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興波
蘇東坡作為“宋四家”之首,在書法理論及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極大的突破,他提出尚“意”的書法審美觀點,豐富了書法理論。在書寫技巧上,蘇東坡也以自己獨到的技法,創(chuàng)作出諸多楷模后世的書法精品。蘇東坡對文房四寶也頗為重視,與他的書法理論及技巧密切相關。本文就文房四寶與蘇東坡的書法藝術展開論述,以期為全面探討蘇東坡書法做出嘗試。
蘇東坡相當重視書寫工具,多次表示對“文房四寶”的喜愛與挑剔。在蘇東坡所作的題跋中,題筆的有17篇,題墨的有35篇,題紙的有5篇,題硯的有17篇。另與筆有關的詩歌3首,與墨有關的6首。
(1)喜愛“散卓筆”
工具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蘇東坡字的結體、線條等,與其所使用工具有密切關系。蘇東坡喜愛“散卓筆”,多次表示這點,如在《書諸葛散卓筆》中云:
散卓筆,惟諸葛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①
在《書錢塘程奕筆》中云:
近年筆工,不經(jīng)師匠,妄出新意,擇毫雖精,形制詭異,不與人手相謀。獨錢塘程奕所制,有三十年先輩意味,使人作字,不知有筆,亦是一快。②
北宋時期的“棗核筆”,是指在筆中用硬毫,筆芯呈棗核狀,用副毫再包裹在外面。而蘇東坡喜歡的“散卓筆”,同我們今天所用筆相同,中間沒有稍硬的筆芯。蘇東坡喜歡用較軟的筆,這樣的筆和紙之間的摩擦力較小,隨手而走,“宛轉可意”,沒有滯澀感。“使人作字,不知有筆”,這是蘇東坡所追求的狀態(tài),不但要擺脫字形的束縛,而且要擺脫手中筆的限制,不為外物所累,使作書時真正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欣賞蘇東坡的書法作品也要“看進去”,跟隨筆勢的變化去體悟情感的流淌,而不要拘泥于點畫的工拙。
對于蘇東坡執(zhí)著于“散卓筆”,黃庭堅有明確的評價,在《跋東坡論筆》中記載:
東坡平生喜用宣城諸葛家筆,以為諸葛之下者,猶勝他處工者。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宛轉可意。自以謂筆論窮于此。見幾研間有棗核筆,必嗤誚,以為今人但好奇尚異,而無入用之實。③
在《書吳無至筆》中云:
(吳氏)作無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然學書人喜用宣城諸葛筆,著臂就案,倚筆成字,故吳君筆亦少喜之者。④
黃庭堅所提及的“宣城諸葛筆”,是指宣城諸葛豐所制雞毛筆,是“散卓筆”中的精品。該筆筆毫更軟,吸墨較多,運用起來殊為不易。蘇東坡喜歡用“散卓筆”,對于“棗核筆”則嗤之以鼻,認為沒有什么實際用途,只是書法技法掌握不好的人才使用。
(2)制筆法
蘇東坡亦懂制筆、藏筆之法,如:
蘇軾(1037-1101)
近日都下筆皆圓熟少鋒,雖軟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輒衰,蓋制毫太熟使然也。(《記都下熟毫》)⑤
系筆當用生毫,筆成,飯甑中蒸之,熟一斗飯乃取出,懸水甕上數(shù)月乃可用。此古法也。(《記古人系筆》)⑥
君懿膠筆法,每一百枝,用水銀粉一錢,上皆以沸湯調(diào)研如稀糊。乃以研墨,膠筆永不蠹,且潤軟不燥也。(《書杜君懿藏諸葛筆》)⑦
從蘇東坡的記載來看,他對制筆之法是很精通的,且有研究,這和他書寫時的任性而為做法不同,從中可以看出他細致一面。
“散卓筆”因筆毫較軟,所以書寫時難度較大,蘇東坡也知“散卓筆”不易運用,在《試吳說筆》中云:
杜子美云:“書貴瘦硬方通神?!比粲媒駮r筆工虛鋒漲墨,則人人皆作肥皮饅頭矣。用吳說筆,作此數(shù)字,頗適人意。⑧
自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云“書貴瘦硬方通神”之后,書法審美多以“瘦硬”為標準。而蘇東坡字略顯肥壯,與尋常審美不同。蘇東坡指出,用普通的筆工所制筆“虛鋒漲墨”,容易寫成“肥皮饅頭”,但吳說所制之筆則比較“適人意”。從中可以看出蘇東坡對工具的要求和使用,也能看出他深知流俗以“瘦硬”為書法審美標準,但自己卻不愿意趨同。
據(jù)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卷十七記載:
