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張葆青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神經發(fā)育障礙,其特征是溝通和社會互動的缺陷,以及興趣有限和重復行為模式,包括兒童孤獨癥、阿斯伯格綜合征(又稱高功能孤獨癥)、不典型孤獨癥和衰變性精神障礙等,其嚴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1]。兒童孤獨癥發(fā)病于嬰幼兒時期,是ASD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家長關注的焦點所在。在美國,59名兒童中即有1名兒童孤獨癥病例報告,患病率約為1.7%[2],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0~6歲兒童ASD集中流行率為3.51%[3],6~12歲兒童ASD流行率為0.7%[4]。西醫(yī)學對本病病因的認識尚不明確,可能與產前、產時、產后諸多因素有關,如基因表達下調、基因突變、表觀遺傳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缺血缺氧、免疫功能異常、氧化應激機制、神經元發(fā)育異常,機體發(fā)育序列受損等機制[5];對本病治療以教育干預、行為矯正為主要手段,且需要保證長期高強度的干預,勢必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經濟、精神等方面的壓力;藥物治療多屬于對癥處理,針對患兒所表現(xiàn)的癥狀不同,分別采用抗抑郁劑如氟西汀、舍曲林,如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可選用哌甲酯等;若出現(xiàn)攻擊、自傷行為時可應用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多基于腎精虧虛、脾腎虧虛、心脾兩虛、心肝火旺、痰蒙心竅等論治,以口服中藥湯劑為主,但因服藥困難,不利于長期堅持;應用外治法治療本病,如針刺、推拿、耳穴貼壓、五行音樂治療等,費用較高,且患兒對針刺等治療方法有一定畏懼感,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
張葆青教授,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yī)兒科醫(yī)、教、研工作30余年,對兒童神經精神心理疾病有著獨特的認知。她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獨有的治療方式方法,運用中醫(yī)藥理論開具膏方,對患兒進行長期細致的治療,大大提高了患兒的認知能力,改善患兒與其家長的交流狀態(tài)。張教授認為本病病位在腦,病機總為痰濁閉竅、心神不寧,治療用藥以培補先后天之本,化痰開竅為主。本文擬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方劑分析系統(tǒng)對膏方組成進行分析,總結出導師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1.1 處方收集與篩選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孤獨癥患兒處方,并篩選回訪確有療效的方劑60首。
1.2 分析軟件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的“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V2.5”軟件。
1.3 藥物名稱規(guī)范 為防止藥物頻次降低影響其關聯(lián)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范藥物名稱,如“廣藿香”計作“藿香”、“酒五味子”計作“五味子”;未標明炮制方法的中藥如白芍、山藥、白術等均按生者算;制作膏方所用輔料如飴糖、冰糖、木糖醇等均不納入統(tǒng)計分析,以防止影響藥物間關聯(lián)性。
1.4 方劑的錄入與核對 將規(guī)范后的方劑錄入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數(shù)據(jù)錄入與審核由2人共同負責,以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
1.5 數(shù)據(jù)分析 應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進行組方藥物頻次統(tǒng)計,組方規(guī)律分析及潛在新方分析等。
2.1 藥物頻次統(tǒng)計結果 60首膏方共包含105味中藥,其中16味中藥使用頻率高于35次,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為豁痰開竅藥石菖蒲,其頻次統(tǒng)計為60次,即每首膏方皆用之。見表1。
表1 使用頻次>20的藥物
2.2基于關聯(lián)規(guī)則的組方分析將支持度個數(shù)(所有方劑中藥物出現(xiàn)的個數(shù))設為30,置信度設為0.6,得到頻度≥40的常用藥對23個,見表2,選擇“規(guī)則分析”得到常用藥對組合的規(guī)則分析,見表3,同時建立藥物關聯(lián)的網絡圖,見圖1。
