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春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展廳內(nèi),陳列著一塊紀念趙博生同志的石碑。石碑為青石板,縱110厘米,橫65厘米,厚4厘米。碑文為豎寫陰刻,行書繁體字,計33行,共601個字。這是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趙博生同志特意制作的,鑲嵌在當年建成的紀念建筑物“博生堡”內(nèi)墻之上。碑文如下:
“趙博生同志是寧都暴動的領袖,是堅決領導轉(zhuǎn)變和創(chuàng)造紅五軍團為鐵軍主要負責同志之一。寧都暴動一周年,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下令加獎,并表揚以榮譽的紅旗獎章。遠在中國大革命時代博生同志,就接受了共產(chǎn)黨的政治影響和領導,故他雖歷任白軍中旅參謀長及旅長等高級軍職,但異常刻苦自勵不存一錢,痛恨國民黨的背叛革命決心為工農(nóng)解放,常對人說,我每天都準備死,雖在未死時活一天就要堅決奮斗為工農(nóng)勞苦群眾謀利益一天。一九三零年馮閻蔣軍閥混戰(zhàn)后,他在陜西率特務旅之一部欲南入漢中謀革命出路。結果失敗,以后曾二次找共產(chǎn)黨接頭。一九三一年七月遂在宜黃加入共產(chǎn)黨,勇敢堅決的在共產(chǎn)黨領導之下領導廿六路軍士兵兩萬人舉行了偉大光榮的寧都暴動,豎起了輝煌的蘇維埃紅旗,紅五軍團成立后,博生同志歷任五軍團十四軍十三軍軍長,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一九三三年一月八日,我(紅)一方面軍與敵主力決戰(zhàn)于金溪南城之間,(擊)潰敵人廿九、九十、十四各師,消滅及半數(shù),紅五軍團在左翼吸引鉗制三倍于我之敵于張員廟,博生同志親臨前敵肉搏沖鋒,自七時至十六時戰(zhàn)局將終,與敵相距只百余米遠,(子)彈中博生同志右額不出,遂作了偉大勝利中壯烈的犧牲,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下令追悼博生同志,改寧都縣為博生縣,永遠紀念博生同志。記著呵,博生同志是為蘇維埃政權為工農(nóng)爭解放而死,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槍火之下的呵!博生同志雖死,他的光榮犧牲將永遠照耀和深印于千百萬工農(nóng)勞苦群眾心坎里!”
碑文概述了趙博生同志為工農(nóng)勞苦群眾解放英勇奮斗的一生,以及他犧牲的時間、地點、經(jīng)過,號召廣大工農(nóng)勞苦群眾永遠銘記趙博生同志。
趙博生(1897—1933),河北省黃驊縣人,1917年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軍隊中任職。1924年冬轉(zhuǎn)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其間受共產(chǎn)黨人劉伯堅等的影響,傾向革命。所以他雖然在國民黨隊中先后擔任團、旅、師、軍參謀長、特種兵旅旅長等高級軍職,但他異??炭嘧詣畈淮嬉诲X,痛恨國民黨的背叛革命,常對人說,我每天都準備死,雖在未死時活一天就要為工農(nóng)勞苦群眾謀利益一天。1930年,蔣馮閻軍閥中原大戰(zhàn)后,馮玉祥兵敗下野,西北軍殘部被蔣介石收編,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趙博生痛恨軍閥混戰(zhàn),不愿屈從,率領部分部隊計劃到陜西漢中開辟革命新路,建立一支真正為老百姓打仗、為救國救民而戰(zhàn)斗的愛國軍隊,但遭到土匪襲擊而失敗。趙博生雖然身處國民黨軍隊中,但其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支持共產(chǎn)黨,時刻想著為工農(nóng)勞苦大眾謀利益。后來他被調(diào)到江西“剿共”后,凡是以“赤匪”罪名抓到的老百姓送到他的部隊后,他都設法予以釋放。
西北軍殘部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后,孫連仲擔任總指揮,趙博生在未能開辟革命新路后,接受了孫連仲的邀請,擔任該部參謀長。不久,第二十六路軍被蔣介石調(diào)到江西去“剿共”。但是部隊連遭失敗,而蔣介石不僅克扣他們的軍費物資,連戰(zhàn)斗減員和槍支彈藥損耗也不給補充,使該部官兵思想混亂、軍心動搖。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駐扎在江西寧都縣城的該部官兵對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大為不滿,紛紛向總指揮孫連仲要求返回北方抗日。孫連仲迫于官兵壓力,向蔣介石發(fā)出請求北上抗日的電報,并且未等蔣介石復電,便下令部隊離開寧都城,向北開拔。蔣介石對此極為惱怒,急電孫連仲,嚴詞責令他們堅守本土,“死也要死在寧都”,并將自己的嫡系部隊擺在他們北面,擋住第二十六路軍北返之路。此時,第二十六路前有紅軍,后有國民黨中央軍,進退維谷,總指揮孫連仲借故離開部隊,到南昌“養(yǎng)病”去了。孫連仲離隊時將第二十六路軍指揮權交給趙博生。在孫連仲離開部隊之前,趙博生已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趙博生和中共地下特支利用這一時機加緊開展兵運工作,籌劃起義。趙博生親自找到第二十六路軍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密謀商議,爭取他們共同參加起義,并很快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在對起義各項工作進行認真研究和周密部署后,1931年12月14日,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趙博生與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領第二十六路軍17000余人在寧都舉行起義。起義部隊加入紅軍后,改編為紅五軍團,趙博生先后任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兼第十四軍軍長。
寧都起義的勝利,給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南京政府以沉重一擊,極大地動搖國民黨軍隊軍心,解除敵軍對紅都瑞金的嚴重威脅,迅速壯大紅軍力量,使中央紅軍主力由3萬余人驟增到近5萬人。
紀念趙博生同志石碑
寧都起義后,趙博生系統(tǒng)學習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認真研讀大量無產(chǎn)階級革命書籍,思想更加成熟,信念更加堅定。他對周圍的同志說:“我雖然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大志,苦于沒有引路人,自己摸索,奮斗了幾十年,結果不是被人欺騙利用,就是孤軍奮戰(zhàn),以失敗告終。今天才算找到了出路,重見了光明。我趙博生愿將后半生為全國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竭盡微薄之力。”趙博生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933年1月8日,紅一方面軍與敵主力決戰(zhàn)于江西金溪南城之間,紅五軍團在左翼吸引鉗制三倍于我之敵,趙博生親臨前線指揮,并在戰(zhàn)斗關鍵時刻率部沖鋒,與敵相距只百余米遠,不幸右額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6歲。
為了紀念趙博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將寧都縣改為博生縣,并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紅軍烈士紀念塔旁建造了博生堡。毛澤東主席得知趙博生犧牲后說“趙博生是堅決革命的同志”,并在1938年在延安與部分參加寧都起義的同志合影時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zhàn)無不勝的!”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博生堡被國民黨部隊拆毀,當?shù)厝罕娒爸kU保留下這塊紀念趙博生同志石碑。新中國成立后,群眾將石碑捐贈給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