東坡每屬詞,研墨幾如糊方染筆,又握筆近下,而行之遲,然未嘗停輟,渙渙如流水,逡巡盈紙。或思未盡,有續(xù)至十馀紙不已。議者或以其喜濃墨、行筆遲為同異,蓋不知締思乃在其間也。⑨
郭畀在《題〈蘇文忠公九辯帖〉》中記載:
東坡先生中年愛用宣城諸葛豐雞毛筆,故字畫稍加肥壯。晚歲自儋州回,挾大海風濤之氣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龍噴浪,奇鬼搏人,書家不及也。⑩
從以上材料可知,蘇東坡對比較軟的諸葛雞毛筆情有獨鐘,在諸多工具上的偏愛,使他的字在字形上頗異他人,也偏離了“書貴瘦硬”的審美觀。但蘇東坡要求筆也不能過軟,要有一定的彈性,如:
魯直出眾工筆,使仆歷試之。筆鋒如著鹽曲蟮,詰曲紙上。魯直云:“此徐偃筆也?!庇薪顭o骨,真可謂名不虛得。(《書魯直所藏徐偃筆》)?
“有筋無骨”的筆極富彈性,書寫時利于書家自由揮灑,無滯澀感,比較適合蘇東坡的性格,利于他自由揮灑,盡情抒發(fā)感情。
蘇東坡天性喜創(chuàng)新,所以對蔡襄創(chuàng)“飛草”贊賞有加,在《評楊氏所藏歐蔡帖》中評價道: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八也贊嘆道:
可見蔡襄用的是“散卓筆”。沈括這里指出,蔡襄所獨創(chuàng)的“飛草”技法并不是唯一的,與古人“飛白”乃同一技法,但又表揚蔡襄能“自成一家”,也是對宋代書法新的技法的一種開拓和貢獻。
蘇東坡對執(zhí)筆姿勢也有自己的見解:
蘇東坡執(zhí)筆用單鉤,追求運筆的自如,“知書不在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其法度,乃為得之”,“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當使指運而腕不知”,這是盡量弱化筆在手中的感覺,以求人筆合一,思想感情方能充分融入到點畫之中,其書必然飄逸,頗有神韻。但蘇東坡一味追求不懸腕,使字不能完全舒展開,則大大限制了這種神韻的展現(xiàn),不能真正達到飄逸的感覺。
蘇東坡執(zhí)筆方式延續(xù)魏晉隋唐以來的“單鉤”,在北宋時期,執(zhí)筆“雙鉤”漸為流行趨勢,所以黃庭堅對蘇東坡執(zhí)筆方式多有微詞,如在《與黨伯舟帖七》中云:
在《跋東坡論筆》中云:
黃庭堅屢次提及蘇東坡不善于“雙鉤懸腕”,因此字過于拘謹,不能夠真正的自由放浪。因為這樣的執(zhí)筆姿勢,造成字體結構不嚴整:
黃庭堅對蘇東坡執(zhí)筆姿勢、用墨、點畫等均作了委婉的批評,“不善雙鉤懸腕”“遣筆不工”“用墨太豐”等,都是蘇東坡書法中的硬傷,尤其是“凡書字偏枯皆不成字”的間接指摘更是尖銳。
黃庭堅在《跋東坡水陸贊》中同樣對蘇東坡書法褒貶均有:
黃庭堅此處評蘇東坡字“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乃就蘇東坡書法整體氣勢而言。對于前面評價蘇東坡“書法娟秀”,與此處評價有自相矛盾之處,體現(xiàn)了黃庭堅同蘇東坡書法審美觀的不同。黃庭堅學書蘇東坡而不類,既有“自成一家”思想,也源自二人書法審美的差異。蘇東坡、黃庭堅在文學和藝術上很多理論相同,但也有很多不同,二人在書法形態(tài)方面差異較大,詩歌風貌也有很大區(qū)別。黃庭堅借他人評價蘇東坡書法,“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更是直指蘇東坡用筆、執(zhí)筆方面的缺陷。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記載蘇、黃二人品評書法一事:
[北宋]蘇軾 黃州寒食帖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蘇東坡、黃庭堅等人都具有“自成一家”的思想,在書法理論方面不愿意蹈襲前人,所以蘇東坡并不想改變自己的寫法,也不想改變自己的書法審美觀。蘇東坡的字當世備受推崇,也飽受批評,毀贊皆有,也看出他在當時的開創(chuàng)之功,必然沖擊了社會流俗。
4.蘇東坡的用筆之法
蘇東坡認為,在作書時,要使思想純一,心無雜念,就可以達到書寫的自由境界。“心存形聲與點畫,何暇復求字外意……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痹谶@種“心手相忘”的狀態(tài)下,字就會自由流淌而出,是書家內(nèi)在情感的自然顯現(xiàn)。對于東坡這種書寫狀態(tài),元王惲在《題東坡〈赤壁賦〉后》中記載:
