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陳 珂
(1.湖北漢川一中,湖北 孝感 431600;2.武漢光谷教育發(fā)展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折射定律概括了光線在不同光介質(zhì)中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折射定律是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它的發(fā)現(xiàn)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定量地位.折射定律有3種表示方式,分別是斯涅耳原理、費馬原理、惠更斯原理.
公元2世紀,古希臘人托勒密(約90—168)通過實驗研究了光的折射現(xiàn)象,并得出“折射角與入射角成正比”的結(jié)論.1611年,德國科學家開普勒(1571—1630)在其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寫成了《折射光》一書,指出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適用于入射角小于30°的情況.他認為折射角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正比于入射角,另一部分正比于入射角的正割,對折射定律的研究開普勒比托勒密前進了一步,但他沒找到折射定律的正確形式.
折射定律物理上的正確表述最早是由荷蘭數(shù)學家斯涅耳(1591—1626)于1621年由實驗得出,他作了這樣的表述:對于給定的兩種介質(zhì),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總是保持相同的值.他研究了水中的物體看起來像漂浮的現(xiàn)象,如圖1所示,當從空氣中的A點觀察水中的B點時,猶如在E點一樣.斯涅耳發(fā)現(xiàn):對于任意入射角,存在以下關系
圖1
斯涅耳得出這一定律,但他在世時并未公開發(fā)表,1626年,惠更斯閱讀其遺稿后,才正式發(fā)表.斯涅耳的折射定律只是實驗結(jié)果,沒有作理論上的推導.
費馬原理為折射定律提供了嚴格準確的證明.
法國數(shù)學家費馬(1601~1665)在1662年提出:光傳播的路徑是光程取極值的路徑.“取極值”在數(shù)學上可理解為一階導數(shù)為0,它可以是極大值、極小值甚至是拐點.用光程表示的費馬原理為
參考圖1,若光從A點出射通過分界面到達B點,設介質(zhì)1中光速為v1,介質(zhì)2中光速為v2,令AC=a,BD=b,CD=l,CO=x,則通過的時間為
費馬原理還可表述為:在所有可能的光傳播途徑中,實際路徑所需的時間取極值.
惠更斯原理從光的波動說的角度更加形象地解釋了折射定律.
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29—1695)在1690年出版的《光論》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動說,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后發(fā)展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在此原理基礎上,他推導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圓滿地解釋了光速在光密介質(zhì)中減小的原因.
惠更斯原理指出:介質(zhì)中任一波面上的各點,都可以看作發(fā)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時刻,這些子波在波前進方向的包絡面就是新的波面.如圖2所示,由惠更斯原理,O、B為同一波面上的兩點,經(jīng)Δt后,O點發(fā)射的子波到達界面處A點,B點發(fā)射的子波到達C點,由于
圖2
惠更斯用波前的概念表示光波的傳播,如圖2是惠更斯原理的幾何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表示的意義在于直觀呈現(xiàn)在不同介質(zhì)中,光線行進方向的轉(zhuǎn)向關系.幾何三角形還可以被“等時圓”的形式等價表示,“等時圓”表示的意義在于直觀呈現(xiàn)不同折射率光線相同時間的光程大小關系.
如圖3所示,一束白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zhì)中,發(fā)生折射后,各種單色光到達以入射點O為端點、界面為直徑的一個幾何圓周上的時間相等,與折射率無關.
圖3
證明:如圖4所示,OB為其中一束折射光線,設入射角為θ,折射角為α,圓的半徑為R,則此束光線在介質(zhì)中從O傳到B的時間
圖4
復色光從真空射入平行透明磚色散的兩個推論.
推論1:折射角為45°的折射光通過平行透明磚時間最短.
證明:如圖5所示,以入射點O為端點,上界面為直徑作圓,與下界面相切于B點,由惠更斯“等時圓”可知,折射光線OB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間最短,此時折射角為45°.
圖5
推論2:折射角互余(關于折射角為45°折射光線角對稱)的兩束折射光通過平行透明磚時間相等.
證明:如圖6所示,由惠更斯“等時圓”可知,折射光線OA、OC在介質(zhì)中傳播的時間相等,由圓的幾何對稱關系可得,其折射角∠POA與∠POC互余,即關于折射角為45°折射光線角對稱.
圖6
例1.(2008年全國卷Ⅰ第21題改編)如圖7所示,一束由紅、藍兩單色光組成的光線從一平行透明磚上表面以入射角θ射入,穿過平行透明磚自下表面射出,則在θ從0°逐漸增大至90°的過程中,求哪種色光先射出透明磚(設平行透明磚厚度為d,對紅光折射率為n1,對藍光折射率為n2).
圖7
解析:(1)用折射定律求解.
設紅光與藍光穿過磚所用時間為t1和t2,根據(jù)路程,折射率,速度,可得時間,原高考題中n=1.5,進1一步計算可得t1<t2.
這類題目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利用折射定律求解計算量較大,若介質(zhì)折射率未知則需分類討論,更為復雜.
(2)“等時圓”圖解很直觀.
例1中,當入射角為θ=90°、折射角為α=45°時,
圖8
(a)當入射角為臨界角θ0時,如圖9所示,紅光、藍光同時射出透明磚.
圖9
(b)當入射角小于臨界角θ0時,如圖8所示,紅光先射出透明磚.
(c)當入射角大于臨界角θ0時,如圖10所示,藍光先射出透明磚.
圖10
例2.如圖11所示,某玻璃磚的橫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束由紅藍兩色組成的復色光從AB邊的O點平行于BC邊射入后,兩種色光均在BC發(fā)生全反射后首次從AC邊射出玻璃磚,求哪種色光先射出透明磚.
圖11
解析:“等時圓”圖解.如圖12所示,構(gòu)建正方形平行玻璃磚ABDC,由幾何對稱關系可知,紅光由O傳到E與O傳到E′的時間相等,藍光由O傳到F與O傳到F′的時間相等,由上述平行透明磚的推論可知,紅光先射出玻璃磚.
圖12
綜上所述,利用惠更斯“等時圓”比較光通過平行玻璃磚的時間非常形象直觀,“等時圓”表示折射定律使其物理意義得以更加明確地體現(xiàn).在教學中,加強“物理模型”的構(gòu)建與轉(zhuǎn)化應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發(fā)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