表2 常用藥物組合
表3 常用藥對組合的規(guī)則分析(支持度為50%,置信度>0.6)
圖1 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圖
2.3新方分析選擇“新方分析”,應用聚類分析,設定相關度為6,懲罰度為2,提取得到核心組合12個,見表4,新方組合5個,見表5。并進行網絡可視化展示,見圖2。
表4 核心組合
表5 潛在的新方組合
圖2 新方聚類的核心組合
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并無記載“兒童孤獨癥”相關病名,但根據(jù)癥狀可將本病歸于“童昏”“語遲”“無慧”“惛塞”“視無情”的范疇,如《國語·晉書》中載:“童昏不可使謀”;《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載:“人有稟性不和,而心神惛塞者”;《閻氏小兒方論》載:“心氣不足,五六歲不能言,菖蒲丸?!钡取,F(xiàn)代醫(yī)家基于此類文獻記載,結合自身經驗,應用中醫(yī)藥治療兒童孤獨癥,取得良好療效[6-7]。導師認為本病病機總為痰濁閉竅,心神不寧。臨床中常見兒童孤獨癥合并有智力障礙,其辨證分型為腎精虧虛或脾氣虛弱,組方常以四君子湯合開心散為基礎,培補先后天,豁痰開蒙;高功能孤獨癥患兒多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8],且以“注意力不集中”為訴求前來就診為多,辨證分型當屬心肝火旺或痰蒙心竅,組方時常合用瀉心湯、小柴胡湯、黃連溫膽湯。
3.1 首重豁痰以益智 對用藥頻次進行分析,前10味分別是石菖蒲、益智仁、陳皮、遠志、茯神、白術、麩炒枳殼、黃連、白芍、柴胡,可見張教授治療本病以豁痰開竅,益智安神為主,兼以理氣健脾、滋陰疏肝。
“怪病皆由痰作祟”,張教授認為痰邪為本病發(fā)生的重要病理因素。腦竅以清凈為首,心神以清明為要,痰之穢濁,易擾亂神明。孤獨癥患兒較正常兒童脾胃虛弱[9],脾虛失運,痰濁內生,入于心、腦,擾亂心神,蒙蔽清竅,則出現(xiàn)語言、智力、動作等方面的異常表現(xiàn)。石菖蒲藥性辛、苦、溫,能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具有豁痰開竅、益智醒神等功效,《本草新編》指出其“能開心竅,善通氣,……能治善忘”,現(xiàn)代醫(yī)家將其列為豁痰開竅類中藥,被廣泛應用于治療閉證神昏類的方劑中[10],藥理研究也表明其有良好的啟神益智效果,具有中樞神經治療作用[11]。結果顯示石菖蒲使用頻次最高,頻率達100%,說明石菖蒲為君藥,且治痰要藥陳皮使用頻率也高達96.7%,體現(xiàn)了張教授對痰邪致病的重視。
3.2 培補先、后天以益智 兒童孤獨癥除社會交往、溝通障礙等核心癥狀外,常伴有認知障礙,大部分患兒處于智力偏低和智力輕中度低下范疇[12],張教授處方常選用益智仁、遠志等滋腎益智藥物,此次研究中益智仁使用頻率達96.67%、遠志使用頻率達93.33%,清半夏、益智仁,陳皮、益智仁及陳皮、遠志為常用藥對。益智仁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實,入肝脾腎三經,具有開竅醒神攝唾的功用,王好古曰:“益智本脾藥,益脾胃,理元氣”,李時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故名益智?!爆F(xiàn)代研究表明益智仁具有益于認知、抗炎、抗氧化的功用,在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具有良效[13],益智仁揮發(fā)油可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改善認知障礙[14]。心主神明,心失所養(yǎng)則心竅不通,可見精神活動異常,表現(xiàn)為不喜交際,表情冷漠,雙目無神,看似聰而無慧[15]。遠志味苦入心定志,性溫滋腎益智,《神農本草經》載:“其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薄侗静菥V目》載:“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藥理研究表明遠志有改善記憶,抗癡呆,腦保護的作用[16]。茯神為多孔菌科植物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具有寧心安神定志之功用,《本草經解》載:“茯神,氣平,味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yǎng)精神?!笔牌?、遠志、茯苓、人參為經典名方“開心散”之基本組成,張教授認為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黨參性甘味平,較人參效力更緩和,故用黨參而不用人參?!侗静菥V目》載:“《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yī)別錄》始添茯神……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薄侗静輨e錄》載:“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張教授用茯神代替茯苓,取其寧心安神之效。將其四藥合用交通心腎、啟閉開竅,益智安神。藥理研究表明,開心散有保護神經細胞、增強學習能力等作用[17]。
