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鄧倩曦
作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食管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疾病。有調(diào)查顯示,在所有惡性腫瘤中,食管癌占比約為2%,其5年生存率僅為20%左右[1]。另有資料表明,全球范圍內(nèi)每年約有30萬死于食管癌,其中我國死于食管癌的人群占比高達40%[2],可知食管癌對我國居民的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目前人們對食管癌的發(fā)病機制認識尚淺,且臨床仍缺乏高效的抗腫瘤方案。有報道指出,影響食管癌預后的因素多,其中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是主要的危險因素[3-4]。但是影響食管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的因素仍需要進一步探討。白細胞介素-6(IL-6)/信號轉導子與轉激活子3(STAT3)通路是惡性腫瘤細胞增殖、凋亡調(diào)控的重要途徑,與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均緊密相關[5-8]。實驗顯示,對乳腺癌細胞進行基因干擾,可通過調(diào)控STAT3信號通路,下調(diào)磷酸化信號轉導子與轉激活子3(p-STAT3)水平增加細胞凋亡率、降低細胞存活率[9]。另有報道表明,對人食管癌細胞進行干預抑制IL-6/STAT3通路的活性,可通過下調(diào)二者的表達,降低p-STAT3水平,抑制B淋巴細胞瘤相關死亡啟動子(Bcl-xl)、細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活性提高其增殖抑制率和細胞凋亡率[10]。據(jù)此推測,IL-6/STAT3信號通路及其下游Bcl-xl、CyclinD1的表達可能參與食管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該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食管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的關系尚未完全明確,仍需進一步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9例食管癌病人,男70例、女39例,年齡范圍35~78歲,年齡(59.15±10.17)歲,臨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39例、Ⅲ期44例、Ⅳ期14例,腫瘤長徑范圍1.5~10.5 cm,腫瘤長徑(5.52±1.05)cm,有淋巴結轉移62例,病理類型:鱗癌98例(高分化18例、中分化59例、低分化21例)、腺癌8例(中分化3例、低分化5例)、小細胞癌3例(未分化3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證實罹患食管癌;②均實施手術或活檢,且均有癌組織、癌旁正常組織標本存檔;③病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手術或活檢前1個月內(nèi)接受相關抗腫瘤治療者,如新輔助放化療等;②復發(fā)性食管癌或轉移性食管癌病人;③合并其他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④臨床分期或分化程度等臨床病理特征不明確者;⑤有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表達檢測: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上述蛋白表達。待檢測組織均有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層厚4 μm),脫蠟并利用梯度濃度酒精水化,然后采用壓力鍋進行抗原熱修復。滴加鼠抗人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單克隆一抗工作液,需稀釋200倍,盡可能覆蓋組織,4℃孵育一抗過夜;滴加兔抗鼠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多克隆二抗工作液(以過氧化物酶標記),室溫孵育二抗4 h。滴加顯色劑,靜置5~10 min后以蒸餾水終止反應。吹干并采用中性樹膠封片,晾干后在高倍顯微鏡下閱片。染色程度:將無色、淡黃色、棕黃色、棕褐色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陽性細胞率:將<5%、≥5%且<25%、≥25%且<50%、≥50%且<75%、≥75%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4分。計算染色程度與陽性細胞率乘積,將結果為0、1~4、5~8、9~12者分別記為陰性、弱陽性、中等陽性、強陽性表達[11]。
1.4 觀察指標(1)對比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2)對比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病人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3)分析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的關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將SPSS 22.0軟件作為統(tǒng)計學工具,單一樣本計數(shù)資料例(%)對比采用配對資料χ2檢驗,兩樣本計數(shù)資料例(%)對比采用χ2檢驗,等級相關性采用Spearma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癌組織與癌旁正常組織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表達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組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典型病例組織相關蛋白免疫組化檢測結果見圖1。
表1 食管癌109例癌組織與癌旁正常組織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陽性表達率對比/例(%)
2.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病人癌組織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表達對比不同性別、老年與否、不同病理類型病人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率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Ⅳ期、腫瘤長徑≥5 cm、有淋巴結轉移、未/低分化病人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率均分別高于Ⅰ~Ⅱ期、腫瘤長徑<5 cm、無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病人(P<0.05),見表2。
表2 食管癌109例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病人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對比/例(%)
2.3 癌組織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的關系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均呈正 相 關(r=0.81、0.83、0.79、0.72、0.71,P=0.010、0.007、0.005、0.018、0.023),與分化程度均呈負相關(r=-0.81、-0.79、-0.71、-0.70,P=0.011、0.019、0.023、0.038、0.040),“四格表”見表3。
表3 食管癌109例癌組織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分化程度“四格表”/例
食管癌的常見病因有遺傳易感性、化學致癌物質(zhì)接觸、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煙酒刺激、熱食熱飲、口腔不潔等[12-13]。在食管癌中,基因突變所致的細胞增殖與凋亡調(diào)控因子水平異常,可使得細胞增殖與凋亡被打破,引發(fā)疾病發(fā)生和預后不良[14-15]。
本研究中顯示癌組織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組織,提示食管癌的發(fā)生可能與IL-6/STAT3信號通路激活,使得二者蛋白表達及其下游的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達水平升高有關。IL-6屬于一種多功能因子,在多種惡性腫瘤細胞中該因子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如食管癌、肺癌、結直腸癌等。有研究顯示,IL-6可與其受體結合,其產(chǎn)物可激活胞質(zhì)細胞外信號激活因子,促進STAT3表達并增加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16]。STAT3屬于信號傳導與轉錄因子蛋白家族成員,可以被不同的細胞因子受體激活。有報道發(fā)現(xiàn),食管癌組織中STAT3蛋白表達及p-STAT3水平均高于癌旁組織[17],本研究與該報道相符,證實STAT3及其磷酸化水平很可能是食管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cl-xl和CyclinD1均位于IL-6/STAT3通路的下游,前者屬于凋亡抑制蛋白,可通過維持內(nèi)環(huán)境、抑制細胞壞死等途徑減少細胞凋亡,且該蛋白還被證實可參與多種蛋白質(zhì)與蛋白質(zhì)的相互作用進而抑制凋亡,如阻斷線粒體外膜破壞、干擾死亡誘導信號復合體的組裝、維持線粒體膜電位、控制活性氧自由基毒性發(fā)揮等[18];后者是調(diào)控細胞周期G1期的特異性、關鍵性蛋白,而細胞周期是確保細胞進行生命活性的基本過程,CyclinD1蛋白表達可維持細胞生長和分裂,促進細胞增殖,相關研究表明CyclinD1蛋白對細胞增殖兼具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作用,也是促進惡性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關鍵分子[19]。因此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很可能均參與食管癌的發(fā)生。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食管癌組織中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與臨床分期、腫瘤長徑、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均有關,且相關性分析也證實上述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與分化程度呈負相關。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可通過多種途徑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進而誘導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衡,參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結合既往報道,推測IL-6/STAT3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水平越高,促細胞增殖和抗細胞凋亡的作用越強烈,細胞的惡性潛能越高,因此可影響臨床分期和分化程度[20]。
綜上所述,食管癌組織中IL-6、STAT3、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陽性表達率高,且上述蛋白表達與臨床分期呈正相關,與分化程度呈負相關,與腫瘤長徑、淋巴結轉移也均有關系。根據(jù)本研究結果與結論,推測可將抑制IL-6/STAT3通路的活性作為食管癌靶向治療的新思路,但如何開發(fā)新藥物并應用于臨床應作為后期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