蘇東坡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兩次醉書《赤壁賦》,雖“略不相類”,但都能在點畫之中展現(xiàn)當時的情感狀態(tài),究其原因,“隨物賦形,因時發(fā)興”,是一種不為外物所限的自由境界。如果是局限于形,依賴點畫,則書法的面貌就會“相類”,亦無此多姿多彩的風貌。
蘇東坡的任性而為,還表現(xiàn)在他在任何環(huán)境中,只要興起,便可揮毫潑墨,絲毫不為外物所束縛,他自己記述道:
后人亦有記載東坡作書畫隨意之事,如明李日華曾記載:
從上引材料可以看出蘇東坡對書法的喜愛程度,天真自由,毫不做作,興之所致,即使用“燈心紙”也能作字;看到好的景致就去描繪,甚至在“雞棲豕牢之側”亦不在意?!氨斯桃粫r天真發(fā)溢,非有求肖之念也”,這是蘇東坡本性的真實流露,所以自然真率,“動有生氣”。蘇東坡還能保持鎮(zhèn)定平穩(wěn)的心境,絲毫不為外物所累,不為外物侵擾。在驚濤駭浪之中,在飄搖不定的小船上,他也能“作字不少衰”,這份定力非一般人所具有?!拔岣円喽嘁印?,蘇東坡經(jīng)歷了政治上的起起浮浮,最后心境趨于平淡,已處亂不驚,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作字,就會少些形體約束,多些真情流露。探究蘇東坡的藝術思想,應充分重視其心態(tài)的轉變、思想的成熟過程。
在“文房四寶”中,蘇東坡對墨的重視程度頗高。蘇東坡不但識墨,而且會制墨,曾記載制墨之法,在《書所造油煙墨》中云:
此處對于以油煙和松煙制墨的不同效果進行了比較,并且指出,并非是原料的問題,而是在制墨取煙過程中,需要正確的方法,再輔以調(diào)墨之法。
關于制墨之法,在《記王晉卿墨》中云:
在《書別造高麗墨》中載:
蘇東坡改進制墨技術,以高麗墨融合其他墨,重新調(diào)和,制造出新的墨,效果非常好,并且提出用膠的方法、如何調(diào)和等,都有心得。
蘇東坡貶到儋州后,發(fā)現(xiàn)海南多松,于是開始研制墨,在《書海南墨》中云:
并且有人專門追隨蘇東坡到儋州,研究制墨方法。蘇東坡《書潘衡墨》載:
蘇東坡在儋州時生活本就非常困頓,衣食皆憂。由于專心造墨,不小心失火,使自己的生活更加陷入困境?!队浐D献髂酚涊d:
蘇東坡自己收藏好墨,黃庭堅也頗愛墨,蘇東坡有時竟不顧身份從黃庭堅那里奪墨。《記奪魯直墨》載:
蘇東坡對墨的品評也頗為內(nèi)行,在《書王君佐所蓄墨》中云:
在《書懷民所遺墨》中云:
蘇東坡評價墨的好壞標準有兩點:黑且亮。他要求好墨既要有光,還不要過于“浮”,要像小兒的眼睛一樣明亮。只光不黑或只黑不光的墨,都不是真正的好墨。
蘇東坡善于思辨,在制墨過程中,也同樣有人生的體悟。他在《書墨》中云:
在《書茶墨相反》中云:
蘇東坡以茶葉和墨為例,指出“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時嫌漆白,方求白時嫌雪黑”,而不同的要求都是來自人內(nèi)心而已。
蘇東坡喜用濃墨,如前《姑溪居士前集》卷十七記所載“東坡每屬詞,研墨幾如糊方染筆……議者或以其喜濃墨、行筆遲為同異”,黃庭堅在《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中云“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馀”等。
《黃州寒食帖》是蘇東坡尚“意”書學觀念的代表之作。宋初書風盡摹唐人,顏、歐、柳、褚、虞等人的書法被奉為標準,蘇東坡在這法度森嚴的書風之中,自由揮灑,打破成規(guī),形成了與前人迥異的書學面貌。蘇東坡無論用墨,還是執(zhí)筆和書寫姿勢、速度等,均大異前人。從書法審美角度來看,自古多喜瘦字不喜肥字。東坡“握筆近下”,“腕著而筆臥”,并且用單鉤,這樣的執(zhí)筆姿勢決定書寫時一定快不了,再加之“研墨幾如糊”“行之遲”,造成了“稍加肥壯”,“如古槎怪石,如怒龍噴浪,奇鬼搏人”的效果。這樣的評價絕非褒詞,甚至有人將其字譏為“墨豬”,這樣的書法作品也絕非普通欣賞者能欣賞得了。而蘇東坡對此毫不在意,甚至是有意為之,他所追求的就是要同顏、柳等法度森嚴的風格不同;他所追求的是天性的自由發(fā)揮,是另立一家的思想。
[北宋]蘇軾 墨妙亭詩(殘碑硯) 10.5×12cm 拓本釋文:吳越勝事 書來訖詩要 尾書谿藤 昔過眼
再看該帖,用墨較豐,酣暢淋漓,且淡墨、濃墨交替使用。其中“我”、三個“食”、兩個“惜”、“破”、“君”、“死”等字,俱為“左秀而右枯”,這和蘇東坡的執(zhí)筆姿勢密切相關。
蘇東坡自己常常表示,并不刻意作書,乃是無意為之:
