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浩 昭東
德國政界近來屢屢鼓噪“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但中德經貿關系的高度互補性也讓這種聲音不斷遭到反彈。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yè)雇主協(xié)會主席沃爾夫5日接受德媒采訪時警告稱,德國工業(yè)在短期內幾乎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若德國與中國發(fā)生經濟戰(zhàn),將導致德國工業(yè)癱瘓。
6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是一種政治化假設,中德互補的經貿關系和緊密的產業(yè)合作不會在政治意志下輕易“脫鉤”。
中德互為重要貿易伙伴
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今年4月發(fā)表調研報告稱,11%的德國企業(yè)依賴其中國分公司的產品,如果考慮全部來自中國的上游產品,德企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高達46%。有德媒報道認為,對于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而言,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yè)績牽動了德國國內數(shù)以百萬計的就業(yè)崗位。無論是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這樣的“巨無霸”,還是被譽為隱形冠軍的眾多德國中型企業(yè),也紛紛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甚至將研發(fā)部門搬到中國,即便沒有在中國銷售或者生產的德國企業(yè),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采購中國廠商的設備或者上游產品。
不過,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6曰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并不認同德國單方面依賴中國的說法。他告訴記者,根據(jù)中國海關總署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約為1.5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從德國進口約0.775萬億元,向德國出口約0.744萬億元。雙方進出口額非常平衡,是一種互補性很強的互利互惠的貿易結構。而非德國國內一些觀點一廂情愿認為的德國經濟單方面對中國“高度依賴“格局。
孫恪勤認為,德國是傳統(tǒng)的進出口大國,對外依存度一直較高,這是德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按照經濟規(guī)律進行的資源配置,也因此獲得自身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動力。
擺脫中國?德國難承其重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一些政客和所謂研究機構頻繁宣稱,德國不應陷入對中國經濟依賴的“陷阱”,要求政府重新考慮與中國的經濟關系。德國經濟研究所(IW)鼓動德企減少對華投資,把德國企業(yè)今年上半年大舉投資中國說成是“以驚人的速度朝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督裹c》周刊本月3日還稱,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正改變對華政策,甚至在審查是否將中國繼續(xù)稱為“合作伙伴”。
然而,德國經濟界卻普遍反對上述觀點。德新社8月報道稱,德國工業(yè)聯(lián)合會(BDI)主席魯斯武爾姆表示:“我們不應該從根本上質疑與中國的經濟關系?!钡聡渡虉蟆贩Q,盡管德國國內的“警告”越來越響,但巴斯夫、大眾、寶馬、奧樂齊等德企今年在中國大舉投資,幾乎沒有公司愿意錯過中國的發(fā)展機會。
“為什么德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德國血研究所8月發(fā)布報告稱,與中國的貿易戰(zhàn)給德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是英國脫歐”的六倍。按照報告估算,如果雙方均采取更高的進口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措施,會使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至少下降0.81%。如果德國企業(yè)將生產鏈全部遷回德國,德國GDP將下跌接近10%。報告作者之一弗拉赫認為:“去全球化不僅將使失業(yè)率升高,經濟增長率下降,而且最終還會損害這個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企業(yè)不應在非必要情況下離開重要貿易伙伴?!?/p>
“脫鉤”邏輯是一種臆想,
“中國歷來維護多邊貿易機制,維護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全球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中國從未對與德國的經貿關系進行限制,也不可能主張脫鉤',德國國內一些說法完全是該國國內一部分利益集團所臆想出來的根本不存在的邏輯?!睂τ诘聡浾摻陬l繁出現(xiàn)的“脫鉤”聲音,孫恪勤這樣對記者說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6日也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擺脫對華依賴”的雜音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本身并不符合經濟規(guī)律。
孫恪勤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和西方國家對“東升西降”趨勢感到恐懼,不斷把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政治化,并進一步衍生出“中國對西方國家在價值觀甚至社會體制上構成威脅”的錯誤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率先提出與中國“脫鉤”,并拉攏、強迫歐洲加入其中。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發(fā)生后,西方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而處處被動,從而引發(fā)在經貿關系上“對中國高.度依賴”的強烈恐懼。
不過目前中德經貿關系的合作現(xiàn)狀決定了德國無法擺脫對華“依賴”。前述兩名專家均認為,一個產業(yè)歷經多年形成的合作鏈條組成非常復雜,“硬脫鉤”對雙方都是損失,所以忌憚于現(xiàn)實的經濟利益,“脫鉤”很大程度上會停留在口頭上,而無法付諸實施。
正如沃爾夫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如果我們今天突然切斷中國對歐洲的所有出口,這是不可想象的?!彼J為,那些要求立刻重新安置供應鏈、重新安置德國在華工廠的所謂呼聲,“完全不現(xiàn)實”。
崔洪建指出,中國一貫堅持市場化原則,一直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賈易體制,從不把經貿問題政治化,德國應打消對與中國進行經貿合作的疑慮?!?/p>