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二光
印度電影《調(diào)音師》(又名《看不見的旋律》)是人性惡的“羅生門”式展示,沒有一個好人,連樓下的男孩班杜都是魔鬼。如男主人公鋼琴師阿卡什就是個騙子,他只是作道德秀,想騙回蘇菲的心而已。如目擊證人達薩太太只是個犧牲品,或基于自己丈夫與受害演員普拉莫的交情才說的真話,不算正義和善良云云……實際上這部電影圍繞著兩件事情展開——一個是普拉莫未被埋葬的尸體,一個是阿卡什和蘇菲已被埋葬掉了的愛情。本文以電影中鋼琴師、西米、蘇菲等人的倫理現(xiàn)場,解說了《調(diào)音師》中各個人物的倫理結(jié),以及影片怎樣展現(xiàn)這些倫理結(jié)并逐一打開這些結(jié)。
首先是鋼琴師阿卡什,他是男主角也是個常常說謊、善于偽裝的人。他裝成全盲的人,不僅是為了住進每月只有500盧比租金的廉價非政府輔助殘疾人組織提供的公寓,也為了博取同情賺到20萬盧比,獲得到倫敦發(fā)展的機會,只是最后他如愿的時候已失去了太多的心靈陽光和道德底線,更丟掉了來之不易的愛情。這失去的一切對阿卡什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影片沒有明示,但是觀眾自會思考。鋼琴師失去這些東西的過程看似無奈實則咎由自取,如果他不是自作聰明裝盲,他恐怕沒有這些奇遇。當然,是西米和曼諾拉做下殺人案,阿卡什只是必須被滅掉的活口,但對于鋼琴師來說,這殺身之禍是他自己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他不得不與兩個兇手斗智斗勇,最后自己也深深地卷入其中,甚至洗不清殺西米賣掉其肝臟的嫌疑。當他與蘇菲再度在歐洲相遇之前,他可以咀嚼、回味與蘇菲的往事,并吟唱傷心的情歌以打動聽眾,但是與蘇菲重逢后,阿卡什還有何可以回味的?也許靈感自此離他而去也未可知,這就是一個音樂人的最大悲劇了。
其次是西米,她的倫理結(jié)在于她要借助普拉莫上位到影藝圈一線演員,但是她發(fā)現(xiàn)這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的時候,她如何自處,當一個不受歡迎的繼母?雖然生活闊綽她還是心有不甘,于是與曼諾拉發(fā)生了婚外情。達薩太太說曼諾拉警長像個健美運動員,這似乎可以反證普拉莫的老年孱弱。西米殺死普拉莫之后也聲稱老演員對她挺好的,勝過警長?!拔也皇沁B環(huán)殺手”這句臺詞可以推測出是她親手害死了丈夫,她在普拉莫死后接管了普拉莫的生意,精明的西米并沒有滿足,這是她意外的收獲,恐怕幸運還是不幸,她自己也一言難盡。她想成功,大紅大紫,但想在演藝圈發(fā)展而不是商界,可能她不懂生意,可能她沒有興趣,但是生意到手了,這也不是壞事。只是要善后一下殺人罪行,因此她弄瞎了阿卡什,給鋼琴師留了活路。這是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利用人脈資源,適可而止。然而她的合作伙伴——警長卻是個色厲內(nèi)荏、沖動魯莽的家伙,他親自動手去殺鋼琴師,阿卡什絕地反擊,才有了后面的劇情。
其三是蘇菲,這個餐廳老板的女兒,是與兇殺案距離最遠的人,又是與影片敘事者阿卡什距離最近的人。這種若即若離的身份使她能夠超脫地看待這件事情,她對事情的評價是基于阿卡什的敘述,也是基于她自己的情緒,“你應該聽醫(yī)生的話,她害死了那么多人命,你就應該摘掉她的兩個眼珠子……”請觀眾不要忘記,西米和蘇菲是有過交集的,在兩者的言語沖突中西米依靠自己的偽裝的偷情現(xiàn)場,是占了些許上風的。為此,蘇菲還證實了阿卡什裝盲的事情以此來刺痛西米。這也是蘇菲既在乎阿卡什又爭強好勝導致的舉動。蘇菲爭強好勝又比較感性,在影片開始即表現(xiàn)出來。這種刺痛無疑是可笑又可愛的,可笑的是西米心里根本不在乎阿卡什這個人,乃至欲除之而后快;可愛的是這種爭風吃醋恰恰證明了蘇菲比較在乎阿卡什,她手里還端著送給阿的椰子……
影片是怎樣展現(xiàn)這些內(nèi)心矛盾重重的人物編織成的整體情節(jié)?導演兼編劇斯里蘭姆·拉格萬顯然有獨特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編導刻意而為的敘事圈套。影片通過環(huán)形情節(jié)的框架,以反轉(zhuǎn)和留白來顛覆觀眾的認知習慣,即畫面敘事者和隱含敘事者的同一性。影片開始時阿卡什在向蘇菲敘述自己的往事,于是展開了對這段往情節(jié)展示,然而結(jié)尾處鋼琴師的一腔邪火發(fā)在易拉罐上,神來一擊卻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阿卡什真的被西米弄瞎了嗎,那么他又是怎樣看到彩票女的濕婆紋身的?阿卡什既是沒有真瞎,又為何一再裝瞎?他后來復明了,又是如何做到的?編導留下這么多的疑惑,顯然是有意地在編織一個敘述圈套。拉格萬的目的又何在?僅僅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編導這樣做是有成熟的計劃,并且比較好的完成了這個計劃。筆者以為,這個計劃應該是拉格萬對于生活重壓下之下仍有著執(zhí)著夢想的阿卡什的揶揄,阿卡什的夢想就是取得音樂比賽大獎,去倫敦施展音樂才華。但是對于一個為了在普納城里租住公寓都要行騙的人來說,這個夢想無疑是遙遠的。