其實蘇東坡并非不懂書、不善書,他只是以一種游戲的態(tài)度來作書、評書,以期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中,尋求對書法真諦的體悟。蘇東坡書論中提出的“法無定法”的觀點顯然受到了禪宗“無住”思想的影響。佛教尤其是禪宗“無住”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對萬事萬物的觀察采取靈活萬變、“不主故?!钡膽B(tài)度。這種思想,對蘇東坡書論和藝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意義。蘇東坡認為,如果刻意追求點畫形式,就會被束縛住手腳,為形所累,則難以真正展示書家的思想意蘊。所以他在這種極放松的狀態(tài)下,讓情緒自然流淌在筆墨之中,是而點畫之間也就有了靈性,“神”亦展現(xiàn)出來了。
《二賦》是蘇東坡晚年所作賦,并親手書之,文學與藝術價值極高。《二賦》所體現(xiàn)出的書法美學符合蘇東坡的書法藝術觀,他注重創(chuàng)作過程中心靈的感悟,著重突出主體意識,追求文藝創(chuàng)作的“自然”表現(xiàn),使線條與語言具有了流動性,形成內(nèi)外合一的創(chuàng)作情態(tài)。
蘇東坡存世書法中以《黃州寒食帖》為最佳,《二賦》與之比較,在篇章布局上,不似《黃州寒食帖》那樣自由隨意,相對來說顯得整飭許多,字距、行距工整,字體大小相對統(tǒng)一。但是在運筆、用墨、結體等方面,則帶著顯著的“蘇東坡”特點?!抖x》在結體上仍然是“左秀右枯”,體現(xiàn)了東坡單鉤、不懸腕的執(zhí)筆特點,同《黃州寒食帖》是相同的。《二賦》用墨特豐,甚至不怕被譏為“墨豬”,王世貞在《二賦》后題跋云:“此跡不惟以古雅勝,雖姿態(tài)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币驗樘K東坡在創(chuàng)作《二賦》時心境較為平和,不似創(chuàng)作《黃州寒食帖》時身處貶所、困頓苦厄,所以情緒起伏不大,字體大小無明顯的跳躍,內(nèi)容亦為記述佳釀,輕松自然之情躍然紙上,讀之毫無滯澀感。
《二賦》不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目的,還是在書法書寫技巧等方面,均達到有機統(tǒng)一,可以與《黃州寒食帖》相媲美,充分體現(xiàn)了蘇東坡文藝思想的主要特征。
在《書硯》中云:
在《書曇秀龍尾硯》中云:
蘇東坡認為好硯的標準是“滑而發(fā)墨”,但很難求全,所以會常常留有遺憾。并且蘇東坡將硯的理論推而廣之,指出人生亦是如此,“非獨硯也”。
蘇東坡關于紙的詩歌和題跋不多,從中很難窺見其對紙的態(tài)度。以現(xiàn)存的材料看,東坡興致高昂之時,不在意紙的質(zhì)量如何,盡情即可。如黃庭堅《題東坡字后》記載:
蘇東坡亦有題跋記載造紙之術,如《書六合麻紙》載:
認為用成都浣花溪的水造紙質(zhì)量上乘,又指出揚州蜀岡的水質(zhì)也不錯,所造紙幾乎可以與蜀紙相當了。
又載:
均是載造紙材料及名稱由來。
蘇東坡題跋亦有記述所用紙時的事項,如《書鄭君乘絹紙》記載:
則是記載友人送紙求字之事。
注釋:
①《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第5冊,第2234頁。
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3頁。
③虞山毛氏汲古閣《津逮秘書》本《山谷題跋》卷五。本文所引黃庭堅題跋均出自該本。
④《山谷題跋》卷一。
⑤《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3頁。
⑥《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3頁。
⑦《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4頁。
⑧《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頁。
⑨《四庫全書·集部》第1120冊,第465-466頁。
