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明,劉 琦,劉 穎,李秋娜,楊 健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yī)院放療中心 061000)
宮頸癌在世界范圍內是女性第四常見的癌癥,占所有女性癌癥死亡人數(shù)的7.5%[1-2]。在我國,宮頸癌是第二大女性特有惡性腫瘤,2015年我國宮頸癌新發(fā)與死亡病例數(shù)分別為9.89萬例和3.05萬例[3]。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與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計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宮頸癌放射治療(放療)中,調強放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計劃能使處方劑量被“雕刻”的與靶區(qū)三維形狀幾乎一致,在臨床中相比于三維適形放療(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展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勢,特別是處方劑量線的高度適形和危及器官的保護[4]。VMAT計劃則是通過加速器機架連續(xù)旋轉,利用多葉準直器動態(tài)調節(jié),形成一系列子野并配合可變束流實現(xiàn)調強放射,從而提升加速器效率[5],同樣比3D-CRT有更強優(yōu)勢[6]。本研究通過分析IMRT和VMAT兩種計劃在宮頸癌中的劑量學參數(shù)差異,比較兩種計劃的特點,從而為臨床放療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宮頸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20~75歲;(2)卡氏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60分;(3)有明確的病理診斷。排除標準:(1)因嚴重心肺、肝腎、骨髓功能障礙無法耐受放療者;(2)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未能按計劃完成放療者;(3)定位CT未能包全所有危及器官者。研究對象年齡45~63歲,中位年齡54歲;手術方式為廣泛子宮全切+雙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組織學分型:鱗癌27例,腺癌2例;國際婦產(chǎn)科協(xié)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xiàn)IGO)分期為Ⅰb~Ⅱa;術后存在盆腔淋巴結轉移、宮頸深層浸潤或脈管癌栓等高危因素。
1.2.1定位方法
行盆腔CT定位前及每次治療前1 h排空尿液,飲用500 mL水充盈膀胱。每日固定時間排便,以實現(xiàn)治療重復性。定位時患者仰臥位,頭墊B/C枕,雙手抱肘于額前,采用體部低溫熱塑膜聯(lián)合體板(華光普泰,HYX-UTS-CM)固定。應用CT模擬定位機(荷蘭飛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行模擬定位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為第1腰椎上緣到坐骨結節(jié)下5 cm,層厚3 mm,層間距3 mm。掃描圖像由MOSAIQ網(wǎng)絡傳輸至Monaco(瑞典醫(yī)科達,V5.11.03)治療計劃系統(tǒng),進行靶區(qū)勾畫和治療計劃設計。
1.2.2靶區(qū)勾畫
靶區(qū)的勾畫參照國際輻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 and measurement,ICRU)第50號和第62號補充報告中提出的標準。所有病例由同一位主治醫(yī)師以上級別放療醫(yī)師勾畫靶區(qū),并有同一副主任醫(yī)師以上審核,保證靶區(qū)勾畫的準確性和同質化。臨床靶體積(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為陰道殘端及其下3 cm、陰道旁、宮旁軟組織及(部分)雙側髂總、髂內、髂外、第3骶椎椎體以上骶前、閉孔淋巴引流區(qū)。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為CTV外放0.5 cm;危及器官為股骨頭、直腸、膀胱、小腸及骨盆。
1.2.3處方劑量及計劃要求
靶區(qū)處方劑量均為PTV 50 Gy/25 F,5 F/周。放療計劃要求靶區(qū)劑量分布滿足PTV的D95%(95% PTV受照劑量,下同)≥50 Gy,且PTV以外不可出現(xiàn)>110%劑量熱點。各危及器官劑量體積限定條件分別為:雙側股骨頭V50<5%,直腸V40<50%、V50<30%,膀胱V40<50%、V50<20%,小腸V30<40%,骨盆V10<90%、V20<75%、V30<60%。