孤獨癥兒童普遍存在多種飲食行為問題,研究表明挑食、吃飯玩耍以及吃飯時間長的患兒孤獨癥癥狀更重[18]。張教授以補脾益氣經典方四君子湯為處方基本組成,其中白術為脾家要藥,甘味補脾而除濕,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白術具有增加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19]。黨參性平、味甘,善補中州,和益脾胃,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黨參具有拮抗記憶獲得障礙、鞏固障礙及重現(xiàn)障礙的作用[20]。本方補脾氣,滋化源,培補先天之本以益智,適用于脾虛不運,氣血生化無源癥見發(fā)育遲緩,少氣懶言患兒。
3.3 行肝氣而瀉心火 張教授認為治療本病應注意調暢全身氣機,尤重行肝氣,氣機不暢,水液輸布代謝異常,聚而成痰,進一步阻滯清竅。在藥物頻次分析中,白芍為常用藥物第8位,使用頻次達48次,柴胡為常用藥物第10位,使用頻次為46次。張教授加用柴胡疏肝解郁,兼助增智,使氣機條達,現(xiàn)代研究表明柴胡中的柴胡皂苷A可以緩解海馬神經元損傷,具有一定的腦保護作用[21]。白芍入肝脾二經,柔肝養(yǎng)血,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中的芍藥苷對神經元損傷具有一定治療效果[22]。心為“樞機萬物,神思百出者”,心經火旺,擾其心神,則見患兒煩躁不安,多動少寐,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腎經,《本草經解》載“黃連,入心清火,火清則心明,能記憶也?!比纭逗蟿┚址健窞a心湯用黃連七錢,瀉心經實熱。連翹,性微寒無毒,味苦,《雷公炮制藥性解》曰“雖瀉六經而心經為最”。本次研究中黃連使用頻次為50次,連翹使用38次,為組方常用藥物,體現(xiàn)了張教授“瀉心火,心清則明”的觀點。
3.4 組方常用藥對 對用藥模式分析,得到用藥頻度40以上常用藥對24個,清半夏常與陳皮、黨參、益智仁、石菖蒲、黃連、茯神、遠志、柴胡合用,陳皮常與黃連、黨參、益智仁、藿香、遠志、厚樸、石菖蒲、五味子、茯神、麩炒枳殼、連翹、炒白術合用,黃連常與黨參、益智仁合用。清半夏配伍陳皮為二陳湯之基本,《長安藥解》載:“半夏妙安驚悸,陳皮善開胸膈,最掃痰涎?!倍吆嫌迷餄窕狄越^生痰之源,研究表明陳皮、半夏具有調節(jié)大腦生理功能、情緒異常和認知異常的功能[23]。清半夏與黃連配伍,“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能通陰陽合表里”,黃連善清心經之火,二者合用可清痰熱,交通陰陽,適用于痰熱內擾,精神煩躁,高聲喊叫,跑跳無常,夜不成寐患兒。本病患兒脾常不足,后天之本失于補養(yǎng),氣血虧虛,心、腦失養(yǎng),表現(xiàn)為患兒屆年不語或言語不利,發(fā)育遲緩,陳皮與黨參配伍、陳皮與白術配伍都可益氣健脾,理氣調中。
3.3 新方分析 根據(jù)改進的互信息法藥物間關聯(lián)度分析結果,由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演化出12個核心組合,核心組合中運用了補益類藥如黃芪、黨參、菟絲子、甘草、白扁豆、枸杞子,化痰藥如清半夏、青礞石、膽南星,寧心安神類藥如五味子、蓮子心、黃連,溫陽通脈類藥如桂枝、附片??梢姀埥淌谡J為本病病機本虛標實,治標必不忘求本,菟絲子、枸杞子溫先天腎氣,黨參、白扁豆運后天脾氣,先后天之本兼顧。在核心組合基礎上,通過算法,提取用于新方聚類的核心組合5個,新藥對1有五味子、茯苓、桂枝等,“桂枝升大氣,降逆氣,抑肝木之盛,理肝木之郁,調脾胃之氣”[24],三藥合用,調氣機,益心脾,安心神,適用于心神失養(yǎng)證患兒;新藥對3有膽南星、青礞石、天麻、黃芪,具有化痰潛陽補虛之功,適于痰邪閉阻,癡呆面容者,其中青礞石[25]可減少興奮性神經遞質對腦神經元的毒性作用,對維持腦細胞功能有益;新藥對2、5中應用黨參、雞內金、白扁豆、山楂、麥芽補益脾氣,消食開胃,適用于脾氣虛弱證,食少納呆、發(fā)育遲緩者;新藥對4中有菟絲子、枸杞子、黃芪、牛膝,有補腎填髓之功效,適于腎精虛,神志失于充養(yǎng),癥見智力障礙,表情淡漠,腰酸腿軟者。
綜上,通過方證分析,充分論證了本病病機為痰濁閉竅、心神不寧,痰邪為最重要的病理因素,貫穿疾病始終,治療多選用豁痰開竅醒神,養(yǎng)心安神,理氣化濕類藥物,治療以豁痰開竅,益智安神為主,兼以理氣化濕、滋陰疏肝。張教授運用膏方治療本病,在提高患兒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緩解患兒溝通社交障礙,穩(wěn)定患兒情緒等方面取得良效。本文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分析了張葆青教授運用膏方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用藥經驗,為中醫(yī)藥治療兒童孤獨癥提供了臨床思路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