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瓊 王樂耕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102400)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此處描繪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藝”,即插花、焚香、掛畫、點茶,而瓷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插花之花瓶,焚香之香爐,繪畫之文具,品茶之茶盞,都依托于瓷器的發(fā)展。此時瓷器在文人的審美引領(lǐng)下,首次呈現(xiàn)出高超的制作技藝和極致的審美追求的融合。影視劇《知否》中的瓷器之美,貫穿全劇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劇中的美學色彩就主要運用了天青色,無論是杯、碗、碟、盤還是文房用具都少不了宋徽宗那一抹“雨過天晴”的顏色。比如主要角色的衣裳,其部分顏色點綴泛有青釉的色彩。搭配的還有宋朝其他瓷器顏色粉和青,這種配色出現(xiàn)在瓷器上能使瓷器整體通透,出現(xiàn)在服飾中不僅能讓畫面整體色調(diào)和諧,也能體現(xiàn)宋朝時代的特色,《知否》整部劇可以窺伺東京繁華時期大宋官宦的用瓷選擇。《清平樂》中雖也出現(xiàn)了許多釉色泛青的瓷器,酒樓里士大夫舉杯、帝后小酌都使用青瓷,但這并非歐陽修筆下“指彈聲嘠玉,須插好花枝”的汝瓷,屬于汝瓷的天青色。在《清平樂》北宋仁宗年間尚未橫空出世,汝瓷始于宋徽宗時期?!秹羧A錄》中出現(xiàn)最多的畫面是斗茶,在整部劇情里有整整兩集在描繪斗茶,這不乏與女主趙盼兒開的茶樓相關(guān),從“錢塘趙氏茶鋪”到“東京趙氏茶坊”,再到“半遮面茶樓”,由女主推出的“九九歸元茶”所作茶器,其精妙之處不亞于其“點茶”的手藝。
宋人全民喝茶,更尚斗茶,從宮中到酒肆,都會有茶器的出現(xiàn),茶盞、茶托是這個時期必不可少的器物。盞托是置茶盞的托盤,其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又稱為托口。瓷盞托始見于東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唐以后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宋遼以后盞托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盞托的質(zhì)地多樣,有瓷制、陶制、紫砂、漆制、竹制、木制,也有金、銀、銅、錫等貴金屬。宋代茶盞盞托的設計傾向于雅致、內(nèi)斂,沒有太多裝飾,呈現(xiàn)一種簡潔的美感。裝飾上講究構(gòu)圖和格式,尤其是盞托的裝飾,只有托盤的邊緣會做一些簡單的花瓣狀的修飾茶盞。在材質(zhì)上也會選擇不同材質(zhì)的結(jié)合,瓷盞漆托這種異質(zhì)搭配在這個時期就常出現(xiàn),這也體現(xiàn)出宋代文人特有的冷靜、沉穩(wěn)的氣質(zhì)。
宋人對“茶藝”尤其講究,《知否》中無論是盛家主事大娘子,還是府里小姐,都精通茶藝,特別是點茶,極為講究,程序復雜,不僅追求結(jié)果,更注重泡茶時的美感。劇中盛家老太太讓宮里的孫嬤嬤教導幾個姑娘禮儀,其中就有點茶,點茶技藝的好壞在宋代可以作為判斷女子是否大家閨秀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在大宋官宦之家,女子的“茶藝”是必備技能之一。這時期的茶器數(shù)量不可量化,劇中大量的出現(xiàn)建盞可以作為佐證(見圖1)。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經(jīng)常和曹皇后經(jīng)常使用一種黑色茶碗斗茶,即建盞,建盞是宋代的建州水吉建窯所燒制,遺址位于現(xiàn)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的水吉鎮(zhèn)。這種黑色茶碗不同于宋代常見的淡雅色瓷器,是用黑釉燒制,瓷器最終呈現(xiàn)的顏色非常厚重,質(zhì)感簡樸大氣,和同時期青瓷、白瓷呈現(xiàn)的典雅風格有明顯不同。建盞和茶在宋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尤其是文人的生活之中,在許多的詩詞作品中都有關(guān)于建盞的描述。蔡襄在《茶錄》里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這充分肯定了建盞在宋代茶器中的獨特地位?!秹羧A錄》中女主趙盼兒的點茶技藝以及所收藏的茶器具讓人拍案叫絕?!耙蛔髅厣?一作粉青,一作梅子青,一作紅窯變,一作黑色,一作白色,一作米黃冰裂,一作天青,一作兔毫。明越唐、鄧耀柴,饒、龍泉、定,至唐以來到國朝(宋朝),宮中所愛之九色名瓷”,宋朝高級的飲茶器都在此薈萃。在茶館推出特色“九九歸元茶”后,其服務對象主要為文人墨客。所以茶盞的選擇上同樣是重中之重。如秘色越窯,劇里的秘色瓷器是晚唐以來,越州瓷窯燒制出來的“秘色窯”。秘色即釉色保密,秘色瓷即專供皇族燒制的瓷器;米黃冰裂哥窯,米黃是哥窯的主要釉色之一。冰裂即哥窯瓷器身上的冰裂紋理,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
圖1 建盞 電視劇《知否》劇照
宋朝的風情和民俗百態(tài)在劇中以一種鮮活的樣貌展現(xiàn)出來。劇中隨處可見的還有精致的果盤搭配花式精巧的果子,人們交談、娛樂時也可以隨時隨地飲一盞茶。宋朝其璀璨的文化和雅致的審美也值得人駐足,無論是花、香、茶、瓷,雖都不是宋人所創(chuàng)造出的,但卻在這個時代被宋人賦予了雅的品質(zhì)。陳寅恪先生更是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p>