1.2.4治療計劃設計
放療計劃系統(tǒng)為Monaco5.11.03,射野選擇6 MV X射線,小機頭角度為0°,最大劑量率600 MU/min。為便于比較放療計劃射野角度優(yōu)化函數(shù)設置完全相同。IMRT采用七野固定照射動態(tài)調強設計,角度分別為 179°、129°、78°、25°、231°、282°、333°,計算網(wǎng)格選擇0.3 cm,射野最大控制點20個,最小子野寬度0.7 cm,調整鉛門適形靶區(qū)并外擴0.5 cm。VMAT計劃設計采用往返雙弧,角度為逆時針旋轉(counter-clockwise,CCW)179°~181°,順時針旋轉(clockwise,CW)181°~179°,計算網(wǎng)格選擇0.3 cm,每個弧最大控制點120個,調整鉛門適形靶區(qū)并外擴0.5 cm。所有放療計劃有同一位高年資物理師制作,使用Elekta直線加速器(瑞典醫(yī)科達,Synergy)進行治療。
1.2.5放療計劃評估
1.2.5.1靶區(qū)評估
比較PTV的最大劑量(Dmax)、最小劑量(Dmin)、平均劑量(Dmean),D98%、D95%、D50%、D2%,V110%(PTV接受110%處方劑量的體積,下同)、V105%、V100%、V95%、V90%。評估靶區(qū)PTV的均勻性指數(shù)(homogeneity index,HI)和適形性指數(shù)(conformity index,CI),HI=(D2%-D98%)/D50%[7],CI=(VPTV,ref/VPTV)×(VPTV,ref/Vref)[8]。VPTV,ref為參考劑量覆蓋的PTV,VPTV為PTV,Vref為參考劑量包繞的體積。HI值越接近0,均勻性越好;CI值越接近1,適形度越高。
1.2.5.2危及器官評估
比較股骨頭的V50、Dmin、Dmax、Dmean,直腸的V30、V40、V45、V50、Dmin、Dmax、Dmean,膀胱的V20、V30、V40、V50、Dmean,小腸的V20、V30、Dmax,骨盆的V10、V20、V30、V40、V50、Dmean的受量。
1.2.5.3等劑量線及劑量體積直方圖(dose-volume histogram,DVH)圖比較
等劑量線的分布、對于靶體積的包裹程度及變化梯度,劑量曲線的跌落,高劑量區(qū)的拖尾及冷點和熱點的分布。
1.2.5.4實施效率評估
比較兩種計劃實際照射的機器跳數(shù)(monitor unit,MU)及治療時間。
所有入組患者PTV最大體積1 150.37 cm3,最小體積598.19 cm3,平均(824.67±133.44)cm3。兩種計劃均可滿足計劃劑量學分布要求,與IMRT計劃比較,VMAT計劃的Dmax、D2%、V110%更低,V100%更高,HI、CI更優(yōu)(P<0.05),見表1。
雙側股骨頭的VMAT計劃V50、Dmax、Dmean低于IMRT計劃(P<0.05)。直腸的VMAT計劃V30、V40、V45、Dmin、Dmax、Dmean較IMRT計劃低(P<0.05)。膀胱的VMAT計劃V20、V30、V40、Dmean低于IMRT (P<0.05)。小腸的VMAT計劃V20、V30、Dmax低于IMRT計劃(P<0.05)。骨盆的VMAT計劃V20、V30、V40、V50、Dmean低于IMRT (P<0.05),見表2。
從放療計劃等劑量線圖和DVH圖中可以看出VMAT計劃的劑量線對于靶區(qū)的包裹更緊密,周圍危及器官受量較IMRT計劃更低,故其CI優(yōu)于IMRT計劃。VMAT計劃中靶區(qū)內的冷點及危及器官上的熱點均較IMRT計劃少,PTV劑量跌落更陡峭,拖尾更短,提示其劑量均勻性更優(yōu),見圖1、2。
表1 兩種計劃PTV劑量學比較(n=29)
表2 兩種計劃危及器官劑量學比較(n=29)
續(xù)表2 兩種計劃危及器官劑量學比較(n=29)
A:IMRT計劃;B:VMAT計劃。
紅線:計劃靶區(qū);紫紅線:左股骨頭;紫線:右股骨頭;青線:直腸;橄欖綠線:膀胱;棕褐線:小腸;藍線:骨盆;實線:VMAT計劃;虛線:IMRT計劃。
兩種計劃MU和治療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計劃實施效率比較
IMRT計劃是目前的主流放療技術之一,在我國已得到廣泛應用[9]。相較于3D-CRT,IMRT計劃可在提高腫瘤組織照射劑量的同時降低正常組織受照劑量,但不降低腫瘤的局控率[10]。研究表明,在宮頸癌的放療中,IMRT計劃可以降低膀胱、直腸高劑量區(qū)域的劑量[11]和由此帶來的毒副作用[12]。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將VMAT計劃應用于鼻咽癌、乳腺癌、肝癌等放療計劃,因其可實現(xiàn)在任何角度下對腫瘤進行旋轉照射,生成高度適形的放療計劃,故較IMRT計劃的劑量分布更具優(yōu)勢,可達到與IMRT計劃相當或更優(yōu)的治療效果[13-15]。