遙遠的夢想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xiàn),這是拉格萬對他的主人公的同情和嘲諷。同情時采用阿卡什作為畫面敘事者,使觀眾以阿的角度觀察故事中的環(huán)境和人物,把觀眾代入到阿卡什的情境中,使觀眾不知不覺地為主人公擔心,特別是阿卡什目睹兇殺現(xiàn)場的那一幕,完全套用了微電影《調(diào)音師》中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嘲諷時則采用反轉(zhuǎn)的方式把阿卡什的謊言赤裸裸地揭示出來。阿卡什的謊言中最為精巧的是盲眼兔撞車的巧合,這巧合殺死了該死的西米,救了不該死的阿卡什。應該說這么精巧的謊言不是有點真實底子的話,就是阿卡什冥思苦想、刻意編造的。考慮到他與蘇菲的重逢是巧遇,這么短的時間就能夠編出這一套說辭的概率極低,除非他已準備好和蘇菲重逢時的說辭,筆者因此認為盲眼兔確有其事,只是不像阿卡什說的那樣夸張。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阿卡什沒有全盲,這從影片第115分鐘洗眼的畫面中可以推測出來,畫面中阿卡什一只眼睛布滿血絲,另一只眼睛卻比較明亮。因為西米從網(wǎng)絡上找來使人致盲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可靠的,所以造成半瞎的結(jié)果,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只有阿卡什自己最清楚這半瞎的好處,所以他繼續(xù)裝下去。在兩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救了自己的命,一個西米開車要撞他,他借助殘存的視力本能躲閃,西米繼續(xù)追逐,結(jié)果在盲眼兔的干擾下車毀人亡;一個是濕婆紋身事件,彩票女的紋身被阿卡什模模糊糊看到,這又救了鋼琴師一命,鋼琴師可謂險象環(huán)生,最終逢兇化吉。至于阿卡什怎樣到的歐洲某地,這可能有許多可能性,他裝瞎賺到了一點錢,他真的有朋友在孟買等。
其次是懸疑驚險和浪漫愛情的二重奏,這也是影片的復調(diào)主旋律。影片前30分鐘調(diào)動了色彩、音響等手段,以黃色為主色調(diào),輔以大量歌曲,包括背景音樂、場景音樂,來表現(xiàn)一段浪漫愛情故事,使人懷疑這部影片與微電影《調(diào)音師》是否真的有什么淵源。但是到了目睹兇殺現(xiàn)場,影片節(jié)奏急轉(zhuǎn)直上,由舒緩一轉(zhuǎn)而為急促而又起伏跌宕,反轉(zhuǎn)頻出,精彩紛呈。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使敘事節(jié)奏顯示出一定的張力,讓觀眾在輕松搞笑的心情中進入了懸疑、驚險的氛圍中,并由此有了解惑、探索故事真相的動力。當然,30分鐘以后,警長曼諾拉和妻子的表現(xiàn)也頗為搞笑,這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觀眾的緊張心理,也彰顯出編導拉格萬對真正的惡人的諷刺、挖苦。然而,拉格萬并沒有完全站在復仇者同盟一邊,講述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而是再次反轉(zhuǎn)出“友誼需要金錢”的復雜劇情。
第三,西米的行動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發(fā)動機,西米是影片中所有人物中最有貪欲、頭腦冷靜、行動迅速的一個。只不過麥克白夫人毀在瘋狂之中,這似乎也在暗示著西米的結(jié)局——西米最終死在又一次謀殺的途中,但是她絲毫不減狂亂,倒是像遭了天譴。她的無知(用網(wǎng)絡上的辦法企圖弄瞎鋼琴師的雙眼)埋下了隱患,盲眼兔又來搗亂。說到盲眼兔,這只有一只眼睛的小兔子,它的出現(xiàn)確實是一種看起來不大可能的巧合。拉格萬在這里似乎是厭煩了西米,觀眾也盼著這個惡婆子早點死掉,于是便順應觀眾心理做掉了西米。但是當蘇菲說出了“西米該死”的話時,阿卡什卻矯情地向易拉罐表示不滿,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敘事的多層次性也是頗耐咀嚼的。
最后一個要說的關(guān)鍵人物也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他便是醫(yī)生,醫(yī)生是怎么死的?有些觀眾和評論者堅持認為是阿卡什殺死的并賣掉了西米的肝臟,這有點匪夷所思。一個半盲人的他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阿卡什雖然經(jīng)歷了重重艱險,他的心靈是否就變得如此冷酷,也是一個問題。筆者傾向于認為醫(yī)生確實是西米反殺的,醫(yī)生被西米算計不是第一次了,這次送了命也是正常的。因此,筆者認為影片敘事者阿卡什講述的故事大體上是符合真相的,并不能因為他慣于粉飾自己就過度解讀,說他是個大騙子,后來又成了殺人兇手。
影片用一個小騙子卷入殺人案件,在販賣器官的醫(yī)生、窮困卻兇惡的人(彩票女、蹦蹦車司機二人)中間的你爭我奪之中脫險,而且成功到歐洲發(fā)展,卻丟了愛情的故事,究竟是想表現(xiàn)什么?或者說拉格萬希望消解掉什么理念,他做到了嗎?如果他做到的了的話,又做到了多少?