《清平樂》、《知否》中多出現(xiàn)一種溫酒器——蓮花溫碗(見圖2、圖3)。像劇中蓮花溫碗的作用便是溫酒,一般與酒壺尤其是執(zhí)壺配套使用。這時期酒器的裝飾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多以蓮花、蓮瓣作為紋飾,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在劇中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溫酒器:注壺、注碗。宋代喝酒的酒具,在以實用功能為第一的基礎上,還提升了它們的藝術(shù)性,出現(xiàn)了像梅瓶、玉壺春、注子和注碗等典型的盛酒器。各類酒具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執(zhí)壺,執(zhí)壺樣式豐富,造型多樣,滿足文人們的雅趣?!吨瘛分泄倬碣F人們還常用青釉色的高足杯飲酒,稱為“馬上杯”,因杯下承以高足而得名,又稱“高足杯”。其形制出現(xiàn)較早,與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造型有相似之處,在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代均有燒制。
圖2 溫碗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圖3 溫碗 電視劇《知否》劇照
宋代的食用器皿善用簡潔的線條勾勒整個外部輪廓,線條曲直變化,剛?cè)嵯酀?組合成一種造型優(yōu)美的器物。《清平樂》劇中出現(xiàn)的食用器很豐富,碗、盤、碟等均有出現(xiàn)。且出現(xiàn)的器物裝飾都較“素”,符合這一時代的整體色彩基調(diào)?!吨瘛分幸灿泻芏嘌鐣拿鑼?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顧氏侯府的“曲水流觴席”。宴席開始賓客們坐在“席水”的兩側(cè),各色食物、果子盛在瓷器里順著水流,流動到每個賓客的面前,類似于與現(xiàn)代的“旋轉(zhuǎn)壽司”和“旋轉(zhuǎn)火鍋”,但其動能不一樣,宋代主要是水流,在席的起始端與末端分別設置了加水點與回水槽,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流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當代主要是依賴于電能。宋代時水流速度更緩慢,富有生活雅趣,整個過程十分自然優(yōu)雅。此場景主要根據(jù)王羲之《蘭亭序》的描述來改編的。
宋代熏香不再囿于宮墻朱門,已經(jīng)普及到尋常百姓家。文人與香是傳統(tǒng)熏香文化的重要部分。宋代熏爐較為簡潔雅致,由于瓷器的發(fā)展,陶瓷香爐大為流行,各類形制的香爐出現(xiàn)在當時東京集市上。不論宮廷還是民間,香料用于多種場合,民間對香文化十分推崇,特別是士大夫家庭小姐們從小就必須掌握關(guān)于香的知識?!吨瘛分忻魈m在府里學規(guī)矩時,就有熏香這一課,宋代的香文化已經(jīng)有了時代體系。文人雅士們平時的聚會活動之一,就是點起沉香一同讀書作畫。晚年的蘇東坡就終日與沉香為伴,終日焚香作賦。熏香離不開香爐,這時期的香爐大致可分為封閉式和開敞式,劇中的屬于前者(因為有蓋),我們現(xiàn)在一般稱封閉式的為熏爐,而稱開敞式為香爐。上有鏤孔圓球狀爐體,用于盛放香料。帶鏤孔蓋,焚香時煙氣從鏤孔中散出。下有圓盤形底座,中有柱與爐體相連,達到了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并具的極高水平。
梅瓶和玉壺春不僅僅是酒器,也常擺放在家里當作花瓶使用。宋詞寫道:“可是近來疎酒盞,酒瓶今已作花瓶”。在《知否》中貫耳瓶多次出現(xiàn),貫耳瓶也稱“貫耳尊”、“穿帶瓶”,是仿新石器時期陶壺的一種式樣,漢代開始流行,瓷質(zhì)貫耳瓶定形于北宋,有圓體、方體、六方、八方和扁體等,頸兩側(cè)有圓形或方形貫耳,有的足兩側(cè)有穿孔,方便穿繩提攜。可見,宋代主要流行“瓶花”,用瓶插花代表了一種高昂的姿態(tài),有高雅、飄逸之風格。且“瓶”代表平安、吉祥,簡單的插花就也表達了對于家人、朋友的祝福。“瓶花”的應用范圍很廣,可擺放于臥室,也可放置在廳堂、書房等。宋代受理學的影響,插花藝術(shù)也進入了極盛時期,此時的插花不僅是追求文人雅趣,還要注重理性、意念,宋人可以用插花的形似表達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品德節(jié)操。從此時開始,插花藝術(shù)也代表了花品,是上升到了一種對待社會、自然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人的操守,反映人們祈求平和、自由的愿望。
從“宋潮影視劇”的各類用瓷中,可以看出大宋那個文風極盛的時代,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時代氣息和魅力。雖然宋代的瓷器整體缺乏大唐的豪邁奔放,這點從影視劇中的生活用瓷中就能夠體現(xiàn)出來,但這獨有的清新淡雅,卻為當代的影視劇和瓷器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視覺體驗。雖然宋代的瓷器經(jīng)過了時間的洗禮,煥發(fā)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為當代生活瓷器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瓷器藝術(sh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