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紫剛
萍鄉(xiāng)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仍是臨床難以解決的問題,且偏癱后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決定患者是否可獨立生活和對家庭、社會的依賴程度[1]。既往采用康復訓練可一定程度上促進神經功能修復,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但長期訓練易消磨患者依從性,導致訓練間斷,影響康復質量[2]。因此,選擇其他更加有效的康復療法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是治療神經功能障礙常用的康復療法,通過磁刺激調控中樞神經元活動,有利于修復中樞神經損傷,且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3]。針刺為中醫(yī)常用理療方法,針刺不同穴位可改善對應穴位功能,起到調節(jié)機能作用[4]。目前,針刺已被廣泛用于各種神經損傷的康復治療中[5],或可將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與針刺共同用于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可能有助于提高療效。鑒于此,本研究觀察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萍鄉(xiāng)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96例,采用動態(tài)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中,男37例,女11例;年齡61~73(67.26±1.84)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Glasgow coma score,GCS)6~12(9.08±0.22)分;基礎疾病[7-9]: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壓25例,合并高血脂14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14例;年齡60~74(67.18±1.79)歲;入院時GCS評分6~12(9.12±0.25)分;基礎疾?。汉喜⑻悄虿?6例,合并高血壓24例,合并高血脂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0]中診斷標準,經MRI、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中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主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語等;次癥: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自汗出;舌脈:舌質暗淡,脈沉細。
1.3 病例納入標準均在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發(fā)病至入院時間<6 h;發(fā)病前上肢運動功能正常;發(fā)病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腦卒中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2]評分≤15分。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骨折、上肢發(fā)育畸形;合并骨肉瘤、腦部惡性腫瘤;合并神經退行性疾??;合并腕管綜合征;既往有上肢手術史;既往有脊柱手術史。
1.5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恢復意識后均行康復訓練,如關節(jié)旋轉、屈曲訓練、肢體擺放訓練等。對照組另給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采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儀(河南省昊德醫(y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DK-IIIB),選擇“8”字形、直徑7 cm線圈,電刺激深度達頭皮下2 cm,輸出功率為2 T?;颊呷∽?,將線圈中心對準健側大腦半球M1部位,設置刺激頻率為1.0 Hz,刺激間隔時間3 s,連續(xù)刺激48次,脈沖數(shù)量224個。每次治療2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①選穴:主穴選擇內關、水溝、三陰交;配穴選用天柱、合谷、風池、極泉、尺澤、完骨、上八邪。②針刺方法:直刺水溝穴,行重雀啄法,以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宜;直刺內關約 40 mm,行提插捻轉法;以45°斜刺三陰交約40 mm,行提插補法,以患者抽動3次為宜;向喉結方向針刺風池、天柱、完骨約50 mm,行捻轉補法;極泉穴直刺12.5 mm,行提插瀉法,以上肢抽動3次為宜;尺澤直刺12.5 mm,行提插瀉法,以患者手外旋抽動3次為宜;合谷直刺12.5 mm,行提插瀉法,以拇指抽動3次為宜;斜刺上八邪12.5 mm,行提插瀉法,以手指不自主抽動為宜,針刺諸穴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
1.6 療效判定標準[11]治療4周后,根據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主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舌脈,“有”計1分,“無”計0分,共計28分)評估兩組療效?;救夯颊甙肷聿凰?、口舌歪斜等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減分率≥95%;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減分率≥70%;有效:患者癥狀好轉,體征基本正常,減分率≥30%;無效:患者癥狀、體征未好轉,減分率<30%。
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n×100%
1.7 觀察指標采用上肢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xiàn)ugl-Meyer)[13]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包括伸肌協(xié)同運動和分離運動、腱反射、關節(jié)屈肌、腕關節(jié)穩(wěn)定性、關節(jié)運動協(xié)調性及速度等,總分66分,得分越低表明上肢運動能力越差。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4]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平衡功能,包括坐到站、無支撐站立、無支撐坐位、并腳站立等14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0~4分),總分為56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功能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15]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包含10個項目(更衣、洗澡、進食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強。治療結束后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如肩手綜合征、下肢靜脈血栓、壓瘡、便秘等。
2.1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BBS評分、BI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BBS評分、BI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腦卒中存活患者常因中樞神經損傷造成不同程度偏癱,不僅影響肢體運動功能,還可導致生活能力下降,增加家庭負擔[16]。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通過脈沖電流刺激相應腦神經元,能改善神經元興奮性,促進腦代謝,修復運動神經功能,進而改善上肢運動功能[17]。因此,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可通過修復運動神經,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中醫(yī)理論認為,腦卒中后偏癱與內傷勞損、情志不暢等有關,患者因氣血虧虛、風邪入體、正虛邪實致臟腑失調、氣血逆亂、脈絡痹阻而出現(xiàn)偏癱麻木、活動不遂等癥狀,中醫(yī)治療遵循活血通絡、開竅醒腦等原則[18]。針刺為治療中風的常用療法,醒腦開竅法以“醒腦開竅”為治則,有利于改善中風后偏癱癥狀[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時,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醒腦開竅針刺法選內關、水溝、三陰交為主穴。內關屬為八脈交會穴,針刺內關可養(yǎng)心安神、理氣止痛、寬胸散結;水溝穴也稱人中,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之交會,主治昏迷、暈厥、中風失語等病癥,針刺水溝可醒腦開竅、通督止痛;三陰交為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之穴,針刺三陰交可滋補肝腎、活血通絡。配以天柱、風池、極泉等穴位,共奏醒腦開竅、活血通絡之功效,有利于減輕偏癱癥狀。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偏癱可促進患者上肢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恢復。針刺內關穴可抑制神經元凋亡,促進缺血區(qū)域神經元重塑,進而減輕運動神經損傷,促進肢體運動能力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能力[20];針刺水溝穴可促進大腦側支循環(huán),改善神經細胞供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改善上肢運動功能[21]。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可增強患側皮質神經興奮性,抑制對側皮質神經興奮性,從而減輕對患者皮質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相應神經功能,最終改善上肢運動功能[22]。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還可提高患側皮質對脊髓運動通路的調控能力,利于改善患者肌群功能,增強肢體肌肉張力,從而改善軀干平衡能力[23]。由此可見,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可促進患者運動神經修復,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觀察組治療后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為: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可通過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復,減輕運動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能力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24]。朱臨潼等[25]研究證實,針刺聯(lián)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促進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梢?,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可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并發(fā)癥風險防控效果仍有待提升,但由于本研究隨訪周期較短,且此研究結果受患者康復依從性、個體因素等影響,具體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行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提升療效,進一步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