首先,筆者認為拉格萬是有所表現(xiàn)的——小人物在兇險的人生中如何保全自己,如何發(fā)展自己是拉格萬著意的主題。從這個主題出發(fā),選擇阿卡什做主人公,就不是簡單地模仿微電影《調(diào)音師》的問題了,而是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的。因為蘇菲聽到了整個故事,把她作為故事敘述人似乎也是行得通的,只是那將是一個愛情故事,一個愛情失落后想挽回卻無法挽回的故事,倒是有點接近于《愛樂之城》了。從這個假定的主題出發(fā)來討論,應該說拉格萬把這個主題植入到一件兇殺案中,是勇敢的做法,小人物遇到這種事情大都是要躲著走的,當然他們心里也不是沒有正義感的。就像阿卡什在警局里的一段內(nèi)心幻想一樣,“我沒瞎,我全看見了,是西米和警長殺死了普拉莫,相信我”,但這不過是幻想而已。并不愚蠢的阿卡什以為簽個字就能讓兇手放過自己,未免過于天真,也說明阿卡什一貫不以太大的惡意忖度別人,裝瞎是在耍小聰明罷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阿卡什就不是個小騙子,只是說小騙子和大惡人還是有區(qū)別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拉格萬成功消解了人非好即壞的倫理觀念誤區(qū),具有了觀察、表現(xiàn)人性復雜的相當?shù)纳疃取?/p>
其次,拉格萬雖然消解了這種倫理誤區(qū),卻不能打破許多觀眾這種倫理誤區(qū)的慣性。他們?nèi)匀徽驹诘赖赂叩厣现钢更c點,仿佛如果自己是阿卡什的話,就會有正義感得多一樣。這也是造成影片眾說紛紜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拉格萬是預見到了這一點的,因此他故布疑陣,引導部分觀眾把本片當作一部純粹的燒腦商業(yè)片來看,以贏得票房的保證。另外,他又以回環(huán)講述的方式演繹了一個愛情故事。坦率地說,這個愛情故事不夠美好卻比較真實,不符合部分觀眾對愛情影片的審美期待,因此很少有人把《調(diào)音師》作為愛情影片來看。
總而言之,《調(diào)音師》在印度近幾年的影片中是獨辟蹊徑的,雖然它借鑒了法國微電影《調(diào)音師》的情節(jié),但是本土化元素非常豐富,濃厚的印度咖喱味道。歌曲、愛情、喜劇、哲思都有交織式的表現(xiàn)。當然懸疑氣氛也比較濃厚,燒腦、節(jié)奏張弛有度,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給觀眾以回味的巨大空間。但是電影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對人性的細膩觀察和客觀的揭示,這是《調(diào)音師》的核心所在。人性微妙、人心難測、人情無常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能夠用電影藝術(shù)生動闡釋這個命題實屬不易,畢竟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這并不一定是每一部商業(yè)片都能做到的。影片中也有讓人頗費斟酌之處,如阿卡什再次去演員家,在電梯口目睹了西米摔達薩太太下樓的情節(jié),不合邏輯。當然瑕不掩瑜,《調(diào)音師》這部影片整體上來說,還是一部內(nèi)涵豐富、表現(xiàn)手段多樣化,真實、客觀、細膩、深刻揭示人性,富于喜劇效果的好影片。當然國產(chǎn)電影也不是沒有這方面的力作,《無人區(qū)》《我不是藥神》等影片皆是此類好作品,也許國產(chǎn)影片有一天也能找到自己的合適的民族風格,又不失思想的深刻性,擁有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更多外國觀眾的喜愛,從而講好中國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