/金閣秋翳 紙本重彩44cm×55.7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