楊東明等[16]對90例Ⅱb期以上宮頸癌患者分別做3D-CRT、IMRT和VMAT計劃并進行劑量學對比,發(fā)現(xiàn)3D-CRT的PTV平均劑量、HI和CI明顯低于IMRT和VMAT計劃。而IMRT和VMAT計劃之間的PTV平均劑量和HI無差異,IMRT的CI低于VMAT計劃。NAGARAJAN等[17]研究頭頸部腫瘤的放療計劃顯示IMRT和VMAT計劃的HI分別為0.035和0.058,CI分別為1.033和1.016,VMAT計劃的D2%、D5%、D50%也高于IMRT計劃。與上述研究略有差異,本研究顯示Dmean及D50%兩種計劃無差異,但VMAT計劃HI及CI優(yōu)于IMRT計劃,VMAT計劃的Dmax、D2%、V110%低于IMRT計劃,VMAT計劃的V100%高于IMRT計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雖然兩種計劃均可滿足臨床要求,但無論是在靶區(qū)的HI還是CI上VMAT計劃均有優(yōu)勢,且靶區(qū)實際受量更貼近處方劑量。
在危及器官的保護方面VMAT計劃也能體現(xiàn)出其優(yōu)勢。鄧海軍等[18]通過對七野均分IMRT計劃和共面二弧VMAT計劃在宮頸癌術后放療中的比較和,顯示二者對危及器官的保護差異較大,小腸V20、V30,膀胱V40,股骨頭V20、V30和骨盆V20、V30均優(yōu)于IMRT計劃,所有危及器官的Dmax和Dmean(除直腸偏高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VMAT計劃身體內15 Gy左右劑量覆蓋的體積較小,IMRT計劃15 Gy左右劑量覆蓋的體積較大,兩種治療計劃對整個骨盆受照射劑量分布影響最大的是髂骨和髖骨。楊勤等[19]研究顯示在危及器官的保護上,VMAT計劃略優(yōu)于IMRT計劃,特別是在小腸V20和左股骨頭V20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與IMRT計劃比較,VMAT計劃治療時間縮短至2~4 min。李明等[20]研究表明雙弧VMAT計劃與5野IMRT計劃比較,膀胱V40、V45、V50和小腸V20、股骨頭、骨盆劑量前者優(yōu)于后者。本研究顯示,與IMRT計劃比較,除左側股骨頭Dmin、直腸V50、膀胱V50及骨盆V10等少數(shù)參數(shù)以外,VMAT計劃均可明顯降低其他劑量體積參數(shù),降低股骨頭、小腸、直腸、膀胱、骨盆諸骨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從而降低放療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與上述研究結果結論較一致。
從技術原理上講,VMAT計劃是IMRT計劃的延伸,通過優(yōu)化機架旋轉角度、調整多葉光柵的形狀及放射線輸出劑量率,從而產(chǎn)生劑量更加均勻和高度適形的劑量分布曲線,同時也極大降低了射線的損耗,提高了放療設備的使用效率,節(jié)省了治療時間[19,21-22]。在一項保護海馬的全腦放療研究中,七野固定IMRT計劃的平均MU為2 863,而VMAT計劃中平均MU為935,MU降低67%[23]。IMRT計劃的平均治療時間為573 s,VMAT計劃為150 s,時間減少了74%。NAGARAJAN等[17]相關研究顯示頭頸部腫瘤VMAT計劃MU為610,而IMRT計劃為1 0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蘇曉科等[21]對宮頸癌的研究顯示IMRT技術和VMAT技術的MU為864及756,治療時間為873及459 s。本研究顯示IMRT和VMAT計劃MU及治療時間分別為923.55、399.59 s和825.48、296.59 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MAT計劃明顯減少了MU和治療時間,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治療時間的縮短可間接減少患者的不自主運動,進而降低器官運動及靶區(qū)移動誤差,提高治療精確性。尤其對于老年患者,由于體質弱和控制力差,長時間放療容易發(fā)生體位變化,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下降[14]。
綜上所述,對于宮頸癌患者的術后放療,IMRT和VMAT計劃均可滿足靶區(qū)劑量要求,但VMAT計劃可使靶區(qū)HI和CI更佳,實際受量更貼近處方劑量,危及器官也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尤其使治療時間得到大幅度的縮短。但真實世界中,VMAT計劃的治療費用可能會更高,因此,在無特殊治療要求情況下可優(yōu)先考慮VMAT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