[北宋]蘇軾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28.3×306.3cm 紙本 1094年 吉林省博物院藏釋文:洞庭春色賦。(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戲于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舉棗葉之有馀,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逸想于人寰。裊裊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閑。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攜佳人而往游,勤霧鬢與風鬟。命黃頭之千奴,卷震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借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銀罌,紫絡青綸。隨屬車之鴟夷,款木門之銅鐶。分帝觴之馀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 痹頑。盡三江于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瓊關。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煢鰥。屬此觴于西子,洗亡國之愁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曰:烏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中山松醪賦。始予宵濟于衡漳,軍涉而夜號。燧松明以記淺,散星宿于亭皋。郁風中之香霧,若訴予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zhì),而死斤斧于鴻毛。效區(qū)區(qū)之寸明,曾何異于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jié)解而流膏。嘻構廈其已遠,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于盤錯,出肪澤于烹熬。與黍麥而皆熟,沸春聲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嘆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nèi)府之蒸羔。酌以癭藤之紋樽,薦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绯逯悸梗訏毂谥w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蝌T麟而翳鳳,爭榼挈而瓢操。顛倒白綸巾,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及,歸餔啜其醨糟。漱松風于齒牙,猶足以賦遠游而續(xù)離騷也。 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后予為中山守,以松節(jié)釀酒,復為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北宋]蘇軾 畫記(附局部) 紙本 1080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并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辦。與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謂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遂茂,根莖節(jié)葉,牙角脈縷,千變?nèi)f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合于天造,厭于人意。蓋達士之所遇也歟。昔歲嘗畫兩叢竹于凈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陽而西也,余與之偕別長老道臻師,又畫兩竹梢一枯木于其東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請與可,既許之矣,故余并為記之。遇必有明于理而深觀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元豐三年端陽月八日,眉山蘇軾于凈因方丈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