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美 馬曉敏
2022年,是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zhàn)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85周年。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有力地掩護和策應了紅軍主力長征,保持了黨在南方的戰(zhàn)略支點,同時,在這時期也犧牲了一大批黨和紅軍的高級干部。劉伯堅,就是犧牲在中央蘇區(qū)的紅軍高級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被毛澤東譽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劉伯堅,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巴中縣(今平昌縣)。他自幼聰穎,才華出眾,志存高遠。面對豺狼當道、列強入侵的殘酷現實,1920年6月,他遠渡重洋,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至1920年年底,赴法勤工儉學者達1600名,其中有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等一批中國革命的先驅。劉伯堅與他們先后在法國巴黎、比利時沙洛瓦、蘇聯莫斯科等城市一起學習、生活、戰(zhàn)斗,發(fā)起和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劉伯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中共旅比(比利時)支部書記、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3年11月,他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1928年春,劉伯堅再次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并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旅歐期間,劉伯堅介紹聶榮臻、蔡暢加入旅歐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黨團員30余人,為我們黨的發(fā)展壯大培養(yǎng)輸送了一批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和堅強的革命活動家。他與旅歐支部成員探討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理論,還組織了“二·二八”斗爭、“拒款運動”、占領里昂中法大學斗爭等。理論學習與實踐斗爭使劉伯堅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世界不屬于人民,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他積極投身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迅速地鍛煉成為黨的優(yōu)秀組織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
1930年,劉伯堅來到中央蘇區(qū)工作。隨著紅軍隊伍的壯大和革命斗爭的需要,劉伯堅建議辦一個“紅軍隨營學?!保ㄒ步小榜R背上的紅軍學校”)來提高紅軍的政治文化素質。他的建議得到毛澤東的認可。毛澤東對劉伯堅說:“國民黨有個‘黃埔’,我們就辦一個‘紅埔’,把紅軍學校辦成培養(yǎng)我黨軍事政治人才的基地。”1931年11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32年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在瑞金建校,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這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政治干部學校。
劉伯堅說:“一個紅軍指揮員,既要懂軍事會打仗,還要學政治,學會做戰(zhàn)士的思想工作?!彼撠熂t軍學校政治部工作后,高度重視軍隊政治工作,為學員量身設計課程、安排師資。課程結構包括五分之三的軍事課和五分之二的政治課;課程內容既包括理論知識,也包括實踐鍛煉;師資既有專職軍政“教授”,也有兼職“教授”。紅軍學校不打仗時就學習,戰(zhàn)時就到前線指揮打仗,戰(zhàn)前做宣傳鼓動工作。劉伯堅是紅軍學校的組織者、教育者和領導者。他為此更忙碌了,不僅和戰(zhàn)士們一道參加艱苦的行軍、轉移、反“圍剿”戰(zhàn)斗,一有空隙還學習和備課,到紅軍學校去上課,與學員交流談心。在他的努力下,紅軍學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能娛抡胃刹?,大大提高紅軍的戰(zhàn)斗力,同時也為人民軍隊的軍事教育積累寶貴經驗。
劉伯堅書信
為了爭取愛國將領馮玉祥共同北伐,1926年9月,劉伯堅應邀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任政治部副部長。在劉伯堅的幫助下,馮玉祥重振軍威,士氣高漲,為后來東出潼關、會師鄭州,爭取北伐勝利積蓄了力量。是什么讓一敗涂地的西北軍起死回生?就是劉伯堅的政治工作。他為中國革命軍隊的政治工作寫下了開篇之作。劉伯堅經常給士兵講“新三民主義”“為什么當兵、為什么打仗”等。他的講話受到士兵們的熱烈歡迎,甚至在軍中流傳著“聽劉主任一席講,當關兩月薪餉”的口頭禪。在他的影響下,劉振亞、袁血卒、王超等同志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劉伯堅也給董振堂等官兵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為后來的寧都起義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1931年2月,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原西北軍的一部分)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圍剿”紅軍。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讓全體官兵義憤填膺?!奥摵霞t軍,北上抗日”成為愛國官兵共同的呼聲。于是,劉伯堅就成為第二十六路軍的“救星”。正如季振同所說:“我參加紅軍,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劉伯堅?!庇谑?,董振堂等派人探聽、尋找劉伯堅。在中革軍委領導下,在劉伯堅等人的周密組織、策劃下,1931年12月14日,寧都起義爆發(fā),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余人,攜帶2萬多件武器,毅然加入紅軍?!皩幎急﹦邮侵袊K維埃革命中的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使當時的中央紅軍兵力由3萬余人猛增到5萬余人,壯大了革命力量。隨后,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簡稱“紅五軍團”),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如何把這支起義部隊改造成為一支紅色勁旅?這個重擔又落到了劉伯堅身上。按照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要求,劉伯堅等在紅五軍團建立起黨的組織,按照紅軍的建軍原則,對部隊實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紅五軍團很快成長為中央紅軍一支能打硬仗、惡仗的紅色鐵流。在攻打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zhàn)役中,紅五軍團與敵人展開肉搏,讓敵人聞風喪膽。
1934年10月,劉伯堅站在于都河畔送別遠征的戰(zhàn)友,并鼓勵他們要勇敢地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紅軍主力長征后,他奉命留在中央蘇區(qū)堅持游擊斗爭,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涇妶F長勸降他,說“識時務者為俊杰”,但他從未動搖過。這個粵軍團長后來對人說:“劉伯堅這個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員!”敵人讓他戴著沉重的鐐銬在大余縣青菜街游街示眾,企圖以此來瓦解他的斗志,劉伯堅卻氣宇軒昂,高聲朗讀著那首蕩氣回腸的正氣歌《帶鐐行》。在獄中最后的日子里,他給妻嫂鳳笙等留下“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絕命書。3月21日,劉伯堅在大余縣金蓮山英勇就義,時年40歲。
劉伯堅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極其光榮而壯麗。他的杰出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他的不朽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勇毅前行。2009年,劉伯堅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